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30年》(蔡昉 主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提取码:RHCK
书名:中国经济转型30年
作者:蔡昉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06
页数:292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农村改革、工业经济,还是银行业、公共财政,甚而在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方面都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本书作者各自选取了一些重要角度,尝试展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提炼和分析相关经验和教训,识别和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并阐述中国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乃至中国经济成功经验对于经济学理论可能作出的贡献。
目录
作者简介………………………………………………………………………………………/001
绪 论…………………………………………………………………………………蔡 昉/001
第一章 中国农村改革政策的形成…………………………………………………陈锡文/018
第二章 中国工业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陈佳贵 王 钦/051
第三章 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城乡就业的扩大………………………………………蔡 昉/080
第四章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易 纲/101
第五章 中国政府转型与公共财政…………………………………………………胡鞍钢/121
第六章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一个学习、积累和升级的发展过程………………………林毅夫 王 燕/173
第七章 超越东亚奇迹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回顾和展望…………………………吴敬琏 范世涛/208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李 实/233
第九章 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张林秀/260
作者简介:
蔡昉 祖籍江西萍乡,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有《穷人的经济学》、《科学发展观与增长可持续性》,合著《中国的奇迹》、《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获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成果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
陈锡文
陈佳贵
王钦祖
易纲
胡鞍钢
林毅夫
王燕
吴敬琏
范世涛
李实山
张林秀
未来30年,中国面对的问题可能跟过去有很大的差异。继续往前走,我们可能碰到的一些什么样的挑战?
成本水平快速提高
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是23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所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低成本优势,只要你生产出来产品就一定有竞争力。到2007年的时候,中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GDP2600美元,仍然是中低收入水平。到去年我们已经接近1万美元,已经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的成本水平升高是我们今天碰到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抚养比(%)与劳动年龄人口(亿人)1960-2050 数据来源:北大国发院
我们过去确实有人口红利,从改革开放以来抚养比在不断下降,*点是2010年前后,那时大概是三分之一,我们现在的预期是到2049年可能要回升到三分之二,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劳动人口养活两个老人或者是小孩。这个时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尤其会影响消费需求、劳动力供给、储蓄供给,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过去没有的。
逆全球化的政策或者思潮
二战以来,全球市场关税的实际税率在不断地下降。可惜的是,近三年市场的开放度正在快速缩小。未来会怎么样,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是全球化的获益者之一,但如果未来的全球金融、国际经济体系变得不那么开放,我们就会遭遇新的压力。
环境与碳排放压力
中国经济在未来还会遇到其他的一些挑战,比如说环境问题、碳排放问题。未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客观来说,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环保政策、碳排放政策已经不仅仅决定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未来,很可能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经济环境。
养老金缺口
老龄化可能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老龄化的问题当中我们觉得最难应对的就是养老金的缺口,前面说的抚养比从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而且我们未来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会不断提高,需要很多的养老金。我们可以想很多的办法,但也许有一个方向很难改变,就是宏观税赋未来也许是上升,而不是下降的,因为要养活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多了。
机器替代人
劳动年龄人口(15-59)(左);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估计(右) 数据来源:北大国发院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说,也许这个问题没有那么悲观。从2018年到2049年,我们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会减少1.7亿-2.6亿,但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替代2.0亿-3.3亿。虽然面临未富先老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也许劳动人口供给减少的问题是可以应对的。当然这个可替代性不同的行业之间差异非常大。比较容易替代的是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等等,比较难替代的是教育、科研、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等。如果你进入的行业是很容易被机器替代掉的,你要跑在别人的前面才有机会。
城镇化率有待提高
人口老龄化会使得总的消费需求变弱,但是目前来说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大概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两到三倍。如果能把今天的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居民,消费是可以进一步大幅度发展的。如果我们真的能推进城市化率从今天的56%到30年后的80%,中国的消费可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增长,完全可以抵消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创新处于低端,科研水平需要持续推进
当然所有这些挑战,到最后其实就是创新的挑战。收入水平和成本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是能不能持续发展、能不能创新、能不能产业升级。1960年的时候全世界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50年以后有88个经济仍然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大部分国家很难提升,原因和区别在哪里?就是当你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以后能不能创新。
WIPO: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数据来源:北大国发院
对中国来说是一样的,下一步能不能持续增长,取决于我能不能创新。我们在一些总量的指标上赶超非常快,但是很多创新仍然是在低端,应用的创新比较多,基础研究比较少,这也反映了我们今天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我们也不能盲目想象可以全方位赶超美国和欧洲的科研能力,这也不现实。需要做的是在今天的科研水平基础上持续地往前推。未来30年,中国面对的问题可能跟过去有很大的差异。继续往前走,我们可能碰到的一些什么样的挑战?
成本水平快速提高
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是23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当时在世界上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所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低成本优势,只要你生产出来产品就一定有竞争力。到2007年的时候,中国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GDP2600美元,仍然是中低收入水平。到去年我们已经接近1万美元,已经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的成本水平升高是我们今天碰到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
人口抚养比(%)与劳动年龄人口(亿人)1960-2050 数据来源:北大国发院
我们过去确实有人口红利,从改革开放以来抚养比在不断下降,*点是2010年前后,那时大概是三分之一,我们现在的预期是到2049年可能要回升到三分之二,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劳动人口养活两个老人或者是小孩。这个时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尤其会影响消费需求、劳动力供给、储蓄供给,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过去没有的。
逆全球化的政策或者思潮
二战以来,全球市场关税的实际税率在不断地下降。可惜的是,近三年市场的开放度正在快速缩小。未来会怎么样,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是全球化的获益者之一,但如果未来的全球金融、国际经济体系变得不那么开放,我们就会遭遇新的压力。
环境与碳排放压力
中国经济在未来还会遇到其他的一些挑战,比如说环境问题、碳排放问题。未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客观来说,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环保政策、碳排放政策已经不仅仅决定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未来,很可能会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经济环境。
养老金缺口
老龄化可能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全新的挑战,在老龄化的问题当中我们觉得最难应对的就是养老金的缺口,前面说的抚养比从三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而且我们未来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口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会不断提高,需要很多的养老金。我们可以想很多的办法,但也许有一个方向很难改变,就是宏观税赋未来也许是上升,而不是下降的,因为要养活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多了。
机器替代人
劳动年龄人口(15-59)(左);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估计(右) 数据来源:北大国发院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说,也许这个问题没有那么悲观。从2018年到2049年,我们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会减少1.7亿-2.6亿,但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替代2.0亿-3.3亿。虽然面临未富先老的问题,但如果我们能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也许劳动人口供给减少的问题是可以应对的。当然这个可替代性不同的行业之间差异非常大。比较容易替代的是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等等,比较难替代的是教育、科研、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等。如果你进入的行业是很容易被机器替代掉的,你要跑在别人的前面才有机会。
城镇化率有待提高
人口老龄化会使得总的消费需求变弱,但是目前来说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大概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两到三倍。如果能把今天的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居民,消费是可以进一步大幅度发展的。如果我们真的能推进城市化率从今天的56%到30年后的80%,中国的消费可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增长,完全可以抵消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
创新处于低端,科研水平需要持续推进
当然所有这些挑战,到最后其实就是创新的挑战。收入水平和成本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是能不能持续发展、能不能创新、能不能产业升级。1960年的时候全世界有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50年以后有88个经济仍然是中等收入经济体。大部分国家很难提升,原因和区别在哪里?就是当你的低成本优势丧失以后能不能创新。
WIPO: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数据来源:北大国发院
对中国来说是一样的,下一步能不能持续增长,取决于我能不能创新。我们在一些总量的指标上赶超非常快,但是很多创新仍然是在低端,应用的创新比较多,基础研究比较少,这也反映了我们今天仍然是中等收入国家。我们也不能盲目想象可以全方位赶超美国和欧洲的科研能力,这也不现实。需要做的是在今天的科研水平基础上持续地往前推。
20世纪80年底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工业生产体系。在这一时期,虽然我国制造业较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其总产值增长较快,发展迅速。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低廉而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但由于刚开始改革开放,全国尚未正式确立建设社会市场经济的战略方向,国内庞大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有效地转变为制造业可以依靠的市场规模。例如矿业,利用其价低丰富的原材料上游产业获得优势,这一类素成本优势也构成这一时期(1978-1992)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内涵。同一时空,个体经济等民营经济刚刚萌芽,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国有经济占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由于制造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干预,企业缺乏战略上的自主性,缺乏有效市场竞争空间。
(蓝色框表示该因素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支柱;紫色框则表示该因素对制造业竞争优势存在有限的支撑作用;橙色框表示该因素自身虽有一定优势但并没有对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支撑作用;绿色框表示该因素本身尚没有形成优势;实线连接说明两端的因素构成了有效的组合优势;虚线连接则表示两端因素之间对竞争优势的组合作用并不稳固。)
第二阶段:规模优势正式建立
1992年,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开放的重点战略任务后,制造行业才真正拥抱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制造业通过廉价的要素资源和原材料上游产业的支持,以及庞大的终端市场,其多个细分行业逐渐建立起规模优势和国际比较优势。在这一时期,由于不同细分行业有其各自的特点,对要素资源和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敏感度以及下游终端销售渠道受市场分割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其竞争优势也出现一些分化。
还有一部分制造业,受到市场分割的严重干预,产品市场呈现出区域市场特征,销售渠道本地化,例如五金制品、日用小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这些行业的企业难以克服市场分割,只能将建立优势的希望寄托在在原材料(以矿业为代表)采掘等环节的低成本上,最终这些行业通过采购价格便宜质量较差的原材料来建立自身在区域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这类制造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要素优势和上游原材料(以矿业为代表)的采购议价优势,它们当时形成的价格优势和较差的质量也还能够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区域市场内部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整体行业分散、企业也陷入价格竞争的泥潭而难以提高品牌和创新能力。因此这类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能力差,出口主要的市场都集中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汇率波动大、销售利润率低的国家或地区。
另一部分制造业,则由于下游终端零售环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若干跨区域、甚至全国性的零售商,致使这些行业相对比较容易克服和突破市场分割,比如家电、服装产业。到了90年的后期,不少知名家电或服装品牌甚至因前一阶段一定市场规模基础上的资金积累,进一步建立专门店、直营门店等终端销售模式,进一步强化突破市场分割的战略方向,比如格力的专门店体系、七匹狼、班尼路等服装品牌的专门店、专柜模式等。这些制造业要么借助大型连锁终端(比如沃尔玛、好又多、宜家、苏宁等)获取全国市场的需求,要么通过企业自身突破市场分割的战略行为获取全国市场的需求。这些制造业通过打通国内庞大的需求实现需求与要素的对接,建立规模优势。虽然这一部分制造业有效整合了要素、下游零售业以及需求等竞争优势的因素,但是总体来说企业战略模式单一,制造业的每一个细分行业中企业竞争同质化严重、市场分割的影响仍然存在并导致制造业所有细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较低,行业竞争壁垒主要是价格,而质量、技术、品牌等维度都缺乏市场进入壁垒。但是也应该看到,少数*制造企业在这一时期通过一系列横纵向整合,依托中国的国家特定优势,建立自身的规模优势,并通过做“*”,迈向“*企业”。
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总体上确立了依托国内要素资源和市场需求而构建的规模优势。但是在这一竞争优势状况下,中国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如下几方面的“隐忧”:
1、缺乏产业链垂直分工,几乎所有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都是靠近终端市场的终端产品制造商,零配件、原材料供应商在制造业供应链上的议价能力弱,导致制造业的上游原材料产业和前端零配件生产环节发展缓慢,甚至企业相继退出,这最终直接导致在一些基础工业环节我国技术和产品的薄弱,为下一阶段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埋下障碍;
2、竞争同质化程度高,由于市场分割等行政干预,一些区域性制造企业缺乏退出机制,价格竞争是这一时期制造业主要的竞争手段,几乎在每一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里都经历过若干次的价格大战(比如冰箱、空调、电视机等),企业对技术、产品的创新能力并不重视;
3、这一时期我国进出口逐步放开,国内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源于国内要素成本和人民币汇率所形成的价格优势,我国在低端产品、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产品质量差、品牌和技术附加值低,这一时期制造业主要的出口国家和地区都是中欧、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区,我国制造业在欧美国家中高端市场中很难立足。
第三阶段:向“微笑曲线”两端挺近
本来在第二阶段里,中国制造业建立了与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征非常吻合的竞争优势。在加入WTO的前几年,中国制造业依托规模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制造业很快在接下来几年里迎来新的挑战。
1、要素—原材料竞争优势走向末路。自2006年开始,中国制造业附加值低,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面临利润空间被挤压的压力越来越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了严重打击。之后,中国因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原有的要素成本优势逐渐被削弱。与此同时,原先要素与原材料产业(如矿业等)之间良好的“配合”不复存在,中国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成本、资金成本等已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甚至在个别基本要素上中国成本还更高。
2、国内市场需求分化,获得市场规模困难。国内市场需求出现分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逐渐成为主流,迫使中国制造业简单加工批量生产的制造模式向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紧密结合生产的个性化、敏捷制造转变;国内需求的多样性、消费者不同的档次消费习惯、理念的差异分化等促使制造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上趋向建立不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零售业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冲击,终端零售渠道的变革也促使不少依靠传统零售模式的制造业面临脱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的危机,同时又使另一些制造业更有效地突破市场分割走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对企业单纯依靠终端产品组装生产环节就获得市场规模的“传统路径”构成挑战,同时也进一步加剧基础要素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的困难:制造业想要满足逐渐个性化的国内市场需求已经不能够淡出依靠成本不断上升的基础要素了。
3、一部分制造业向上下游关联产业延伸。这些行业中的部分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纵向整合,但是更多地仍然希望保存原有的成本优势。这些制造业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分化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市场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而市场需求的分化又影响并促使终端零售渠道的多样化发展。所以这类制造业很大程度上依靠上下游关联产业对市场需求的匹配来建立竞争优势,如果匹配得好,则制造业尚有一些竞争优势;如果匹配得不好,则很难有竞争优势,就像我国的乳制品行业、卫浴行业、传统家具行业等。
什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
1、实现了从政治主导到经济主导的转型。
2、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3、实现了从封闭型国家到开放型国家的转型。
4、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
什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变迁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共同富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等。(2)量入而出,适度消费; 勤俭节约,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注重精神消费等。
2016年后中国经济转型,开快餐店还能赚钱吗
动漫的迅速发展为动漫衍生品创造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加上国家政策对动漫的扶持,未来的动漫行业必将创造新的经济的神话。动漫店不仅有新奇实用的动漫周边产品,还有时尚个性的动漫DIY创意制作,动漫COSPLAY摄影 *** 和精美的动漫服装道具,这些正是现在年轻人最青睐和追求的东西。推荐关注动漫店,祝好运。
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转型靠什么转
飞弹!
由于中国经济纯粹是吹肥皂泡,依靠高增长吸引外资和印钱支援内部疯狂投资拉动,截至2015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27.53万亿元,与1990年的1.53万亿相比,增长80余倍,可见中央印钱有几不理后果! 中国M2远超美国M2。要知道中国含有水份的GDP不及美国一半,人均GDP相距更大,中美相比已可见中国货币超发之巨。中国M2存量不仅超越欧美,占据全球规模已达25%,其新增M2常年占据全球50%左右,一国新增货币超过世界其余国家货币之和,虽说中国经济过去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亦很难说是没有滥发货币。
当资金流走, 这泡沬就无法再支, 中央那只好台朝先的肥仔金学习, 以飞弹去求经济、政权!
2016中国经济转型靠什么创新和创业论文
其实,不是学习巨集观经济管理的。
但是,作为世界*秀的职业经理人的话,一直以来也不明白,经济需要转什么型?!
国家
大家
小家
都遵纪守法的学习、工作、生活,不就都有了。
也许,从公民的角度看问题,一定是这么简单的。?!
看看每个公民的生活。
国法庄严
国法尊严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设经济特区有什么优点
改革开放的一个原则就是 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先富的带动后富的。特区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带动示范作用,一部分地区更加富裕这就是优点。另外,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是这部分地区与世界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从而也促进了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国家形象于知名度。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进入什么
进入了史上*泡沬!
截至2016年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41.63万亿元,与1990年的1.53万亿相比,增长92余倍。当月汇率约6.18,换算成美元是22.9万亿,同期美国M2是11.6万亿美元,中国M2远超美国M2。要知道中国含有水份的GDP不及美国一半,人均GDP相距更大,中美相比已可见中国货币超发之巨。中国M2存量不仅超越欧美,占据全球规模已达25%,其新增M2常年占据全球50%左右,一国新增货币超过世界其余国家货币之和,虽说中国经济过去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亦很难说是没有滥发货币。
天下没有这样好的事情:你制造通胀,你不受惩罚。至少,事情不会永远这样美好。当印钞的速度受限于汇价而追不上债务增长,经济就会由盛入衰而进入了“新常态”,而人民币在需求下降时就会反影长期超发后的真实价值,可见在外资退走引至通缩后必然是恶性滞胀!
发展移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
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从理论层次来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从我国现实角度来看: A.(必然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B.(必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 C.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消费影响生产是对的.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当消费扩张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萎缩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我国过去几年经济不景气,主要就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是错的.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但不等于消费决定生产. 只有那些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能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过度的不合理的高消费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因为过度消费会使一定时期内的积累基金减少,从而影响社会再生产.
(3)经济增长主要受到"三驾马车"的拉动:投资;需求;出口.由于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因此使得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
消费影响生产,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求介绍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书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介绍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经济学家吴敬琏,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财经媒体主编联袂推荐。
从人口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中国经济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两大基本原因。中国的经济体制所以比西方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她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把效率低下的“官僚 *** ”变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活力+ *** 动力”两个轮子肯定比一个轮子跑得快,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需要采取的*经济体制。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在土地、资源、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只有人口或低成本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自觉不自觉地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把国外的资本、技术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结合在一起,生产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由于中国充分发挥了人口优势,从而把*的人口包袱变成了最有竞争力的手段。是农民工支撑了世界加工厂,是“全民”参与的经济促使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创造的“市场经济+ *** 推动”的经济体制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在今后几十年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