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小额信贷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6-1999年
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在世界银行贷款秦巴扶贫项目中开始小额信贷试点。该小额信贷项目是作为秦巴扶贫项目中的分项目之一,项目区包括陕西省的安康市和四川省的阆中市。
第二阶段:2000-2004年
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0年正式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接管小额信贷项目,该项目的原班管理人员也随之转入中国扶贫基金会。此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在8个贫困县实施小额信贷项目,使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县达到了10个。受当时的政策条件所限,这个阶段的小额信贷都是以扶贫项目的形式存在并运行的,实际上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技术援助和监管,由当地政府成立的本地社团组织负责具体实施,导致项目产权和治理机构不清,难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中国扶贫基金会退出了部分项目县的实施管理工作。截止2004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点共计 4个:山西省左权县、贵州省六枝县、福建省霞浦县和福安市。
第三阶段:2005-2008年
通过对国内小额信贷行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并结合国际成功经验及国内农村金融改革趋势,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5年初明确提出要对小额信贷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的重大决策,由项目型小额信贷向机构型小额信贷转变。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项目区成立基金会直属的小额信贷操作机构,从而清晰了产权,完善了治理机构,从根本上理顺了管理体制,同时强化了小额信贷总部管理队伍,采用国际先进的小额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改善贷款产品和操作流程,大大提升小额信贷的管理能力。
在2005年开始改革以来,小额信贷项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并得到了资助机构和各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使基金会的小额信贷项目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5-2006年,小额信贷部项目分支机构增加到10个。
2006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向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提供1亿元人民币的授信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成为*个从银行获得批发资金的小额信贷组织。
2007年年底,小额信贷部在辽宁和河北省新成立了4个农户自立服务社(中心),使分支机构数达到14个。
2008年1月,小额信贷项目获得渣打银行2000万的贷款。
第四阶段:2009年-至今
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和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改革的*动向,以及小额信贷项目的发展现状,中国扶贫基金会果断决策,将小额信贷项目及小额信贷项目部组建成为一个企业化运营的独立实体,实行全成本核算,自负盈亏。2008年底中国扶贫基金会全资成立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公司专门负责小额信贷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目前,中和农信已经在辽宁、内蒙古、江西三省成功增开6个分支机构,在东北、华北和中南等部分地区形成规模效应,广泛服务当地大量贫困人口。
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是在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1989年3月,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前身)成立,首任名誉会长系原国家主席、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首任会长为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
2000年1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三届四次理事会确定了“三不一专”原则,即机构不要行政级别、不要事业编制,不进行行政化募捐和项目实施,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经营和管理。
2000年以来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秉承“服务,改变,阳光,坚韧”的文化,致力于建设真正意义的社会组织。经历了由“官办”到“民办”的组织变革;由“粗放”到追求“精细”、“专业”的管理变革;由“泛扶贫”(资助对象不求*到人)、“项目宽泛”(扶贫项目不聚焦),到直接“瞄准受益人”、“聚焦品牌项目”的项目变革。
今天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围绕提升专业品质,追求公益项目实效,在公益经营管理的各个细节层面不断探索,在经营慈善的道路上日益专业化。基金会以“播善减贫,成就他人,让善更有力量”为使命,以“经营慈善、笃信管理、将贫困和方法制胜、职业精神“为信念,将贫困和受灾地区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妇女、儿童以及这些地区的公共设施和社区基层组织列为服务对象,对他们进行直接援助。坚持以*的产品设计、*限度地瞄准贫困弱势人群、*限度地提高单位资金的扶贫效益、尽可能地推动受益人参与和制度创新、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资助型国际公益组织为目标,承诺透过在项目参与中学习,注重受益人自信、自尊、自强与自我发展能力的成长。
截至2014年底,累计筹措扶贫资金和物资130.89亿元,受益贫困人口和灾区民众2078.33万人次。
不是免费的。在中国邮政捐旧衣服给山区需要邮费,按照正常的邮寄收费标准收费。
中国扶贫基金会依托中国邮政的网点在全国开通3.6万个爱心包裹捐赠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只需要通过邮政网点捐购爱心包裹(统一的善品和捐赠标准),就可以一对一地将自己的关爱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捐赠人能对受益人的年级、性别和地区进行选择;捐赠人还能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感谢信、捐赠票据,收到受益人填写的回音卡,感受到参与公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扩展资料:
“爱心包裹”坚守透明公益,经受住了行业公信力危机的考验,项目秉持诚信为本,为公益领域透明问责开创了先河。准确把握重大历史机遇,推动行业发展。做出来,领行业之先;走出去,树行业标杆。
“爱心包裹”项目的成长归因于这个时代。“爱心包裹”项目连接社会资源,拉动捐赠人热情,服务贫困地区和贫困儿童,使社会的慈善气氛更为活跃,资源利用更为灵活,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公益生活形态,并成为慈善外交的典范,助力中国民间友好往来。
“爱心包裹”项目也为公益领域带来了可借鉴的公益模式,激发了公益界的活力,增加了社会对公益界的信心,助力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启全民公益的转型升级。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项目:小包裹,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