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浙商证券资管》,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蚂蚁集团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用版)正式在各大平台上线,普通用户也终于可以体验到这款堪称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随着30多家银行的接入,以及线下场景的加速完善,数字人民币也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迅速发展起来。而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快速发展,如今再回顾当时终止蚂蚁集团的上市,可以说是太过正确的决定。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
突击上市的蚂蚁集团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发表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声明;
2020年8月14日,蚂蚁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进入上市倒计时
2020年8月25日,蚂蚁集团提交招股申请书
2020年10月26日,蚂蚁集团确定申购代码“688688”,A股发行价68.8元/股,预估市值超过2万亿,成为全球实力上*规模IPO
2020年11月2日,蚂蚁集团上市终止
……
回顾蚂蚁集团的上市历程,体现地最为明显的两个字就是“快”和“大”。如此快的上市审批速度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高达2万亿的市值则更是惊掉无数人的下巴,一旦蚂蚁上市成功将成为仅次于腾讯和阿里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的问题是蚂蚁集团值这么多钱吗?
支付宝利润占比超过36%
蚂蚁集团背后隐藏的风险
马云和阿里一直有意淡化蚂蚁背后的金融属性,连使用了6年之久的名称“蚂蚁金服”都更改为“蚂蚁集团”,背后的用意就是为了强调科技属性而抹除金融属性。但仅仅改一个名字就足够了吗?
蚂蚁集团利润各个部分比例
通过查看蚂蚁集团的上市招股申请书可以明显看到,蚂蚁集团高达99.25%的利润来自于“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绝大多数利润来自支付宝以及花呗、借呗等借贷业务,与其说蚂蚁集团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说它更像一个披着科技外衣的金融公司。
大量的风险被转嫁给银行的金融机构
而金融公司则必然隐藏着风险。蚂蚁集团的注册资本仅为80亿,而放贷规模则达到了1.8万亿。大量的风险被转嫁给银行的金融机构,蚂蚁集团则凭借用户数据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阿里市值
终止蚂蚁集团上市避免了重大风险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对于支付宝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进一步规范,消费金融公司杠杆率*被限制为12倍,花呗、借呗在整改之后本金虽然提高到了300亿,但是*放贷规模也变成了3600亿,这也使得蚂蚁集团的想象空间大幅削减。
回顾蚂蚁集团一度高达2万亿的市值,要知道如今连阿里自身的市值也仅仅只有2.2万亿人民币,如果当时蚂蚁集团顺利上市,那么如今它的市值还能剩下多少?又有多少普通人要为其买单?
允许企业上市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企业发展筹集资金,让其更好地在科技等领域发挥作用。像蚂蚁集团这种突击上市套现的行为应该引起警惕了。
本文由头条号区块前沿科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媛媛 上海报道
12月7日晚间,浙商证券发布公告称,浙商资管及相关责任人员收到浙江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实际上,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接近尾声,11月以来,已有多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收到了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罚单。
多项违规收证监局罚单
浙江证监局认为,浙商资管存在以下问题:
1)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同一投资品种采用的估值技术不一致。
2)对产品持有的违约资产估值不合理,也未按规定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且其中部分集合产品持续开放申购、赎回。
3)投资交易管理存在缺失。交易员及投资经理在交易时间通过个人手机接听电话,权益交易室摄像监控未覆盖全面。个别权益交易员在公共办公区域进行股票交易、拥有查看固定收益交易执行权限。
4)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司内部制度允许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低于产品风险等级的投资者销售私募资产管理计划。
5)合规人员配备不足。未设置专职合规人员负责债券交易合规管理,未向异地债券交易部门派驻合规人员。
根据《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浙江证监局拟对浙商资管作出如下监督管理措施:
一、责令改正。公司应当对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全面深入整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内控制度。公司应当在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改,并向浙江证监局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二、暂停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6个月(按规定为接续存量到期产品持有的未到期资产而新设产品除外,但不得新增投资;不限制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
三、责令处分有关人员。公司应当在收到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公司有关制度规定,作出处分相关责任人员的决定,按照公司内部规定对上述人员进行处分与问责,并在作出决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浙江证监局提交书面报告。
此外,上述被责令处分的责任人员收到浙江证监局《责令处分事先告知书》。浙商资管相关责任人员收到《认定为不适当人选事先告知书》,拟对其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2年的监管措施。
浙商资管就该监管措施回应称,上述事先告知书所涉产品为部分私募固收类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产品经浙商资管前期自查整改均已整改清理完毕。暂停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事项对浙商证券合并收入和利润的影响极小,不影响浙商证券正常经营活动,公司的经营情况正常。在证监会检查后,浙商资管已进行了全面合规自查,进一步强化了合规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持续建立健全相关内控制度,截至目前,事先告知书所涉及合规事项均已整改完成。
资管新规过渡期成多事之秋
实际上,由于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11月以来,已有多家券商资管收到了来自监管层的罚单,疑似监管层在年末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11月26日,证监会网站集中公布了对招商证券资管、国元证券、长江证券资管三家券商及资管子公司的处罚决定。
证监会认定招商证券资管、国元证券、长江证券资管均存在资产管理产品运作不规范,投资决策不审慎,投资对象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不到位等问题,构成违规,要求上述三家公司进行整改。
同时,证监会认为长江证券资管的总经理杨忠、公司合规负责人吴迪,对相关违规行为负有领导责任,因此对二人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11月11日,安徽证监局对华安证券出具监管函。安徽证监局在2020年11月23日-27日,对华安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现场检查。
安徽证监局认为,华安证券私募资管业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同资产管理计划账户间存在违规交易;二是债券投资风险管控不完善,部分产品集中持有单一债券且杠杆率较高、部分债券信用评分标准不明确、未及时调整不符合内部准入规定的交易对手方名单;三是未针对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业务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建立收入递延支付机制。
由于华安证券上述情况构成违规,因此安徽证监局决定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此外,安徽证监局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11月8日,北京证监局对方正证券下属的北京证券资产管理分公司发出警示函,认为该分公司存在变更营业场所未申请换发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等问题,上述行为存在违规,故予以警示。
11月5日,北京证监局对中金公司下发警示函,亦直指其资产管理业务。北京证监局称,经查,中金公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使用成本法对私募资管计划中部分资产进行估值,二是存在对具有相同特征的同一投资品种采用的估值技术不一致的情况。上述情况构成违规,责令中金公司进行改正。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蚂蚁集团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用版)正式在各大平台上线,普通用户也终于可以体验到这款堪称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随着30多家银行的接入,以及线下场景的加速完善,数字人民币也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迅速发展起来。而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快速发展,如今再回顾当时终止蚂蚁集团的上市,可以说是太过正确的决定。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
突击上市的蚂蚁集团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发表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声明;
2020年8月14日,蚂蚁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进入上市倒计时
2020年8月25日,蚂蚁集团提交招股申请书
2020年10月26日,蚂蚁集团确定申购代码“688688”,A股发行价68.8元/股,预估市值超过2万亿,成为全球实力上*规模IPO
2020年11月2日,蚂蚁集团上市终止
……
回顾蚂蚁集团的上市历程,体现地最为明显的两个字就是“快”和“大”。如此快的上市审批速度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高达2万亿的市值则更是惊掉无数人的下巴,一旦蚂蚁上市成功将成为仅次于腾讯和阿里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的问题是蚂蚁集团值这么多钱吗?
支付宝利润占比超过36%
蚂蚁集团背后隐藏的风险
马云和阿里一直有意淡化蚂蚁背后的金融属性,连使用了6年之久的名称“蚂蚁金服”都更改为“蚂蚁集团”,背后的用意就是为了强调科技属性而抹除金融属性。但仅仅改一个名字就足够了吗?
蚂蚁集团利润各个部分比例
通过查看蚂蚁集团的上市招股申请书可以明显看到,蚂蚁集团高达99.25%的利润来自于“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绝大多数利润来自支付宝以及花呗、借呗等借贷业务,与其说蚂蚁集团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说它更像一个披着科技外衣的金融公司。
大量的风险被转嫁给银行的金融机构
而金融公司则必然隐藏着风险。蚂蚁集团的注册资本仅为80亿,而放贷规模则达到了1.8万亿。大量的风险被转嫁给银行的金融机构,蚂蚁集团则凭借用户数据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阿里市值
终止蚂蚁集团上市避免了重大风险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对于支付宝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进一步规范,消费金融公司杠杆率*被限制为12倍,花呗、借呗在整改之后本金虽然提高到了300亿,但是*放贷规模也变成了3600亿,这也使得蚂蚁集团的想象空间大幅削减。
回顾蚂蚁集团一度高达2万亿的市值,要知道如今连阿里自身的市值也仅仅只有2.2万亿人民币,如果当时蚂蚁集团顺利上市,那么如今它的市值还能剩下多少?又有多少普通人要为其买单?
允许企业上市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企业发展筹集资金,让其更好地在科技等领域发挥作用。像蚂蚁集团这种突击上市套现的行为应该引起警惕了。
本文由头条号区块前沿科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0年10月,蚂蚁金服对外官宣了拟上市计划,当时市场的估值据说有2万亿元人民币。只要上市成功,又将批量制造出很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据传,有些性子急得准亿万富翁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看黄浦江边,西湖边的豪宅了。
当上市几乎已经板上钉钉,很多投资者都已经中签新股了,大量财富几乎99.99%要被装入很多新贵的腰包前一刻,风云突变!证监会突然宣布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不仅让中签股民竹篮打水一场空,也让蚂蚁集团新贵们的暴富梦一下被惊醒了。
此后,一场挖掘蚂蚁金融帝国商业模式老底的运动开始了。随着越来越深入的挖掘,越来越多人了解了这个金融科技帝国外衣下实际在干的营生逻辑。“互联网高利贷”,“空手套白狼”,这些都是网民在了解真相后,给与的评价!
谈到蚂蚁上市被叫停,很多人仅停留在庆幸2万亿人民币的社会和百姓财富没有被骗走的层面。其实这2万亿只是冰山一角,是大家能直接看到的部分,水面下的冰山远远大于水面上的这一小点,而且其可能的破坏力远超普通大众的想象。
今天笔者以个人的角度,经济学的一点皮毛,做一道新的数学题。
经过我的测算后,我觉得当初这个及时叫停,某种意义上挽救了的中国经济,避免了一场泼天大祸。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说说,你看看有没有道理?再结合今天的形势分析一下,看看笔者的观点是不是夸张了?
一. 假如蚂蚁成功上市后,超高杠杆背后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资产的能级。
有人粗略测算过,在蚂蚁上市前,他们用30亿元本金做着3000亿规模的高利贷生意,赚着大约每年500多亿的毛利润。简单说就是:100倍的经营杠杆风险,16多倍的毛利。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惊悚,不知道一贯擅长套路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华尔街大佬们,看着这个是不是也要顶礼膜拜呢?
节选网络资讯
按当时的发行价测算,蚂蚁如果上市成功,A+H两地合计募集资金总额约2299亿元(343亿美元)。 假设其中的一半被迫不及待地以各种名义迅速瓜分掉。毕竟大业已成,总要先大秤分金,小称分银论功行赏一番的。余下的1100亿作为生产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毕竟如此高利润的生意,不到边际效应极度递减前,不到榨干最后一分钱的地步前,是没理由不继续的。那么按上面100倍杠杆的模式,1100亿的本金,极限下能做11万亿的借贷生意。
11万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
2021年全国GDP总量是:约114万亿人民币。11万亿就是差不多10%的全国GDP.
2021年广东GDP总额:约12.4万亿。11万亿约等于1个广东的全年经济规模。
2021年上海GDP总额:约4万亿多点。11万亿约等于3个不到点上海的全年经济规模。
是不是触目惊心?
但是这样算也是片面的,因为老百姓的借贷能力有限,借款总量也是有天花板的,当蚂蚁有1100亿本金时,100倍的借贷杠杆背后的11万亿太可怕了,所以这是理论上得出的数字。而且真正帮蚂蚁背锅的都是一些地方的小银行,他们的信贷额度也没有那么多的。这里还牵涉了一个信誉问题,后面要讲,暂时不展开说。总之,笔者的意思是:当有了1100亿本金后,就做不了100倍杠杆的生意了,或许只能做到30倍,50倍了。但即便如此,我们按30倍算,也要达到3.3万亿的规模,还是拿各省GDP比较,差不多就介于北京和陕西的全年GDP体量之间。
如果这3.3万亿出现坏账,是不是仅仅就是3.3万亿损失的事呢?没那么简单!你知道吗?银行是靠贷款的乘数效应赚钱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相关知识。简单说就是:我们存入银行的存款在被扣除规定比例的准备金后,余下的钱银行可以贷款出来。等贷款人把贷到的钱里面的部分再存入银行,这些2次存入的钱又是存款了,被扣除规定比例的准备金后,再次作为贷款被投入市场。这样的反复过程产生的累计就是乘数效应。笔者大致测算过,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时候,极端情况下可以达到10倍以上。100元的存款能衍生出1000多元的贷款流动性。
看到这里就揭示了一个秘密:正规金融机构的存贷杠杆上限差不多就是10倍多点,每次被央行强制抽调的准备金就是风险备用金。还记得蚂蚁的杠杆吗?是100倍哦!这就是蚂蚁极度不希望自己作为传统金融机构被监管的根本原因,那样能不受到准备金的束缚啊!
回到原话题,上面说过,蚂蚁以各种形式把小贷债权包装分割后(这是美国次贷的典型玩法)给到各个地方银行。蚂蚁相当于借钱的中介,一旦出现坏账,最后*的损失方是那些地方小银行。3.3万亿坏账,哪怕按5倍的贷款乘数算,那就是市场上少了16.5万亿的贷款流动性。16.5万亿是什么概念? 根据央行2021年底的官方金融数据,人民币贷款余额192.69万亿元。 16.5万亿就是大约8.6%。 如果市场上少了这么多钱,知道有多少企业会被抽贷和断贷吗?有多少企业倒闭吗?大家都知道真正需要贷款的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又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官方数据
这就是:如果上市后,万一产生坏账后的金融风险能级。这个级别可以算是金融危机级别的了!
二. 假如成功上市后,蚂蚁商业信誉提升会产生金融风险连锁反应
蚂蚁没上市前,提供小微贷款合作的都是什么银行?说得不客气点,还是以一些地方性小银行为主,他们被阿里和马总的巨大名头镇住了,迷惑了。相对而言,传统大行更谨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有限。但是,如果蚂蚁成功上市呢?是不是给全社会一种错觉?国家,央行,证监会,发改委都以官方的身份认可了这样的“金融科技创新”。那么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行会不会就会放松警惕,加大合作呢?毕竟短期来看这样的合作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所以上市成功就被很多人看成,这就有了官方信用的背书,整个传统金融就会无顾虑地跟这种“金融创新模式”深度合作。这样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呈现几何式的增长,那么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金额也是成倍增加的。
三. 蚂蚁的主要贷款客户群体注定了高风险
花呗,借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谁?是淘宝,天猫上的基层用户。如果我们留意周围的话,以前用花呗,借呗借钱消费的群体有什么特点?通常是低收入,高消费群体,有收入不稳定的,甚至还有没有收入的失业者和学生。他们借钱是买生活急需用品吗?用借呗的人会用借来的钱买柴米油盐酱醋茶吗?恐怕更多的是买非刚性的衣服,化妆品,包包,鞋子,旅游,电子产品这些偏享受型的用品。大家看看周围,是不是这样的?
如此容易借到钱,你说有没有助长超前消费呢?那网商银行的借钱对象又是谁呢?多数是小微经营者。其实这些基层消费者也好,小微经营者也罢,他们统一的特点是抗风险能力差,收入有限。一旦经济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
这次2022年3月开始发生的疫情,实话讲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小公司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收入会减少,其中有些小企业很可能会倒闭,导致更多人会失业。假如1年前蚂蚁上市,很多的小额贷款流向这些群体,现如今他们的违约风险是极其巨大的。小额网贷是不用抵押物的,当借款者连吃饭都成问题时,很多欠款者一定会选择躺倒违约,欠的钱不还了,爱咋滴咋滴!法不责众,总不能把欠款的人全都抓起来吧?那最后这些坏账都是由终端的银行来背负,如果坏账规模太大,会影响到普通储户的存款安全。细思极恐,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发展,你说本质上是不是像极了08年美国那波次贷危机?
四. 假如蚂蚁上市成功,所产生的行业示范效应更为可怕
假如蚂蚁上市,它就会成为互联网借贷行业的旗手。这样更多的网贷公司就会效仿这样的发财模式,扩大自己的借贷规模,争取也能上市,实现创业团队的财富自由。那么不排除类似的蚂蚱金融,蝗虫金融,蝈蝈金融们都会横空出世。利用互联网自身的快捷和扩散速度快的特点,迅速挤压正规金融企业的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业务,产生由点到面的扩张。同样这些无抵押,无足额自有资本,无合规准备金贷款业务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金融黑洞。以上的第一部分的风险测算金额还是基于蚂蚁一家的,再加上这些可能诞生的新“昆虫”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规模,那么潜在的坏账规模就不是3.3万亿了,可能波及的流动性枯竭体量也不会是16.5万亿了。你说可怕吗?
思维发散篇:时常在想,聪明绝顶的老马为什么在上市前的陆家嘴金融峰会上说那段话?难道发财要悄悄的道理都忘了?是不是他知道这些危害,但是已经受到背后资本的裹挟,蚂蚁上市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了。在这种情况下,一番大放厥词,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从而在上市前夜釜底抽薪?是不是我想多了?
笔者说:以上的分析都是个人对于没有发生的事做推理,不知道这些逻辑是不是成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高兴的!个人觉得这一次的及时叫停,让我们避免了一场可能的金融危机。感谢提前看到这些,并且果断做出决定的领导团队!金融市场是一个战场,不仅需要充分陷阵的猛士,更需要料敌先机、运筹帷幄的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