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公布的股份回购计划有效期为两年,至2024年3月止。截至2022年3月18日,根据早前公布的股份回购计划,公司已回购了5,620万股美国存托股,总额约92亿美元。
此次回购已经创下中概股回购规模纪录,这也是近三个季度以来,阿里巴巴连续第二次扩大其股份回购规模。2020年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授权回购10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2021年8月3日,阿里巴巴宣布将回购规模扩大至15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低迷。在此背景下,多家港股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纷纷出手回购、增持,用真金白银向市场传递信心。
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今年以来港股已经有96家公司展开回购,累计回购数量达15.6亿股,回购总额达80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增长约2.83倍。
阿里加码回购能否提振市场信心?
自2020年10月份以来,阿里巴巴港股的股价从最高309.4港元一路下探,到今年3月15日盘中最低下探到71港元。
实际上,在阿里股价承压下依然不乏知名机构选择逆势加仓,更有芒格的主动发声重仓阿里之举。对于投资者来说,又应该如何解读阿里的长期投资价值?
据13F文件披露,价值投资导师芒格旗下的Daily Journal自2021年第一季度以来,持仓阿里,到第四季度更是翻倍加仓该股,直至今年2月才首次透露为何投资阿里。
阿里的地位当然没有谷歌、苹果的地位牢固,但相对于股价来说,阿里是有竞争力的。芒格表示,即使是在竞争激烈的网上零售领域,阿里巴巴也极具优势。
价值投资的「扛把子」芒格加仓引发了广泛关注。2022年3月,美国知名社交网站Reddit上有人发贴问:谁知道芒格现在还在买阿里巴巴吗?
虽然目前没有人知道芒格的操作,但有网友回复说:除非必须,否则他是不会披露持仓的,但你可以相信,如果基本面没有改变,价格越低,他越买。也有人认为,在没有任何数据的基础上,这种推测有些一厢情愿。
7月15日晚上9点,阿里巴巴在香港时代广场办公室举行股东会议,据时报君拿到的会议资料显示,本次股东大会主要围绕三点进行:
1、普通股数量从现在的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即股份1拆8;
2、选举4位董事;
3、批准任命普华永道为公司会计师审计机构。
但此次股东大会最受人关注的则是阿里巴巴何时回香港上市,时间表是否确定,拟集资金额等。
阿里巴巴确定1股拆8股
昨日阿里巴巴在港举行年度股东会议,会议上,公司提议的将其股份1拆8,计划将普通股数量从现在的40亿股扩大至320亿股已获批,并将在2020年7月15日前进行拆股。阿里巴巴认为此举会增加未来筹资活动的灵活性,包括发行新股。
海通国际投资策略执行董事梁冠业认为,阿里巴巴的拆股有利于公司以每手较低价格发行,对于未来香港的投资者来说,尤其是散户投资者来说是利好,直接降低了入场门槛,与此同时这样的拆股有利于增加阿里巴巴股票的流动性。
据现场参加股东大会的投资机构表示,对于认购阿里巴巴有兴趣,但是并不会太关心其拆股。相较于散户关心入场门槛即每手多少钱来说,机构投资者更关心阿里巴巴最后在港上市的估值。
截至美股收盘,阿里巴巴上涨2.62%,股价为173.50美元,总市值4483亿美元。若以此最新股价计算,每1股拆8股,拆股后的股价将变为21.69美元。
资料显示,阿里巴巴2014年9月19日在美上市,在美发行的是存托凭证(DR),每一份DR和基础证券的兑换比例为1:1,也就是一份DR就相当于1股阿里巴巴股票。
Wind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在美发行价为68美元,上市首日大涨38.07%。其股价在2015年经历过一段低迷期,一度跌破发行价,最低触及57.20美元。但此后却迎来持续上涨,至2018年二季度突破200美元。
阿里巴巴目前173.5美元的股价在228只中概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网易(网易在美也是以DR形式挂牌,截至其DR最新价为256.24美元),阿里的这一股价在全部美股中也处于较高的水平。
因此,从每一股绝对价格来看,阿里巴巴有动力拆细股份。
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阿里此举是为回香港上市作准备,但阿里方面对此表示不予置评。
数据显示,港交所上市公司中,目前股价最高的为腾讯控股,为360.8港元。若阿里巴巴拆股后在港上市,按当前股价计算,约为169.18港元,可排在港股第六,位居腾讯控股、香港交易所、万邦投资、恒生银行、保诚之后。
不过从消息面上看,阿里相关概念股并未受影响,阿里影业昨日涨跌持平,报1.58港元,成交额1094万港元,总市值421亿港元,阿里 健康 微涨2.1%,报7.3港元,总市值877亿港元,高鑫零售涨2.3%,报7.55港元,总市值720亿港元。
此次股东大会除了拆股方案外,阿里巴巴集团也会重选4名董事,包括香港前特首董建华、雅虎创办人杨致远、雀巢集团前执行副总裁龚万仁及被称为“马云接班人”的阿里巴巴行政总裁张勇,而张勇是这次唯一一位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团队提名的董事。
阿里战略投资部迎新“掌门人”,或为回港上市作铺垫
根据业内人士分析,阿里除了将股价拆细为上市作准备以外,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架构调整迎来新一任“掌门人”也可能是回港上市的另一个信号。
今年6月18日,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宣布,阿里新一轮面向未来的组织升级,其中阿里巴巴集团CFO武卫兼任集团战略投资部负责人,实现战略投资业务与财务体系一体化,而此前负责该项业务的阿里集团副主席蔡崇信将继续协助武卫,帮助投资团队更好地成长。
武卫自2007年7月起加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进入阿里巴巴的第一年,武卫参与了阿里B2B子公司赴港上市工作;此后,她又在2012年参与主持了该上市子公司的私有化进程。2013年5月起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FO,是阿里13名女合伙人中颇为低调的一位。
天眼查资料显示,武卫目前通过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间接持有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其还在68家阿里相关企业担任、或曾任高管。其中,武卫曾担任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董事,该公司目前持有“饿了么”主要运作平台公司“上海拉扎斯信息 科技 ”100%股权。
武卫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以饿了么的为代表的本地服务、菜鸟的物流网络建设、云计算、Lazada的国际化布局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将成为阿里巴巴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募资额缩水过半?募资所得或用与美团竞争
此前就有消息称,阿里正在与财务顾问就赴港上市进行秘密合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请,预计募资200亿美元。香港某外资投行人士此前就对时报君表示,阿里回港上市是大概率事件,同股不同权的大门早已打开。
然而,港股IPO市场活跃度远逊于去年,这也影响了一些正在申请香港上市的公司计划,据悉,出于对港股市场不景气的考虑,阿里巴巴集团将下调上市募资额度至100亿美元,相比之前传闻募资额缩水过半,但昨日股东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并未对此发表意见。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阿里来港第二上市,集资所得金额可补助饿了么与美团点评外卖及 旅游 业务的“价格战”竞争。
去年6月份美团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时,饿了么曾高调宣布计划暑假期间投入30亿元人民币,在用户补贴及市场营销上,彼时外界认为外卖市场可能迎来又一次补贴战争,艾媒咨询今年4月底发布《2018-2019中国在线外卖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饿了么和美团在一二线城市的竞争更趋激烈——2018年,一二线城市订单份额分布中,饿了么份额已经达到47.4%,两者之间份额已经持平。
回港时间仍待定
根据港交所去年生效的上市新制,指引信提到,境外上市公司如果有意在港作第二上市,可按情况获准以保密形式呈交资料存盘(confidential filing)。一般而言,公司申请发行新股上市,需要递交并在港交所网页上载公司招股文件的申请版本,通过上市聆讯之后,则需要上载“聆讯后数据集”。至于第二上市的公司,就毋须上载申请版本,而是直接等待通过上市聆讯后,才递交“聆讯后数据集”。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于6月中旬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计划9月底挂牌。但本次股东会议上阿里并未透露回港上市时间表。
至于阿里巴巴为何拟回香港上市,时报君采访多位香港券商分析师,他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回港上市能够进一步完善阿里巴巴的融资渠道,提高流动性。2019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净利润876亿元,账面现金1985亿元,虽说阿里巴巴并不缺钱,但未雨绸缪总是要的,尤其是阿里目前仍在四处投资,新零售、智能云计算,海外业务等都处于扩张阶段。
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阿里系投资上市公司速度加快,今年3月,阿里巴巴46.6亿元认购申通物流,此前已投资中通、圆通。5月15日,红星美凯龙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红星控股成功发行可交换债,以人民币43.59亿元被阿里巴巴全额认购,如可交换债换股后,阿里巴巴将获得红星美凯龙占总股本比例约10%的A股股份。
5月17日,阿里网络斥资35.95亿元入股千方 科技 ,交易完成后,阿里网络将成为千方 科技 第二大股东。
2、 紧张的外部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通过新增融资渠道来主动分散风险,以免陷入被动。
3、 香港去年4月底启动上市制度改革,解决了同股不同权问题,同时也欢迎已上市企业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不仅如此,同股不同权公司预计在2019年年中被纳入港股通,也就是说,只要阿里在港上市,就有机会接触到内地投资者。
花旗:阿里回归有利港交所,日成交量可能增加10%-15%
花旗日前发表报告称,若阿里顺利回港上市,将有望成为2010年后香港最大型新股,进而推高港交所的日均成交量,长远可带动港交所盈利,有机会令其每股纯利可录的中单位数升幅。
花旗认为,如果市场对阿里巴巴的兴趣与腾讯相若,港交所的日均成交量有望因而增加10%至15%。
摩根士丹利认为,如果阿里成功在港上市,并改善其估值及流通量,或令更多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考虑来港第二上市,带动港交所成为吸引新经济公司的上市之地。
至于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可否纳入港股通,李小加表示港股通有既定规则,大方向是“好公司会逐渐纳入”,但具体每类公司什么时候纳入、纳入的条件和形式等,均须两地交易所沟通商讨,“市场认为该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只是时间和形式”。他强调,有信心不代表已有定案,“一件一件往前走”。他重申同股不同权公司纳入港股通时间表仍是“年中”,没有变化。
本文源自证券时报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
中概股美股盘前走弱,阿里巴巴跌12%,这在市场上引起了一定的恐慌,那这种中概股股市大跌对于公司经验有何影响,我简单说说:
一、中概股企业股票可能被暂停交易
因为近期的市场环境,导致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针对中概股个股的负面消息,所以这也会对中概股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可能会引发一些公司股票被暂停交易。如果有一些公司为了应对市场风险或者获得融资,就可能会选择通过增发股票的方式来融资,这也就给这些公司带来了一些风险,同时也会给企业自身造成一定损失。如果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就会有很多公司选择将其股票转为垃圾股或者其他股票交易。这种情况下肯定会给这些公司的经营带来影响。公司股票被暂停交易就意味着公司无法正常向市场提供资金、进行正常的融资等等行为,而这样就会使公司业务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公司经济发展状况。
二、中概股公司在境外进行上市融资的难度会增加
对于中概股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融资能力,要有充足的资金。所以对于公司来说,融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特别是像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这些全球知名的公司,他们融资都是通过香港 IPO,那么对于这些上市公司来说,也会受到香港证监会加强监管的影响,而香港证监会针对这些企业还有着很严格的规定。如果公司在香港上市出现下跌,很有可能会影响公司整体的估值。如果公司未来想要在香港融资成功,就需要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三、在中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经营状况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
今年以来,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几乎都面临着做空的风险,这不仅包括中概股,也包括美国其他中概股等。因为,虽然有美国资本市场上众多知名投行给予中概股估值,但是这些投行的资金来源都是一些国家主权或者政府支持来的,因此这些中概股公司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就比如近日做空机构发布声明,指责一些中国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导致中概股公司股价持续下跌;比如在去年11月下旬发布首份财报后,美股上市公司纷纷下调了对中概股公司的评级;再比如近日媒体曝光了一起美国做空中概股事件等等。这些做空机构对中概股公司进行做空报告。而这些报告则使得许多中概股公司成为了做空机构眼中的“香饽饽”而存在很大风险,因此中概股公司很可能会因为被做空而损失惨重。除了这些可能受到做空机构打击以外,还有可能会遭受美国证监会的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处罚,因此有不少中概股公司被罚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
四、国外投资者对中概股价格的预期可能会发生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国外投资者肯定是希望能够有一只股票能够长期稳定地被投资,不希望一只股票股价暴跌。当某只股票股价下跌时,国外投资者就会考虑买入它,当股价下跌时,他们就会降低对中概股的投资预期。当他们减少对中概股的投资会使他们对中概股上市以后的投资预期发生改变,因为在中概股上市以后,很多投资者都会选择购买中概股作为投资标的。这会使很多外国投资者觉得非常惊讶。他们认为中概股上市以后股价大跌的话,很有可能就成为他们“收割”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