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OLED屏幕没有通过苹果质量测试,可能是显示效果或者内屏的柔性没有达到苹果的要求。对于在世界上都享有知名度的苹果手机大家都非常熟悉,苹果的手机显然是以“贵”出了名的,但是虽然贵这也会有贵的道理,在手机的配置上,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苹果手机显然都做得非常出色,这也是苹果手机虽然价格很贵,但是销量始终长期居于霸主地位的原因,就拿苹果手机的屏幕来说。
因为苹果手机的理念一直都是打造性能最好质量最硬的产品,所以对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苹果手机的屏幕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一直都使用的是行业中最领先的优秀产品,在OLed屏幕时代来临以后,苹果旗舰机一直都采用的是三星生产的oLED屏幕。
当然,OLED屏幕的生产厂家并不是只有三星一家,但是三星生产的oLED屏幕却是业界公认质量最好的产品,虽然中国也有很多OLED屏幕生产厂家,比如京东方、信维诺、华星光电等,而其中京东方是国产企业中表现最为优秀的,近几年京东方oLED屏幕技术上不断的突破,采用量也在陆续上升,所以很多人以为京东方在OLED领域已经直追三星。
但这次京东方OLED屏幕依旧没有通过苹果质量的测试,证明了京东方在oLED屏幕领域与三星能有一定的差距。苹果旗舰手机对oLED的显示效果和耐摔性有强烈的要求。京东方生产的OLED屏幕虽然显示效果也很不错,但是因为技术还不够过硬,屏幕材质也比较硬,所以在质量方面仍然和三星OLED屏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点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抹平的,京东方OLED屏幕没有通过苹果质量测试,其实也不是很令人意外。
日前,据外媒报道,由于京东方未经允许擅自更改苹果设定的屏幕规格,可能被后者取消其iPhone 14 OLED屏幕订单。
经过数日的发酵,情况对京东方似乎愈发不利——一直对供应链有着严苛要求和极强控制欲的库克,绝无可能接受供应商私自做主更改参数的行为。
只不过,这桩生意告吹,对双方来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站在苹果的角度,要面对制约三星失败的事实,相信库克并不好受。根据The LEC的爆料,京东方这3000万iPhone 14屏幕订单,有2000万将交给三星,1000万交给LG,苹果和这两家大厂的博弈可能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而从京东方的角度出发,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都是肉眼可见的。按照当前行情,iPhone 14这3000万块屏幕总价接近100亿元。
不过,京东方为加入“果链”所做的努力并不会白费:多年的饱和式投入,帮助京东方打造了一条国内最成熟、量产能力最强的OLED生产线,即便没有苹果,它们也不缺新的客户。
相比可能错失的苹果,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OLED面板市场面临的降价和产能过剩等潜在危机,同样值得京东方注意。
发酵数日之后,京东方和苹果之间的拉锯战仍看不到和平解决的希望。
在此之前,据外媒报道,由于京东方未经允许擅自更改苹果设定的屏幕规格,可能被后者取消其iPhone 14 OLED屏幕订单。根据此前的公开信息,京东方承接了苹果3000多万部iPhone 14屏幕订单,对其业绩有重要意义。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综合各个信源的报道,诱发这次争议事件的根源已经很清楚——京东方私自更改TFT电路宽度,以达到降低电阻、提高良品率的目的。这一套操作下来,京东方的利润率无疑会有显著提高,但副作用就是面板的亮度、功耗和苹果的设计有出入,可能会对最终的成品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更重要的是,一直对供应链有着严苛要求和极强控制欲的库克,绝无可能接受供应商私自做主更改参数的行为。
另一家著名的果链企业瑞声 科技 此前就曾表示,“原则上除了设备和工人是瑞声的,生产线上的其他环节都由苹果控制。”其中,控制软件和电脑系统是苹果的,ERP系统也是苹果的,就连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团队中也有苹果的驻厂人员……
在库克的管理哲学里,强化供应链控制是保证苹果主导地位和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不容挑战的底线。
对于苹果和京东方来说,如果能合作无间,无疑是双赢。但如今合作关系出现裂痕,只怕会给双方却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苹果来说,这一次合作告吹对其供应链体系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影响——尤其要面对制约三星失败的事实,相信库克并不好受。
最早爆出这则猛料的外媒The LEC言之凿凿,表示苹果将把原定交给京东方的3000万块iPhone 14屏幕订单转移给三星、LG两家韩国大厂,报道中不乏对苹果的讽刺意味。
众所周知,苹果当初之所以将京东方纳入iPhone 14面板供应商名单,除了想保证产能之外,抗衡三星、降低单一供应商带来的供应风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彭博社此前的报道,三星显示器公司和LG旗下的面板制造商LGD过去一年总共为苹果供应了1.1亿块OLED面板,主要应用在iPhone 12和去年秋季新发布的iPhone 13系列机型。要知道,过去一年苹果总共才采购1.7亿块面板,三星、LG两个大厂已经承接了64%的订单。
其中,高配版的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机型面板更是由三星独家供应,后者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有鉴于此,苹果曾致力于扩充面板供应商名单,达到制约三星、提高议价能力的目的。
但可惜,苹果的如意算盘这次可能要落空了。根据The LEC的爆料,京东方这3000万iPhone 14屏幕订单,有2000万将交给三星,1000万交给LG,苹果和这两家大厂的博弈可能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至于站在京东方的角度看,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都是肉眼可见的。
按照当前行情,iPhone 14这3000万块屏幕总价接近100亿元。上一财年,京东方营收达到2193.1亿元,同比增长61%, 历史 首次突破2000亿大关。乍一看,少了苹果这100亿的订单,对京东方来说算不上伤筋动骨。
但需要注意的是,iPhone 14这张订单,代表的远不止100亿交易额——这背后还有京东方酝酿已久的升级转型,以及和三星、LG开战的决心。
根据财报数据,上一财年京东方归母净利润仅录得258.31亿元,较过往虽有很大进步,但13.88%的净利润率和28.87%的毛利率并不算突出。对比之下,三星显示器的利润率就长期维持在20%以上,去年三季度的营业利润率更是高达26.8%,几乎相当于京东方的两倍。
众所周知,京东方当前营收仍依赖LCD业务,但和OLED相比前者利润差距明显。拿下苹果订单,逐步从LCD向OLED进行业务升级,是京东方为自己规划的转型路线。如今计划被打乱,想必会对其短期业绩造成一定冲击。
不可否认,过去这些年京东方为打入“果链”的确作出了许多努力。
早在2017年,京东方就传出有望加入果链为苹果生产手机屏幕的消息,但因为技术和产能问题未能成行。 而在此之后,京东方就针对这两个弱点进行补强,一边扩充生产线一边加强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京东方研发投入分别为69.7亿、72.3亿、87.5亿、94.4亿和124.36亿,同比增幅也不断上升。截止去年年底,京东方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9万,占员工总数的24.8%,过去一年新增专利申请9000件,其中90%是发明专利。
多年的饱和式投入之后,京东方也终于有底气和三星、LG掰一掰手腕。
而在产能方面,京东方的投入同样是巨大的。
去年年底,京东方豪掷465亿巨资建设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开始进入量产阶段,目前产能已经开始爬坡。此外,据媒体报道,京东方还有意调整B12工厂第三期生产线,目的是为了承接苹果iPad订单。
从表面上看,京东方投入了大量资金扩充产能、升级技术,如果最终还是没法挤进“果链”,的确是一种损失。但价值研究所认为,凡事要分两面看: 前期投入的这些沉没成本,帮助京东方打造了一条国内最成熟、量产能力最强的OLED生产线,即便没有苹果,它们也不缺新的客户。
根据DSCC的统计,自2019年以来,智能手机市场出现高端化趋势,小米、OPPO、vivo和独立出来的荣耀都已明确表示要发力中高端市场。乘着这股东风,OLED面板的渗透率也出现明显上升。报告显示,2021年OLED手机面板渗透率为52%,占据了半壁江山,并预计在2022年底达到57%。
根据IHS Markit的报告,2021年全球OLED显示面板市场规模收益为680亿美元,较2019年的367亿接近翻倍。在“面板王国”韩国之外,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OLED面板供应市场。
将目光放回京东方身上。随着OLED屏幕产能逐渐爬坡,武汉京东方光电的经营效益也全面好转。去年一季度,这家京东方重要子公司实现近五年来首次正利润,实现净利润达到3.6亿元,单季度利润已经超过过去四年的净亏损总额。
而在去年6月21日宣布定增近200亿时,京东方在AMOLED市场的布局和未来规划和浮出水面。目前,包括荣耀、OPPO、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都已和京东方达成合作,后者还在努力开拓VR/AR硬件、智慧医疗、车载屏幕等市场。
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让京东方继续启动产能扩充计划,特别是针对高端屏幕生产线的升级。
最新的动态是去年3月份,京东方旗下子公司武汉京东方宣布将对现有厂房进行产能扩充。这次扩充计划预计投入自筹资金37.75亿,主要是针对第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苹果可能取消iPhone 14屏幕订单的消息,京东方在5月23日向投资者回应称“不予置评”,且强调公司在OLED领域的年度目标没有变化,相关业务还在有序推进中。
通过上文分析,价值研究所认为京东方这番回应并不是嘴硬或打官腔,它们的确有自己的底气和考虑。
更何况,相比可能错失的苹果,国内竞争对手的崛起、OLED面板市场面临的降价和产能过剩等潜在危机,或许更值得京东方注意。
根据知名研究机构Omdia统计的数据,2022年中国厂商在OLED面板市场的占有率有望上升至27%,较去年的15%接近翻倍。随着折叠屏手机、中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不断增长,OLED面板需求有望继续上升,这位中国厂商提供了上位机会。
而在国内一众面板厂商中,除了京东方,TCL华星光电、深天马也是很有实力的竞争者。
拿量产能力、市占率和良品率这几个数据来说,京东方后面的追赶者们这几年进步非常明显。
根据公开信息,京东方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OLED生产线总共有五条,成都、绵阳、重庆和福州的生产线产能都能达到接近5万块/月,是国内厂商中量产能力最强的。
深天马的优势在于,其位于上海工厂的4.5代线单月量产能力高达75万块,是国内量产能力最强的一条OLED面板生产线,和LG、三星相比也毫不逊色。但问题在于,其产能过于集中在上海,4.5和5.5代线掌握了超过95%的产能。一旦遇上最近两个这种程度的大规模疫情,产能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另一个被业内人士寄予厚望的OLED厂商华星光电,也有类似的问题。2019年投产的电武汉6代线单月产能超过45万块,是TCL华星光电目前最重要的一条生产线。
当然,眼看市场逐渐起量,这些头部玩家都在积极增加产能。去年年底,TCL宣布在广州筹建T8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今年1月份,总投资额高达150亿的T5生产线也完成了模组厂房和综合动力站的封顶工作。
按照业内规律,OLED生产线从筹备到正式量产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换句话说,京东方、TCL和深天马们的量产能力在2024年左右将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不过,在开足马力扩充产能的同时,京东方们还要警惕两个危机:一是面板需求的短起起伏,另一个是核心技术上的缺陷。
虽然业内对OLED面板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但受国际局势、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周期性淡季已经初显威力。据外媒报道,苹果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减少iPhone SE和iPad订单,三星也有类似的砍单计划,预计设计近千万块OLED产能。
目前,三星已经叫停了在越南的部分面板生产线,并准备将产线撤回韩国本土,重新调整在东南亚的布局。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在市场需求出现动荡的情况下,良品率最高、生产技艺最稳定的厂商,更能得到上游客户认可。 从另一个角度讲,砍掉部分内部需求之后,三星、LG这些大厂也有能力承接更多外部客户订单,这对京东方、TCL等本土厂商来说并非好事。
根据DSCC的统计,目前LG在OLED面板良品率上一马当先,自2017年之后就一直稳定在90%左右,三星也在最近两年迈过了这个门槛,且部分新投产生产线的良品率一度达到95%的业内最高水平。
对比之下,京东方对外宣布的数据是AMOLED产线成熟产品良率在80%以上,这已经是国内厂商的最高水平。在产能上和京东方最接近的深天马,2021年良品率刚刚迈过60%大关,TCL 华星光电也徘徊在60%左右。
归根结底,决定良品率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三星、LG两大巨头手中,是京东方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比如最关键的背板段蒸镀环节里必不可少的FMM金属材料,日立掌握最好的生产工艺,而三星又一早便和日立订立了独家协议。再比如OLED驱动IC市场,三星LSI和LG LX Semicon垄断了90%的市场份额,统治地位无可撼动。
已经攻克量产关的京东方们,现在是时候想想办法迈过技术难关了。
以iPhone 4的面世为分界点,苹果乃至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无比辉煌的十年。但在2020年之后,疫情爆发、全球经济下行、通胀飞涨叠加不断升级的供应链危机,让智能手机市场加速挥别自己的黄金时代。
苹果无疑仍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电子巨头,iPhone的订单也还是所有供应链企业渴求致富机会,但恐怕再也没有决定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生死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包括清溢光电、八亿时空、格林达、商络电子、南极光等京东方供应链企业相继成功登陆A股,凌云光、路维光电、苏州天禄等企业也已启动IPO流程。可能无缘“果链”的京东方,悄然间已经培养了一条同样强大的供应链,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一起走向了繁荣。
在商业世界里,没有谁离了谁就一定会倒下,没了苹果的订单也不是京东方的末日。至于能不能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就要考验京东方的硬实力了。
传京东方将为苹果供应至少500万片OLED面板
传京东方将为苹果供应至少500万片OLED面板,京东方OLED面板正式通过苹果iPhone 14认证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传京东方将为苹果供应至少500万片OLED面板。
传京东方将为苹果供应至少500万片OLED面板1
此前因工作作弊而被禁止向苹果提供OLED面板的中国显示器制造商京东方,传闻将再次加入供应链,但据说该制造商只生产基本款iPhone 14的单元,但至少有总比没有好。
此前有报道称京东方向苹果供应 1000 万片 OLED 用于 iPhone 14 系列,不幸的是,京东方遇到了生产问题,之后这家显示器制造商被抓到偷工减料,因此被从苹果的供应链中移除。润图罗途科技研究,这笔交易又回到了谈判桌上,京东方预计将为基本款 iPhone 14 量产500万部。
这个数字是保守的,相比之下三星和 LG 预计分别实现的数字分别为 6000 万和 2500 万。早前有报道称三星将为苹果提供 8000 万块 iPhone 14 的 OLED 面板,所以京东方可能已经被苹果试用,这也是它量产 500 万个 OLED 订单的原因。
苹果稍后可以监控这些面板的质量,如果这些面板通过了公司的严格要求,它可能会为京东方开绿灯生产更多。假设京东方未能成功通过初始出货量,苹果可能会为剩余的供应商做好准备,三星和LG,以弥补剩余的订单,如果京东方不走更轻松的生产OLED面板的路线,iPhone 14系列的订单将达到3000万张,从而获得可观的发薪日。
苹果将会在今年秋季发布新一代的iPhone 14系列,传闻会有iPhone 14、iPhone 14 Max、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四款机型,mini机型将会被6.7英寸屏幕的iPhone 14 Max取代。此外,传言仅有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两款机型使用的是A16 Bionic,iPhone 14和iPhone 14 Max仍将使用A15X Bionic。
传京东方将为苹果供应至少500万片OLED面板2
据洛图科技的研报,BOE上周四(6月30日)收到了苹果公司关于iPhone 14 OLED面板认证通过的通知。
7月6日,京东方(000725.SZ,BOE)OLED面板正式通过苹果iPhone 14认证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一位接近京东方的面板供应链相关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京东方与客户之间有保密协议,不便回应。京东方当天股价持平,为3.86元/股。
洛图科技(RUNTO)COO王育红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事属实,国产OLED面板逐渐获得国际一线客户认可。而苹果iPhone14的'面板供应仍以韩国企业为主。在供应商中,BOE和LGD供应的OLED面板仍以LTPS为主,三星显示(SDC)在LTPO技术和产能上有优势。
另一位面板业资深分析师也向第一财经记者确认了BOE OLED面板进入了苹果iPhone14供应链的信息。他还认为,国产OLED面板在产品品质、稳定性及商务合作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据洛图科技的研报,BOE上周四(6月30日)收到了苹果公司关于iPhone 14 OLED面板认证通过的通知。BOE将于7月提前投入量产,9月开始批量出货。预计2022年BOE供应 iPhone 14标准款手机的6.1英寸OLED面板至少500万片。
苹果将于9月13日发布的iPhone 14系列有四款型号,将采购共约9000万片以上的柔性OLED面板,估计SDC将供应6000万片,LGD将供应2500万片,BOE的面板供应量居第三位。
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苹果公司可能正在降低iPhone的生产计划。2022年,加上已经上市的iPhone12和iPhone13旧机型,苹果公司将从SDC、LGD和BOE采购约2.1亿片柔性OLED面板,三家供应商的供货量结构约为65:24:11。
根据洛图科技的数据,2021年度,BOE向苹果公司出货的OLED手机面板超过1600万片。2022年上半年,显示驱动芯片供应短缺使BOE向苹果出货受到影响,上半年BOE向苹果出货iPhone 13的OLED面板约950万片,低于预期,但仍同比增长66%。预计2022年全年,BOE向苹果的OLED面板出货量将增长大约40%。
另一家调研机构Omdia今年6月曾预计,在iPhone OLED屏的供货结构中,BOE 2022年的占比将达15%,比2021年提升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SDC 2022年的占比为60%,比2021年下降6个百分点,LGD 2022年的占比为25%,比2021年下降1个百分点。
BOE今年在2021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曾透露,2022年其柔性OLED面板的出货量目标是超过1亿片。如按BOE今年将向苹果供应约2200~2300万片柔性OLED面板算,BOE今年将有约四分之三的柔性OLED面板向苹果之外的手机厂商供货。
据洛图科技的数据,2021年BOE柔性OLED面板出货超6000万片,同比增长超过65%,其中智能手机用OLED面板出货约5500万片。去年底,BOE的OLED面板已导入全球几乎所有手机主流品牌,包括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和荣耀等。
今年7月4日,华为发布了nova Pro旗舰产品,就采用了BOE的6.78英寸环幕柔性OLED面板,可适配多频刷新率模式,最高兼容120Hz变速高刷。
一位长年研究电子行业的资深证券分析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BOE已建和规划四条OLED面板生产线,第四条还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投建。
苹果有把中尺寸OLED面板应用于产品的想法,BOE也在考虑投资8.6代OLED面板线。今年BOE三条OLED面板生产线,每条线月产能4.8万片基板。70%产能利用率是盈亏平衡线,BOE的OLED面板业务从2018年向华为供应手机OLED屏起步,今年有希望从亏损转变为盈利。
传京东方将为苹果供应至少500万片OLED面板3
《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京东方(BOE)内部人士获悉,其AMOLED面板已经通过苹果公司的iPhone 14认证,但目前具体量产时间与出货量尚未敲定。
据报道,周四,京东方收到了苹果公司关于iPhone 14 AMOLED面板认证通过的通知。这一次认证通过早于之前iPhone 12和13系列在当年的日期。不过由于双方签署了保密协议,该消息不能公布。截至发稿,京东方媒体部门对于前述信息未予置评。
京东方OLED面板已通过苹果iPhone 14认证
据了解,京东方自称为苹果iPhone OLED面板供应商行列之后,从去年9月开始便为6.1英寸版的iPhone 13供应OLED面板。但今年5月有外媒报道称,疑似京东方修改了诸如薄膜晶体管电路宽度等设计工艺,苹果发现后要求京东方停止生产与供应。
不过苹果很快做出了回应:不太可能会将京东方剔除OLED屏幕的供应链。京东方向苹果提交了iPhone 14 OLED屏幕新样本,让苹果评估。如果京东方送检的屏幕样品合格,苹果会决定继续使用京东方的屏幕。这些屏幕将用于基本款iPhone 14,不会用于Pro版本。
文| AI 财经 社 韩姜
编| 鹿鸣
近日有韩媒报道,国内面板厂商京东方将首次为华为提供on-cell OLED面板,产业链相关人士表示,京东方是Mate 40标准版on-cell OLED 面板的独家供应商,而Mate40 Pro屏幕将由京东方、三星和LG三家共同提供。
On Cell是指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2010年三星推出super AMOLED时就采用了该技术。
这个好消息之前,京东方也被曝出遭遇两大滑铁卢,有报道指出,京东方并未通过iPhone 12机种屏幕质量测试、无法为首批iPhone12供货,同时也没有通过三星Galaxy系列新品的质量测试。知名苹果爆料达人Jon Prosser也在twitter上转发了这一消息,评论道:“这就是为什么苹果离不开三星,祝京东方明年好运。”
同时也有京东方向苹果和三星提交新批次产品、以争取合作的消息传出。京东方目前尚未对此做出回应。能否挽回苹果的芳心,还得等待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揭晓。
虽称霸LCD市场,在OLED仍需赶超
京东方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面板显示器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液晶屏供应商。2015年,公司就已经首次打入苹果供应链,为苹果的MACbook显示屏供货,2016年提供iPad显示屏。
相比LCD液晶屏,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低功耗等优点,三星显示2007年首次量产AMOLED 屏幕,OLED屏幕开始逐渐被三星手机高端机型采用,部分厂商也相继进入OLED研发。京东方2012年已在北京建立OLED试验线进行相关研发工作,2017年首条柔性AMOLED显示屏生产线量产,成功打破了三星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
2018年10月,华为的Mate 20 Pro首发了京东方的OLED屏幕。小米、OPPO、vivo也都参与了京东方OLED屏前期的研制工作。遭遇美国技术打击,目前华为更是要扶持国内的供应链,这次采用京东方的屏幕也是出于长远打算。
2017年推出iPhoneX时,苹果首次在其手机上采用OLED面板。京东方当时就定下了进入苹果手机供应商名单的小目标。有数据显示,苹果2020年采购OLED面板预计达98亿美元,占全球OLED面板出货金额的30%,面对这个全球最大买家,各家都想分一杯羹。
而对苹果来说,三星本就是它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却必须依赖敌军制造的OLED屏,苹果也想为自己多开拓几条路,以便分摊风险和确保价格竞争。
尽管京东方的OLED已经实现量产,但OLED行业供给端中,目前仍由韩国厂商主导。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one Partners的数据,Samsung Display在2020年第一季度占据了移动OLED市场份额的79.4%,发货量3680万块;LG Display占份额的10%,460万块;京东方占份额的9.9%,发货450万块。
在LCD液晶面板市场,由于三星、LG等厂商不断关停产线,京东方今年一季度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的出货量,但在未来竞争格局下,这块的利润不如OLED等产业前沿,在OLED屏领域,京东方无论在良品率还是产线的布局上都需要追赶。
京东方的高管在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2019年京东方OLED产线尚处在爬坡阶段,对营收贡献尚未充分显现,当年对收入贡献不到10%。目前成都已经量产,绵阳还在爬坡,而重庆仍在建设。
面板之王也是烧钱大王
虽然是面板龙头,但京东方的股价却一点都没有龙头企业的样子,10年间一直在6元下方。7月24日,京东方A收盘价报4.52元/股,下跌5.44%。
近期有投资者提问,今年春节后开市以来,TCL 科技 股价长期大幅高于京东方A,是不是因王东升董事长退休后,公司在陈董(陈炎顺)带领下,竞争力下降所致。
京东方的董秘回复,股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会继续加强市值管理工作。
京东方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电子管厂。在工厂连续亏损7年濒临破产之际,时任总会计师、前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进行股份制改造,才有了今日的京东方集团。2003年,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液晶业务,结束了我国“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
上市18年以来,京东方已经累计亏损62亿元,“烧钱投入-亏损-继续烧钱-继续亏损”曾是它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无屏幕之痛、突破日韩国家的技术狙击,京东方累计募资总额超800亿元,获得额外政府补贴76亿元。
京东方业绩的向好背后,是政府与股民的巨额付出。京东方曾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一度被ST,每一次力挽狂澜的背后都有政府补贴的身影,以至于有投资者将其称为“资本巨婴”。
从2013年开始,进入行业头部的京东方盈利能力开始显现。2013年至2016年,其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3.53亿元、25.62亿元、16.36亿元、18.83亿元,2017年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75.68亿元。但在2018年,由于面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滑, 柔性AMOLED市场扩张未达预期,京东方的净利润也下滑了54.61%面对挑战,2018年,京东方也加快向物联网公司转型。
之后京东方目前的财务情况也并没有改善。2019年京东方净利润19.19亿元,同比下降44.15%,扣非后净亏损11.67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67亿元,同比下降46.12%,扣非后净亏损5.02亿元。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会上,新上任董事长的陈炎顺也遭到投资者犀利的提问。
一位投资者称,“京东方假如是一个小市值公司,这么多热门前景的概念,那应该是一个很热门的股票,但京东方是一个行业龙头大市值公司,行业龙头就是要以业绩说话的,希望管理层一定要重视这一点。”
陈炎顺承认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随着三星等企业退出LCD市场,三季度后市场供需关系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可能迎来面板价格价格回升。他提出,京东方未来三年要打赢两场杖,一是半导体显示决胜战,另一个是物联网转型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