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否受当时佛的禅宗思想影响)

2022-09-06 21:39:44 股票 yurongpawn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以及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否受当时佛的禅宗思想影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





阳明心学是一种非常好的心智管理理论与方法论,可惜的是,许多人都误解了阳明先生的心学精髓。

误解之一是不懂什么是心。许多人都喜欢说跟着自己的心走,其实当一个人还没有证悟到什么是心的时候,他(或者她)所说的跟着心走都不是跟着心走,而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者是跟着自己的习惯和看法走而已。

误解之二是将阳明心学当成了工具,仅仅在思维的层面理解了心学,而没能够在心的高度理解心学,叫做“买椟还珠”。阳明心学的实用性的确很强,但那不是心学的“体”,而是心学“用”的部分、工具的部分。当没有把握住心的本质,而去使用心的工具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走偏了方向,甚至被心魔带走了,最后走火入魔。当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入阳明心学,就是没能到达“心体”的高度,只是在“用”的层面下功夫,最后走偏了,走上军国主义的邪路。

误解之三是将“体”“用”脱钩。阳明心学是建立在孔孟心性学基础上的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是一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修行的理论体系。阳明心学对孔孟儒学的*贡献是通过王阳明自己的体悟,印证了孔孟心性学中对“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可行性和规律性,以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用性和功效性。 许多人对阳明心学一知半解,在跳出了身体、思维和情绪的制约的时候,变成了对一切都不在乎,反正“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我就是理,我就是物,死猪不怕开水烫,没有了儒学的“礼义廉耻”,掉到动物性的愚昧和本我状态中去了。

还有一些人跳出了“物欲、私欲”的樊笼,没有向着“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层面修行,而是掉入了“狂禅”的监狱。空谈心性,无所作为,只求个人感觉良好,不问对他人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造成了明代末期心学后人的“口头禅”的流弊现象,对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伤害,这是在学习阳明心学中不得不防的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的源点是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此四心是天然的,是与生俱来的品质。这也是孟子为什么提出性善论的理论根基。

这是儒家的心。

佛家的心指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讲究的也是自然之心。

孟子的四心与佛家的心,此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心非私心也。凡私心皆非由四心,或无住心而生。

这样是不是就有了一个共同点。

王阳明这里提出一个“心外无物”是有一个论证的:有一个人对反驳王阳明的观点,这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谢,与我们的心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实际上“心外无物”就是心如明镜,也就是心就像镜子一样,世界怎么样,你看到的就怎么样。如果有私心,那看到的就是灰蒙蒙的,看不清楚。

虽然儒家的心与佛家的心有共通之处,思维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佛家讲究的是空性,也就是*性,不二性。儒家不讲究*性,讲的是阴阳变化关联,这是儒家的方法论。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显然借用了佛家的空性,变成*性。

为什么王阳明会这样做呢

主要是儒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帝王的暗中作用下,以及一些大儒刻意讨好统治者的影响下,整个儒家都发生了变异,失去了《中庸》,重视强调形式和规矩,同时内部流派很多,相互攻讧。

说一套做一套成了当时儒家给别人的印象,像朱熹是一个作为圣人一般的角色存在,但是朱熹与唐仲友之争,中间还牵涉妓女严蕊,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十大罪。

虽然《宋史》记载认为是:

但不得不说空穴不会来风。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在儒家身上很普遍的。(题外话:朱子对台州的教育和文脉贡献很大,作为台州人的我来说对朱子只有打心底敬重,但论事只能就史论史)

另一方面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儒家的经典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导致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了解经典,这样导致儒生只知道穷经皓首,却不知道实践。

这就是儒家的两大弊端。针对这两大问题王阳明就提出知行合一,心外无外的观点,实际上是借用了佛家的一元论来正本清源,给儒生一条可以实践可以学习的道路。

王阳明是借助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但根基还是儒家的,他提出以“四心”为根基,不断壮大即可。日日清其私心,一日不可放松。这有些类似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在禅宗看来是执了。当然慧能大师当时作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实际上也是执,是执空。所以当时五祖拿鞋子将慧能写的擦掉了。

如果站在禅宗的看法,王阳明提出的“四心”显然是一种执,这是不对的。

王阳明这里实际上不但借了禅宗的一元论,还借了道家的观点。《道德经》有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他认为应该壮大“四心”显然是承认应该返回开端,去起点找寻,这种思路与道家的一脉相承。

简单总结一下:王阳明是利用禅宗的一元论的思维方式给儒家理出一条路,再借用道家的观点去找到那起点,当然他的根基和外衣当然是儒家的。这好比王阳明穿着一件衣服,左袖子是道家,右袖子是佛家,中间是儒家,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他真正的目的是利用佛道给儒家找一条出路。

我是知常容,又叫南离北玄,感谢您的阅读。

佛学更多讲的是放下自在,与世无争;道家讲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修身养性,无为而治,怡然自得;而阳明心学指的是要迎难而上,敢于担当。这是他们本质的区别。

阳明心学在强调,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精神上,又强调内心的修为,心外无物,指的是内心所认识的价值存在,所以说要修行正向的价值,要找回自我的那个本心。

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确实受到了当时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因为纵观王阳明的成长经历,他长期学习钻研儒释道三学,对儒家和佛教研学尤深,尽管他后来一再否认佛教对他的作用,但我们从他的学说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他所谓的“心外无物”不是说在人心之外客观世界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外部世界需要人的意识来感受,没有人的意识感受、认识,谈客观世界的存在是无意义的。

其实儒释道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佛学,禅宗,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实质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够!能够接受!心外无物是说,宇宙万有事物都是心的做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物一元。并非是指的人们的意识心!也可说,心既体,心既理,心既性,心既道,心既佛。


今天关于《王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的心学理论是否受当时佛的禅宗思想影响》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的详细内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