本文目录一览:
2、公司买保险
美国12月CPI同比上涨7.0%,增速再次加快,上一次如此高是在1982年6月。
1980年,美国通胀达到14.8%的高峰,当时伊朗革命推高了油价,核心CPI高达13.6%。
“通胀斗士”保罗•沃尔克时任命美联储主席,他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遏制通胀,美国在1980年陷入了短暂的经济衰退,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度升至19%。到1982年夏天,通胀率和利率都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近40年的低通胀。
如今的7%却和1982年的大不一样。一方面在于,现在通胀率仍处于上升状态。不同的是,当时CPI已经开始下降。
另一方面在于,1982年和现在的货币政策也完全不同。回顾当时,美联储以货币供给为目标,利率不可预测地发生波动。
如今,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货币供应,主要政策目标是利率。当前美联储大量购债压低长期利率,货币供应急剧增加,联邦基金利率接近于零。
此外,除了1982年,之前的两次通胀也曾达到7%。第一次是在1946年,战争结束,被压抑的消费需求释放,价格失去了控制,通胀率在1947年达到近20%。今天,疫情同样扭曲了消费模式,扰乱了供应链。
1973年的通货膨胀率也超过了7%,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和能源的价格上涨(那年,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发起石油禁运)。和如今一样,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增长是在长期稳定的低通胀和低失业率之后实现的。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判断当前的通胀与1946年还是1973年的通胀更相似。就目前而言,他认为与两者皆有相似之处。周二听证会上,他将通胀归咎于“强劲的需求和供应限制”,并强调了通胀预期失控的风险。
大家好,我是七七爸爸。
身边有几个朋友,都在大厂。
据了解,他们这些公司的商保都相当给力,除五险一金外的第六险。
像门诊的,社保内几乎是***报销,还有附加的意外、大病险。
而且除了个人,还能少量的加点钱,给爱人、孩子、父母投。
几乎不用健康告知,也就是闭着眼投就行了。
可谓是“一人在岗,全家看病无忧”的境地。
对于他们,不仅有社保,还有商保,那还有必要花钱去外面买保险吗?
今天的分享,主要就谈谈我的理解。
当然,任何的观点都是建立在有理有据、理性的分析之上的,也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01.
你是否能确保自己不会离职,工作的稳定?
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因为你一旦离职,意味着商保保障就停止了。
而从工作的稳定性来讲,
随着年龄的增大,职位是否有提升,以及行业的变动等等因素,
都让这种焦虑感倍增。
我们很难确保在一家公司长期稳定地工作下去。
像最近教育行业的大变天,有时候不只是你自己层面,还包括公司、行业、政策。
所以这更需要我们站在长远的角度去考虑:
你是否在未来几年都能稳定如柱?
有些事是我们必须要想清楚的了,而不是等等看。
02.
你的身体还好吗?有多长时间没运动了?
高压下是身体的各种被摧残。
之前,有朋友从大厂离职。
除了带来的高收入,还伴随着30岁的重度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颈椎病等。
几乎每天喝中药,喝到要吐的那种。
虽然在职时,享受着非常好的保险福利,花钱几乎都能报销,而且不需要健康告知。
但,离开的那一刻,面临身体的诸多问题,不仅要自掏腰包,还对于保险来讲,更多的则是被拒之门外,或者是被列入观察期。
如果你去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厕所,大概率是三分之一的人在上厕所,三分之一的人在摸鱼,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则在这个隐蔽的空间里偷偷转动脖子和腰,随之而来的是“吧嗒”的骨节声和叹气声。
没有离开公司还好,至少还有一份额外的保障。
但离开后,确实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你觉得需要一份保险保障,可能已经晚掉了。
所以,单纯从这两个层面看:
你无法确认工作的稳定以及身体的足够健康,那么真的需要认真考虑了。
这只是从工作的稳定性层面考虑。
还没有具体谈,像公司的商保重大疾病的保额一般是不高的,真的遇到问题,可能也解决不了太大问题。
这是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你不得不去思考。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
2016年,华为员工魏延政在患重病之际,被华为辞退,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又能如何呢?
即使你是北大高才生、世界500强的企业、年纪刚过40,又能如何?企业是要盈利的,你真无法工作的时候,你对于企业来说已不是资产,而是负债。
从本质来说,企业不需要承担你的疾病风险。
而如果你想转移大病风险的话,你需要自行购买商业医疗险,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而不是寄希望于公司。
当然,到此,也不是说立刻盲目去配置。
毕竟你的身上还是有着一份相对优质的保障的。
现在有什么保障?还需要补充什么?有哪些保障缺失?什么时候补充?等等
都是需要建立在认真的分析之后再去做决定的。
这是一个修补的过程,而不是完全替代或者无脑地参考没有这些福利的伙伴。
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不是药神》中提到的治不了的穷病,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自己要为自己的医疗开支负责,不能幻想政府、企业为自己兜底。
所以,最后,希望你能明白:
你需要为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
通胀是财富的杀手
在理财当中,通货膨胀总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中,我们的社会大多数的时间都会处于在通货膨胀当中。
而通胀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能力下降,而且在复利的影响下,通货膨胀对我们财富的侵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发的明显。简单举一个例子:
假如通货膨胀率为2%,经过10年以后,10万现金将只等于现在的8.2万。假如通货膨胀率为2%,经过20年以后,10万现金将只等于现在的6.7万。
所以为了避免通胀对我们的财富造成侵蚀,使得我们的努力能让我们过上理想的生活。制定一个合理的长期理财规划,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那问题来了:既然我们想要跑赢通胀,那么未来的通胀率究竟有多少呢?
这是一个没有人知道准确答案的问题,我们所能够做的,只能是根据过去的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衡量通货膨胀的高低通常会采用以下三个指标之一:
CPI、GDP平减指数以及M2增速-GDP增速之差。
在以上三个指标当中,CPI又是大家更为熟悉的衡量通胀的指标,一般来说,我们所讲的通胀率就是指CPI的增速。
CPI指数
CPI全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比如说日常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等一系列的常规消费,都是构成CPI的成分。CPI的高低,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些常规消费商品的价格涨跌。
所以我们整理了1998年至2017年的CPI数据
数据国家统计局
从数据上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CPI的涨幅并不算高,而且更多的涨幅是在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前几年累积起来的。
实际上根据历年的CPI数据计算所得,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累计的通货膨胀率不过是在41.12%(截止至2017年末),折算成复利则是每年通胀率仅为1.7%。
平均每年通胀率只有1.7%,这样的数据结果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感受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出错了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原因有三:
第一是因为CPI赋予了不同商品拥有不同的权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比较大(1/3左右);其次是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住房、医疗以及教育(也是当前价格涨幅最猛的商品)在CPI中的占比偏低;最后是工业化推动了不少商品价格下跌(比如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但这些商品的价格下跌被我们所忽视了)。
由于CPI存在局限,所以相比起来,我个人会更加乐意使用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这个指标听过的朋友应该很少,因为平常的政府工作报道,比较少涉及到这个指标。
但是在衡量GDP增长的时候,GDP平减指数肯定会用到的——因为我们日常在媒体报道中看到GDP增长率,是实际GDP增长率,这是名义GDP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得出来的结果。
GDP平减指数和CPI的区别在哪里呢?CPI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消费品的价格变动。
而GDP平减指数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而从1998年至2017年,GDP平减指数历年涨跌幅如下图:
数据国家统计局
我们可以看到和CPI相比,GDP平减指数的增幅明显要更高。实际平减指数在过去的20年里,累计涨幅为80.14%,折算成年化增长率则是2.9%。
而除了CPI和GDP平减指数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指标我们经常都会用到:M2增速-GDP增速的差。
M2增速-GDP增速的差
使用这个指标去衡量通胀率的理由是很简单的:通胀就是货币超发,如果M2(广义货币)的增速如果超过了GDP的增速,那么不就是货币发行过多了嘛。
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谈及通胀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使用这个指标,毕竟对比另外两个指标,M2增速-GDP增速显得更加直观。
我们还是先来看从1998-2017年的数据:
数据国家统计局
M2增速-GDP增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累计涨幅为241.81%,折算年化增长为6.3%。
如果说CPI和GDP平减指数两个指标的结果会让大家感到失真,那么M2增速-GDP增速计算出来的通胀率,可能会让大家感受到贴近现实。
为什么不同的指标衡量的通胀率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不同的,而且是差异很大的那种。是以上有指标存在差错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通胀的感知其实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个中低收入人士,食品支出在总开支中占比较高,因此对于食品价格的涨跌会更敏感,对于这类型的人士,CPI涨幅会更贴切他们的感知。
又比如说中产阶层,在这一阶层的人士更加注重的是生活的质量。因此轻奢产品、良好的居住环境、教育条件以及医疗水平等等是他们比较关注的,食品支出在他们的开支占比已经很低了。所以从感知上,中产阶层自然会觉得CPI存在失真。
所以以上三种指标用作衡量通货膨胀都是合理的,它们的差异不过是源自于统计数据不同或赋予的权重不一致而已。
总结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采用哪一种指标作为我们理财计划的通胀假设,可以考虑我们日常消费受到哪一块支出的影响更加大。
当然,我们也能够采用更加讨巧的方法——把通胀预期做到*。也就是采用M2增速-GDP增速的差作为通胀率,也就是说当我们理财收益无法实现年化6.3%以上,就视为跑输通胀。
行文至此,本文也即将结束了,我们简单总结三种衡量通胀率的指标数据(1998-2017年):
1. CPI,累计涨幅41.12%,年化涨幅为1.7%;
2. GDP平减指数,累计涨幅80.14%,年化涨幅为2.9%;
3. M2增速-GDP增速的差值,累计涨幅241.81%,年化涨幅为6.3%;
所以大家知道在制定理财方案的时候,我们究竟要把未来通胀率设为多少才算合理了吗?
我是巴兰,一个用数据述说现实的理财师。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关注头条号——巴兰理财。
通胀是财富的杀手
在理财当中,通货膨胀总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中,我们的社会大多数的时间都会处于在通货膨胀当中。
而通胀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能力下降,而且在复利的影响下,通货膨胀对我们财富的侵蚀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越发的明显。简单举一个例子:
假如通货膨胀率为2%,经过10年以后,10万现金将只等于现在的8.2万。假如通货膨胀率为2%,经过20年以后,10万现金将只等于现在的6.7万。
所以为了避免通胀对我们的财富造成侵蚀,使得我们的努力能让我们过上理想的生活。制定一个合理的长期理财规划,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那问题来了:既然我们想要跑赢通胀,那么未来的通胀率究竟有多少呢?
这是一个没有人知道准确答案的问题,我们所能够做的,只能是根据过去的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衡量通货膨胀的高低通常会采用以下三个指标之一:
CPI、GDP平减指数以及M2增速-GDP增速之差。
在以上三个指标当中,CPI又是大家更为熟悉的衡量通胀的指标,一般来说,我们所讲的通胀率就是指CPI的增速。
CPI指数
CPI全称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比如说日常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等一系列的常规消费,都是构成CPI的成分。CPI的高低,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些常规消费商品的价格涨跌。
所以我们整理了1998年至2017年的CPI数据
数据国家统计局
从数据上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CPI的涨幅并不算高,而且更多的涨幅是在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前几年累积起来的。
实际上根据历年的CPI数据计算所得,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累计的通货膨胀率不过是在41.12%(截止至2017年末),折算成复利则是每年通胀率仅为1.7%。
平均每年通胀率只有1.7%,这样的数据结果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感受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出错了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原因有三:
第一是因为CPI赋予了不同商品拥有不同的权重,其中食品支出占比较大(1/3左右);其次是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住房、医疗以及教育(也是当前价格涨幅最猛的商品)在CPI中的占比偏低;最后是工业化推动了不少商品价格下跌(比如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但这些商品的价格下跌被我们所忽视了)。
由于CPI存在局限,所以相比起来,我个人会更加乐意使用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
GDP平减指数这个指标听过的朋友应该很少,因为平常的政府工作报道,比较少涉及到这个指标。
但是在衡量GDP增长的时候,GDP平减指数肯定会用到的——因为我们日常在媒体报道中看到GDP增长率,是实际GDP增长率,这是名义GDP增长率减去GDP增长率得出来的结果。
GDP平减指数和CPI的区别在哪里呢?CPI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它反映的是消费品的价格变动。
而GDP平减指数它的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出口商品和劳务等。
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
而从1998年至2017年,GDP平减指数历年涨跌幅如下图:
数据国家统计局
我们可以看到和CPI相比,GDP平减指数的增幅明显要更高。实际平减指数在过去的20年里,累计涨幅为80.14%,折算成年化增长率则是2.9%。
而除了CPI和GDP平减指数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指标我们经常都会用到:M2增速-GDP增速的差。
M2增速-GDP增速的差
使用这个指标去衡量通胀率的理由是很简单的:通胀就是货币超发,如果M2(广义货币)的增速如果超过了GDP的增速,那么不就是货币发行过多了嘛。
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谈及通胀的时候,会更加倾向于使用这个指标,毕竟对比另外两个指标,M2增速-GDP增速显得更加直观。
我们还是先来看从1998-2017年的数据:
数据国家统计局
M2增速-GDP增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累计涨幅为241.81%,折算年化增长为6.3%。
如果说CPI和GDP平减指数两个指标的结果会让大家感到失真,那么M2增速-GDP增速计算出来的通胀率,可能会让大家感受到贴近现实。
为什么不同的指标衡量的通胀率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不同的,而且是差异很大的那种。是以上有指标存在差错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对于通胀的感知其实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个中低收入人士,食品支出在总开支中占比较高,因此对于食品价格的涨跌会更敏感,对于这类型的人士,CPI涨幅会更贴切他们的感知。
又比如说中产阶层,在这一阶层的人士更加注重的是生活的质量。因此轻奢产品、良好的居住环境、教育条件以及医疗水平等等是他们比较关注的,食品支出在他们的开支占比已经很低了。所以从感知上,中产阶层自然会觉得CPI存在失真。
所以以上三种指标用作衡量通货膨胀都是合理的,它们的差异不过是源自于统计数据不同或赋予的权重不一致而已。
总结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采用哪一种指标作为我们理财计划的通胀假设,可以考虑我们日常消费受到哪一块支出的影响更加大。
当然,我们也能够采用更加讨巧的方法——把通胀预期做到*。也就是采用M2增速-GDP增速的差作为通胀率,也就是说当我们理财收益无法实现年化6.3%以上,就视为跑输通胀。
行文至此,本文也即将结束了,我们简单总结三种衡量通胀率的指标数据(1998-2017年):
1. CPI,累计涨幅41.12%,年化涨幅为1.7%;
2. GDP平减指数,累计涨幅80.14%,年化涨幅为2.9%;
3. M2增速-GDP增速的差值,累计涨幅241.81%,年化涨幅为6.3%;
所以大家知道在制定理财方案的时候,我们究竟要把未来通胀率设为多少才算合理了吗?
我是巴兰,一个用数据述说现实的理财师。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关注头条号——巴兰理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通货膨胀率和cpi》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通货膨胀率和cpi、公司买保险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