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手机向汽车抛了个媚眼。今年,汽车又向手机回了个飞吻。
最近一周,发酵许久的吉利收购魅族案有了进一步消息,吉利旗下的星纪时代购入魅族79.09%股权,成为其实际控制人。
今年2月,蔚来汽车也被曝出正在筹备手机团队,原美图手机总裁尹水军牵头负责蔚来手机业务。不久后,李斌向蔚来车主表明其造手机的决心。
一个完成了收购,一个还处于调研状态,虽然进度不同,但这两个车企显然都希望把汽车和手机放在同一个智能体系下。
为什么车企会盯上手机,也许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说过的一句话能够做部分解释。他说:过去的车企在产品之外,比的是投放、渠道;
以后的车企,比的是谁用户触点更多。
这几年,这条方法论逐渐被造车行业中越来越多的公司认可。按照秦力洪所说的逻辑,车企做手机,这看起来是汽车产业来到了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但其实,走上这一步也是游戏规则使然。
关于抢用户触点的竞争早就跨领域展开。手机、车机、电视,争夺的都是用户的触点。有的企业已经把这好几件事都干了,比如小米,比如华为。
曾经还有人断言,在不远的将来,传统车企一旦失去用户触点,可能沦为代工厂。而吉利和蔚来的举动,则可以看做是为了占位,提前开始竞争。
不过,也有不少车企对进军手机业明确投出反对票。其中包括说“不造手机,也不上天”的长城,包括说“汽车蛋糕已经很大”的奇瑞,也包括说“造手机是个坑”的哪吒汽车。
在造不造手机这个问题上,汽车圈正分化出激进和保守两个派别。
NO.1
[ 苹果、安卓都不是长期朋友 ]
李斌说,蔚来研究手机的初心很简单——因为苹果对汽车行业很封闭,比如蔚来第二代平台的车标配UWB(Ultra Wide Band超宽带,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苹果并不开放接口,导致蔚来无法达成想要的用户体验。
除了苹果系统,行业公认开放度很高的安卓系统也被业内人士诟病过。华为中国媒体事务部部长刘英赫向我们透露,华为问界M5的车机系统比安卓车机要流畅,就是因为安卓对车企有所保留。
问界M5里的华为鸿蒙os车机系统
这两个案例说明,即使不是为了实现万物互联的庞大愿景,从短期来看,
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车企造手机也有其必要性。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很多车企也认为,苹果这类系统商不能长期“托付”。
在6月7日的苹果WWDC22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介绍了全新一代CarPlay车载交互系统。通过新一代CarPlay,苹果可以轻易地把用户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很顺滑的从手机迁移到车上。到这一步,就已经比很多竞品车机系统更具竞争力了。
苹果还表示,美国98%的车都可以使用CarPlay,79%的美国消费者表示自己只会买支持CarPlay的汽车。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从侧面表露出苹果CarPlay在汽车市场的侵略性。
有网友打趣说,苹果没造车,但想让所有车都变成苹果汽车。
曾经的苹果,通过逐步搭建网络生态,使手机不再是为了拨打电话号码,而是成为一种载体,一种装载着各种APP的载体。是苹果,完成了手机的去中心化。
如今,汽车也能做成终端,并且汽车的空间更大,
用户的触点更多,所拥有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让苹果在手机时代打下的江山延续到汽车上,显然这不是所有车企都能接受的。
曾率先支持iPhone NFC车钥匙的宝马,就不想把智能座舱全交出去,这和宝马对电气化转型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最新iDrive8系统的自信有很大关系。在市场有着“车机形同虚设”人设的丰田,也在去年宣布要在5年内推出全新的Arene车机操作系统。
这离造一台手机其实也就一步之遥了。
如果只是做一个外壳,现在的科技已经高度集成化,制造业也已经高度发达,造手机和造汽车,门槛都不高。车企造手机行业里也早有先例,比如比亚迪就有代工手机的业务,占了公司挺大一块儿营收。
有人问,苹果不能托付,国内的企业总算可以托付吧?至少按照刘英赫的说法,华为的鸿蒙系统比苹果系统、安卓系统都要开放。
但上汽董事长陈虹早已为此表过态度——他们不愿把“灵魂”托付给别人。
NO.2
[ 要反制,就得逆向打通 ]
索尼与本田联合造车,小米下场造车,华为赋能车企,OPPO发布过汽车专利,苹果造车的消息若隐若现。当手机厂商开始拿出大量金钱和精力付诸造车,车企拿出一部分成本造手机,被许多人看作一种反制行为。
有反制的必要吗?
在不少业内人看来,其实在智能电动车这条赛道上,手机企业比汽车产业更占优势。
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都是传统车企的劣势。而像小米这类手机品牌,他们携带高度的智能化功底进军汽车行业,有着很大的威胁性。
在电视行业,小米已经成功过一回了。
2014年,有线电视节目不断走低,作为一种工具,电视的收视功能的重要性不断下滑,传统的电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就在这一年,小米推出第一款小米电视,正式迈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战场。
小米电视
和苹果曾经实现手机的去中心化一样,小米把电视机也做成了一种带着智能心脏的载体,在电视机身上实现了去中心化。
跟传统电池靠销售价格差来盈利不同,小米靠的是在未来的增值服务中获利。所以,小米电视的定价空间非常巨大。传统电视机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因此被颠覆。
现在,轮到汽车了。
把汽车变成一种载体,特斯拉已经带领着整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控屏就是汽车的纽带,数据的入口。
有人说,如果车企不想走上传统电视机厂商被瓜分份额的老路,那就不能对占优势的手机厂商置若罔闻。
手机就是数据流量,就是网络生态。所以,车企也开始造手机了。
自己掌握智能入口的方法,就是逆向打通生态通道。
至少,搅动对方后花园的能力,某些有大量粉丝拥趸的车企是有的。
比如,蔚来。蔚来在品牌成立之初就成立了NIO Life,经过这几年的发展,NIO Life在蔚来车主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对比手机,车的消费单价很高,往往是全家决策,用户对自家用车品牌的信任感,大概率会比对自己所用的手机品牌高不少。因为一辆车,全家把手机换成车的品牌,是有可能的。
NO.3
[ 路很新,坑很多 ]
造手机的厂商,能为这条道路找出一百条理由。但对于保守派来说,不造手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在内部会议上有过明确表态,“长城专注造好汽车,不造手机,也不上天”。
确实,长城的发展战略一直是“聚焦”,它很少像其它一些车企涉足汽车以外的业务。
虽说经验主义并不总是靠谱,但聚焦战略确实让长城迅速成长为国内的SUV第一生产商。而在小米杀入电视机行业之后,我们也仍然能看到像海信、TCL这样坚持聚焦战略的“老字号”,
在新的市场局面中依然占有重要位置。
“老字号”品牌依然占有重要市场位置
在长城之外,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奇瑞不会造手机,“汽车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蛋糕了。”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张勇更是直言,“我不太认可手机限制了汽车用户的体验这种说法。如果这样就更应该把车机搞明白,而不是去搞手机。”
张勇还补充,
仍在温饱线上的企业,未来几年应该持续聚焦于主营业务。
不可否认,全新的品牌入局手机市场,会面临“很多坑”。包括供应链的成本劣势、研发需要体量支撑、消费者的说服需要市场费用投入等等,随便一项都可能让车企栽倒在坑里。
比如,体量支撑对蔚来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调动蔚来车主购买也许可能性更高,但非蔚来车主购买暂时缺乏足够理由。a class="hidden" href="htt
近日,企查查信息显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包括奇瑞控股有限公司、瀚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内共有十几家公司退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行列。而其第一大股东则变更为立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也上升至76.71%。该信息在网上引发了众多争议,外界推测,这一变动或许是奇瑞汽车在经营层面出现了问题。
对此,12月5日午间,奇瑞控股集团与奇瑞汽车发布联合声明称:目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及其持有的股份数没有变化,前四大股东分别为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立讯有限公司。其中,立讯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为7.87%。而奇瑞当前正在对相关机构和平台的工商信息进行更正。
但当前奇瑞汽车并未公布更正后的股权变化信息,立讯有限公司方面也暂未对此事做出公开回应。
公开信息显示,奇瑞新能源汽车于2010年4月正式成立,公司法定代表人尹同跃。今年10月,奇瑞控股集团发布销量月报,其中,奇瑞汽车9月份销量共计11.29万辆,同比增长112.6%;1-9月共计销售67.98万辆,同比增长55%。
近年来奇瑞通过不断精简品牌与技术导入,在新能源端与海外市场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奇瑞累计销量达到96.19万辆,同比增长31.7%。而今年得益于市场的良好表现,奇瑞全年也有望冲击百万销量大关。突如其来的公司经营变更似乎并不符合奇瑞汽车目前的发展状况。
而作为本次股权变更中的另一位焦点,立讯有限公司的收购缘由则显得更为可靠。近年来,立讯有限公司旗下的立讯精密便不断在3C电子业外进行跨界试探。
成立于2004年的立讯精密,仅用6年时间便登陆A股上市。十年来,立讯精密的营收增加60倍以上,利润增加40倍以上,其间与苹果公司的深度绑定,更是让立讯精密成为国内的“果链一哥”。
不过,与苹果的深度绑定,令立讯精密在新的十年发展中,面临着过于依赖苹果的困扰。为此,立讯精密更新了自身的中长期目标,期望成为汽车行业的Tier1(一级供应商)。今年2月,立讯精密的大股东——立讯有限公司以100.54亿元购买了奇瑞控股19.88%股权,踏出了以ODM代工模式进入造车行业的第一步。
立讯精密创始人曾表示:“立讯精密投资奇瑞ODM业务,最看重的是由此带来的Tier1机会,欲在未来十年进入全球前十大Tier1”。
招商电子则认为,立讯精密汽车业务已沉淀十余年,且作为消费电子精密制造平台龙头,其具备大量增量智能汽车零部件能力、优秀管理能力、成熟ODM垂直一体化制造经验和国际一线科技巨头客户关系,均有望帮助立讯跨界新型汽车Tier1。
在此前投资中,立讯表示,立讯精密将和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一个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的核心任务是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与奇瑞汽车一起做研发设计、平台打造等,打造的产品不仅供应给奇瑞,也可以面对其他车企品牌。
不过,截至目前,合作双方并未透露这一全新合资公司的最新动态。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本次奇瑞汽车的工商变更信息是否准确,立讯对于汽车行业的拥抱已成定局。在富士康等企业高调向汽车公司抛出“绣球”的前提下,传统3C电子企业供应商在汽车领域的Tier1之争注定将愈演愈烈。
奇瑞支股票代码是000173。直接在股票网站上购买。
奇瑞控股注册资本由原来的33亿元增加至42.784亿元。新增的华泰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资管)为奇瑞控股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2.86%。
此前,奇瑞的股权结构是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建投)和芜湖瑞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瑞创投资)分别持有52%和48%股权。引入华泰资管后,芜湖建投与芜湖瑞创投资的持股比例分别降至40.1%和37.02%。
奇瑞以安全、节能、环保为产品发展目标,先后通过ISO9001、德国莱茵公司ISO/TS16949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公司以打造"国际品牌"为战略目标,经过十九年的创新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
以及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8日,注册资本41亿元。公司已具备年产90万辆整车、90万台套发动机及80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建立了A00、A0、A、B、SUV五大乘用车产品平台,上市产品覆盖十一大系列共二十一款车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奇瑞
1、因为奇瑞汽车没有上市,所以没有股票代码。
(1)之前随着奇瑞完成混改,上市计划也被披露。资料显示,奇瑞汽车、奇瑞徽银、奇瑞新能源与奇瑞零部件均有上市计划,其中,奇瑞汽车计划于2022年在A股主板挂牌,奇瑞徽银计划在香港上市,而奇瑞新能源则计划在科创板或者纳斯达克上市。自2007年,尹同跃首次公开表示将尽快启动上市融资计划以来,奇瑞上市一事已经拖了长达14之久,虽然中间几番传出了上市临近的消息,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截至目前,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多家自主整车车企早已上市多年,奇瑞与上述企业相比,营业额同样在千亿上下,差距并不大,为何迟迟不上市?难道是不具备上市条件?数据显示,2020年,长城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032.83亿元;比亚迪全年营业收入1565.97亿元,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840亿元;吉利汽车全年营业收入921亿元;奇瑞集团全年营业收入1056亿元。另外,A股上市市场一般情况下要求企业连续三年盈利。奇瑞汽车2019年利润3.92亿元、2020年737.18万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6.19亿元,想来问题也不大。
(2)所以不妨大胆猜想,奇瑞或许不是不能上市,而是不想上市。之所以这样做,在我看来,背后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奇瑞集团旗下并不缺乏上市企业,不一定非要整车业务上市;
第二、第二、奇瑞一直以来走技术路线,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做研发,难以保持持续的高额盈利,上市后可能会因为资本市场盈利要求而妥协;
第三、第三、尹同跃的“私心”。
(3)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未上市的主流整车车企,奇瑞上市一直都是中国车市的一大悬念。之所以拖了那么多年还未“靴子落地”,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并非是奇瑞不能上市,而是它对于上市这一行为有着更为综合全盘的考量。不同于很多造车新势力,上市主要是为了在资本市场融资,或者一些互联网企业,上市是为了实现高管的财富自由,奇瑞这家企业不管上市还是不上市,选择在哪一个阶段上市,一定都是基于企业战略的考量,如今奇瑞再传出IPO消息,同时也是因为上市时机已经成熟。对于尹同跃个人而言,发展自主造车事业绝对是摆在第一位的,增加个人财富或高管的财富,永远不会是他的优先考虑因素。
苹果概念股是指证券市场上与苹果产品相关股票。该类股票以触摸屏为主。
10月14凌晨1点,苹果秋季发布会正式登场,备受期待的iPhone12系列机型露出真容。此次发布的iPhone 12系列共包含四个机型,并且四款机型全面支持5G网络,苹果也正式跨入5G时代。
1 300410 正业科技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深入掌握PCB精密加工检测的关键性技术,拥有一支覆盖多学科专业的研发队伍,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精密PCB广泛应用用苹果智能设备中。
2 603283 赛腾股份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苹果公司及其产业链厂商,因此来自该等厂商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公司各期业绩水平;受苹果公司手表产品更新程度影响,公司的主要产品气密性检测设备收入在2016年相比2015年大幅下降,降幅达18,568.17万元,尽管公司在当年开发出部分新产品如无线耳机组装设备、按键组装设备等并实现收入,但尚不足以弥补气密性检测设备需求下降带来的收入降低。
3 002938 鹏鼎控股 公司是全球第一大PCB公司,服务的客户包含苹果公司,Nokia,SONY,OPPO,vivo和小米等国内外领先品牌客户。
4 300736 百邦科技 资料显示,百华悦邦主营业务为手机售后服务,提供手机维修等其他相关服务,目前是苹果公司在中国最大的授权售后服务商。
5 002129 中环股份 2015年4月22日中环股份公告称,子公司四川晟天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将与美国Apple(苹果)公司(NASDAQ:AAPL)(通过其子公司之一)合作,在四川设立一家合资企业,拟注册资本7692.45万,四川晟天占56%,Apple占44%。
6 300128 锦富技术 锦富新材生产的一部分光电薄膜器件产品间接供应苹果iPad使用。
7 300567 精测电子 2017年8月29日公告,获得美国苹果公司(简称“苹果”)供应商代码,正式取得苹果的供应商资格。至此,公司已正式纳入苹果的供应商体系。
8 603010 万盛股份 2017年12月份,公司拟26.76元/股非公开发行11210.76万股作价30亿元购买匠芯知本***股权。标的公司匠芯知本拥有硅谷数模***的股权。标的公司匠芯知本拥有硅谷数模***的股权。据介绍,硅谷数模针对高性能显示应用的高速混合信号半导体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等高性能电子产品,包括苹果、三星、LG等。
9 300207 欣旺达 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模组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手机数码类锂离子电池模组,公司产品成功切入iPhone6产业链,成功接手苹果电池大单,其影响力会迅速提升,相信其对三星、索尼、亚马逊等客户的新订单也将会快速增加,将会对其业绩产生巨大影响。
10 300351 永贵电器 2016年2月,公司拟定增加支付现金10亿元,收购翊腾电子***股权。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是华东地区电脑及消费电子元器件产品及服务的领先供应商,翊腾电子在4C连接器(消费电子、通讯、计算机及汽车电子)具有领先地位,通过台湾仁宝、莫仕、华硕等客户间接供货苹果、华为、特斯拉等企业。
11 002333 ST罗普 公司子公司铭恒金属作为苹果产品的间接供应商,为苹果多款产品提供合金原材料。
12 002501 *ST利源 利源精制是东北地区的大型铝型材生产商之一,公司主要从事各种铝合金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建筑铝型材、工业铝型材及深加工铝型材产品。公司目前是苹果笔记本电脑外壳及主体架铝型材基材的中国大陆唯一供应商。
13 300136 信维通信 2015年7月15日讯,接近信维通信的业内知情人士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经过与苹果两年的合作,信维通信在技术、服务、价格等方面得到了苹果的认可,逐渐成为其核心供应商,并带动了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目前,信维通信苹果核心供应商的地位已确认稳固,并已经获得进入苹果全部产品线的资格。
14 300120 经纬辉开 2017年9月14日公司表示,经向全资子公司新辉开科技相关负责人了解,目前公司已经陆续接到美国方面苹果8保护片的生产订单,并开始组织生产。
15 300115 长盈精密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从事精密电子零组件的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公司以产品设计、精密模具设计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产品、数码产品和光电产品等领域的精密电子零组件。公司已于2014年年初正式成为苹果直接供应商。而此前,公司一直都是通过帮富士康做代工(iPhone Lightning数据接口)而间接供货苹果。
16 603595 东尼电子 公司已与富士康,歌尔股份等知名终端品牌配套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顶级消费电子品牌苹果,三星等企业配套供应扬声器,数据线,振动马达,无线充电,无线感应装置等合金线材。
17 002416 爱施德 爱施德子公司酷动数码是苹果亚太区最大的授权经销商,业绩因苹果数码产品的销售额增加而大幅度增长,预计今年其销售业绩也将提高。
18 002056 横店东磁 2017年9月6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目前有给苹果公司提供无线充电磁片。
19 000977 浪潮信息 根据台湾媒体DigiTimes报告,苹果正在与中国服务器厂商浪潮(Inspur)合作,并准备将iCloud数据服务转移至苹果公司自己的服务器上。目前,苹果主要依靠亚马逊网络服务满足公司的云服务器需求。由于苹果公司的数据需求增加,公司计划降低对第三方云计算平台的依赖,并打造自己的iCloud服务平台。
20 002202 金风科技 2016年12月7日晚公告,全资子公司北京天润新能投资有限公司拟与苹果公司就风电项目开展合作,并共同推动公司绿色电力的发展。Apple也着力于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所有设备供电***使用可再生能源,并且与供应商合作积极推动其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还未上市,没有股票代码。之前随着奇瑞完成混改,上市计划被披露。资料显示,奇瑞汽车、奇瑞徽银、奇瑞新能源与奇瑞零部件均有上市计划,其中,奇瑞汽车计划于2022年这一年中在A股主板挂牌,奇瑞徽银计划在香港上市,而奇瑞新能源则计划在科创板或者纳斯达克上市。自2007年,尹同跃首次公开表示将尽快启动上市融资计划以来,奇瑞上市一事已经拖了长达14之久,虽然中间几番传出了上市临近的消息,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吉利、比亚迪、长城等多家自主整车车企早已上市多年,奇瑞与上述企业相比,营业额同样在千亿上下,差距并不大。
另外,A股上市市场一般情况下要求企业连续三年盈利。奇瑞汽车2021年的1301.8亿元的成交额,想来问题也不大。奇瑞汽车拥有多个车系和子品牌,汽车的开 发和研究紧跟市场需求和市场未来发展态势,涉及到新能源的领域。
拓展资料:
奇瑞汽车是一家把汽车的销售、生产、研发集于一身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业,对汽车的关键零部件生产有着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市场贸易中不容易被第三方所垄断,其生产的车辆曾获多个国际质量认证,有着相当高的权威和技术保障。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奇瑞背靠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和政策支持,不仅与时俱进地进行企业的改革和技术的革新,还坚守本心一直耕耘在汽车制造的行业当中,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奇瑞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1月8日,注册资本41亿元。公司以打造"国际品牌"为战略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集汽车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以及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
公司已具备年产90万辆整车、90万台套发动机及80万台变速箱的生产能力,建立了A00、A0、A、B、SUV五大乘用车产品平台,上市产品覆盖十一大系列共二十一款车型。奇瑞以"安全、节能、环保"为产品发展目标,先后通过ISO9001、德国莱茵公司ISO/TS16949等国际质量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