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人民币的外汇选美元,保值率比较高,美元作为全球货币风险小。外汇牌价是各个外汇兑换银行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出来的人民币/美元基准汇率为依据,再结合国际市场的波动情况,自己计算出当日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中间价。具体来说就是,外汇兑换银行根据对应货币对的基准价格加减点差计算得出数值。比如买入价就是基准价减去点差得出的数值,而卖出价就是基准价格加上点差计算得出的数值。
什么是人民币升值?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这个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名词。货币兑换,来自贸易需求,来自中国境内的商品、服务和资产与境外相应产品的交换。所以,人民币升值,是指中国的商品、服务、资产价格上涨。但是这种上涨不只是人民币相对外币的标价上升,也包括中国本身的物价上涨。这就是理论界所讨论的实际汇率上升。
显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升有三条路径:第一,名义汇率调整,人民币对外币标价不断上涨;第二,相对物价上涨,中国国内物价、资产资源价格相对境外上升;第三,一方面,名义汇率调整,另一方面,相对物价上涨。
这三条路径都有助于化解目前来自巨额贸易顺差的升值压力。第一种路径,名义汇率上升,本国贸易品价格相对外币自然上涨,竞争力下降,贸易顺差逐步缩小,本国实现外部均衡;第二种路径,国内物价大幅上升,包括土地价格、房租、资源价格、劳动力工资都普遍上扬,出口部门的成本上涨,产品价格被迫上涨,竞争力下降,贸易顺差也会逐渐下降。第三种路径,出口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因为名义汇率的上升和国内物价/成本上升,而不再便宜,贸易顺差自然下滑,外部经济恢复均衡。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发展中国家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时,实际汇率一直上升。观察东亚经济体历史,就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个经济规律。随着人均GDP上升,人均收入提高,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都是如此。
如果进一步观察海外的升值历史,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他们当时的政策选择与经济现实。对日本经验做个简单总结的话,可以发现以下规律:劳动生产率上升,经济成长,一定推动实际汇率上升。通过收入/物价上升实现实际汇率上升,贸易顺差压力缓慢地得到消除,对国内经济冲击柔和而缓慢;通过名义汇率上涨实现实际汇率上升,经济可能遭受较大冲击。一旦贸易顺差积累到危险水平后,通过名义汇率一次性调整就无法避免了,对经济产生强烈刚性的负面冲击。
总结日韩经验,可以发现,通过提高相对物价/收入来推动实际汇率上升,平衡外部经济,往往效果良好,对国内经济有利而无害。在提高国内居民福利水平的同时,消费内需在逐渐启动。而通过大幅提高名义汇率来推动实际汇率上升,降低贸易顺差。往往对国内经济产生刚性负面冲击。出口部门盈利大幅下滑,而内需部门也会受到进口大增的冲击。
中国,也在重演东亚邻居的崛起道路。
巨额的贸易顺差,同样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攀升。从1978年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就远远超越了贸易伙伴,比如美国。中国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价格竞争力,自然获得大量全球订单。不仅如此,中国居民的工资水平上升得如此之慢,国内物价长期低迷,更是加剧了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再者,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上升幅度℡☎联系:小。自2005年6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还没有恢复到2002年的高点。
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资、物价保持较低水平,名义汇率又没有大幅调整,中国天量的贸易顺差就丝毫不奇怪了。
展望中国人民币前景,我们认为: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如果继续压低名义汇率,保持收入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贸易顺差会越来越大,直到非常危险的地步。被迫只能通过大幅调整名义汇率进行贸易纠偏。一次性大幅提高名义汇率,一方面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因为它有可能对出口及就业产生重大打击,可能造成经济衰退和社会不稳定,而无法被决策层所接受。
因此,合理的道路是:实际汇率上升=名义汇率上涨+相对物价上涨。让名义汇率保持小幅上升趋势,但不足以实质性损害出口产业;通过提高收入/物价大幅提高劳动力工资,提高资源资产价格,提高环保污染成本,大力执行节能减排,推动相对物价上涨,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相对物价和名义汇率同时上升,实际汇率上升,平衡贸易顺差。
货币兑换
1000日元=60.7829人民币元
兑换为转换
数据仅供参考,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更新时间:2014-03-20 22:20
外币换人民币的 看最新现钞买入价
根据当日最新外汇牌率,100外币可兑换人民币:(现钞买入价)
公式为:(外币÷100)×现钞买入价=可换人民币
(注:很多人看不懂,官网的外汇牌价是以人民币100为基数算的,所以要先用外币÷100,这样就简单了吧)
不信我你就自己算一下,嘿嘿
汇率信息来源于
中国银行官网每日外汇牌价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是实时变动的,当天的汇率也会有所差异。
根据中国银行外汇牌价数据显示,100日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1042。也就是说一千日币等于61.042元人民币。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时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出口创汇成本,但高于国内外消费物价之比。为了扩大出口,人民币需要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对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利。从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需要出发,1979年8月政府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汇率之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它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润计算出来,明显低于官方汇率。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双重汇率体制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安排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从对外关系来看,IMF将双重汇率看作是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要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补贴税。第二,从国内角度来看,双重汇率造成外汇管理工作中的混乱,而且它在外贸部门仍然吃大锅饭的情况下不能有效抑制进口。所以,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内部结算价,人民币又恢复到单一汇价。
为了配合外贸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国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年起增加外汇留成比例,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放开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 第一阶段
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央行通过参与该市场交易管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外公布的汇率即为该市场所形成的汇率。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间小幅度升值外,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1999年,IMF对中国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第二阶段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日币和人民币的换算公式为日元=人民币*汇率。汇率又分为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就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所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就叫应付标价法。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包括中国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如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19.05即1美元兑119.05日元。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汇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欧元、英镑、澳元等均为间接标价法。
扩展资料: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第五条 个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办理有关外汇业务。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为个人办理外汇收付、结售汇及开立外汇账户等业务,对个人提交的有效身份证件及相关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汇款机构及外币兑换机构(含代兑点)按照本办法规定为个人办理个人外汇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