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 刘文奎)

2023-04-03 11:01:03 基金 阿莫

2021年出版的这9本公益图书,你都读了吗?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告别了2021,我们站在了2022的起点。

回望过去的这一年,我们全面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但我们仍然要在与疫情博斗中前行,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年,我们希望看到的仍然是:爱的潮水奔流不息,公益的力量在每个角落成长。

这并非一件易事,每个人都做出了很多努力,更有一些人将所思所想凝聚成册,向外界传递更多公益的声音,让人们理解一个温暖、坚定而专业的值得人人参与的事业。

感谢这些著者,也感谢每个人因此而产生的共鸣,他们共同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前行!

一、《善经济》

《善经济》一书以“珍惜物命”阐述企业家生产创造,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提升人性质量。商业的消费应基于珍惜物命,基于对生活的增能,与自我生命价值的扩大;金融的善是将资本投入于帮助经济发展并解决社会问题,非只以赚钱为目的,如影响力投资等,本书都有详细的论述。

作者何日生教授现为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等世界知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他在《善经济》一书中详尽梳理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思想,从苏美文明、古希腊神话、犹太智慧、儒家哲学到佛教教义,寻找什么才是经济背后强大的文化思想?答案是“善”,善即“利他”与“和合”。透过善的动机、善的方法、达到善的结果,是善经济的核心思想;“善经济”就是从利他的角度从事经济活动。

《善经济》以其独到的见解及精辟的引证论述,除了获得舍卫国基金会颁发的首届“舍卫国人文奖”,另也获得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中国大陆“2020年向光奖——年度研究特别奖”等多项殊荣。

二、《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以细致流畅的文笔,描述了自己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同事们在四川大凉山、四川德阳民乐村、青海甘达村等地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实施的经过,在总结实施各个乡村扶贫项目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条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为其他亟待建设的乡村提供借鉴参考。本书明确回应了当今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为关注中国乡村扶贫事业、乡村建设事业的专业人员和广大读者提供新见解、新观点。

作者刘文奎现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2000年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自2012年起担任秘书长。二十年来矢志贫困乡村发展,并成功探索出一套以村民合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农民合作社、产业扶贫和社会企业等有深入实践和思考。

《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2021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乡村振兴”书系其中之一。

三、《公益元问题》

《公益元问题》作者基于二十多年的公益实践,把公益慈善与人性、人情、社会关系、伦理常识和中外慈善文化融会贯通,以朴实和生动的语言诠释了一条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的链接路径。书中包含许多跨界、跨文化、跨学科的思考,对慈善公益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关心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读者来说,是难得的读本。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陈越光评价该书虽然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书,却全文不见一处注释或印文,具有“行动的特点”,“是一本在事上展开的书”,“第一展开的是问题自身的具体性,第二展开的是认知的实践性。”

李小云教授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研究领域涉及贫困、性别、乡村、靠前发展和非洲发展等。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2015年,李小云进驻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在政府支持下展开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验,并成功带领脱贫。2021年,李小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四、《“京”生有你:公益时报社社长刘京和他的公益人生》

《“京”生有你》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刘京本人成长和投身公益事业的方方面面,以及公益时报的崛起和发展之路。该书不仅是刘京本人成长与公益之路的燃情记忆,刘京的朋友圈也在书中闪亮登场,他们对刘京、对公益时报和公益的回应与点评,也使得这本书超出了个人传记或回忆录的范畴,而是作为中国公益人的共同记忆得以呈现,成为激情燃烧的大时代里中国公益发展史的缩影。

作者文梅现任《华夏时报》公益部主任,曾担任《公益时报》高级记者。所著《别喝彩,我们仍在坎途》一书收录了包括公益人徐永光、媒体人白岩松,金融家杨凯生、康典、陈浩武、王巍等15位知名人士的公益访谈,展现了当下行业及跨界人士胸怀大爱、执着公益,于坎途中寻找中国公益事业突破与发展的心路历程。

五、《中国慈善透视》

本书致力于为当代中国慈善领域提供一幅概略的但重点突出的全景图,一个囊括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解释框架。而且这种全景图和解释框架能够反映中国慈善的本质特征,并揭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立足今日展望未来,作者认为中国慈善的总体状况可喜亦堪忧;制约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是“制度”与“行业文化”;思考中国慈善未来发展的基本范式应该是“体用范式”;“向善”是中国和人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人间正道是向善。

作者康晓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国家与社会关系”“非政府组织”“儒家文化”。代表作为《邓小平时代》《中体西用新论》《儒家宪政论纲》《行政吸纳社会》《起诉》等。论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社会学研究》《中国软科学》《二十一世纪》《开放时代》、 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两次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六、《贫困的终结》

《贫困的终结》一书以平实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贫困的根源,回答了为什么要扶贫以及如何扶贫的基本问题。其中引用了大量国内、国际案例,以及减贫的理论观点,以叙事的形式阐述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本书也讲述了一个深度性贫困村庄的脱贫故事的片段,从这个小村庄的脱贫展示了中国取得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伟大战役的℡☎联系:观过程。本书主要讲述了贫困发生的肌理、扶贫的目的、为什么扶贫会困难、脱贫为何要攻坚等社会对扶贫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本书将作者的扶贫实践与作者关于贫困的理论研究、以及中国脱贫的战略政策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涉及贫困和扶贫的故事。

作者李小云教授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研究领域涉及贫困、性别、乡村、靠前发展和非洲发展等。曾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等。2015年,李小云进驻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在政府支持下展开河边村深度性贫困综合治理实验,并成功带领脱贫。2021年,李小云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七、《商玉生纪念文集》

《商玉生纪念文集》依据“听其言,而观其行,而见其人”的整体思路,纪念文集分为三辑:上辑,是商玉生先生生前的文章、演讲和书信等共24篇,并收入了商玉生先生生前起草/领衔的两份重要文件,《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草案)》,以及《中国慈善家》杂志的两篇访谈稿,作为附录;中辑,是商玉生先生逝后,其家人、友人、同事等悼念他的文章,共11篇,并收入了《商玉生先生2020年线上追思会全纪录》和《更多对商玉生先生的(文字)纪念》两篇附录;下辑,是商玉生先生的生平和口述史,并收入了《社会创业家》和《中国慈善家》两本杂志对商玉生先生的封面报道作为附录。希望这本纪念文集能成为一个入口,持续引导更多后来人,追寻商玉生先生的精神境界与未竟之业。

《商玉生纪念文集》由何道峰先生资助、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于2021年7月31日在“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论坛上发布。

八、《慈善筹款原理与实践》

本书是关于公益筹款的策划、工具、方法等的多方面指南,旨在为公益筹款专业人员及该专业的学生提供专享的资源,帮助他们在现有的公益环境下加深对筹款的认知与理解。基于对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研究,本书对非营利部门展开了综合分析,围绕捐赠行为、捐赠决策过程、社会影响和捐赠模型展开探讨,指出了当今公益筹款的方法、工具与实践图景。公益筹款正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专业筹款人在非营利领域炙手可热。杰出的筹款人能帮助公益组织完成使命,而本书则为身为筹款人的你提供了必要信息,来帮助相关组织取得杰出成效。筹款是非营利组织的强劲支撑,它支持和维护所有活动,是构成组织本身基础的关键部分。稳定的管理、清晰的组织、有效的方法以及实用的工具对于筹款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熟悉捐助者的心理,并优选限度地利用这些工具。本书为该领域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指南,深入介绍了当今很有效的方法。

作者阿德里安·萨金特教授,英国可持续慈善研究院(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Philanthropy)筹款学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首位哈德素克筹款学特座教授。已出版关于个人捐赠、筹款和非营利组织市场营销方面的著作十余本,发表经同行评审的学术论文150篇。同时也为英国筹款人协会(Institute of Fundraising,IoF)、欧洲筹款人协会(European Fundraising Association,EFA)和美国筹款人协会(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Professionals,AFP)设计课程与资格认证框架。

九、《大山里的未来学校》

《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是作者肖诗坚的乡土教育随笔集。主要记录作者在贵州兴隆县支教的所见、所思、所想,以及担任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的教育经历,同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对中外教育理念进行了分析比较。作者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未来乡村教育新模式:既考虑到乡村儿童的需求及特点,又兼顾乡村儿童未来出路的“乡土人本教育”。《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总结了乡土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乡村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作者肖诗坚系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商务硕士,回国后曾分别担任跨国公司中国大区市场总监、东亚大区CEO。2010年,她创立了田字格助学机构及兴隆农村小学并担任校长,她说“做公益是一直以来的初心,不存在特殊的契机。”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 刘文奎)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贫日是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贫困问题而设立的,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国内的扶贫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精进各项扶贫措施与政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1

国家扶贫日为每年的10月17日。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具体活动由扶贫办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构成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所以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10月17日一直是“国际消贫日”,每年这一天,联合国都会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主会场,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从2007年至2013年连续7年,我国在“国际消贫日”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各地也在同一天举办各种活动。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明确,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扶贫开发为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球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数据显示,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按照我国扶贫标准,1978-2010年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我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2

公益组织如何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

社会扶贫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狭义的社会扶贫包括社会组织扶贫、企业扶贫、公众志愿者组织扶贫。广义的社会扶贫包括政府非职能部门扶贫、东西协作扶贫等。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以政府推动的准社会扶贫的方式慢慢被淡化,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组织是社会公众参与扶贫的渠道和桥梁。他认为,社会组织的原有机制不能动员足够的社会力量,为此应通过创新制定新的机制、新的办法、新的渠道、新的方式,从而搭建好社会组织的参与平台,发挥好渠道作用。

第一方面是项目创新。随着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随着贫困不同阶段的变化,项目要不断的创新。不同的阶段,扶贫方法及项目要有所创新,关注点应从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到解决致富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资金使用方式创新。从筹资发给贫困群众或直接给东西,到给机制、给方法,帮贫困群众建立合作社及其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三方面是参与方式的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及技术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媒体的应用,例如,℡☎联系:信支付,网络捐赠等方式,给社会公众参与扶贫带来了非常多的选择。社会组织应该发挥好作用,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刘文奎通过列举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几个典型项目,介绍了公益组织如何通过创新方式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

一是爱加餐项目。爱加餐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百盛集团合作的项目,每年有两周在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通过卡片宣传,邀请顾客付款时捐1元钱,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这个项目实施几年来,每年筹款约2000万元。

二是爱心包裹项目。一个爱心包裹100元,内有各种文具,在全国3.6万个邮局网点都可以进行捐赠,接受捐赠的孩子会给捐赠人寄回应卡。爱心包裹与爱加餐项目一样,参与额度小、参与便捷、项目透明。

三是善行者项目。善行者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公益和健康相结合的大型户外公益徒步活动,鼓励参与者以“亲近自然+自我挑战”的体验形式,通过挑战100公里或50公里向亲朋好友筹集善款,践行 “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公益理念。此次活动征集了1800名参与者,而报名者更多,显示了公众参与热情度很高。此外,很多企业、媒体也都积极参与。活动保障方面,此次活动有3000余人提供保障服务,其中义工、政府支持大约2000人,参与者后援团约1000人。

四是正在进行的饥饿24小时活动。恰逢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扶贫基金会号召身体状况符合条件的公众挑战一天,体验饥饿,把节约的钱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吃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有益于自身。

通过项目实施后的效果分析,刘文奎认为,公益组织推动社会扶贫最关键的是要瞄准需求,这就要求公益组织要通过持续创新来呼吁更多的公众参与,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不断推动新的扶贫项目。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3

中国的扶贫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用了30年不仅解决了数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不断创新扶贫机制,目前中国的反贫困经验已经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有7000多万人(文章发表时),而且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扶贫难度不断增加。原因在于这部分人口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全面的经济增长摆脱贫困状态。因此,扶贫策略要从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这也是最近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原因之一。应该看到,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但是,是不是瞄准贫困个体的扶贫就能解决问题呢?恐怕没那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一些项目点几十年不间断地扶贫,一些贫困乡村依然没有走向富裕的道路?为什么政府想尽了办法,实施诸如村村通、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措施,依然还有整村、整乡的贫困人口。有的村庄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人均达到几十万元,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贫困像是一个魔鬼紧紧地附着在了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上,像是控制了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如何摆脱贫困这一魔鬼的束缚和控制,必须找到制服贫困魔鬼的措施,探索扶贫的有效方法。

要解释越扶越贫的问题,需要我们对已有的扶贫理念和扶贫路径进行梳理并做出评价,以反思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性。

贫困的概念是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的贫困已经不是最初的收入低和物质的匮乏,而是包含了资源占有多少、机会多少、发展能力高低,以及权利平等十分丰富的.内涵,甚至把能否过上体面生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列为反贫困内容之一。人们对贫困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从早期的缺吃少穿等基于物质层面的认识,逐步扩展到教育、健康等,再到机会、能力、权利、人的尊严等非物质层面的认识。贫困内涵的扩展还具有层次性,从最初关注物质或者生理层面的需求,到能力发展的需求、权利需求以及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对致贫原因的认识更是表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早期人们认为贫困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没有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后来发现,这只是贫困的一个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可能还包括了能力缺失、社会排斥等复杂因素。

所有这些关于贫困的定义和原因,不论是简单和还是复杂的解释,其实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缺乏。或缺乏物质资源,或缺乏知识与技术、或缺乏能力,无论这种缺乏是个人导致的,还是环境导致的,或者制度使然,都是围绕缺乏某种东西而建立的。我们把这类观点统称为资源匮乏论。

针对匮乏论的解释,扶贫的基本策略就是给予,通过外界的投入,增加补给,以使系统增加活力。有个“木桶理论”似乎可以解释扶贫的原理。一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不是由木桶的长板决定,而是由木桶的短板决定。如果我们采取措施,把这块短板补齐,木桶自然就可以多装水了。因此,为了补齐这块短板人们支付了财力、物力和人力,也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耐心。给钱给物被称为输血式扶贫,后来人们发现输血式扶贫不可持续,被帮助者容易养成依赖与懒惰。于是有了造血式扶贫。区别于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是通过提高农民能力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一般认为“造血式”扶贫比输血式扶贫更能治本。最为普遍的造血式扶贫就是产业扶贫,其特征是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帮助贫困村民发展产业,实现“鸡生蛋、蛋生鸡”式的滚动发展,最后成为”养鸡专业户”。结果发现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人的能力不行,再好的项目也是发展不起来的。于是又转变为以人的发展能力为中心的扶贫策略。这期间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教育农民、培训农民,其中“参与式”是最为流行的扶贫理念和行动方式。最近这些年,扶贫遇到了瓶颈,总有一些人、一些村庄扶不起来,又认为这是粗犷扶贫导致的,因为各类扶贫措施,受益最多的总是相对富裕的人,如修一条路,利用路最多的是有车的人,穷人是买不起车的,为了让扶贫政策惠及穷人,于是提出了“精准扶贫”,要变“漫灌”、“喷灌”为“滴灌”,感觉又回到了扶贫的原点,谁穷扶谁是对的,问题是扶贫的手段依然是给予。

谁知道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的个人简介!

刘文奎 男 1966年6月13日出生 大学学历

1991年大学毕业,先后从事贸易、期货投资等工作。1996年加入国务院扶贫办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先后任主任助理、副主任,负责西南、秦巴世界银行扶贫项目“劳务输出”、“小额信贷”两个分项目的具体实施。2001年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主管筹款、项目管理等工作,在基金会筹款、扶贫项目设计与实施、机构治理等方面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2012年4月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善行者是一:首歌吗

内地歌手黄英迎来了产后首次公开新歌发表。这首名为《善行者》的公益单曲由产后复出的黄英受邀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的2015徒步公益活动“善行者”专门录制演唱。在该活动的倒计时发布会上,黄英及老公曹帅携爱子“小九儿”,曾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圈内好友释小龙等人共同出席,并担任活动的形象大使。这次演绎活动的主题歌《善行者》,是她阔别歌坛一年之久为公益首度献声。

“善行者”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公益和运动相结合的大型户外公益徒步活动,鼓励大家4人组成一队,日夜兼程共同克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50公里或100公里徒步挑战,以“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信念,动员身边的人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助力贫困地区儿童全面发展。黄英因结婚生子阔别歌坛一年,选择以“公益献声”的方式复出,是充分考虑到该活动丰富的精神价值。而对于自己为该活动演唱的主题歌《善行者》,黄英则是被歌曲中满满的“正能量”感染,坦言“这是一次非凡的行走,让我们为爱走起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