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微创机器人」600467股票》,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带着高瓴资本光环的微创医疗机器人(股票代码:02252.HK)终于要上市了,明日上午9时,其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发行上限定价43.2港元,每首股数500股。在今日暗盘中,微创股份机器人开盘跌6.25%,报40.5港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为微创医疗集团(股票代码:00853.HK)子公司。微创医疗集团此前已先后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是继「天智航」之后国内第二家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公司。
主营业务包括研发与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以协助外科医生完成外科手术。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已推出三项旗舰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更偏向用于影像采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
从适用的手术范围来看,产品主要覆盖了五种外科手术:腔鏡、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
但由于微创医疗机器人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尚未实现收入和盈利,处于净亏损状态。从经营结构和业务来看,是一家专注于研发、设计及销售手术机器人的公司。
研发费用比重高达80% ,导致连续两年亏损
公司财务数据
从业绩来看,微创医疗机器人最近三年营收为0,且亏损逐年扩大,从2019年的0.7亿元扩至今年上半年的2.43亿元。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近4倍,亏损原因主要由于公司的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增加所致。
分拆成本费用发现,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支出在研发费用,占了三费(研发、销售、行政管理)的七成以上。而在研发成本中,又有超过一半的费用投入在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上。
具体来看。2019年研发成本约6190万元,占公司总开支的85.3%;2020年增长一倍左右至1.35亿元,但依然占总开支比重82.1%。整体来看,研发占比保持在八成左右。
在同行中,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巨头——天智航,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 3107 万元,占营收的69.58%。远不及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投入,同时,微创医疗机器人高管在近期调研会上表示,未来2至3 年,公司研发费用将保持在 6至8 亿元左右。
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人员人数扩张以及临床试验增加两方面。
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研发人员已扩至约200人左右,约六成具备相关领域的硕士或以上学位。这个现象在研发成本中的员工成本也有所体现,2019年至今,研发员工成本占总研发成本的一半左右。
成本情况
公司现金流情况
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行政管理及营销也需要跟上公司现阶段业务扩张节奏。行政开支方面,从2019年的1066万元,攀升近4倍至今年上半年的5247万元。
从研发情况来看,三款旗舰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图迈、鸿鹄处于或接近注册批准阶段,蜻蜓眼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除此,还有6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产品。
公司研发进度
研发成果还与知识专利相关。微创医疗机器人已国内持有102项专利,其中包括56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及38项外观设计专利,还有逾200项专利正在申请待批。
为了促进研发产品的商业化落地,自去年下半年起,微创医疗机器人营销团队开始扩展。
比如,会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及培训外科医生。这也导致销售及营销费用由去年上半年的90万元暴增至今年同期的1470万元。
在营销渠道上,对于第三方机构(研究机构、分销商及供应商)向全国各地三甲医院进行推广、分销的依赖程度高。
除了加大营销动作外,微创医疗机器人也在清理已研发出来的库存产品。
今年上半年,公司存货约5630万元,到8月31日已“消化”了20%即1130万元,说明公司有一部分产品在投入生产中。之后随着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预计存货利用率将会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微创医疗机器人还参与了对外的战略投资、组建合资公司。
2020年10月,公司对Robocath进行战略投资,后者为研发、生产血管疾病类手术机器人公司,已推出第*机器人系统r-one™。
今年5月,微创医疗机器人与 Robocath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上海知脉,微创持有上海知脉51%股权。
今年3月,微创医疗机器人与NDR共同成立上海术航,并持有其41.0%股权;NDR是一家专注于肾、肺等器官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公司,本次合作有利于加速微创在呼吸介入、泌尿介入两个领域的布局。
渗透率低盈利难,图迈要成为中国“达芬奇”仍需突破
目前,手术机器人行业在国内的渗透率较低。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分别仅为0.5%及0.1%,而美国对应的渗透率分别13.3%及7.6%。与后者相比,国内的渗透率明显仍处于较低程度。
低渗透率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手术机器人具备高技术门槛、高客户门槛以及高壁垒等特点,国内大部分手术机器人技术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成熟化落地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做验证、迭代与完善,同时还需要多项行业认证,才能实现落地应用。
其次,当前成本过于高昂,难以覆盖大部分医院也是影响其商业化的一大因素;
最后是,公众以及医院对医疗机器人的认知程度尚未成熟,国内医疗体系仍未大范围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畴。
就拿微创医疗机器人注册地上海来说,也仅有四类手术被部分纳入上海医疗保险报销目录,这可能会影响患者在手术中选用手术机器人,因为其耗材及零部件令手术费用价格昂贵。
简而言之,医保范畴对手术机器人的采纳、临床应用试验门槛较高、价格高昂等因素导致国内手术熟机器人的渗透率非常低。
尽管目前渗透率较低,但随着医疗体系的改善、技术提升等因素,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会持续扩大。
那么,对于微创机器人来说,它能从中抓住什么机遇?
作为核心产品的图迈腔镜机器人,公司投入了一半研发经费用于该项产品开发,其可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等多种手术场景。
在腔镜机器人领域里,目前最早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是“达芬奇Si”机器人及“达芬奇Xi”这两款手术机器人,分别于2009年及2014年获得FDA批准,并投入到医院手术应用中。
在如今市场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市占率超过50%,已接近垄断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机器人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 (以下简称“直觉外科公司”,股票代码:ISRG)研发,目前已成为手术机器人行业巨头,同时也是微创手术机器人在腔镜领域的对标。
“达芬奇”机器人的精髓主要包括其人机交互与精细化操作。
首先,在技术特征方面,它通过底层算法的控制来实现人机交互,在医生控制手术机器人时,实现医生端与机器人端之间信息感知的衔接;其次,“达芬奇”机器人的精细化操作是其商业化的基础,但这无法通过传统工业机器人成熟的零部件来实现。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达芬奇”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也有其短板之处。
其耗材收费占据手术机器人总费用的70%,更偏向于通过先卖机器人给手术科室,再靠长期耗材收费来获利。因此,其产品的使用成本难以通过大规模购买而下降。
之所以选择“达芬奇”机器人作为对标,是因为图迈机器人与其具备某些共同点。两者均为四臂手术机器人,属于腔镜手术领域,应用场景一致。
在近期调研中,微创管理层表示,“公司复盘了达芬奇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发现图迈在各方面都能对标达芬奇机器人,公司预计有3个机器人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上市”。
腔镜手术机器人竞争格局
从应用案例来看,图迈也取得了一定优势。
2019年11月,它*被应用在RALRP(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中,成为国内首例由国产腔镜机器人完成该项手术的机器人,实现了我国高难度泌尿外科手术腔镜机器人的突破。
为了追赶“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也对图迈进行了几次迭代。2014年,第一代图迈虽然能实现手术动作,但在信息感知与反馈层面比较薄弱。
正是看到了这一技术差距,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不断打磨该项技术,并开发了四代样机及六个不同型号产品。在底层算法、产品创新迭代方面,微创医疗机器人需要加强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其次,价格定位也是图迈突破的关键点。“达芬奇”机器人的定价偏向高端产品价位,其平均单价为 154.3 万美元(中国进口价格为 350 万美元)。
属于耗材的关键部件机械臂,每台手术平均至少需要4条,并在使用 10 次之后会自动锁死,必须更换新的才能重启。而每条机械臂价格为 700至3200美元。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从产品定位上看,图迈机器人属于偏中端,若未来实现大规模的开模及生产,公司在采购芯片等零部件的成本上将具备一定优势,从而有望降低产品售价。
公司在完成原材料采购后,由制造团队自行完成组装、验证和测试工作。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国内已具备两个生产设施,并计划在上海再建一个生产设施及零件组装设施,进一步提高产能。
由此可见,未来微创的图迈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版达芬奇” 机器人,不过,图迈需要在成效及安全性、定价、地区渗透率、培训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以达到与达芬奇机器人相一致的水平,微创图迈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国产替代。
另外,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方面,微创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对标史赛克Stryker,后者为骨科机器人领域的巨头。
市值逾400亿上市后倒挂风险存疑
本次赴港上市,微创医疗机器人将发行3620万股H股,其中90%为国际发售,10%为香港发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
按发行价43.2港元计算,微创医疗机器人市值将高达417.77 亿港元(约344亿元人民币)。
去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就获得单笔(战略)30亿元的融资,投后估值达225亿元。短短一年内,估值增长了53%。
投资阵营十分亮眼,包括高瓴创投、CPE源峰、远翼投资、易方达资产管理、科创投集团、国新科创基金等。其中,高瓴资本持股8.05%,为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机构投资方。
一般来说,能支撑起科技公司高估值的,不仅仅是其强大的研发实力,还有过硬的高管团队背景。
目前,担任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执行董事兼总裁是何超博士,他具备逾14年手术机器人研发经验,自2020年起负责公司业务经营,并具备多年手术机器人研发及项目管理经验。
此外,微创医疗机器人还挖来了达芬奇机器人原大中华地区销售负责人刘雨,他曾全面参与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1台到65台装机过程, 也曾任复星医药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去年12月开始担任微创医疗机器人首席商务官兼*副总裁,负责公司销售及营销、临床和医疗事务。
回到估值上,微创医疗机器人保持这么高投前投后估值。如果年初的大行情,或许能支撑到1000亿。
但如今的骤冷时代,能否不破发都是一个悬念。这个和去年上市的同行,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不太一样。
2020年7月7日,天智航(688277.SH)在科创板上市,开盘价70元,比发行价(12.04元)上涨481.4%;收盘价为86元,较发行价上涨614.29%,市值冲至359.86亿元。同时,也刷新了科创板上市首日涨幅纪录。
虽然同为手术机器人公司,但天智航与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业务存在较大差异。与主打腔镜的微创医疗机器人不同,天智航主打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技术研发门槛相对低一些。但天智航与微创同样面临着商业化应用的难题。
去年天智航的业绩表现平平,2020年天智航营收为1.4亿元,同比下降40.8%,但归母净亏损超过5400万元,比上年同期3000万元扩大了80%。随之,市值也出现“缩水”。
截至11月1日午间收盘,天智航市值仅为85.86亿元,比上市首日近360亿“缩水”了三倍。
因此,如今被资本抱以厚望的微创医疗机器人,能否在上市后尽快实现商业化,创造营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次,其高逾400亿市值,未来是否有可能会出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风险,也是一个未知数。
关于未来规划,微创医疗机器人将继续研发其他候选产品,扩建产能、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引进授权、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来获取外部创新的机器人技术、扩张产品组合等。
在商业化策略上, 微创医疗机器人将更注重培训跟临床支持工作,目前国内公司已启动 6 家培训中心,今年年底将扩张至10 家,明年预计逐渐拓展到 30家,培训中心主要针对医院的外科手术医生提供培训。医生在学习期间大概会跨越20—40 例之间的培训曲线,才得以保证手术机器人在医院里高频次的手术表现。
一、 重要提示
1.1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1.2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审议季度报告。
1.3 公司负责人唐传勤、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宋荣超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王志平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完整。
1.4 本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未经审计。
二、 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和股东变化
2.1 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元 币种:人民币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适用 □不适用
2.2 截止报告期末的股东总数、前十名股东、前十名流通股东(或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2.3 截止报告期末的优先股股东总数、前十名优先股股东、前十名优先股无限售条件股东持股情况表
□适用 √不适用
三、 重要事项
3.1 公司主要会计报表项目、财务指标重大变动的情况及原因
√适用 □不适用
1、其他应收款较年初增加29.57%,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子公司支付个人备用金应收款项增加所致;
2、预付帐款较年初增加59.22%,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增加预付燃油款2,695.94万元所致;
3、在建工程较年初增加561.17%,主要系公司报告期内大坝在建支出较年初增加3,195.35万元、及新建育苗场增加5,860.58万元在建所致;
4、其他非流动资产较年初增加174.33%,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新建育苗场预付购建固定资产款项增加2,547.89万元、及下属控股子公司预付改造船固定资产款增加1,048.0万元所致;
5、短期借款较年初降低44.74%,应付票据较年初增加1,390.77%,主要系报告期内因银行授信品种的变化导致流贷借款与票据借款间发生变化所致;
6、预收帐款较年初增加49.29%,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收到客户预订秋季海参产品定金款1,330万元所致;
7、应交税金较年初降低31.13%,主要系报告期内汇算清缴上缴税款所致;
8、长期应付款较年初降低73.33%,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转付食品专项款223万所致;
9、资产处置收益较同期增加759.25%,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本部处置东墩参场收益增加270万元所致;
10、其他收益较同期增加61.77%,主要系报告期内摊销的递延收益及直接列入当期的政府补助较同期增加570万所致;
11、营业外收入较同期降低69.77%、营业外支出较同期降低86.42%,主要系报告期内营业外收入(罚款收入)降低320万元、营业外支出降低50万元所致;
12、少数股东权益较同期增加230.42%,主要系报告内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增加117万元所致;
3.2 重要事项进展情况及其影响和解决方案的分析说明
□适用 √不适用
3.3 报告期内超期未履行完毕的承诺事项
□适用 √不适用
3.4 预测年初至下一报告期期末的累计净利润可能为亏损或者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重大变动的警示及原因说明
证券代码:600467 股票简称:好 当 家 公告编号:临2019-027
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2019年度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根据《上市公司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第二十号-农林牧渔》的相关规定,现将公司2019年第三季度主要经营数据(未经审计)公告如下:
■
以上生产经营数据来自公司内部统计,为投资者及时了解本公司生产经营概况之用,该数据未经审计,敬请投资者审慎使用。
特此公告。
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董 事 会
2019年10月24日
公司代码:600467 公司简称:好当家
EEO大健康 余诗琪 易婷/文9月26日,据港交所披露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这将是微创医疗孵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去年9月,它才从微创医疗独立出来,一出生便拿到了高瓴、中信产业基金等领投的30亿元融资,估值达到225亿元,是“国产医疗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市值的两倍多。
刚分拆三个月,微创医疗机器人就开启了IPO进程。去年12月31日,微创医疗机器人同中金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科创板挂牌上市。今年6月10日,又突然转战港股,递交了上市申请书。
对于转板的原因,微创医疗机器人并未过多解释。针对该问题,经观大健康联系了微创医疗机器人相关人员,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不少投资者认为转板可能是天智航在科创板的表现不佳。从去年7月到现在,它的股价较高点已跌去八成。
事实上,天智航在资本市场遇冷也较真实地反映了医疗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它被认为是一场颠覆传统医疗方式的革命,但由于技术太过复杂,落地难,在全球都相对早期。过去30年来,*称得上商业化成功的产品仅有直观外科的达芬奇机器人。其2020年收入达43.58亿美元,*产品就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
美敦力、强生、史塞克等器械巨头也布局了医疗机器人。国内上百家医疗机器人企业的产品大部分都处于临床前阶段,微创医疗机器人算得上第一梯队。
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的三款旗舰产品:蜻蜓眼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图迈完成了临床实验已经进入注册申请流程,鸿鹄正在临床实验中。预计两年后,微创医疗机器人将有三款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
三款旗舰产品对应的是整个手术机器人市场*的两个细分赛道——腔镜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手术机器人。据中金研报显示,203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超700亿元,其中腔镜机器人400亿元、骨科手术机器人100亿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核心产品图迈直接对标达芬奇,这是目前国内*获批的腔镜机器人。图迈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预计明年一季度可以获批上市。
据称微创医疗机器人已经组建了商务运营团队,由原达芬奇机器人大中华地区销售负责人出任首席商务官。其高管在股东会上表示,因为达芬奇是进口产品,价值量较高,对很多医院来说负担较大,国产机器人上市后的需求会非常大。
该高管还提到,未来2年可以在采购量和装机台数上跟达芬奇相当,后者用了4到5年的时间,他还保守估计手术量需要3到4年可以赶上达芬奇。
但实际上,达芬奇在国内的推广也非常缓慢。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称,截至2020年底,中国仅安装了189台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渗透率仅0.5%,在国内所有三级甲等医院中的使用比例不足10%。
点石资本执行董事李乐群认为,目前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相当于10年前的美国市场,受限于设备价格偏高,许多地方的服务价格未纳入医保,导致市场规模较小。
数据显示,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设备价格就超过2000万元,并且每年还需要支付高额的维护保养费和耗材更换费用。而患者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手术则需要承担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约3万元的费用,还没有被医保覆盖。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尚未公布定价策略,但据中金研报显示,目前手术机器人的核心器件多以进口为主,国产部件的市占率只有10%到20%。无法国产化,也意味着价格不好降下来。
除了价格等因素外,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还需要遵循国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获得配置许可。按照“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数量分布表”,内窥镜手术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在此阶段的规划数为225台,对应到每个省市都有具体的规划数量。即使以达芬奇机器人2000万一台的定价来计算,过去三年内全国腔镜手术机器人产品市场仅有45亿元。
当下马上能成为收入来源的只有“蜻蜓眼”,它是腹腔镜产品,但该市场90%由进口品牌占据,德国卡尔史托斯和日本奥林巴斯分别占据了47%和23%,具有*领先优势。卡尔史托斯从2009年到2019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增长超过12倍,去年投资近2.65亿元在上海建设中国区总部,加码中国市场。
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针对该产品的销售团队仅有20多人。在本次IPO的募资用途中,也并未提及蜻蜓眼的商业化。
微创医疗机器人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但几块核心业务要不就处在市场的早期阶段,要不就是外资竞对过于强大。上市之后,微创医疗机器人会如何布局,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
带着高瓴资本光环的微创医疗机器人(股票代码:02252.HK)终于要上市了,明日上午9时,其将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发行上限定价43.2港元,每首股数500股。在今日暗盘中,微创股份机器人开盘跌6.25%,报40.5港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为微创医疗集团(股票代码:00853.HK)子公司。微创医疗集团此前已先后在港交所和科创板上市,是继「天智航」之后国内第二家上市的手术机器人公司。
主营业务包括研发与商业化手术机器人,以协助外科医生完成外科手术。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已推出三项旗舰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更偏向用于影像采集)、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
从适用的手术范围来看,产品主要覆盖了五种外科手术:腔鏡、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
但由于微创医疗机器人处于产品开发阶段,尚未实现收入和盈利,处于净亏损状态。从经营结构和业务来看,是一家专注于研发、设计及销售手术机器人的公司。
研发费用比重高达80% ,导致连续两年亏损
公司财务数据
从业绩来看,微创医疗机器人最近三年营收为0,且亏损逐年扩大,从2019年的0.7亿元扩至今年上半年的2.43亿元。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近4倍,亏损原因主要由于公司的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增加所致。
分拆成本费用发现,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支出在研发费用,占了三费(研发、销售、行政管理)的七成以上。而在研发成本中,又有超过一半的费用投入在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上。
具体来看。2019年研发成本约6190万元,占公司总开支的85.3%;2020年增长一倍左右至1.35亿元,但依然占总开支比重82.1%。整体来看,研发占比保持在八成左右。
在同行中,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巨头——天智航,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 3107 万元,占营收的69.58%。远不及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投入,同时,微创医疗机器人高管在近期调研会上表示,未来2至3 年,公司研发费用将保持在 6至8 亿元左右。
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人员人数扩张以及临床试验增加两方面。
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研发人员已扩至约200人左右,约六成具备相关领域的硕士或以上学位。这个现象在研发成本中的员工成本也有所体现,2019年至今,研发员工成本占总研发成本的一半左右。
成本情况
公司现金流情况
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行政管理及营销也需要跟上公司现阶段业务扩张节奏。行政开支方面,从2019年的1066万元,攀升近4倍至今年上半年的5247万元。
从研发情况来看,三款旗舰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其中,图迈、鸿鹄处于或接近注册批准阶段,蜻蜓眼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除此,还有6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产品。
公司研发进度
研发成果还与知识专利相关。微创医疗机器人已国内持有102项专利,其中包括56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及38项外观设计专利,还有逾200项专利正在申请待批。
为了促进研发产品的商业化落地,自去年下半年起,微创医疗机器人营销团队开始扩展。
比如,会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及培训外科医生。这也导致销售及营销费用由去年上半年的90万元暴增至今年同期的1470万元。
在营销渠道上,对于第三方机构(研究机构、分销商及供应商)向全国各地三甲医院进行推广、分销的依赖程度高。
除了加大营销动作外,微创医疗机器人也在清理已研发出来的库存产品。
今年上半年,公司存货约5630万元,到8月31日已“消化”了20%即1130万元,说明公司有一部分产品在投入生产中。之后随着产品实现商业化生产,预计存货利用率将会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微创医疗机器人还参与了对外的战略投资、组建合资公司。
2020年10月,公司对Robocath进行战略投资,后者为研发、生产血管疾病类手术机器人公司,已推出第*机器人系统r-one™。
今年5月,微创医疗机器人与 Robocath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上海知脉,微创持有上海知脉51%股权。
今年3月,微创医疗机器人与NDR共同成立上海术航,并持有其41.0%股权;NDR是一家专注于肾、肺等器官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公司,本次合作有利于加速微创在呼吸介入、泌尿介入两个领域的布局。
渗透率低盈利难,图迈要成为中国“达芬奇”仍需突破
目前,手术机器人行业在国内的渗透率较低。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及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的渗透率分别仅为0.5%及0.1%,而美国对应的渗透率分别13.3%及7.6%。与后者相比,国内的渗透率明显仍处于较低程度。
低渗透率的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手术机器人具备高技术门槛、高客户门槛以及高壁垒等特点,国内大部分手术机器人技术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成熟化落地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做验证、迭代与完善,同时还需要多项行业认证,才能实现落地应用。
其次,当前成本过于高昂,难以覆盖大部分医院也是影响其商业化的一大因素;
最后是,公众以及医院对医疗机器人的认知程度尚未成熟,国内医疗体系仍未大范围将手术机器人纳入医保范畴。
就拿微创医疗机器人注册地上海来说,也仅有四类手术被部分纳入上海医疗保险报销目录,这可能会影响患者在手术中选用手术机器人,因为其耗材及零部件令手术费用价格昂贵。
简而言之,医保范畴对手术机器人的采纳、临床应用试验门槛较高、价格高昂等因素导致国内手术熟机器人的渗透率非常低。
尽管目前渗透率较低,但随着医疗体系的改善、技术提升等因素,未来国内手术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会持续扩大。
那么,对于微创机器人来说,它能从中抓住什么机遇?
作为核心产品的图迈腔镜机器人,公司投入了一半研发经费用于该项产品开发,其可应用于泌尿外科、妇科等多种手术场景。
在腔镜机器人领域里,目前最早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是“达芬奇Si”机器人及“达芬奇Xi”这两款手术机器人,分别于2009年及2014年获得FDA批准,并投入到医院手术应用中。
在如今市场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市占率超过50%,已接近垄断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机器人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 (以下简称“直觉外科公司”,股票代码:ISRG)研发,目前已成为手术机器人行业巨头,同时也是微创手术机器人在腔镜领域的对标。
“达芬奇”机器人的精髓主要包括其人机交互与精细化操作。
首先,在技术特征方面,它通过底层算法的控制来实现人机交互,在医生控制手术机器人时,实现医生端与机器人端之间信息感知的衔接;其次,“达芬奇”机器人的精细化操作是其商业化的基础,但这无法通过传统工业机器人成熟的零部件来实现。
然而不可忽略的是,“达芬奇”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也有其短板之处。
其耗材收费占据手术机器人总费用的70%,更偏向于通过先卖机器人给手术科室,再靠长期耗材收费来获利。因此,其产品的使用成本难以通过大规模购买而下降。
之所以选择“达芬奇”机器人作为对标,是因为图迈机器人与其具备某些共同点。两者均为四臂手术机器人,属于腔镜手术领域,应用场景一致。
在近期调研中,微创管理层表示,“公司复盘了达芬奇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发现图迈在各方面都能对标达芬奇机器人,公司预计有3个机器人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上市”。
腔镜手术机器人竞争格局
从应用案例来看,图迈也取得了一定优势。
2019年11月,它*被应用在RALRP(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中,成为国内首例由国产腔镜机器人完成该项手术的机器人,实现了我国高难度泌尿外科手术腔镜机器人的突破。
为了追赶“达芬奇”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也对图迈进行了几次迭代。2014年,第一代图迈虽然能实现手术动作,但在信息感知与反馈层面比较薄弱。
正是看到了这一技术差距,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不断打磨该项技术,并开发了四代样机及六个不同型号产品。在底层算法、产品创新迭代方面,微创医疗机器人需要加强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其次,价格定位也是图迈突破的关键点。“达芬奇”机器人的定价偏向高端产品价位,其平均单价为 154.3 万美元(中国进口价格为 350 万美元)。
属于耗材的关键部件机械臂,每台手术平均至少需要4条,并在使用 10 次之后会自动锁死,必须更换新的才能重启。而每条机械臂价格为 700至3200美元。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从产品定位上看,图迈机器人属于偏中端,若未来实现大规模的开模及生产,公司在采购芯片等零部件的成本上将具备一定优势,从而有望降低产品售价。
公司在完成原材料采购后,由制造团队自行完成组装、验证和测试工作。微创医疗机器人在国内已具备两个生产设施,并计划在上海再建一个生产设施及零件组装设施,进一步提高产能。
由此可见,未来微创的图迈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版达芬奇” 机器人,不过,图迈需要在成效及安全性、定价、地区渗透率、培训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以达到与达芬奇机器人相一致的水平,微创图迈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国产替代。
另外,在骨科手术机器人方面,微创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则对标史赛克Stryker,后者为骨科机器人领域的巨头。
市值逾400亿上市后倒挂风险存疑
本次赴港上市,微创医疗机器人将发行3620万股H股,其中90%为国际发售,10%为香港发售,另有15%超额配股权。
按发行价43.2港元计算,微创医疗机器人市值将高达417.77 亿港元(约344亿元人民币)。
去年,微创医疗机器人就获得单笔(战略)30亿元的融资,投后估值达225亿元。短短一年内,估值增长了53%。
投资阵营十分亮眼,包括高瓴创投、CPE源峰、远翼投资、易方达资产管理、科创投集团、国新科创基金等。其中,高瓴资本持股8.05%,为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机构投资方。
一般来说,能支撑起科技公司高估值的,不仅仅是其强大的研发实力,还有过硬的高管团队背景。
目前,担任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执行董事兼总裁是何超博士,他具备逾14年手术机器人研发经验,自2020年起负责公司业务经营,并具备多年手术机器人研发及项目管理经验。
此外,微创医疗机器人还挖来了达芬奇机器人原大中华地区销售负责人刘雨,他曾全面参与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1台到65台装机过程, 也曾任复星医药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去年12月开始担任微创医疗机器人首席商务官兼*副总裁,负责公司销售及营销、临床和医疗事务。
回到估值上,微创医疗机器人保持这么高投前投后估值。如果年初的大行情,或许能支撑到1000亿。
但如今的骤冷时代,能否不破发都是一个悬念。这个和去年上市的同行,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不太一样。
2020年7月7日,天智航(688277.SH)在科创板上市,开盘价70元,比发行价(12.04元)上涨481.4%;收盘价为86元,较发行价上涨614.29%,市值冲至359.86亿元。同时,也刷新了科创板上市首日涨幅纪录。
虽然同为手术机器人公司,但天智航与微创医疗机器人在业务存在较大差异。与主打腔镜的微创医疗机器人不同,天智航主打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技术研发门槛相对低一些。但天智航与微创同样面临着商业化应用的难题。
去年天智航的业绩表现平平,2020年天智航营收为1.4亿元,同比下降40.8%,但归母净亏损超过5400万元,比上年同期3000万元扩大了80%。随之,市值也出现“缩水”。
截至11月1日午间收盘,天智航市值仅为85.86亿元,比上市首日近360亿“缩水”了三倍。
因此,如今被资本抱以厚望的微创医疗机器人,能否在上市后尽快实现商业化,创造营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次,其高逾400亿市值,未来是否有可能会出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的风险,也是一个未知数。
关于未来规划,微创医疗机器人将继续研发其他候选产品,扩建产能、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引进授权、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来获取外部创新的机器人技术、扩张产品组合等。
在商业化策略上, 微创医疗机器人将更注重培训跟临床支持工作,目前国内公司已启动 6 家培训中心,今年年底将扩张至10 家,明年预计逐渐拓展到 30家,培训中心主要针对医院的外科手术医生提供培训。医生在学习期间大概会跨越20—40 例之间的培训曲线,才得以保证手术机器人在医院里高频次的手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