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莫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发展建国初期经济基本情况 方面的知识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5%,比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
2、工业基础薄弱(没有什么象样的工厂)。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本集中在上海。我国什么都不能造。连火柴、元钉都不能造。一切都是“泊来品”,洋货占领中国市场,什么都是洋的。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是十分落后,百废待兴。
4、到1950年初,在经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之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全国贸易系统的统一管理得以恢复。
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50%,其中重工业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煤炭产量减少48%,钢铁产量减少80%以上。粮食产量减少近1/4,棉花产量减少48%。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经济成分上,呈现出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
1、由于八年的日本侵华战争和三年半的全国内战,中国经济损失极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2、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解决5亿多人民的土地问题,吃饭问题。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解放了,站起来了。
3、发展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工业,建立了一批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如钢铁、机械、电力等,以实现国民经济的自主发展,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采取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通过制定计划、下达指标、组织生产、统一分配等手段来指导经济发展。
2、建国初期为把我国建设成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一五计划。
3、采用苏联模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全国有限的生产资料进行集中调配,然后分配到重工业,迅速提高国家工业水平,从整体上迅速带动国民生活水平。
4、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建国初期采取苏联模式主要有以下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从1949年到1956年,伴随着中国社会性质、政治力量发生的重大变化,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5种主要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
原始的农业。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只有2亿多吨。由于连年兵慌马乱,土地大量荒芜,水土流失。沙漠四起,没有任何水利设施。亩产只有几十斤,许多地区连种子都收不回来。许多地区刀耕火种。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
建国之初,还只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后来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0年,土改全面完成。进入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首先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经济方面:A没收官僚资本,B合理调整工商业,C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