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隆平高科*消息」易方达新丝路基金001373*净值》,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报告出品方/作者:方正证券,韩振国)
1 国内高科技种业龙头
1.1 公司发展历程和股权结构
国内领先种业品牌,“内生外延” 构筑商业版图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上市于 2000,是由 袁隆平院士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的现代种业高科技集团。公司始终 以践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初心,以‚推动种业进步,造福世界人 民‛为使命,深耕种业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是首批拥有完整科 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体系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 业。公司通过不断发展以及整合国内外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一家种 业产品齐备、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龙头企 业。
中信公司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自 2016 年入主公司,利用自身资源协 助公司进一步整合国内外种业资源,通过并购扩大业务规模。2017 年,公司先后收购河北巡天、三瑞农科、巡天农业等优质企业。 2018 年,收购联创种业,注入玉米业务优质资产。目前,公司旗下 拥有众多子公司,以‚多主体、多品牌、宽渠道‛的理念,协同发 展。
1.2 公司主要业务
公司业务涵盖‚种业运营‛和‚农业服务‛两大方面。2021 年种业 占公司近九成营收。种业运营采取‚3+X‛战略,以水稻、玉米、蔬菜种子为核心业务,同时发展杂谷、向日葵、小麦种子等多元化种 业。根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公司杂交水稻品种在全国 杂交水稻品种推广面积排名前十品种中独占七席,并包揽前六席, 玉米品种在全国玉米品种推广面积排名前十品种中独占四席。综合 农业服务及其他种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6.32 亿元,同比增长 62.42%。其中,隆平信息聚焦农业农村领域线上线下教育培训业 务,已成为全国线上农民教育培训服务领先品牌。
1.3 基本财务情况及业绩表现
2021 年,公司深化管理变革、优化业务与管理流程,推进数字化转 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03 亿元,同比增长 6.47%,归 母净利润 0.62 亿元,同比减少 46.12%,由于前期制种较多库存量较 高,造成本期存货跌价损失金额较大拖累业绩(21 年共计提存货跌 价准备 4.44 亿元,其中水稻种子计提 3.27 亿元),后续随着进一步 清库存和粮价高景气,预期业绩将向好改善。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水稻、玉米种子。2021 年公司水稻营收为 1.30 亿 元,主营收入占比为 37.22%;玉米种子营收为 1.01 亿元,主营收入 占比为 28.97%。水稻板块公司将原亚华种业、百分农业、四川隆 平、新桥隆 平和优至种业五大产业主体整合成立亚华水稻事业部, 以更强的内部协同应对行业竞争。玉米种子板块,公司克服了灾 害、疫情及生产调运等问题,产业经营稳中有增。2021 年公司水稻/ 玉米/蔬菜瓜果/向日葵增速分别为-6.19%/-2.62%/2.74%/55.09%。公司 核心业务基本保持平稳,杂谷种子增速较快缘于河北巡天的张杂谷 在新疆、青 海、宁夏陆续试种成功,顺利实施了‚抢先布局、提前 预案、大干实干‛的年度工作策略。
公司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随着行业景气向上、公司管理效率提 升,财务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021 年公司销售净利率为 4.94%、销 售毛利率为 34.27%,与 2020 年相比均略有下降,主要系报告期内部 分农作物成本上涨,以及公司加大营销力度,增强品牌优势扩大生 产规模所致。2021 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 率分别为 12.1%/16.33%/5.94%/2.86%。公司研发费用率保持稳中有增 的趋势,坚持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两手抓,加快抢占转基因、基因 编辑等新技术制高点。大田作物水稻、玉米创新成果持续领跑行 业,蔬菜、谷子、食葵等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平台影响力不断 扩大。
2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2.1 种业整体概况
2.1.1 政策利好
自 2017 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农业供给质量逐渐 提升,三元种植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加速发 展。中央一号文件及 2021 年出台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对种质资 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种业发 展行动做出重要部署。
重保护、强监管。《种子法》及有关配套法规的修订,提供了法律保 障和制度支撑,加强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了种业原始创新。 同时,自 2021 年开始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 动,全面推进种业监管。
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生物育种作为国家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被列 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中针对粮食安全和生物育种 商业化问题,提出要‚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和‚有序推进生物 育种产业化应用‛。种子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为支持现代种 业发展,国家积极推动现代种业产业园创建,组建生物育种联盟, 成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加大财税、金 融、用地等政策扶持力度。
2.1.2 种业市场稳中向好
多措并举打好种业翻身仗,有需求、有技术、有储备的三有格局已 初步形成。
我国作为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2020 年粮食面积达到了 17.52 亿 亩,总产量达到 13390 亿斤,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 474 公斤。 稻谷、小麦两大口粮产需平衡有余,谷物自给率超过 95%。但是玉 米、大豆等作物单产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高端蔬菜种 子国外依存度高。受到人口增长、资源约束、气候变化等因素限 制,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大豆、玉米等产品总量缺口 还会扩大。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2022 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收购价,稳定玉 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 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这将对粮食生产产生 正向激励,粮食增产趋势明显,种业市场需求向好。
种业市场规模回升,2016 以后,‚调面积、减价格和减库存‛为主的 供给侧改革实行,种子行业市场开始承压,种子市场整体规模不断 下滑,在 2019 年行业迎来拐点,2020 年达到 1199.89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1.04%。玉米、水稻、小麦三类粮食作物占种业主要产品市场 份额的 50%以上,马铃薯市场份额占比也超过 10%。2021 年涉外资 农作物种子企业年销售额 20 多亿元,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 3%左 右,常年农作物种子进口约占国内用种量 0.1%,主要是少数蔬菜, 国内品种可替代。
近年来,围绕‚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良种联合攻关,农业 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等实施的一系列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成果显 著,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十三 五‛以来,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 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 超过 95%。目前我国种业已经进入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截 至 2019 年全国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 3.9 万个,植物新品种保护年 申请量连续 5 年居世界第一。水稻、小麦、大豆种源完全自主。
2.1.3 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主体
2017 年后,行业头部上市种业企业的净利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格局分散,提价空间难度 大。总体来看,我国种企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特 征。全球种业新一轮并购整合完成后,德国拜耳和美国科迪华占全 球市场份额的 35%以上,技术领先和市场垄断双重施压。当前,我 国农作物种企有 7000 多家,前 10 家企业市场份额仅占 13%,拥有 10 个以上新品种权的企业仅占 2.3%,80%的企业没有植物新品种 权,亟需发展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自 2020 年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推进以来,现代种业已经进入‚‘常 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 4.0 时代‛,抗虫、抗 旱、耐除草剂等形状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转基因作物的竞争力。在资 源要素投入对产量提升驱动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基因资源的争夺 及开发则成为种企竞争优胜的关键。
2.2 水稻种子:短期内仍供过于求,竞争格局分散
2.2.1 库存仍处高位,需求较为稳定
我国稻谷播种面积 2017 年以前一直稳步增长,2017 年调减播种面积 每年减少 500 千公顷左右,2020 年开始转折,有上升态势。谷物中 的稻谷播种面积占比自 2010 年开始持续下降,在 2017 年有过小幅 回升,2020 年也一转下降趋势,开始回升。2020 年全国稻谷播种面 积 4.51 亿亩,比上年增加 573 万亩,增长 1.3%。稻谷产量自 2014 年开始维持在 2100 亿公斤左右,虽然增速大幅减小,但趋势向好。 2020 年稻谷产量 2119 亿公斤,比上年增加 22.46 亿公斤,增长 1.07%,稻谷单产为 470 公斤/亩。国内消费量也同向变动,并超过产 量,略有上升。稻谷种子价格在 2018 年上涨至 20 元/公斤,2020 年 达到 20.81 元/公斤,在缓慢增长。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至 2035 年全球大米需求将达到 5.5 亿吨,在 现有基础上将增加需求 1.16 亿吨。在总播种面积不变条件下,提高 单产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水稻种质资源仍在 需求高位。 2019 年我国稻谷消费结构仍以食用为主,工业加工和使用及损耗占 比在 8%左右,种用部分保持在 0.52%的水平。稻谷库存从 2011 年始 库存大幅增长,受减库存政策深化的影响,2019 年期末库存下降, 同时期末库存占消费量的比重也同步变动。
2018 年度水稻*收购价被下调,早籼稻、 中晚籼稻和粳稻*收 购价格较 2017 年分别下调 10 元、10 元、20 元至每 50 公斤 120 元、126 元、130 元。受此影响,2019 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下降 33 万亩,制种量大幅下降 5000 万公斤,需种量下降 500 万公斤,但制 种单产增加了 4.87 公斤/亩。总体来看,近几年杂交水稻可供种量不 断上升,2019 年达到 4.1 亿公斤,制种单产也一转 2014 年之前的下 降趋势,不断回升至 2019 年制种单产 176.47 公斤/亩的水平。
2.2.2 杂交水稻种子竞争格局分散
杂交水稻市场集中度 CR5 自 2009 年短暂增长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直 至 2016 *点,随后缓慢增长至 2019 年的 12.5%,2020 年再次下 降至 11.8%。据统计,2010 年我国水稻种子企业多达 6000 余家,随 着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至 2019 年我国水稻种 业企业数量减至 4000 余家。其中,具备水稻品种自主选育能力的超 过 200 家。隆平高科、垦丰种业、荃银高科等一批水稻种业巨头崛 起。未来种企兼并重组将不断推进,企业结构逐步优化,行业市场 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杂交水稻 2020 年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前五名都是由隆平高科选育 的,公司市占率行业第一。杂交水稻市场空间不断扩张,预计 2023 年达到 156 亿元。
2.3 蔬菜种子对外依存度高,国内市场仍有空间
2.3.1 供需平衡,稳健发展
蔬菜播种面积自 2017 年开始稳步上升,增长率维持在 2%~3%左右, 2020 年达到 3.2 亿亩,总产量约 8 亿吨,总产值超过 2 万亿元。蔬 菜种子平均价格也自 2017 年明显提升,2019 年实现 227.32 元/亩的 价格,28 种蔬菜平均批发价季节波动特点较为明显,基本在 4 元/公 斤的平均水平上下浮动,2019 年后整体价格有明显的上升。
2.3.2 蔬菜种子进口依赖性高,国内发展仍有空间
目前我国蔬菜总产值在 2 万亿元以上,蔬菜种子自给率为 87%,隆 平高科、绿亨科技等行业头部种企只瓜分很少的市场份额。大宗蔬 菜种源实现了自主可控,中高端蔬菜对外依存度偏高。市场上常见 的白菜、甘蓝、辣椒、番茄等基本以国产品种为主导,但菠菜、绿 菜花、胡萝卜、洋葱这四种蔬菜目前对国外种子依存度达 85%甚至 90%以上。2021 年蔬菜种子进口数量是出口数量的 2.5 倍。与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蔬菜种业投入不够,育种基础研究处于跟跑阶段。国 产种子在种子品质、抗病性、商品价值等方面与进口种子存在差 距,蔬菜种子国外依存度高。
国内蔬菜种业竞争格局分散。我国蔬菜种子企业数量多,大多数企 业规模小,育种研发能力不足,难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推进种企 兼并重组,提升行业市场集中度是提升国内蔬菜种企整体竞争力的 必由之路。
2.4 玉米种子供需偏紧,粮价高企继续支撑种子需求
2.4.1 玉米种子供给收缩,需求稳定
玉米播种面积自 2015 年开始略有下降,总体保持稳定在 6.2 亿亩, 玉米播种面积相对整体谷物播种面积的占比也保持稳定。2021 年我 国玉米产量达到 2.7 亿吨。玉米单产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 205 公 斤/亩,增加到 2019 年的 421 公斤/亩。1996 年至 2019 年,美国玉 米亩产年增长 8.5 公斤,良种贡献率为 65%;同期,中国玉米亩产年 增长 4.5 公斤,良种贡献率为 45%。当前,我国单产不到美国的 60%,差距不小。玉米期末库存自 2016 年达到高峰后不断降低, 2019 年开始虽有反弹趋势,但整体库存水平较低,去库存成果显 著。近年来国内玉米产量稳定,消费量 2019、2020 年不断减少, 2021 年略有回升,进口量不断增加,但供给主要依赖国内生产,国 内消费量稳定在 3 亿吨左右。2021 年我国玉米消费仍是以食用消费 为主,超过 6 成,工业消费次之,种用量不足 0.5%。
杂交玉米种子从 2017 年开始制种量供应不足,受去库存政策影响, 库存量不断下降至 2020 年的 5.54 亿公斤,库存占消费的比例也在不 断下降至 2020 年的 52.23%。从 2017 年开始杂交玉米种子产需缺口 不断扩大,玉米种子市场景气度较高。
2.4.2 玉米种子市场基本自足,竞争格局分散
市场基本自足。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明显提高,由 2010 年的 85%提高到 2021 年的 90%以上,尚未实现完全自给。玉米种子费从 2015 年开始稳定在 28 元/公斤左右,上下浮动。玉米种子收购价在2017 年降至低点 1.48 元/公斤,而后触底反弹,不断增长,于 2021 年 达到 2.73 元/公斤的历史*点,玉米种子需求将稳中有升。
玉米种业竞争格局分散。我国玉米种子行业企业数量多,集中度 低。玉米品种的种植集中度 CR5 自 2010 年一直呈下降趋势,2020 年下降至 19.2%。2020 年国内玉米种业上市公司 TOP10 销售总额也 仅为 35.72 亿元,其中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垦丰农业等企业销售额 较高,分别为 9.88 亿元、7.85 亿元、5.44 亿元。
2.5 转基因技术要点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2.5.1 转基因技术原理
世界农业育种技术经历了人工驯化、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和智能 设计育种 4 个技术版本。20 世纪 70 年代,作为第一代分子育种技 术,转基因技术以重组 DNA 技术为核心,将高产、抗逆、抗病虫、 提高营养品质等功能基因转入受体生物中,获得稳定遗传的新性状 并培育新品种,能够解决传统杂交育种不能解决的育种问题。进入 21 世纪智能设计育种基于各种前沿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出全基因组 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等代表性技术,大幅提高育种效 率,逐步涵盖转基因技术并迭代升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5.2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不断扩大。自 1996 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 全球 29 个国家或地区批准种植,42 个国家或地区批准进口,种类从 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拓展到马铃薯、苹果、苜蓿等 32 种 植物,累计种植 400 多亿亩。在已批准商业种植的主要国家,转基 因作物种植比例已接近饱和。全球范围内主要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比 例,棉花 79%,大豆 74%,玉米 31%,油菜 27%。
2019 年全球 29 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1.904 亿公顷,与 2018 年同比下降了 0.68%,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 1996 年增加了约 112 倍,累计种植面积达 27 亿公顷。其中 24 个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 种植面积占全球的 56%,5 个发达国家的种植面积为 44%。另外有其 他 42 个国家/地区进口了转基因作物。2019 年,转基因作物在五大 种植国的平均利用率都达到 90%,阿根廷实现了 ***的应用率。全 球转基因作物中种植面积最多的是大豆,其次是玉米、棉花和油 菜。除此之外,苜蓿、甜菜、甘蔗、木瓜等多种转基因作物的应用 率的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 状种植面积增长了 6%(8510 万公顷),覆盖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 面积的 45%,单一抗虫性状种植面积占比 12%,单一耐除草剂作物 占比 43%。2019 年排名前五位的国家,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 大和印度种植了全球种植面积的 91%,总计 1.727 亿公顷。
2019 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 7150 万公顷,占全球总面积的 38%,对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平均应用率达到 95%。 巴西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5280 万公顷,同比增长 3%。 转基因种子自 1996 年在美国商业化引入后,采用率不断攀升,目前 超过 90%的美国玉米、高地棉花和大豆是使用转基因品种生产的。 转基因作物被广泛分类为耐除草剂(HT),抗虫(Bt)或堆叠品种 (同时含有 HT 和 Bt 性状)。根据美国农业部的调查数据,种植 HT 种子的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百分比从 1997 年的 17%上升至 2019 的 94%。HT 棉花种植面积占比从 1997 年的约 10%扩大至 2019 年 95%的高位。HT 玉米种植面积占比在 2019 年达到 89%左右。在转基因种 子商业化之后,HT 玉米的采用率增长相对缓慢。美国 Bt 玉米种植面 积占比从 1997 年的约 8%增长到 2020 年的 82%。美国 Bt 棉花种植面 积占比也从 1997 年的 15%扩大到 2020 年的 88%。近年来,堆叠品 种的采用率增加。到 2020 年,大约 83%的棉花和 79%的玉米种植了 堆叠的种子。
2.5.3 转基因作物经济效益
转基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等领 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一大批具有抗虫、 抗病、耐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有 效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减少了农药使用,推动了 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此外,转基因作物也对解决粮食安全、可持续 发展和气候变化问题做出贡献。
1996~2018 年中,转基因作物为全球带来了 2249 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惠及 1600 万~1700 万农民(其中 95%来自发展 中国家)。其中有六个国家获益最多,美国获益 959 亿美元,阿根 廷、巴西、印度和中国各 200 多亿美元,加拿大 97 亿美元。
2.5.4 我国转基因发展历程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引进转基因技术以来,‚863‛‚973‛计划先 后对棉花、水稻、大豆等转基因研发工作进行部署。2008 年,我国 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农业转基因研发进入快速发 展期。转基因研发技术不断提高,获得了抗病虫、耐除草剂、耐寒 耐盐碱、高产等重大育种价值基因 300 多个,获得发明专利近 3000 项。转基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至 2021 年,我国国产抗虫棉市场份 额提高到了 99%以上;3 个耐除草剂大豆和 4 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获 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抗虫大豆、耐旱玉米、抗虫水稻、耐旱小 麦、抗蓝耳病猪等已形成梯次储备。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批准进 口的转基因作物共计 60 种。目前,我国已实现从局部创新到‚自主 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整体跨越,转基因生物商业化应用 顺利推进。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危害。草地贪夜蛾于 2019 年入侵我国云南、广西,现已扩展到 18 个省市,对我国玉米粮食生 产产生重大危害。2019 年 6 月初,我国草地贪夜蛾为害面积为 22.8 万公顷。种植 Bt 基因的转基因玉米能够有效防控虫群,实现低成本 和绿色可持续化。
转基因玉米正式商业化后将大大拓展市场空间。玉米不同类型品种 之间、同一类型品种之间价格差别较大,假设转基因玉米种子商业 价格比普通玉米高 40%(约 50 元/公斤)。假设国内杂交玉米需种量 总量保持 11 亿公斤, 第 T 年为转基因品种大规模推广的元年(第一 年覆盖率为 10%),且覆盖率逐年提升,至第 T+5 年可提升至 85%,对应的市场规模为 467.5 亿元。
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1 具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商业化育种体系国内领先
自主研发和体系化创新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成熟的水稻商 业化育种体系覆盖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水稻研发以湖南为 创新中心,依托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及各区域育种站,范围覆 盖长江上游、中下游、华南及黄淮稻区;国际水稻研发以海南为窗 口,辐射菲律宾、孟加拉、越南以及巴基斯坦等‚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水稻种植国家;以南京南方粳稻研究院为基地瞄准南方粳稻区 域。玉米以联创种业及玉米科学院为主要科研团队,面向东华北、 黄淮海、西南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并积极与美国隆平和巴西玉米 研发团队联动,以国际玉米种质资源引进开发开展玉米产业国际化 布局。蔬菜作物中,各研发团队以主要推广区域(黄瓜、甜瓜、番 茄、南瓜以天津、山东为核心,辣椒以湖南、海南为核心)为重点 不断推出广受市场好评的新组合产品;‚张杂谷‛系列谷子、三瑞农 科食葵为代表的非主要农作物研发板块,在河北、内蒙古等作物资 源优势地区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属地科研模式。
生物技术板块,目前公司在转基因玉米研发、基因编辑水稻、各作 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研发布局,玉米转基因创 新前端以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 公司形成‚双驾马车‛协同推进玉米转基因性状开发,后端以玉米 科学院、联创种业为主推进品种转育;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生物技 术团队通过运用基因编辑、性状标记开发等技术,水稻资源创制、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效率有效提升;育种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已基 本实现关键信息线上管理,将进一步加快智能育种技术突破与应 用。
公司现已建设完成国内领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水稻、玉米研发创 新能力持续立足行业前列。目前公司作物育种研发试验基地总面积 近 1.2 万亩,在中国、巴西、美国、巴基斯坦等 7 个国家建有 12 个 水稻育种站,19 个玉米育种站,8 个蔬菜育种站,2 个谷子育种站和 3 个食葵育种站。
通过积极引进业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制定并完善各项人才激励政 策,公司已经打造出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公司水稻、玉米 等作物育种及生物技术研发由一批知名专家带领专业科研队伍组建 了具有领先优势的科研团队,包括‚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和 ‚全国劳动模范‛水稻育种专家杨远柱、‚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 玉米育种专家王义波、‚全国人大代表‛杂交谷子育种专家赵治海 等。此外,公司与行业*院士团队及优势科研单位建立了紧密的 合作关系,在已经建立的湖南省院士工作站基础上,2021 年公司继 续与万建民院士、曹晓风院士等团队扩大合作,开展基因与资源合 作利用项目研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所、湖南 杂优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保持深度合作 关系,为公司持续构建领先的创新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团队基础。
公司研发支出占比和研发人员占比行业领先。根据 2021 年年报, 2021 年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为 7.86%,与去年相比下降 2.66pcts,原因是近两年公司注重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有效提 升研发效率。公司研发人员 451 人,占比 16.65%,保持行业领先水 平。
3.2 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公司产业不断整合升级
积极开展资本运作,整合行业优质资源。2016 年中信集团成为公司 实际控制人,协助推动公司产业整合升级,此后公司并购加速,在 2017 年达到顶峰,公司现已拥有‚隆平‛、‚德瑞特‛、‚三瑞农科‛、 ‚巡天‛等企业品牌矩阵,并分别成为水稻、玉米、谷子、食葵等 品类的领先品牌。借助并购,公司实现产品品种(3+X)和地域布局 的扩充, 逐步升级为全国性龙头企业,区域从国内转向国外。
2018-2020 年 , 北 京 联 创 种 业 累 计 实 现 的 扣 非 归 母 净 利 润 为 48,542.85 万 元 , 其 中 2018 、 2019 、 2020 分 别 为 3,607.74 、 14,066.64、17,068.47 万元;2018-2020 累计业绩承诺完成率为 106.45%,其中 2018、2019、2020 分别为 126.14%、91.34%、 104.08%。
3.3 水稻和玉米品种优势持续领先
水稻品种隆两优、晶两优竞争优势显著。隆两优、晶两优系列杂交 水稻品种是公司 2015 年以来陆续推出的杂交水稻品种,也是公司近 年主推的市场换代系列品种。
1)*选育,差异化产品。隆两优和晶两优两大系列的母本隆科 638S 和晶 4155S 均属隆平高科*选育,市场无同质化产品。
2)适宜种植地区广泛。
3)米质优。以隆平高科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既能实现高产又能保 持较高食用标准。2021 年隆平高科国审品种中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 米品种 4 个,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米品种 2 个,达到国标一级优质 稻米品种 1 个。
联创种业玉米产品体系丰富。2018 年,公司收购联创种业 90%股 份,联创种业连续多年玉米推广面积全国排名前三、盈利能力居 首。公司选育推广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新品种 81 个,其中通过 国家审定 51 个、5 省以上审(认)定 5 个;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 174 项,其中已获植物新品种权 79 项,发明专利 1 项。联创培育的 ‚联创‛、‚中科华泰‛、‚粒粒金‛、"嘉禧"和‚隆创祺华‛五大品牌 玉米新品种连年表现优良,以适合机械籽粒收获为突出优势,呈现 热销景象。
3.4 转基因技术壁垒高,公司具备先发优势
当前,我国生物种业创新面临巨大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 全球农业生物技术核心专利 70%被美国控制,新型产品和多性状叠 加产品研发滞后,产业化进程缓慢,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受到威 胁。同时,缓慢的产业化进程诱使侵权套牌、制售假劣种子事件频发;草地贪夜蛾等虫灾防控需求迫切。在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双重 压力下,我国亟需加快转基因技术的高水平发展,拓展技术领域, 推进生物育种向*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坚持产品产业为导 向,研发多性状叠加产品和新型优质绿色产品,大力推进转基因生 物产业化。 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 科技项目,种业改革发展在政策支持、法律环境、生物技术应用等 方面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21 年,农村农业部对《主要农作物品 种审定办法》等三部种业规章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以及新《种子 法》的落地,标志着国内转基因生物种子商业化进程将加快。
随着转基因商业化的实质推进,新的技术周期开启,龙头种业有望 率先受益。隆平高科作为行业龙头,转基因技术储备充足,能够厚 积薄发,在国内转基因放开之际获取先发优势。在生物技术板块, 隆平高科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稳定的研发布局。玉米转基因创新前端 以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形 成‚双驾马车‛协同推进玉米转基因性状开发,后端以玉米科学 院、联创种业为主推进品种转育,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团 队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公司还建立了完备的高密度生态测试网, 为商业化育种提供质量保障。此外,公司已经打造了一支稳定高素 质的科研团队,2021 年公司国内外水稻、玉米、蔬菜等专职研发及 研发服务人员达 451 人,占公司总人数 16.65%。截至 2021 年底,公 司育种体系在中国、美国、巴基斯坦等 7 个国家建有 12 个水稻育种 站,19 个玉米育种站,8 个蔬菜育种站,2 个谷子育种站和 3 个食葵 育种站,试验基地总面积近 1.2 万亩。公司现已建设完成国内领先的 商业化育种体系。
当前,我国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提高到 99%以上;抗虫大豆、耐旱 玉米、抗虫水稻、耐旱小麦、抗蓝耳病猪等已形成梯次储备。其中 隆平高科参股公司杭州瑞丰转基因玉米产品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瑞丰 125、抗虫玉米浙大瑞丰 8 及耐除草剂玉米 nCX-1 获得生产应用的安 全证书;隆平生物转基因玉米抗虫、抗除草剂性状研发工作也取得 阶段性突破。公司市场主导玉米品种裕丰 303 等均已完成生物育种 产业化的各项准备工作,玉米品种和转基因性状的产品线进一步丰 富。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金融界基金03月06日讯 易方达新丝路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易方达新丝路灵活配置混合,代码001373)03月05日净值上涨3.03%,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0540元,累计净值为1.0540元。
易方达新丝路灵活配置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5.61%,今年以来收益6.04%,近一月收益11.53%,近一年收益29.01%,近三年收益52.09%。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张坤,自2015年11月07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29.17%。
祁禾,自2018年12月11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53.64%。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上海机场(持仓比例8.73%)、贵州茅台(持仓比例8.63%)、泸州老窖(持仓比例7.55%)、五粮液(持仓比例7.54%)、海尔智家(持仓比例6.52%)、华兰生物(持仓比例6.38%)、爱尔眼科(持仓比例5.86%)、山西汾酒(持仓比例4.52%)、苏泊尔(持仓比例4.29%)、扬农化工(持仓比例2.08%)。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19年四季度沪深300指数上涨7.39%,在经济复苏预期和贸易战缓和背景下,各类指数都呈现上涨趋势。
在四季度,本基金保持积极的股票仓位,精选优质公司作为核心配置,具体个股上会根据基本面和市场预期差的角度适度调整。本基金重点关注以下领域的投资机会:一是生意模式*(生意本身能够产生充沛的自由现金流,并且明智的进行分配)和企业竞争力突出(同行中具备显著领先的地位,相比上下游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的高质量企业,比如以白酒、免税为代表的消费品;二是代表中国高端工业前进方向、竞争力强、性价比优的行业和公司,比如家电、化工。
展望未来,本基金将以持有人利益为先,结合估值情况,继续选择生意模式*的高质量企业。
今日隆平高科(000998)涨5.98%,收盘报17.72元。
2022年5月7日,天风证券研究员吴立,林逸丹发布了对隆平高科的研报《库存减值拖累业绩,看好种子龙头长期发展空间!》,该研报对隆平高科给出“买入”评级。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该研报作者对此股的盈利预测准确度为8.54%。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计算显示,对该股盈利预测较准的分析师团队为方正证券的程一胜、江娜。
隆平高科(000998)个股概况: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作者:文雨 编辑:小市妹
5月24日,A股上市公司隆平高科以涨停开盘,以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命名是人们对隆平高科的普遍认知。
但多数人或许并不知道,这家公司其实也是中国最强的种子公司。
1961年,中国每公顷谷物产量只有1192.7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据已经大幅提升到5886.4千克/公顷,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0%还多。而袁隆平院士推广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过去100年,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60%来源于种子技术,因此,说种子是农业芯片并非空穴来风。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美国和中国是全球*的两个种子市场,分别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但遗憾的是,拥有庞大市场的中国却没有几家能真正拿出手的种子公司。
如果按种子业务的营收额排名,隆平高科是国内*的种企。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数据,2020年,隆平高科以32.91亿元的营收排名全球第十,如果剔除中化集团收购的先正达,那么隆平高科就是*入围前十的本土公司。
隆平高科的崛起主要靠的是内生外延两条腿走路,内生是加大科研投入,外延则是对外并购。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种业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并购的大浪潮,前两次都和中国无关,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6—2017年,有两家公司参与其中:中国化工集团和隆平高科。
2016年,中信集团入主隆平高科,随后公司便开启了一系列对外收购。
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收购河北巡天和北京联创种业,而联创种业的并入显著提升了隆平高科在玉米种子领域的行业竞争力。在海外收购巴西陶氏全资子公司,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的布局。
隆平高科在研发投入上也毫不吝啬,2014-2018年,公司的研发投入从 2014年的1.11亿元快速上升至2018年的4.49亿元,占营收比重从6.11%上升至2018年的12.55%,远远领先于同行业可比公司。2019年的研发支出进一步提升到4.1亿,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13.15%,这一水平已经超过孟山都。
玉米和水稻是我国前两大粮食品种,而隆平高科在这两个领域内均处领先地位。
公司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在国内是毋庸置疑的*,2010-2013 年,“Y 两优 1 号”推广面积国内第一,2014-2015 年“深两优 5814”推广面积国内第一。2019年,全国杂交稻主要品种推广面积排名前10的品种中,隆平高科包揽了前5名;全国玉米推广面积排名中,公司有4个品种处于前10名。
去年底,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通过了574个水稻品种、802个玉米品种、26个棉花品种及48个大豆品种。隆平高科及下属子公司此次获批的水稻新品种占所有新获批水稻品种的23%、获批玉米新品种占此次所有获批玉米新品种的6.5%。
在此之前,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连续18年聚焦农业,今年更是简单直接:打赢种子翻身仗。往前看,种业和粮食将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而转基因在其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转基因技术有助于提升粮食单产,转基因种子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要显著优于普通杂交种。数据显示,从1996年-2016年,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通过增产降费为全球种植业增加了1861亿美元的总产出。
隆平高科在转基因技术储备层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已经形成了杭州瑞丰、隆平生物和巴西隆平相互协同发展的局面。杭州瑞丰、隆平生物的性状研发成果将应用于巴西隆平转基因玉米种子业务。截止到目前,杭州瑞丰的部分性状已经与巴西隆平对接,正在开展品种回交、测试,未来有望进一步释放协同效应。
此前华西证券和天风证券一致认为,长远来看,随着转基因的不断推广,隆平高科在玉米种子领域的市占率有望达到30%,给公司带来近百亿的营收。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