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5月30日(编辑 郑远方),日前,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组织召开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座谈会第一场“加氢站建设管理运营专题座谈会”。
会议重点研究了加氢站建设审批、运营管理、安全监管相关政策,以及标准规范制定、核心技术装备创新等情况,并对推动加氢站规范有序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另外,《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按照《规划》部署,共同召开系列专题座谈会,研究推动氢能多元化应用,为重点领域深度脱碳提供支撑。
▍四大重点应用领域齐开花
《规划》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氢能发展也从燃料电池车向全工业部门转变。
文件指明的“多元化应用”主要包含四个重点领域:
一是交通领域,包括中重型车辆、大巴/卡车等新能源客货车辆、船舶/航空器等对氢燃料电池的应用;
二是储能领域,探索培育“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三是发电领域,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设施,开展氢电融合微电网示范。鼓励开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示范应用,并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氢燃料电池应用;
四是工业领域,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
同时,多个相关举措也相继出炉。
例如,4月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 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 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等。多个储能相关规划中也将氢能囊括其中。
“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没有一个能源系统,可同时满足环保、供给稳定安全、价格低廉三个条件。近十年来,我国“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数”在过去十年中不断改善。长城证券指出,为了满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需求,顺应终端消费电气化比例不断提升的趋势,利用电氢耦合,突出氢的能源属性,实现多能联结,是平衡“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重要途径。
国信证券也指出,氢能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二次能源,可作为电、热、气等能源互联的媒介。在可预见的未来,氢能是实现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途径。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若要实现年碳中和目标,氢能将在重工业、运输、建筑供暖等难以脱碳的行业发挥重要作用。年,氢气的年需求量将从多万吨,增加到1.3亿吨左右,需求或将翻4倍。
▍加氢站为氢能基建重要一环
氢能产业链中,上游主要包括制氢、储运、加氢。其中,加氢环节,加氢站是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目标到年,建成至少座加氢站,-年复合增速53%。
而《规划》中同样已明确加氢站多项指引。包括坚持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完善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
据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年底,国内共建成加氢站207座,其中,年加氢站新增数量达100座,同比增长超过120%。
从已有加氢站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以36座位居第一,河北省和山东省并列第二,各21座。而在年新建成的100座加氢站中,河北省以14座的增量位列第一,湖北省、山东省紧随其后。
在加氢站成本构成中,设备投资额占比高达45%。东吴证券、华泰证券均指出,设备本土化是最重要的降本手段,核心设备厂商有望受益。其中,后者指出,产业发展初期,政府补贴是加氢站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长期而言,随着本土技术进步及规模化发展,成本有望至少下降50%。
从运营、工程承包和设备提供商全产业链来看,短期下,加氢站核心设备提供商前景更获多家机构分析师看好。
例如,雪人股份具备加氢站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可设计与制造加氢站、氢气压缩机组、氢气冷却机组等设备;
深冷股份拥有氢液化、氢储运及加注等前端技术储备, 并已注册氢液化装置相关专利;
巨化股份为冬奥氢能车辆加氢站提供98兆帕高压储氢罐;
德尔股份已完成35MPa高压氢燃料加注设备产品相关技术消化,并完成针对氢燃料物流搬运车辆的场内加氢的配套技术自主研发;
佛燃能源已建成佛山首座加氢充电光伏站和国内首座站内制氢加氢加气一体化站;
美锦能源、中国石化、鸿达兴业、中国石油、瀚蓝环境也已建设/运营加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