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程总体上来说,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起步阶段:金融监管的缺失(1949年—1978年)。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成立。
1、这一阶段,随着专业性金融机构从中国人民银行中独立出来,对于它们经营行为的规范也由内部管理变为外部监管。中国人民银行被正式确立为中央银行,并且成为相对独立、全面、统一的监管机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和机制正式确立。
2、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实施金融监管。
3、初步形成阶段从1948年至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开始。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从1953年至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普通银行于一身。
4、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48年—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并逐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银行。
5、新中国成立后到1983年以前,我国央行既行使货币发行和金融监管,又从事信贷,储蓄,外汇等业务。属于复合中央银行制。
6、阶段四: 2002 ~ 2008 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健康化、规范法和专业化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逐渐走出亚洲金融风波,中国金融的改革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国金融改革主要围绕“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行”。
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脱机业务的处理(2)联机业务的处理(3)经营决策的信息化(4)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金融业经历了IT主导变革、IT与业务融合和IT支持创新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信息化阶段,第二是电子化阶段,第三是互联网阶段,第四是高度融合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传统金融业的互联网阶段;第二阶段是2005-2011年前后第三方支付的蓬勃发展;第三阶段是2011年以来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
我国金融数字化转型已处于成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四期叠加阶段,处于信息化的末期,移动化的成熟期,开放化的成长期,以及智能化的探索期。监管政策对于金融科技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金融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 6世纪希腊寺庙的货币保管和收取利息的放款业务。公元前5~前3世纪在雅典和罗马先后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在欧洲,从货币兑换业和金匠业中发展出现代银行。
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
从发展格局来看,我国目前仍处于汽车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期,商业银行仍然处于主导地位,80%以上的汽车贷款仍由商业银行提供,据调查数据显示,07年82%的汽车消费贷款由商业银行提供,仅有9%的汽车消费贷款由汽车金融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