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对于普通散户投资不是很友好,这种不友好体现在多个方面。实际上我们并不希望A股和港股趋同,或者说,需要学习港股的开放,资本的自由进出,但是在淘汰劣币的方面,港股是有不足的。
1、港股缺乏退市制度和分层,上市公司太多,这样有些公司就吃不到流动性。港股18年IPO208只股票,融资350亿,世界第一(今年有大标的上市,融资只多不少)。但是上市破发率60%。13-17美股退市率为6.24%,而港股0.59%,A股0.14%。从14年到18年,主动私有化的港股仅仅20家。这使得港股低成交量个股增加,也就是一潭死水的股票增加。很多交易来自人为制造(类似)。即使一些股票制造了股票短期的上涨,但是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诸如前段时间有股票1年多从3元涨6倍到18元,然后只用一天时间就下跌了98%。这种单日暴跌的恐惧心态笼罩投资人,使得很多看上去便宜的股票也因为知名度的问题乏人问津。
港股2012年年底家数是1547家上市公司,到了2018年底,数量已经增加至2315家。未来数量还会每年100-200家的数量递增,流动性被分摊迹象明显。
2、港股监管偏弱,投资人对于非知名上市公司采取回避制度,同时对公司财务数据保持着长期的怀疑态度。港股监管有弱化倾向,其意图是尽量减少干预,用市场去教会投资人辨别好坏。所以港股股民一般集中在头部的上市公司。比如腾讯控股,中国生物制药,康师傅。港股的散户已经学会了远离不清楚具体情况的标的。越是知名度高的企业,越容易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而对于一些股票莫名其妙的股价异动,投资人已经学会了视而不见。所以,无论是财务造假提高业绩,还是自买自卖吸引眼球,投资人都学精了。选择了回避。
3、港股的部分流通体系使得公司不讲回报。国有企业大多数没有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也不会出现那些老千股的问题。但是很多这类型的企业在港股不是全流通。也就是说,融了资,公司其他股票却不能在港股上交易。于是这些企业就缺乏回报股民的动力。市盈率再低,公司将利润放在自己锅里不分配,那就没有意义。年份久了,部分企业的股票变得可有可无。
所以,港股的低估值股票。首先低估值高盈利的公司业绩可信度要打问号,其次港股股民对于非知名企业信任度不够,多年的市场教会了投资人不熟悉的公司不要碰。最后是非全流通的企业长期回报股民不积极,导致了股价失去分红动力。
当然,虽然港股有很多千股和仙股。但是对于好公司的估值溢价还是比较慷慨的,比如腾讯控股和中国生物制药市盈率都不低。港股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所以从港通出去的内地新股民一定要注意风险和常识。港股纠错完全是靠投资人自己的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淡薄,踩坑也就是一天的事。
从恒生科技指数盘面分析,K线高点受年线压制,基本也是颈线位置,不带量突破面临回调风险。主要成分股腾讯、京东、美团、快手、阿里、百度等反弹都超过50%,短期内涨幅巨大,抄底资金有兑现需求,也预示着短期有回调风险。
11月份以来,港股吹响反弹的号角。截至12月9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HSTECH.HI)涨幅为60.62%。目前市面上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基金共有约20只,由于成立时间的不同,成立至今的业绩也不相同。以去年5月份成立的首批恒生科技ETF为例,不过,由于此前的跌幅较大,这批恒生科技ETF成立至今的浮亏仍在-40%以上。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港股大涨主要和美股在近期出现反弹有关。美国近期公布的美国PPI数据低于预期,进一步缓解了通胀的压力,当前制约风险偏好最大的因素已出现变化。叠加在疫情防控优化和稳增长政策加码下,国内经济改善预期强烈,以中概股为主的港股的基本面迎来拐点,港股市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低估值和投资性价比,长期投资价值显著。从中长线投资的角度卡,现在是布局港股科技板块的好时机。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但另一方面,“漂亮50”的投资回报率也十分惊人。1970年6月至1972年底,“漂亮50”指数累计上涨89%,相较标普500获得35%超额收益。
反观中国,目前消费板块最大的争议点无疑是“估值是否过高”。
我们认为,当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其龙头不应该简单地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02 消费股估值模型正在发生变化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认为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而这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消费行业的理解在进化。
我们以耳熟能详的雀巢公司为例,分析其发展周期中的估值模型切换。
作为全球化食品巨头,雀巢公司1989-2000年处于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PE估值稳定提升;
2000-2008年,PE估值与营收增速同步波动;
2009年至今,雀巢通过并购整合,业务板块与产品品牌不断壮大和完善,实现了高度稳健的内生增长,估值溢价越来越明显。
在2017年,雀巢的PE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5倍,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一旦消费品企业建立起稳固的竞争优势、持续的盈利能力,估值不会下降,反而会屡创新高。
纵观整个海外市场,消费龙头进入成熟期后,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可能趋缓,但估值水平并不会下降。
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03 机构抱团消费龙头达到历史高位
在目前的中国二级市场,尽管大消费行业估值已然不便宜,但众多机构资金依然保持较高的配置热情。
从国内资金配置的角度而言,消费白马的配置热情达到空前水平。
从海外资金配置的角度而言,MSCI第三次提升A股纳入比例,北上资金加速流入,大消费行业占据配置榜首。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今年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港股持续低估,持续不涨?毕竟港股是香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也走过非常辉煌的历史,比如在2015年A股牛市后切换到港股的朋友,都是人生赢家。不过,只赢两年,2019年起,形势完全逆转,创业板指大幅反弹,目前的港股的处境确实有些尴尬。
首先,目前的港股是娘不疼、爹不爱,地位非常尴尬。今年由于疫情,全球资金超发,中国货币供应量M2增速从8%跃升到11%,美国货币供应量M2从7%跃升到14%。在海量货币作用下,今年所有资产都在涨,比如各国股市,海外债券、黄金,而颇有投资价值的港股偏偏是涨幅最小的,相较于年内低点,涨幅在10%左右。原因就在于港股虽然在香港,但它的主要资金来源并不是香港本地,而是欧美和内地。在这种情况下,东西方资金均不会在港股投下重注。他们的主要投资策略是,在港股非常低估,有极致投资价值时,才会买入。而到了现在的25000点左右,大陆资金很少去买港股了。所以,港股是有下限的,一定会有资金在下限处买入。可港股的上限并不高,一旦港股不再那么低了,参与者会大大减少。
其次,恒生指数的范围包含的不全面。恒生指数就像一桶方便面,看包装荤素搭配、勾起食欲,冲泡后才发现,一碗并不多的面,上面浮着几颗肉丁。管饱可以,但营养不足。今年南下抄底港股的资金高达1.27万亿,南下抄底港股的资金大多是去买科技、生物医药等公司的股票。比如今年港股低点,每100亿资金里,大约有50亿买的是美团点评,可这些公司均不在恒生指数里。
港股比a股便宜的原因如下:
1、投资者结构的差异
港股相对于a股市场来说,比较成熟,投资者一般以机构、价值投资者为主,他们比较重视个股的价值,进行长线投资,交易没有那么频繁,个股的流动性相对a股来说,也要差一些,从而导致股价波动较小,价格较低。
2、交易制度不同
相对于a股来说,港股采取双向交易制度,即投资者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股价下跌,股价便宜。
3、红利税的差异
如果个人用港股通渠道去买港股,到了分红的时候是要扣除20%的红利税的,但是,在a股持股时间超过一年的话,按规定可以免受红利税,更低的股息回报,会导致港股比a股估值更低。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1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实际上,A股和H股这两个资本市场的专业度不一样,也因此,对万达的估值也不会一样,按照港股的价值理论,万达的估值是合理的。
主要有三点:第一,港股估值的逻辑不是看一家企业的资产增值有多快,因为一家企业的资产增值并不能证明该企业有能力,只是有资源而已,或是大势好,所以资产重估的价值在港股是不认可的;第二,港股是不愿意给通过一些政商关系而非纯粹的市场竞争所获得的利润给予价值;第三,港股主要是看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如果一家公司能有良好的现金流,才是具有盈利能力的公司。
在海外市场,较为认可的房地产模式是轻资产、重运营+金融,如铁狮门模式,其发展独立的基金作为GP,成为基金管理人,同时具备轻资产的运营能力,通过输出管理,输出服务,从而获得利润,是不依靠资产来赚钱。
有研究报告显示,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大多数物业的净租赁收入减去支出后,净租金回报率往往低于3%。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用财务杠杆收购资产时,会产生负杠杆效应。而万达的租金回报率只有3%多,这么低的租金回报率,市场是不会给予高估值的。
1、期待采用物业销售支持公司长期持有物业的商业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大举举债来补充现金流。这种模式由于商业地产2%-3%的租金回报率,不足以支持公司的借款利息,形成负杠杆,使非销售业务的运营现金流为负,而且投资物业大量占用了公司的投资现金流,使租金收入无法支付债务支出;
2、高昂的商业地产房产税和租赁税,商业地产出租中缴纳给ZF的税费达到租金金额的1/4,这使租金回报率大幅度降低,加上商业地产高昂的维护成本和运营成本使租金回报率在3%以下,长期持有商业地产是一项低回报的投资,对资本市场也是不吸引的投资,远低于资本市场期待的6%—7%的租金回报率;
3、商业地产的铁血军规是成熟的商圈和人流,在众多消费力较弱的城市低价拿地,开发城市综合体在即将到来的房地产下行通道中,将承受供求失衡的风险,这些风险将在未来显现出来。低价拿地就可以赚钱其实是建立在房地产将持续快速上涨的前提下。
4、很多人认为万达“懂ZF”,因此土地成本很低,但实际上,低土地成本应该已经反映到万达过去年份的毛利率上,且低土地成本被不断上升的建筑成本、人工成本、运营成本和财务成本蚕食殆尽;
5,万达的低土地成本是因为其选择了很多非主流城市,在三四线城市建造商业物业的成本和在一二线城市建造商业物业的成本在等同级别的情况下差别不会超过15%,但是租金回报率却相差几倍,出售的周转速度差很多,价格也可以差1-3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不成熟的地方建造商业物业,那么其实真实的成本更高,因为少的只是土地收购的成本和少量的建筑成本,这部分的成本占物业出售成本的不超过一半,但是销售金额和租赁收入单价就差1-3倍。
万达曾计划于A股上市,但后来终止。终止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其很高的资产负债率难以通过证监会审核。根据最新财报,其2015年负债率为73%,靠加杠杆及满负荷投资的运营模式,显然不会受到港股的认可。
不仅如此,近期,李兆基家族大幅抛售香港地产,伺机出售国内地产;瑞安停止新天地上市,要减持中国地产;李嘉诚据传也在减少投资,香港投资大鳄已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持有谨慎态度,更何况是没有现金流的价值重估。
总结
港股对房地产认可的模式每一样都与万达商业的现状背道而驰,港股认可的模式为:
1、价值产生高度依靠运营而非依靠资产,如喜达屋;
2、基本上不持有任何资产,依靠管理和运营输出赚钱,如戴德梁行、仲量联行;
3、往往在开发阶段获取大部分的价值,却不承担大部分的风险,利用资管和无风险的金融杠杆赚钱,如铁狮门,汉斯地产。
因此,万达商业估值偏低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