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蝶软件看固定资产净值,金蝶KIS标准版如何设置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率?

2024-10-14 0:33:00 基金 yurongpawn

金蝶财务软件如何查看已输入的固定资产明细

打开金蝶软件,点固定资产模块,点击右边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如下图:打开固定资产界面,点固定资产增加或者变动,都会弹出已经录入的固定资产明细。

金蝶KIS标准版如何设置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率?

1、在主操作界面,打开【基础资料】-【固定资产类别】,选择某一项固定资产类别,点击【修改】,在弹出界面录入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点击确定即可。

2、您好,需要在主操作界面,点击【基础资料】—【固定资产类别】; 选择某一项固定资产类别,点击【修改】;在弹出界面录入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点击确定即可。

3、预计净残值,根据原值乘净残值率算填写,如果固定资产大类已经设了,这边是自动计算的。20。本张卡片完成,点增加即可。本年变动数据在初始化基本用不到。基本入账信息页的经济用途,存放地点,厂家,备注,都不是必录,可选填。

4、金蝶K3中固定资产月折旧率更改的步骤是:打开金蝶K3财务软件;选择固定资产--点击固定资产变动 选择需要修改的固定资产,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修改即可。

5、预计净残值根据原值计算,若固定资产大类已设定,系统将自动计算。当所有信息填写完毕,点击增加即可完成一张卡片的录入。对于本年变动数据,通常在初始化时用不到,除非有特殊变动需要记录。基本入账信息页中的经济用途、存放地点、厂家和备注等,可选填,非必录项。

金蝶软件固定资产折旧和手工计算的不一样怎么办呀

1、中间过程有没有经过变动这样的信息,现在要做期初的话,只能用之前卡片的入账信息及折旧信息对比录入了,缺少折旧金额的也只能手工算下了。

2、对于固定资产,不论手工账务如何处理,在系统中实现,均可按手工进行调整相应的金额;对于新增加的部分,可以直接做卡片变动,将其原值变动,折旧不变、期限不变、残值不变,但一定要确认折旧方法一致,可查看折旧公式是否一致?正常来说,最多差在小数的四舍五入。

3、金蝶KIS迷你版没有固定资产模块,凭证的处理方式和手工帐一样,但比手工帐方便的地方是可以把凭证做成模式凭证,每月直接调用就可以(固定资产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如果固定资产比较多,且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比较细,建议采用KIS 标准版或专业版。

金蝶kis标准版V8.1固定资产初始化的时候类别中没有写净残值,已经提了5...

按净值和剩余使用期间提折旧。该方法一般用于企业增加一个旧固定资产,而找不到原来的原值、原预计使用期间或者企业认为没有必要按该固定资产的原始状态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在主操作界面,打开【基础资料】-【固定资产类别】,选择某一项固定资产类别,点击【修改】,在弹出界面录入固定资产净残值率,点击确定即可。

kis标准版初始化时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是不能直接录入的,录入完成固定资产卡片后系统会自动把录入的卡片金额汇总填写到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这两个科目中去。所以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

已提减值,根据手工帐填写,没有就空着 19。预计净残值,根据原值乘净残值率算填写,如果固定资产大类已经设了,这边是自动计算的。20。本张卡片完成,点增加即可。本年变动数据在初始化基本用不到。基本入账信息页的经济用途,存放地点,厂家,备注,都不是必录,可选填。

预计净残值根据原值计算,若固定资产大类已设定,系统将自动计算。当所有信息填写完毕,点击增加即可完成一张卡片的录入。对于本年变动数据,通常在初始化时用不到,除非有特殊变动需要记录。基本入账信息页中的经济用途、存放地点、厂家和备注等,可选填,非必录项。

在折旧与减值准备信息页面的原值、累计折旧录入购买时的原值和到启用账套前一期所计提的累计折旧。录入固定资产卡片时,按实际的日期录入及“累积折旧”(即已计提的值)。在录入初始余额时,将已计提的值录入“累计折旧”科目。按税法及会计法规已经折旧完的是不能再来计提折旧的。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