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经理热点(私募基金经理专题二)

2023-04-10 3:31:16 基金 yurongpawn

私募论市:量能不足导致热点分化 市场破位需谨慎而行

本周,A股市场继续弱势格局,沪指失守2900点。上证指数 、 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全周分别下跌2.46%、1.77%、2.13%。私募人士认为,短期指数止跌企稳仍有待观察,需耐心等待新的方向选择。在此情况下,结构性行情或不断上演。

黎仕禹(广东小禹投资总经理):市场破位需谨慎而行

对于沪指来说,在11月份没有等到破局上升,倒是等到了破位下跌。从技术面上看,沪指的60日均线已经被跌破了,短期的5日均线也死叉了10日均线,所以市场的走势开始悲观起来了。但是,市场又有矛盾的地方,那就是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却又是守住了60日均线的支撑;所以对它俩来说,并没有出现技术破位。

这就是目前市场三大指数出现了“打架”的现象,而在此技术信号下,我们到底该去选择相信谁呢?这是一个选择上的难题了。因为按道理,沪指肯定是“大众情人”型的,很多人已经看习惯了。但是,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却又是代表着科技股和中小盘股的走势,所以,如果按照沪指的技术信号指示去操作,那么就会错过部分个股的行情机会。所以,目前我们建议大家,第一严控仓位;第二选择部分000 开头或者300 开头的票操作为主。一如就像2017年上证50指数走它的独立牛市那样,那时如果只做上证50指数覆盖范围下的50只个股里精挑细选的牛股操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同理,之前我们也反复强调过,后市的操作应以300 开头的创业板个股为主,特别是近期少数调整到位的科创板个股也有潜伏的价值,也许下一波春季行情里的次新股行情,就会从科创板这里爆发。所以,大家近期要多关注一下科创板次新股的低吸布局机会。

当然了,市场上的每天机会都很多,但是,随着目前资本市场的扩容,股票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家对于选股,现在也是很困难,因为股票数量太多了。选基金也是,数量太多了。所以,有时候,还不如选行业指数基金,如5G、医药、大消费等。另外,目前市场都还是核心资产个股在涨,除了龙头,其它个股都很难涨,所以这也造成了大家今年的整体收益率不高。

由于外部因素的动荡,以及我国经济承压、通胀有抬头迹象、市场扩容等利空影响,目前沪指选择了破位下行,所以,从大方向上看,市场还是需要谨慎的。但整体上看,即使市场下行,空间应该还是有限的 。 目前市场依旧还落在2733-3288的区间里运行,所以大家对市场的调整也不要过分担心。总之,拿好底仓,对优质个股使用部分仓位反复低吸高抛即可,摊低持仓成本后,持股就会更加有耐心。

玉名(私募基金经理):量能不足导致热点分化

早盘近端次新佳禾智能、交建股份等非常明显,这也是游资交替的手法之一。不过,虽然指数调整,但也有一些积极因素,如次新券商,天风、长城等,还是活跃的,引领人气的关键。指数没有跌破11.12区间,保持振荡,市场还是2900点拉锯格局,并未破位。随后金融,地产*合力,指数走高。还是此前提示的,权重一致动作很重要,市场转危为安,而医药还是最稳定利润输出。实际上这样的周期,需要更多异动和折腾,沉寂很容易转化成阴跌。本周五和下周一都是好的窗口期,值得重视,11.12反抽后形成的高点和低点,始终没有突破,导致了资金谨慎,对指数来说,短期需要一根中阳突破这样的危险区间,否则盘整时间越久,其实对于多头不利。

成交量持续低迷,有经济走弱,CPI高企、货币政策中性等利空因素,近期困扰市场的因素是CPI的超预期升高。10月CPI上涨3.8%,这个数据已经创了7年多的新高,引发了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降温;但整体悲观情绪还是在蔓延,如果成交量没有放大,市场反弹的力度和可靠度都会打折扣,所以近期市场就是这样的反复,也是预期中的;量能不足导致热点分化非常明显,有限量能只能集中在极少数个股上的活跃。本周除了周一,其余的交易日中,市场依旧是反抽的走势为主。这个阶段,其实不怕指数反复,包括热点异动越多越好,哪怕是有很多起伏,就怕指数阴跌或沉寂,那就意味着很多资金没有做行情欲望,甚至超跌反抽都不想做,那么就要小心了。如今盘面异动较多,但还是积极的,只不过需我们更多耐心。

当我们屡屡犯错的时候,恰恰是市场提醒我们要学习与改变的时候,我自己在操作中也有很多的思考,成功的操作未必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恰恰是那些失败的操作,能让我们反思。要重视自己的错误,从中反思出解决方案。先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才能提升投资收益。什么是选股?明白板块运行特点,将板块内分类,对应的策略执行。什么是波段?波段是个熟练工种。个股反弹趋势做一波,破位撤离,等新的反弹趋势,再做,如此循环,这是波段;而无须管它为何下跌,会跌到哪里,因为我们不博弈*点,只是持续性反弹参与,等待反弹趋势开启后的博弈。

余岳桐(*投资人):结构性行情特征愈发明显

一周市场,惨淡收官,回顾两市,基本上就是周一定下的调,后面四天一直围绕着这个调调在吹拉弹唱。最终,沪指和深成指单周下跌2.4%,创业板指下跌2%,中小板指下跌1.8%。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行情特征:近1/3的个股在不断震荡寻底,而1/3的个股已经昂首挺胸阔步迈进结构性牛市中,其余的1/3,则在向上与向下的纠结中随波逐流。

对大盘来说,虽然下方承接和上方压力同样明显,但总感觉还差最后一跌,不把恐慌盘往下砸一砸是很难逼出抄底资金进场敛货的,所以连续冲击半年线未果就要小心空头伺机出现的反攻。当然,渴望暴跌也不现实,自一季度的反弹结束大盘已经连续震荡了7个月之久,接下来的年线一带支撑将是多头重要的阻击阵地。如果指数如期下探,阶段性的低吸机会将随时展开。

而经过市场调整的洗礼,核心科技股的盛宴正在开启。这不仅是内资抱团取暖的对象,同样也是北上资金的*,韦尔股份、卓胜微、圣邦股份、兆易创新、深南电路,频创新高的同时,使科技股的价值得到充分反应。尽管头部品种涨幅不小,但从市场情绪和资金活跃度看,仍然极具潜力。

以2019年为例,45家科技龙头的平均涨幅接近1.6倍,不难发现,他们净利润增速同样惊人。所谓盈利即价值,在科技股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A股市场的全面牛市仍未开启,但是领军人物的出色表现已经使得结构性牛市的特征愈发明显。

对大盘来说,仍然在震荡筑底的过程中浴血奋战,2900点的考验并没有水落石出。量能的萎缩和60日线的压力,都显示出连续反弹了几天后的种种尴尬。虽然年线正在缓缓上移,但是筑底的过程中的煎熬却是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建议做好两手准备:第一,在大盘不断震荡筑底的过程中保持足够耐心;第二,紧紧跟随着科技股的进攻号角在科技股的核心资产中尽享牛市繁华。

黄智华(*投资人):最迟年底将做方向抉择

今年以来沪指体现一定60日自然周期转折波动效应,如3月8日缺口大跌4.4%,后整理两周;5月6日缺口大跌5.5%,5月8日、5月9日反弹乏力进一步回落;7月8日复市后大跌2.6%;9月9日复市后冲高,后三周反弹乏力而调整。这些又刚好在节气时点的前后,如3月6日为惊蛰,5月6日为立夏,7月7日为小暑,9月8日为白露。

而11月8日为立冬,结果大盘冲高后回落,本周一继续略大调整,近日市场继续体现今年所形成的60日自然周期转折波动效应。

另外,之前分析,沪指2018年3月13日3333点、2019年3月7日3129点、2019年9月16日3042点、2019年10月14日3026点这些高点连成一条压力线(3000点上下),未有效突破前,市场蓄势格局未改。

沪指 11 月 5 日上行至 3008点,11月8日再度反弹至2998点均受其所压,3000点上下为今年下半年以来多次形成高点压力,仍有待消化。

本周二、周三、周四大盘有所抵抗,沪指逐渐跌近年线(2870点上下),估计阶段上市场跌势收敛,或围绕半年线(2930点上下)蓄势。

今年以来大盘逢缺口必补,体现市场区域整理蓄势格局,11月4日缺口上涨,沪指留下2959-2964点上涨缺口,11月8日已回补,同时当日也留下2949-2962点下跌缺口,估计也有逐步回补的可能。

另外,沪指今年1月4日2440点与8月6日2730点两重要低点连线目前与年线交汇,或为重要支撑带。

随着该低点连线、年线逐渐上移,与上述目前位于3000点上下的压力线不断收敛,将于年底至明年初收敛至顶端,意味着最迟年底至明年初大盘将对上述压力线和年线做方向抉择。上述压力线如果放量有效突破,或可望挑战3150点上下压力带。

虽然上证指数仍在3000点上下蓄势,但在上市时间超过一年的个股中,有近400只个股年内创出历史新高,占沪深两市个股总数的十分之一,近两三年市场走出了一波以“核心资产”为代表的结构性牛市行情,估计这种格局仍会继续。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私募基金经理热点(私募基金经理专题二)

2020年十大热门基金经理:冯柳第一,林园第二,但斌第三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在2020年,我们数次见证 历史 ,也邂逅了多只黑天鹅,在跌宕起伏之间,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2020年还是A股而立之年,这一年,资本市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如果用多个关键词来概括我们经历的2020年,大致会有疫情、美股熔断、比特币一飞冲天、美国大选、白酒信仰、新能源车、顺周期、注册制、爆款基金、信用债违约等。

虽然2020年经济尚在疫情重挫之后的复苏之中,但股市却走出“大年”。2020年A股市场总体表现良好,三大指数年内涨幅均超10%, 创业板指大涨65%创近五年来新高 。虽然指数普遍上涨,但是板块与个股间表现差异明显, 免税、新能源、食品饮料 等行业表现突出, 房地产、通信、银行 表现垫底。

林园在2020年也是多次参与私募排排网路演,不仅人气爆满,林园也是金句频出。 林园表示牛市初期胆子要大,医药是未来投资主线,看好三大慢性病,也就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牛市初期胆子要大要满仓持有,“恐高”是投资苦命人。林园在牛市初期的策略非常明确,就是坚决持有龙头公司,并认为上证指数超过 4300点 才会进入真正牛市。作为少有的民间派私募巨头*,林园在2020年也是取得不错的收益回报,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12月31日,林园投资2020年的平均收益为 **% ,在同规模的私募机构中排名前列。(具体收益可至排排网官微)

在入围年度热搜前十的9家私募公司,均为市场上名副其实的头部机构。且股票多头与量化私募平分秋色,既有 高毅资产、东方港湾 等传统股票多头,亦有 明汯投资、宁波幻方量化 等知名量化巨头上榜。

睿远基金是前十热搜机构中*一家公募公司 ,虽然公司成立以来近发行了睿远成长价值混合与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但是在市场上也是人气极高。 截至12月底,睿远成长价值混合与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的年度收益分别超过70%和60%。 (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为71.00%、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为70.32%、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为61.55 %、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C为61.14%)。

但斌斩获高人气,梁宏入围人气基金经理前十

“ 买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 ”的理念在2020年更加深入人心,在明星基金经理的加持下,去年不少头部基金机构推出多只爆款基金,公募更是涌现百亿级别的“*基”。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0年投资者搜索次数前十的基金经理分别为高毅资产 冯柳 、林园投资 林园 、东方港湾 但斌 、睿远基金 陈光明 、万方资产 钱伟 、千合资本 王亚伟 、希瓦资产 梁宏 、汇蠡投资 李杰 、凌通盛泰 董宝珍 、广发基金 刘格菘。

居于 热搜基金经理榜首的是高毅资产冯柳 ,冯柳的投资风格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逆向投资、分散参与、集中投资和高仓运作见长,在加入高毅资产后, 曾4次获得中国证券报“金牛奖”、2次获得中国基金报“英华奖”三年期*私募投资经理等奖项 。从私募排排网近期发布的榜单来看,凭借*的夏普比率,冯柳还上榜 十佳稳健基金经理 。

东方港湾创始人但斌2020年搜索热度* ,但斌透露,在过去28年投资两类公司,一类是改变世界的公司,比如智能 汽车 ,东方港湾在海外投资主要投资改变世界的公司。另外一类是世界改变不了的公司,主要投资类似白酒这样的企业。

希瓦资产梁宏 同样位列人气基金经理前十。作为一名 非科班出身 ,并不拥有金融机构从业经历的基金经理,公司起步于2015年股灾前夕,经历五年多时间的发展,梁宏不仅带领希瓦资产迈进头部私募机构阵营,公司也是聚集了一批业内极为*的基金经理。对于新生私募来说,支撑规模与业绩稳步扩张的基础依旧是扎实的投研。据梁宏透露,公司在2020年已经将5%股份作为投研激励,预计2021年还将给投研团队5-10%的股权激励。

翻倍基金热度高企,私募头部效应明显

知情者请透露一点深圳私募基金的情况

博时基金*基金经理肖华日前下海,并迅即发行了信托私募基金,将深圳信托私募基金经理群落带入公众视野。公募基金经理下海、香港私募基金回归、10多年投资经验的老“股精”、离职的券商高管……借力去年牛市,越来越多的人员涌入信托私募基金经理群落。

他们都曾有着精彩的人生,有着耀眼的履历,如今,来到A股的汪洋大海里,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日月如梭,将印证他们谁能游得更快,游得更远……

“君安系”

深圳信托私募基金经理中有多人有着“君安系”烙印,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下称“赤子之心”)负责人赵丹阳曾出身于国泰君安,目前其投资团队办公地址仍毗邻国泰君安深圳分公司。

赤子之心是深圳*的信托私募机构,与平安信托、深国投合作共发行了5只信托私募基金。赵丹阳在香港管理的名为“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的对冲基金,曾创下三年收益率368%的显赫业绩。

而在深圳众多信托私募基金中,从*募集规模上看,杨骏旗下的晓杨投资可能是*的。去年10月17日,“平安晓杨一期”募集了1.21亿元,今年2月28日,“平安晓杨二期”又募集了1亿元,比起大多数千万元的资金规模,晓杨投资的两只基金无疑都是“大哥大”级的。

*市场人士任维杰认为,晓杨投资的募集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杨骏个人的显赫履历:他曾经是君安证券总裁。“君安事件”后,杨骏转战香港市场投资H股。2005年5月,杨骏与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合作,在香港推出“晓杨成长基金”,2006年3月又发行了“晓扬机遇基金”,总规模近1亿美元。

同样是君安高层背景的康晓阳和深国投、平安信托各自合作发行了一只信托私募产品,康晓阳曾长期担任君安证券资产管理部负责人。

“群英会”

A股市场牛气冲天,信托私募基金数量也大为增长,各类*投资界人士纷纷加盟。去年曾在国内投资界火爆一时的“股神”林园也开始由“水下浮出”,向信托私募基金经理转型。3月2日,以林园自己名字命名的信托私募产品通过深国投正式发行。资本巨鳄旗下的上海涌金资产管理公司也通过深国投发行了信托私募产品。

今年来尤被各界关注的是博时基金最*的基金经理肖华宣布辞职下海加入私募。

其实肖华远非基金经理下海第一人,杨骏的晓杨投资管理团队中就有3人曾有过基金公司从业经验,杨军曾担任过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林彬曾担任长城基金研究副总监,徐凌峰也有过招商基金从业经历。

还有外资大行人员加入了这个群体,康晓阳团队中的刘虹俊曾担任摩根士丹利*副总裁、美林证券投资副总裁,具有15年以上证券投资管理经验。

每人心中,各有一个巴菲特

与公募基金一样,各信托私募也高举“价值投资”大旗,只是掌舵人的经历难免会在具体策略上留下痕迹。

东方港湾投资公司总经理但斌是个彻底的巴非特崇拜者,他完全“复制”巴菲特的投资思路。巴菲特一生重仓13个股票,其中7个股票赚了270亿美元。但斌也只挑选“王冠上的珍珠一样”的企业,长期持有,平时基本不看盘。据说,其办公室电脑里竟没有股市行情软件。

可杨骏认为巴菲特不可死学。他一般同时看几百只股票,随时调整组合,每只股票有严格的持仓比例限制。而明达投资董事长刘明达去年下半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大讲“傻瓜投资”,今年以来口风略变,开始讲“投资明日巨头”。

赵丹阳则说一经发现即重仓投入,长期持有,直至企业的股价透支未来的成长,不会频繁交易,高昂的交易成本是长期投资的敌人。

可杨骏不这么认为,晓杨投资在行业配置上,一方面对银行、地产、钢铁、机械、消费品、医药等最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行业保持了高度关注,通过积极的行业配置和精选个股,有效地把握住了本轮上涨的大部分热点和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主动的波段操作和行业轮换,规避了涨幅过高的行业和个股,很好地控制了投资组合的风险。

给介绍下相聚资本百亿私募基金经理王建东今年*发声:我为什么敢于坚决抄底?

2022年上半年无疑是令人难忘的。在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疫情影响,以及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通胀预期持续升温的多重因素下,股票市场整体下行,沪指自3600点跌至2863.65点。随着国内疫情好转,“稳增长”政策继续加码,A股市场超跌反弹,私募基金净值也是迅速回暖。

在市场探底后,不少百亿私募果断低位抄底加仓,相聚资本王建东就是其中之一。“在4月初我们开始在战略上看多,随后4月底5月初战术上做多,坚决加仓。”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王建东近三个月收益***%,上涨幅度远超同期沪深300指数。

私募基金经理看好2016年什么板块

2015年上半年沪指一度高涨59.72%,上演任性牛市,然而攀升至5178点后一路下行,跌至目前点位和年初相差无几。一轮巨大的“过山车”让所有投资者心存疑惧,究竟目前是牛市还是熊市?究竟哪些行业更有价值?成长股能否继续走强?

《中国基金报》为此展开2015年秋季基金经理随机调查,收集到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超过60家公募、私募基金公司旗下81名偏股基金经理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仅13.58%认为是熊市,64.2%对后市谨慎乐观,不过也有32.01%的基金经理认为要保持中低仓位应对市场。行业上,最被看好的是医药生物、国防军工、传媒;投资主题则看好国企改革和新能源车。

仅13.58%认为是熊市 改革力度速度是关键

6月底以来市场断崖式大跌,所有投资者*疑问是,目前仍在牛市,还是步入熊途?

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基金经理多数仍较乐观。有44.44%的基金经理认为“震荡是牛市的特征,牛市可能会能持续1至3年”;而认为“市场已经进入熊市”的基金经理占比仅有13.98%。选择"难以判断"的基金经理占据剩下的41.98%。

同时,当被问及对后市态度如何,有64.2%的基金经理选择了“谨慎乐观”,其中选择“很乐观”和“悲观'的分别为1.23%、4.94%,选择“不好判断”的有29.63%,显示出偏积极态度。

“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资金面”是基金经理们认为最影响后市的两大因素,均有55位基金经理选择上述两项,更有多位基金经理将“改革力度和速度”视作最看重因素。此外,还受到基金经理重视的因素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宏观经济下滑速度”、“市场情绪”、“维稳资金的进退”等。

超八成仓位不足80% 32.01%认为要保持中低仓位

主流观点对后市谨慎乐观的大背景下,58.02%的基金经理选择“灵活配置”应对市场,更有32.01%的基金经理认为要保持“中低仓位”,显示出谨慎态度,仅9.88%的基金经理认为要“高仓位”。而本报1月份春季问卷中,有42.55%的基金经理选择“高仓位”,相较之下目前基金经理谨慎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策略上,有58.02%的基金经理认为要“淡化行业,以精选个股为主”。

当被问及目前所管理基金仓位时,46.91%的基金经理选择了“60%至80%”, 19.75%的基金经理选择了“40%~60%”,14.81%选择“40%以下”,这意味着大概有80%以上的基金经理仓位不足八成。此外,选择“80%至90%”和“90%以上”的分别占比为14.81%、3.7%。

蓝筹OR成长哪个更看好?72.84%认为要“均衡配置',显示出基金经理们的纠结态度,剩下7.41%的倾向大盘股,19.75%的倾向配置中小盘股。支持大盘股的基金经理相较今年1月份本报所做的春季调查出现了大幅回落。

最看好医药和军工 *主题为国企改革

展望后市,基金经理究竟最看好哪个行业?答案是医药生物。

基金经理们首推的是能穿越牛熊的医药生物,有44位基金经理看好这一行业,占比超5成。国防军工、传媒紧随其后,成为基金经理们对后市看好的第二和第三大行业。此外,计算机、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等行业也被看好。

而2015年最不被基金经理看好的行业是钢铁、采掘、银行,分别有38位、32位、30位基金经理选中,有色金属、房地产、非银金融等行业也不被看好。对于银行、房地产、非银金融的不好看,以及对计算机、通讯等上半年涨幅较高的行业存在较大争议,值得关注。

从投资主题看,有68位基金经理选择“国企改革”,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军工概念、环保等也被不少基金经理看好,分别有37位、32位、28位、26位基金经理看好。上半年被追捧的移动互联网的受关注度明显下滑。此外,信息安全、云计算产业链也为不少基金经理看好。

目前,基金经理最愿意调研的三大行业为传媒、医药生物和国防军工,或成为后市发力的重点。

宏观经济新常态 上市公司盈利或下滑

今年GDP增速会如何?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如何?更多基金经理选择“偏悲观”数据。

先看2015年GDP增速预测,有69.14%的基金经理认为“增速不足7.1%(央行预测)”,24.69%的基金经理认为“7.1%~7.4%”,仅4.94%认为会在“7.4%~8%”水平。

2014年上市公司业绩增幅仅为5.8%,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而67.9%的基金经理认为2015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在5%~8%,还有17.28%的基金经理认为“不足5%”,显示出悲观情绪,选择“8%~15%”、“15%~25%”的分别为12.35%、2.47%,没有人选择“25%以上”。

正是在这一预期之下,66.67%的基金经理选择了“不会继续刺激房地产行业”,成为主流观点,而有16.05%%的基金经理认为“政府会继续刺激助力房地产”。

此外,对于2015年的物价指数,48.15%和46.91%的基金经理认为会在“1%~2%”、“2%~3%”水平,仅1.23%认为不足1%。

2015年国企改革将带来哪些影响?成长股蓝筹股谁能领跑?牛市根基还在否?《中国基金报》专门后市投资机会采访了59位公私募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基金经理。多数人士认为,目前牛市的根基还在,但是短期调整压力仍大,国企改革将是后市最重要的投资主线,不过看好成长股的人数要多于看好蓝筹股的。

更看好成长股

蓝筹股或成长股,在目前脆弱的市场配哪一类更优?多数投研人士认为均有机会,但看好成长股的人数明显高于蓝筹股的支持者。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直言看好有业绩支撑成长股的投研人士大概超过20名。北京一位投资总监就直言,长期超额收益一定是成长股带来的。还有受访对象称,在经济转型期,新兴和成长整体上机会更多些,特别是信息安全、云计算等子行业。也有人士看好成长股中的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医疗等板块。

“经过快速调整,大盘蓝筹股估值水平恢复至相对合理水平,但考虑实体经济未来前景不乐观,目前估值水平并不足够安全。白马成长股大多行业景气度不错,如消费电子、安防、环保、医药等,这些公司本来就是行业龙头,同时也在积极寻求转型,整体估值调整的压力相对较小。”一位看好成长股的投研人士表示。

另有大批投资人士认为蓝筹股和成长股均有机会。“下半年主要的机会在于国企改革与十三五规划,而国企改革更多的是以大盘蓝筹为主,十三五规划或将集中在转型经济、农业环保等方面,因此蓝筹与成长都会有阶段性的机会。”一位看好市场的投资总监表示。还有受访人士表示,下半年蓝筹与成长整体将呈现出“成长为矛,蓝筹为盾”的关系。

看好蓝筹股的投研人士则认为,成长股短期估值偏高,机构持仓集中,机会要等到年底或者2016年上半年。他们认为,国企改革这条主线值得深挖,而很多国企改革股均属于蓝筹股范畴。也有人士看好二线蓝筹。

对于下一阶段的投资机会,不少人士认为会重点关注国企改革、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和军民融合等主题,自上而下的精选个股。“蓝筹方面主要关注有业绩支撑的、估值较低的板块,如大金融、家电、民航等。优质成长股主要选择在本轮下跌过程中错杀的行业龙头股和基本面较强的优质个股。”这一观点也较为普遍。

国企改革成*主题 市场存分歧

自2014年开始,“国企改革”几乎成为市场人士最看好的投资主题,而受访这些投资人士多数认同这是后市*的投资主题。

“国企改革牵涉的面非常广,当前的市场关注点在于国企改革相关政策的进展及其改革方向,若公布出来的方案超预期,将对于市场情绪和风险偏好的修复发挥巨大作用。当前市场对于整个国企改革主题尚处于观望和密切关注的阶段。”一位投资总监如是说。甚至不少投资人士认为国企改革是一个系统性机会,是市场情绪高涨带来的普涨性题材机会。

国企改革带来哪些投资机会?上海一位基金经理表示,看好央企中涉及高端制造、资产注入、军工证券化机会;以及改革试点央企整合预期下的投资机会。还有人士看好以下4类机会:第一,对于证券化率较低的国企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第二,竞争性领域国企间资产整合;第三,通过国企改革提升经营管理效率释放的红利;第四,地方国企重组及转型等。从行业上看,这些投资人士看好行业有钢铁、汽车、轻工、航运、煤炭、电气,机械,医药,交运等。

不过,受访人士对国企改革主题炒作也另有看法,有人认为,目前相关主题炒作标的都已经估值偏高,必须从个股筛选。还有人士直言,最近一个月,很多国企改革标的的基本面很差,目前更多是停留在炒主题的概念。“很多存在国企改革标的已经把第一次、第二次的资产注入预期反映在股价上,目前找不到有安全边际的品种。”还有人士表示。

牛市根基还在 资金面最受关注

牛市根基还在么?大多数受访对象给出肯定答案,认为短期市场巨幅调整不改牛市根基。

他们提出3点支撑。第一,从政策面来看,刺激经济增长的稳增长政策会进一步加码;第二,从货币面来看,未来货币政策会持续宽松,大类资产配置转移持续进行,权益类资产配置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第三,旧经济的成功托底,加之新经济的崛起,二者的合力必然带来经济基本面在逐步企稳中向好。

融通基金投资总监商小虎表示,市场调整是对前期杠杆疯牛市的一次修正。未来将逐步探明市场底部,在市场充分换手后有利于未来行情的开展。

一位基金经理直言,这波牛市的根基与其说改革牛,不如说产业升级牛,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让传统企业重现新的盈利能力,企业的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之路持续,牛市的根基依旧在。

“从3至6个月的周期来看,市场的去泡沫化进程依旧没有结束,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金融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市场在未来3至5年内的长期走势依旧看好。”还有人士表示。

不过,也有少数人士表示,认为牛市已经结束了,当前市场的走势有典型的熊市特征。

而对于目前市场不利因素,受访人士列举了一下几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注册制放开带来的估值压力、市场情绪不稳、国家队退场问题、IPO重启等、汇率变化、市场估值水平仍偏高、美元加息等。而市场有利因素是国企改革推动,地方养老金入市、继续降息降准、十八大五中全会制度发展规划等。不少人士目前更关注IPO重启、人民币贬值、流动性等问题。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