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破产事件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焦点!
3月12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对硅谷银行倒闭事件采取行动。与此同时,美国监管机构以“系统性风险”为由,宣布关闭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这是继硅谷银行后,三天内被关闭的第二家美国金融机构。在一系列事件催化作用下,美股银行股发生剧烈波动。截至发稿,美股西太平洋合众银行盘前跌幅一度超20%,美股第一共和银行盘前一度跌幅超70%。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硅谷银行的倒闭?是否会蔓延到美国其他金融机构?硅谷银行倒闭,对美股影响多大?又是否会影响到A股、港股?未来是否会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后续美联储是否会改变加息节奏?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ETF组副主管兼基金经理万琼、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魏凤春、
嘉实金融精选基金经理李欣、
建信基金国际投资与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李博涵、
汇丰晋信沪港深基金、港股通双核基金经理 付倍佳、
信诚全球商品主题基金经理顾凡丁、
上投摩根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师蒋先威、
国富全球科技互联基金经理 狄星华、
中融基金权益研究总监、研究部总经理、基金经理寇文红、
以及华安基金、长城基金等相关投研人士。
多因素导致硅谷银行倒闭
危机是否蔓延有待观察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硅谷银行的倒闭?是否会蔓延到美国的其他金融机构?
万琼:硅谷银行危机根源是期限错配:负债端主要是短久期的科技公司存款,资产端主要是长久期的持有至到期的MBS。利率上行导致科技公司一级融资遇冷、提款需求增加;债券价格暴跌导致资产出现大量浮亏;地产压力加大导致MBS提前还款意愿下滑;这些共同成为了流动性危机导火索,导致了硅谷银行的挤兑破产。
SVB事件更多是其自身问题所致,风险由该区域性银行传导至大型银行的可能性较低,头部银行仍持续受益于利率抬升和广泛多元的客户群。其次,SVB及区域银行在美国银行债板块的占比约6%,占比美国投资级板块比重仅1.5%,对于整体大型头部银行债券的传染性影响较为有限。
最后,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监管环境变化,大型美国银行或扬基银行资本水平都受到良好监管,且头部银行普遍资产质量处于历史较好的水平,遭遇资产/负债错配、或证券投资组合头寸过于集中导致的流动性事件的概率较小。
魏凤春:定义硅谷银行(SVB)的破产属性非常重要,这是判断其是否会蔓延,是否会重演雷曼兄弟金融危机,甚至是否引发经济危机的前提。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硅谷银行的倒闭催化剂是客户恐慌性挤兑引致的流动性危机,挤兑的背后是面对资产端缩水和巨额损失无法挽回的事实进行股权交易的自救行为,引起股价暴跌,加剧了存款客户的担忧。再进一步讲是美联储加息缩表引致国债利率飙升,硅谷银行重配的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价格缩水,导致硅谷银行报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未实现损失。这是金融视角的分析,金融风险的背后映射的是实业的风险。
硅谷银行专注于服务高科技企业和未盈利的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疫情初期,美联储大放水,2020-2021年美联储基准利率只有0-0.25%,融资成本极低,银行获得息差的空间不大,为了取得更高额的利润,硅谷银行选择购买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小的美债和MBS。大放水后通胀加剧,美联储的行为使得美元流动性大幅收缩,过去一年科创企业备受打击,估值缩水严重,直接融资难度加大,对传统的银行融资依赖程度提升。
上述是从宏观面上进行的分析,硅谷银行的风险与该公司的经营理念、治理结构,尤其是风险处置技术是密切相关的。硅谷银行资产盲目扩张后,公司治理没有跟上,风险预警等措施失当,以及流动性危机出现后的解决方案欠妥,也都是其破产的直接诱因。
从美国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看,是相当果断的,算是汲取2008金融危机教训。根据美国财长耶伦、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马丁发表联合声明,FDIC和美联储的董事会在与美国总统拜登协商后,批准了FDIC对SVB的决议。
声明称,美国正在采取果断行动,通过增强公众对美国银行体系的信心来保护美国经济。新闻也提及硅谷银行的储户将从13日开始可以提取他们的存款,美国政府用实际行动来支撑存款,并阻止硅谷银行破产带来更广泛的金融影响。
目前看,市场将其定义为个例并无不当,暂时还没有到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地步。但必须提示投资者,持续的加息缩表使得2023年全球货币市场有较高概率出现阶段性流动性危机的灰犀牛。当前案例意味着灰犀牛逐渐长大,美国政府需要采取超前的预防措施,投资者也需要继续密切追踪相关冲击潜在的蔓延风险。因为美联储加息缩表还没有结束,其累积效应也将会逐渐显现。
李欣:硅谷银行事情其实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复杂,主因是在过去几年货币极度宽松下,负债规模迅速的扩张,然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资产负债错配,就是久期错配的情况。
本来这个事情影响可能没这么大,简单讲就是债券价格下跌了,但只要没有信用风险,到期后一样是能把钱拿回来的。但是它的负债端又过于集中,很多科技型企业的存款好多都是期限比较短的,因为加息它们把自己的现金流都取出来了,相对来讲出现了挤兑的效果,就是同时遭遇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名义上亏了很多的债券,把浮亏变成了实亏,有一种资不抵债的情况。这时候它想做一些短期借款,在市场上融一把资,引起了市场更大的恐慌,所以最终造成了被政府接管的结果。
这个事件完全不蔓延是不太可能的,它有2100亿左右的资产,此次事件后其他银行可能也会遭受到挤兑,所以也确实有这个风险,但是这次跟次贷危机那时候是很不一样的,它这就是硅谷银行的底层资产,没有什么风险。
同时,它也没有跟其他银行的同业负债或者是同业资产,不会因为这个导致风险直接蔓延其他银行上,现在来看,无非就是担心其他银行会不会也遭受挤兑。我认为底层资产不出问题,整个的蔓延风险就不会太大,简单讲这是美联储出手救助可以解决的问题。
付倍佳:我们看到硅谷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在利率上升环境下期限错配导致的资不抵债。该行负债端存款从2019年底的618亿美元大幅上升至2021年底的1892亿美元,其将大量存款“短债长投”的同时,客户结构也过于单一和集中,使得其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增大。
而随美联储快速加息,美债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在2022年底以来,客户类型过于单一的影响爆发,在客户提现挤兑下,硅谷银行抛售美债,确认财务亏损,在恐慌扩散加速挤兑的情况下最终资不抵债。我们认为部分恐慌情绪会蔓延到流动性偏紧的中小银行,“短债长投”不是个别现象,提现挤兑下不排除欧美其他银行发生类似的风险暴露。
顾凡丁:硅谷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储户挤兑,深层原因是疫情后美国过度放水导致的银行资产错配以及随后快速加息造成的资产贬值。
硅谷银行的倒闭是否就会迅速蔓延至其它金融机构还有待观察。硅谷银行资产规模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并不算大,而且它的资产结构比次贷危机时银行的资产结构简单很多,没有太多衍生品和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从银行体系内对其它银行造成的冲击应该不大;另一方面,硅谷银行的储户主要是硅谷的小型科技企业,他们在前几年货币宽松时大量融资,但现在现金流大幅恶化需要从银行取出存款形成挤兑,这个现象有行业和区域特点,并不代表各行业的储户都会开始挤兑银行。
狄星华:硅谷银行与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类似,都是低息吸纳储蓄,投资于风险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但关键的区别在于,硅谷银行的客户群大多是硅谷科技类创业公司,类型单一,每单单量较大,“烧钱”提款也比较猛,去年3月以来美联储大幅加息,在市场利率快速上行的环境中,硅谷银行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这一时间的反应非常迅速,当地时间3月10日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 (DFPI)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作为硅谷银行的接管方,因此25万美元以下的存款不用担心,25万美元以上的要看硅谷银行破产清偿能够收回多少资金。不过我们预计硅谷银行持有的债券处理掉也不会亏损太多,目前为止我们判断这一事件属于遭到挤兑出现流动性问题,而不是资不抵债的程度。
鉴于硅谷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科技行业小型及初创企业,影响相对独立,同时监管介入非常迅速,我们判断蔓延到美国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较小。
蒋先威:硅谷银行此前持有了较高比例的债券资产,由于去年以来的急升息,致使其所持有的债券价值持续减损,为维持流动性,硅谷银行被迫卖出手中债券以筹措现金,造成18亿美元左右实亏。硅谷银行接着寻求出售其普通股及优先股筹资22.5亿美元,却引发投资人及储户恐慌,硅谷银行一夜股价下跌超60%,存户则出现挤兑现象,单日申请提现金额超420亿美元,促使该银行现金余额轮为负值。紧接着,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 (DFPI) 下令关闭硅谷银行,交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这是 2008 年金融危机来*的银行倒闭案,也拖累上周五全球银行业股价大幅下跌。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事发突然,引发市场恐慌,但一来美国相关监管机构迅速介入,处理决断,加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银行系统已加强了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并制定新的措施防范风险,本次硅谷银行的事件不致蔓延至其他体质健全的银行。
寇文红:这是一次小型银行危机,并未引发流动性恐慌,预计不太可能演绎成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因为:
(1)硅谷银行倒闭有其自身特殊性:它的资产端久期太长,利率又太低(持有的债券的成本太高),在快速加息面前亏损巨大(类似于2022年英国养老金受损);它的负债端因为不受FDIC保护,储户迅速挤兑。那些与硅谷银行业务类似的银行,也存在类似的风险。不过3月10日(周五)美国10y 国债收益率大跌,可以让这部分银行松一口气。
(2)硅谷银行与2008年危机中倒闭的大投行
作品有《杜拉拉升职记》、《将爱情进行到底》、《投名状》、《我爱你》、《我和爸爸》等。
一、徐静蕾
徐静蕾,1974年4月16日出生于北京三里屯附近的一个居民区,父亲徐子健和母亲于淑荣都是普通工人。徐静蕾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徐静蕾17岁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中,走很远的路去学画,一年的时间,她一心要考中戏的舞美系和工艺美院,却名落孙山。
当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但没有录取。之后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1994年主演电视剧《同桌的你》进入影视圈,之后出演了很多经典影视剧,有《同桌的你》、《将爱情进行到底》、《投名状》、《我爱你》、《我和爸爸》等。
二、作品
1、《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升职记》改编自李可的同名小说,中国电影集团出品。该片是由徐静蕾执导,黄立行、吴佩慈、莫文蔚等出演的都市爱情片。
影片讲述了职场女性杜拉拉在外企经历八年,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及职场磨练,最终成长为一个专业干练的HR经理,同时收获爱情的故事。
2、《将爱情进行到底》
《将爱情进行到底》是中国大陆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张一白执导,李亚鹏、徐静蕾、王学兵等主演。
该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九十年代都市青年爱情、立志的长卷。剧中有爱情、有梦想、有流行、有浪漫,而同时也有现实中的无奈与困惑。该剧通过感人剧情,反映出真实的人生。
3、《投名状》
《投名状》是由陈可辛执导,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动作片,于2007年12月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的故事大纲改编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讲述了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这三个结拜兄弟之间的恩怨纠葛。
4、《我爱你》
《我爱你》是张元执导的根据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改编的电影,徐静蕾、佟大为参加演出。
描述了一对由相识、相恋到结婚的男女。女主人公——杜小桔,对感情极度敏感,对理想、爱情有着近乎偏执的执着与渴望……蜜月之后,他们挎着篮子到农贸集市买菜。
平淡的日子里,吃醋、找茬、争吵是有滋有味的调料,反目、出走、癫狂是死水泛起的微澜。
5、《我和爸爸》
《我和爸爸》是一部由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片,叶大鹰、姜文、张元参与演出,于2003年9月10日上映。
影片讲述了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儿,在父亲身边长大成人的一个另类故事。
在十几年前,中国有两个*的休闲会所,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北边的就是*的天上人间夜总会,而南边的则是广泛流传的东莞太子酒店。
关于太子酒店咱们暂且不说,今天咱们说说*的“天上人间”夜总会。“天上人间”夜总会有“四大花魁”。江湖流传着她们的种种传说,为“四大花魁”增添了无数神秘的色彩。
“天上人间”夜总会美女如云,为什么“四大花魁”最为知名?她们是谁呢,有什么特点,现在又过得怎么样?本文我们来说说看。
1、花魁之首梁海玲
梁海玲是河北人,她高中毕业就跟着朋友一起到北京工作,起初她在“天上人间”会所并不出名,但凭着“会说话,会做事”的特点,她在“天上人间”会所算是站稳了脚跟。
而令她一炮而红成为花魁之首,是来自她的第一笔生意。一个来自宝岛台湾的富商。这位富商竟然原因给400万梁海玲只为了与她相处一晚。就是这笔生意令她爆红,成为“四大花魁”之首。
梁海玲身高1米72,皮肤白皙,非常漂亮。她的声音就像是林志玲的声音一样,非常动听。她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论相貌,梁海玲不是里面最漂亮的,论身材她也不是最曼妙的,但是手段,却可能是最厉害的。成为花魁之首之后的她,开始广结富商,利用富商的关系来做生意,开着400多万的豪车来上班,俨然就是一个富婆。
但是好景不长,她在“天上人间”夜总会也只是辉煌了10年。2005年,她惨死在家中,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她会遇害,直到今天仍然是个谜。
因为她的遇害的时候,警方搜查她的家发现家里的财物完好无损,*包包、鞋、香水等豪华贵重的物品一样都没有丢失,排除了抢劫的可能,那她为什么被害呢?至今没个说法,有人说是因为她知道了太多所以惨遭毒手,但也有人说是因为情杀。
02、“狐媚娘”司灵
有人评论司灵:“只要你看了一眼司灵的眼睛,魂魄就会被勾走,所以她还有个绰号:狐媚娘”,说司灵具有勾魂夺魄的本事。
司灵长得非常的漂亮,她的一双眼睛就像是会说话一样,直勾勾地把人带。而且她的身份非常的神秘,她不常出现在夜总会里,而是在富商的身边做秘书,因此很少有人知道的行踪。
“天上人间”夜总会倒台之后,司灵凭借着在北京所建立的人脉和关系,来到广东东莞,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夜总会,生意一度火爆。
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14年,东莞警方对东莞市内的各大夜总会进行整顿,不仅是太子酒店倒台,连司灵的夜总会也同样被查处,最后美女老板司灵也因此锒铛入狱。
03、神秘人物张晓燕
张晓燕排名“四大花魁”第三,她是个非常神秘的人物,网上几乎没有她的消息,而天上人间倒台之后,她更是销声匿迹了。不过她在“四大花魁”中排第三,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或许神秘和会隐藏就是她的独到之处,美貌自然不用多说,能到“天上人间”夜总会工作的,个个都是美貌非凡。
04、花魁之四李欣
李欣和张晓燕一样非常的神秘,网上只有关于她的消息,也只有只言片语,据说她是一个非常有背景的女人,资源广泛,人脉很广。“天上人间”夜总会倒台之后,她同样也是毫无音讯,很可能是找了个老实人嫁了。
树大招风,“天上人间”夜总会所名气太过于大了,最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违法经营的“天上人间”夜总会在2010年5月11日晚被警方查封,一夜之间,“天上人间”从天上,直直地被挑落凡间。
“四大花魁”虽然美艳不凡,但是下场并不好,“天上人间”一倒台,她们也无处遁形。她们经不了金钱的诱惑,最后沉沦,虽然过得一时风光,但结局并不好。
由此可见,任何依靠出卖身体获得巨额回报的手段都无济于事饮鸩止渴,对此希望广大网友们洁身自好,千万不要做违法犯纪的事情。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获悉,昨日晚间(7月23日),基金公司产品部收到监管要求,新基金申报过程中,要求增加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已进入申报流程的产品需补充这一材料。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不仅是新基金申报,存在2名及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存量产品情况的也均需要填报承诺函。
监管从严
“不只是新产品,如果是两个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产品,那么这两位基金经理都需要写承诺函。”华南一家大型基金产品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此,部分公募机构正在着手准备相关材料。
“我们正在准备相关资料,进行上报流程” 沪上一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存量产品中,如果一直产品好几名基金经理管理,不排除存在用一些有经验的基金经理来带新基金经理的情况,但实际的操作还是新基金经理来执行,所以这一类产品成为‘挂名’操作的重点嫌疑对象。”
事实上,挂名现象一直在业内普遍存在,而且也是“老带新”的一种常见形式,“一只基金能否卖得好,与基金经理有很大关系,知名度、历史业绩等等,如果基金的实际管理人是个新手,为了让基金好卖一些,有些公司会采取‘老带新’的双基金经理组合。”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机构销售对记者表示。
上述机构销售进一步称,如果是新发产品,有的基金公司为了让新基金更容易募集,可能先是用知名基金经理“过渡一下”,等基金成立不久后就加一位新的基金经理,而后者可能是这只新基金的实际管理人。
此外,据记者了解,还有部分实际管理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因为种种原因而暂时不具备基金经理的相关资格。这时候,基金公司可能需要找一位基金经理来“挂名”。
“和单纯的靠老基金经理来促进销售这种‘擦边球’相比,这种真实投管负责人不具备资格的挂名行为问题更加严重,这完全违背了公募产品的相关管理规则。”上述公募产品部人士表示。
“一拖多”现象严重
据统计,在纳入统计范围的8358只基金中,共计2949只基金存在两名及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情况,占比35%。其中,华安科创主题3年基金管理人最多,该基金同时有5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分别为:胡宜斌,李欣,谢昌旭,贺涛,郑如熙。此外,4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产品达34只;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数共计396只。
此外,记者注意到,由于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产品数量较多,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亦普遍存在,据统计,在纳入统计范围的2018名在任基金经理中,“一拖三”的基金经理达1415,占比7成。其中,博时基金基金经理陈凯杨名下管理基金数量最多,达到了49只(A/C类分开计算,下同),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管理数量排在第二位的黄海峰依然为博时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其名下管理基金数量亦多达38只。
从基金管理数量上统计发现,共计5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基金数量在30只以上,同时管理基金数量超20只的基金经理达59位,此外还有358位基金经理有“一拖十”的现象存在。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一拖多的现象也表明资产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公募基金经理稀缺之间的客观矛盾。
“说明公募的业务扩张需求比较大,但基金经理整体上还是比较稀缺,所以才会出现挂名和一拖多的情况。”上述产品部人士表示。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