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Banca,其原意是长凳、椅子,是最早的市场上货币兑换商的营业用具。英语转化为Bank,意为存钱的柜子。在我国,之所以有“银行”之称,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关。
1、新中国的金融业始创于革命根据地。最早的金融机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广东、湖南、江西、湖北等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1926年12月在湖南衡山柴山洲特区由农民协会创办的柴山洲特区第一农民银行。
2、现代金融业是从11世纪之后慢慢发展起来的,起源是从一个叫“圣殿骑士团”的机构开始的。中世纪时,欧洲基督教的地盘被伊斯兰教占领了。
3、概述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中国金融业的起点可追溯到公元前 256 年以前周代出现的办理 赊贷业务的机构,《周礼》称之为“泉府”。
4、阶段四: 2002 ~ 2008 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健康化、规范法和专业化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逐渐走出亚洲金融风波,中国金融的改革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国金融改革主要围绕“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行”。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英国的银行是在金匠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很发达。他们代为客户保管金银货币,签发保管凭证,收取保管费用,还进行金银划拨。
第一条途径是从旧式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早期的银行建立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确立,当时的贷款主要是高利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高利贷因利率过高而影响了资本家的利润,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二是网点建设趋向于“小而精”。“互联网时代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的迅速发展,使得大而全的网点数量不再需要那么多。更多的是以建设社区支行、℡☎联系:型网点等精巧、低成本的网点形式来提高客户覆盖率。
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a、正是中国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逐步恢复和发展的银行体系(主要是国有银行)在经济转轨中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
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
1、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银行“把业务搬到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业态。
2、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互联网金融在美国并未像其在中国一样独树一帜。
3、年至2014年,以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监管为起始。2013年,是业界公认的互联网金融元年。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互联网基金销售快速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发展,众筹平台起步,互联网金融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