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楠、樟、梓、椆并称为四大名木,而楠木被冠以其首,足见人们对楠木喜爱程度有多高。在中国建筑中,金丝楠木一直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级的建筑用材,在宫殿苑囿、坛庙陵墓中广泛应用。根据《博物要览》楠木有三种:一是香楠,木微紫而带清香,纹理也很美观;二是金丝楠(桢楠和紫楠的别名),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更为难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结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纹;三是水楠,木质较软,多用其制作家具。古代封建帝王龙椅宝座都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同时还是古代修建皇家宫殿、陵寝、园林等的特种材料,该树种自清代起就稀有了。晚明谢在杭《五杂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区别于桢楠,桢楠木质纹理并没有“金丝”。
在元代,楠木已经广泛应用于宫廷家具的制作,成为皇家青睐的家具用材,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就有关于楠木制作的宝座,屏风床和寝床的记载,书中还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及楠木为建材建造的宫殿,文德殿,楠木因其不宣不燥,经久耐用的独特属性,成为皇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木材,据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后香阁,一间,东西140尺,身75尺,高如其身,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平床,皆楠木为之,而视以金,寝殿楠木玉榻,东加紫檀玉榻,香阁楠木寝床,金篓褥,黑貂壁幛,文德殿,又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3] 明代,在中国的建筑中,楠木一直被视为最理想,最珍贵,最高贵的建筑用材,大明永乐四年(1460年)诏建北京宫殿时就“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这在明史上有明确的记载。明代的宫城和城楼,寺庙,行宫等重要的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明史记载的楠木,明史卷三十,正德十年,宣慰彭世麒,限大木三十,次者二百,亲督运京,赐赦宝谕。
北京故宫及现存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如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长陵等重要建筑都有楠木装修及家具,并常与紫檀配合使用。如明十三陵中,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占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之一。
明代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为做家具的良材。常被用来制作箱子、柜子和书架,也可用来装饰柜门或制作文房用具。此外,楠木尤多“满面葡萄”的结瘿,其花纹细密瑰丽,精美异常。明式家具中用在显著部位的瘿木,多数为这类楠木瘿子。《博物要览》:“骰柏楠木出西蜀马湖府,纹理纵横不直,中有山水人物等花者价高,四川亦难得,又谓之股子柏楠,今俗云斗柏楠。
清代,清前期国力昌盛,统治者追求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对于起居坐卧家具的制作也是极尽工巧,这一时期对于楠木的需求量也是一直保持高位,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年间楠木木桌长96cm,宽64cm 高32cm,桌子做成炕桌式样,桌面镶嵌银板,牙板为直牙条,四条腿直下,足尖是内翻马蹄足。
清康熙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也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还有清西陵道光帝的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构架均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艺雕刻出1318条形态各异的蟠龙和游龙。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作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壮美绝伦。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为了获取珍稀的金丝楠木,竟然盗用明朝长陵金丝楠木,这段往事并非民间野史,而是确有其事。
《清史稿.高宗本记(五)》里记载: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盘山。甲寅,上诣明长陵奠酒。
《清史稿》三年后又记录一句:"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
由此可见,1785年至1787年,乾隆帝在对明陵进行了较大规模且诡异的修葺,主要是盗取永陵地上建筑的楠木。
然而一朝君主,坐拥天下,却为何要做下如此荒诞之事?
此事还须从盛极一时的楠木说起。
木中之王:金丝楠
楠、樟、梓、椆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木,其中又以楠木居首。
古代楠写成柟,又有称其为赤楩,交让木,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经济林木。
据《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闪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
而极品楠木——金丝楠更因木纹显金丝,木质温润柔和,以及其独有的"冬天触之不凉、夏天触之不热"之特性,让其他硬木无法相媲美。
楠木曾经的地理分布远比现在广阔,成林面积颇为可观。
但中国古代最注重桢楠,且长期以来没有科学的植物科属种的分类,故而大量古籍中多只记载楠木,其中便包括樟科楠木属的其他许多种,如桂楠,紫楠,长叶楠,台楠,烛叶楠等种类,甚至包括樟科润楠属和赛楠属的一些种类。
而金丝楠是指具有金丝光芒的小叶桢楠木,而在古代和近代,金丝楠是小叶桢楠的别名。
金丝楠是中国特有的名贵木材,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明末就已经濒临灭绝。
金丝楠木性稳定,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再加上它性温和、冬暖夏凉,香气清新宜人。
在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陵墓棺椁,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古代封建帝王龙椅宝座、龙床也都要选用优质楠木制作。
金丝楠材色一般为黄中带浅绿,氧化后更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有金黄色、淡黄色、绿色、紫红色和黑色等。
金丝楠木中的结晶体明显多于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丝浮现,熠熠生辉,且伴有淡雅幽香。
而楠木作为亚热带樟科常绿阔叶乔木,对生长环境要求很严格。温度和湿度要求十分高,最佳的生长条件为气温16度以上,年均降雨在800~1000毫米。
当极端气温下降至零下7度以下便会受到严重冻害,影响其生长。而金丝楠木生长周期较长,优质金丝楠多是200年树龄以上的珍贵木料。
由于分布地区狭小,且生长速度缓慢,加上历代皇室大量砍伐征用,现在天然楠木资源已极其稀少。
楠木的分布
我国古籍中关于楠木生长分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山海经》。按书中所载,大部分中国都有楠木生长,甚至北方也有大片分布。
而从现代植物学角度来看,楠木分布在如此靠北也还存在一定的疑问,并不能完全作为推断当时楠木分布的具体北界指标。当然,考虑到当时气候远比今天湿热,也有可作为参考资料分析。
而南方楠木分布可以用考古发掘材料作为根据。
我国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皆陆续发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个时代的楠木的木椁墓,独木船棺,木板棺。
其中许多独木船棺,用直径一米以上的整段楠木挖成,或用宽近一米的楠木板组成。除了独木船棺,还可以从各时期的崖棺葬,看出中国楠木的地理分布。
这些崖棺葬的时间,从春秋战国至清代均有。主材是以楠木伴有柏木,栗木,栎木和松木制成,而所用的木料多为就地取材。因此,崖葬墓和独舟墓分布的地区应基本上是与当时的楠木地理分布相吻合的。
1、金丝楠木需50~60年成材,金丝楠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代表物种楠木,原称“桢楠”。大乔木,高达30余米,树干通直。小枝通常较细,有棱或近于圆柱形,被灰黄色或灰褐色长柔毛或短柔毛。叶革质,椭圆形,长7-11厘米,宽2.5-4厘米,上面光亮无毛或沿中脉下半部有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聚伞状圆锥花序十分开展,被毛,每伞形花序有花3-6朵,花中等大,长3-4毫米。果椭圆形,革质、紧贴,两面被短柔毛或外面被微柔毛。
2、野生或栽培;野生的多见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西部、云南、贵州及长江以南省区。据记载,在所有的金丝楠木中,四川的金丝楠材质最佳。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3、木材有香气,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为建筑、高级家具等优良木材。在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金丝楠木中的结晶体明显多于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
4、金丝楠是一些材质中有金丝和类似绸缎光泽现象的楠木。广义的金丝楠指楠木显现金丝的都叫金丝楠,古代金丝楠木按业界传统说法是指紫楠、桢楠、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