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王琳琳)2012至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约201万项,资助约43万项,覆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保障了各学科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记者6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信息。
“当前,应对全球挑战与科研范式变革交织,在这关键历史时期,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不断提升资助效益、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说。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项任务为核心,进行了系统性改革。
资助管理策略改革方面,李静海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根据四类科学问题的属性进行了分类申请与评审,鼓励评审人不管会评还是同行评审都要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为破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相互隔离又重复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幅简化申请代码,代码数量由3500多个压缩到1300多个。
资助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了随时受理申请、预申请、交互式评审等新机制,及时支持极具创新性的思想。改革联合基金,针对不同合作对象,明确出资比例,引导多元主体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给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
“目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量由200项增加到31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由400项增加到63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过去4年共资助了7.5万项。资助项目数逐年增长。”李静海说。
资助管理布局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九个科学部整合为四个板块,打破学科壁垒,用宏观调控经费引导科研人员围绕重大复杂问题协同攻关。
下一步,李静海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以转变科研范式与提升凝练科学问题能力为抓手,更加主动开拓未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智通财经APP获悉,东北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化学(601117.SH)上半年营收超预期,并且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全年业绩值得期待。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3.55%/22.64%/18.48%,EPS分别为0.92/1.12/1.33元。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0.90亿元,同比增长52.3%。其中Q2单季实现营业收入309.89亿元,同比/环比增长33.1%/ 23.5%。从单月来看,公司4/5/6月实现营业收入85.02/96.72/128.15亿元,同比增长10.1%/36.5%/49.2%。
东北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新签订单充裕,保障未来业绩。公司2021上半年新签合同额1318.62亿元,同比增长44.9%,国内新签合同额1232.58亿元,同比增长63.3%,境外新签合同额86.04亿元,同比下降44.5%,主要受海外疫情影响所致,随着海外市场从疫情中恢复,公司境外合同额有望迎来增长。单季度来看,公司Q1/Q2新签合同额546.76/771.86亿元,同比增长20.4%/69.3%。充足的订单,为公司未来的业绩提供保障。
拓展新材料领域布局,投资尼龙66项目。公司正在投资建设我国“卡脖子”产品—己二腈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总投资200亿元。一期主要包含30万吨/年丙烯腈联产氢氰酸装置、5万吨/年氰化钠装置、9万吨/年氢氰酸装置、20万吨/年己二腈装置、20万吨/年加氢装置和20万吨/年尼龙66成盐及切片装置,一期预计2022年投产。该项目有望缓解己二腈的短缺问题,打破国外高端尼龙技术垄断,投产后将对公司的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注重研发,助力公司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公司重视研发,加大在研发领域的资金投入,近三年研发费用的复合增长率为13.76%。制定“十四五”科技专项规划,确立了在化工新材料及高端化学品、化工石化、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现代化施工等重点领域的研发项目47项。POE、尼龙12、炭黑循环利用、环保催化剂等一批小试项目已取得预期成果,研发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公司业绩进一步增长。
风险提示:订单回款不及预期,业绩预测和估值判断不达预期的风险。
来源:【矿业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明确了2022年度研究方向、资助计划以及申请要求、注意事项等。据悉,地质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设立。
地质联合基金旨在紧密结合地质科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全国地质行业相关研究领域*人才,围绕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重大资源环境安全保障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
依据指南,地质联合基金2022年度有七大研究方向,分别为大地构造演化、动力学与古环境,矿产资源成矿作用与机理,油气资源成藏作用与机理,人类活动与生态宜居,海洋地质及其资源效应,地质安全评价理论与风险防控,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等。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关于发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的通知
国科金发计〔2022〕22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年6月6日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
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设立地质联合基金,旨在紧密结合地质科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全国地质行业相关研究领域*人才,围绕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重大资源环境安全保障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关键技术方法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
一、2022年度研究方向
(一)大地构造演化、动力学与古环境。
1.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性质与构造体制转换(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质等重大地质事件及关键问题,研究解析构造体制转变期陆壳增生、物质循环及演化过程,为板块构造启动、构造体制转换提供约束。
2.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开展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转换期大地构造相研究,查明早古生代火山-沉积体系与构造-岩石组合,揭示典型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属性,重建早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
3.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纪陆块起源与构造演化(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查明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纪陆块物质组成、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揭示其在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沉积响应,阐明陆块的起源、裂解与聚合过程。
4.大规模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响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开展大规模基性岩床侵位过程及岩浆补给与运移机制研究,建立集侵位、变质脱气及地表隆升为一体的深-浅部耦合模型,揭示岩床侵位对沉积系统、古地理及古环境的影响。
5.成冰纪-寒武纪早期微体生物辐射、时空分布及生态适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成冰纪-寒武纪早期微体生物群的特征与演替过程关键问题,揭示微体生物变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高精度微体生物地层格架,为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依据。
6.中生代早期典型生物群特征及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望谟生物群或东北亚二叠纪-中生代早期古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演替关系及其环境制约因素等关键问题,研究分析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特征,揭示中生代早期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二)矿产资源成矿作用与机理。
7.东北亚中生代俯冲带流体性质及成矿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东北亚重要区带侵入体有关的金属矿床成矿差异性,研究不同俯冲带流体性质、来源及其对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制约,揭示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性质演变及其与金属成矿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
8.中亚及邻区镍钴锂矿产成矿规律(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中亚及邻区跨境成矿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镍钴锂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问题,开展昆仑成矿带及境外中西亚造山带中岩浆型镍钴、伟晶岩型锂等矿产成矿背景和富集机制对比研究,揭示跨境成矿规律。
9.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构建西部地区岩浆-成矿知识体系和图谱,研发智能采集数据方法,建立年代学等数据库并实现智能编图,揭示区域成矿带岩浆与成矿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探索其与重大地质事件的时空关系。
10.西部地区关键元素分布规律与资源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研究西部地区稀土、锂、铀、铜、金、镍、钴等关键元素分布规律,建立地球化学图谱和成矿系统“末端”识别标志体系,发展地球化学块体预测理论和方法。
11.新生代盆山耦合对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制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新生代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对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控制作用,揭示造山带-盆地-流体-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查明铀的来源及成矿过程。
12.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深部卤水钾锂成矿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深部卤水演变,揭示深部卤水钾锂富集机理,查明优质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建立深部卤水钾锂成矿模式。
13.喜马拉雅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锡多金属成矿的成因联系,查明不同类型锡多金属成矿过程,揭示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地质因素,建立喜马拉雅锡多金属成矿模型。
14.陆相火山岩区蚀变成矿系统结构及成矿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火山岩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经济高效找矿问题,基于蚀变矿物高光谱及矿物化学研究,揭示重要矿集区火山构造控矿规律、蚀变分带精细结构与元素-蚀变矿物耦合关系,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隐伏矿体定位标识体系。
15.铁锰巨量沉积富集机制及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铁锰巨量沉积富集机制,揭示铁锰巨量富集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关系,厘定铁锰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完善铁锰沉积成矿模型。
16.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形成机制与杂质赋存状态(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形成机制,查明钾、钠、铝、钛、硼等杂质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进入石英晶格的机理,揭示高纯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条件,发展高端高纯石英制备方法。
(三)油气资源成藏作用与机理。
17.松辽盆地陆相基质型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松辽盆地陆相基质型页岩储层孔缝结构和页岩沉积-成岩协同作用,揭示页岩油烃组分在源内运移过程中的分异特征,阐明盆地热演化、生排烃过程及页岩油富集机理。
18.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对生排烃史、油气运聚、圈闭发育、保存条件的改造作用,建立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区的油气成藏模式。
19.中扬子古隆起周缘页岩气成藏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中扬子古隆起周缘页岩气储集过程,揭示甲烷异常释放事件与优质页岩储层形成机制,明确温压场演化及其对震旦-寒武系页岩气成藏的约束要素,阐明页岩气富集与保存机理。
20.川西北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运动及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川西北地区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查明岩相古地理特征,揭示烃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机理,建立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
21.铝土岩型天然气藏的氦气富集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铝土岩系优质氦源岩生氦能力,查明烃-氦异源同储特征,阐明排氦与生烃的耦合关系及源、储、汇、盖有效配置模式,揭示铝土岩型氦气富集过程及成藏机理。
(四)人类活动与生态宜居。
22.京津冀区域水循环时空变异与水平衡演变(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循环通量与关键地学参数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关联模式,构建天空地多源涉水监测数据融合方法,揭示京津冀区域水平衡演变机制,建立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区域水文生态系统诊断模型。
23.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地质-生态-水文耦合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区成土、风化过程及生态水平衡的演变规律,识别生态系统失衡的地质预警信号,界定生态地质-地下水约束下生态承载力临界阈值与生态修复基线。
24.喀斯特流域岩溶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岩溶碳汇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或D03的下属代码)。
针对岩溶碳汇计量不确定问题,研究喀斯特流域大气、水文、岩溶、生物协同作用对岩溶碳循环影响,揭示岩溶碳循环规律及碳汇稳定性机制,创新岩溶碳汇计量方法。
25.土壤硒碘氟区域分散富集过程及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3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土壤硒、碘、氟区域分散富集规律、多圈层迁移过程与驱动机制、风险暴露途径等,揭示区域硒、碘、氟分散富集机理,提出硒、碘、氟缺乏/富集区人群健康风险防控方法。
26.地下水驱动的红树林湿地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受地下水排泄影响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其多界面间物质能量传递过程,揭示碳、铁、硫耦合影响下的营养盐代谢机制,刻画地下水排泄驱动下生源要素的运移模式。
27.二氧化碳地质储层封存性能定量评价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阐明二氧化碳在储层中不同封存机制及相互作用,研发储层多场耦合封存性能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井位、注入温度和注入模式等对封存效率的影响,提出储层性能改造措施。
(五)海洋地质及其资源效应。
28.南海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探测与海底扩张动力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横跨海盆高分辨率百千米级深度地学断面重磁震资料,研究南海洋脊跃迁、非对称扩张等深部动力学过程,揭示南海海盆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与扩张动力学机制。
29.深海表生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富稀土沉积物矿产的成矿背景、分布规律和钴、镍、稀土等元素的富集机制,结合海陆对比,揭示多圈层相互作用对关键金属富集的控制。
30.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与控制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研究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基于高分辨地层测量、海底原位监测、岩心与测井分析及模拟,查明储层物性、流体运移方式对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的差异性,揭示成藏控制机理。
31.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系统温压场演化与流动保障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生产数据,分析储层温压场动态变化、产气效率与水合物二次生成的耦合关系,揭示二次水合物生成与储层-井筒温压场变化响应机理,建立试采过程多手段温压调控的流动保障机制。
32.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流变机理及工程地质风险调控(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针对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工程地质风险调控难题,阐明水合物储层流变特征,揭示储层出砂、失稳机理,建立储层破坏行为跨尺度表征方法,研发水合物试采工程地质风险评价及调控方法。
33.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中复杂多相流运移与热场耦合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测数据,剖析试采井中复杂多相流体运移特征,研究多级缩径井筒内多相流体渗流与声波、热场响应机制,揭示试采过程井周热-流时空演化规律。
(六)地质安全评价理论与风险防控。
34.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岛评价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聚焦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动力演化与重大工程地质灾变机理问题,开展地形急变区地应力场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研究,发展地壳稳定性多尺度精细评价理论,完善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岛评价方法。
35.复合型地质灾害链生成灾理论与风险防控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复合型地质灾害易滑地质结构特征,揭示高位远程链式机理和边界层效应,构建多灾种链生成灾模式、风险评价及综合防灾减灾关键方法。
36.高原冰碛土泥石流冻融致灾机理与预警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高原冻融作用下冰碛土固-液耦合碎化机制与泥石流启动模式,揭示冰碛土泥石流侵蚀动力过程与水下运动规律,构建智能监测预警模型与风险评价方法。
(七)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37.多地球物理耦合场深部特征与浅部响应(申请代码1选择D04的下属代码)。
开展航空重磁等多地球物理场多尺度联合反演研究,揭示祁连、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的地球物理信号响应规律,查明地体边界断裂位置与浅部响应。
38.无人机高光谱与智能化填图关键技术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发区域地质调查无人机高光谱与智能化填图关键技术,构建“数据+知识+智能算法”驱动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技术框架及原型,建立无人机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智能化填图识别标志。
39.矿山地质环境变化与智能感知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D01、D04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发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协同的多要素*感知技术,查明矿山地质环境“岩-土-水-生态”耦合演变过程,揭示采矿扰动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
二、2022年度资助计划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联合基金采取无纸化申请。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为7月12日16时。
2.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3.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4.申请书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地质联合基金”。申请代码1应按本项目指南要求选择,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方向名称,如“1.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性质与构造体制转换”,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5.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申请人按照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及获奖、成果报道等,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或作有关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促进项目数据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7.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13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
联系人:李志兰 刘 权
电 话:010-62329897,62326872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
联系人:向君峰 孟 恩
电 话:010-58584668,58584665
本文来自【矿业界】,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再到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我国建成一大批*工程;高质量科普服务惠及我国更广泛人群,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不断提升资助效益、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在***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宣传部6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
科技事业蓝图已经画就 在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在目标上,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摆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战略上,我们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路径上,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的蓝图已经画就,我们的科技创新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王志刚指出,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坚持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王志刚说。
重大创新成果接连涌现
“十年来,中科院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说。
悟空、墨子、慧眼等一批科学卫星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国际竞争力;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科研利器……
侯建国说,中科院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保障国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瞄准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衡量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中,中科院已连续9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之首。
近十年,中科院累计向社会转化了约11万项科技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例如,“曙光”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芯片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了商业化,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决方案。
下一步,中科院将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创新成果,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贡献。
工程科技进步*、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
“可以说,这十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这十年,我国建成了一大批*工程,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再到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这是充分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结果。
与此同时,工程科技的发展实实在在造福了人民,在确保粮食安全、助力抗击疫情、支撑生态环境改善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晓红说,中国工程院将建设国内*、世界知名的工程科技高端智库,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地方提供战略咨询。
“我们的院士遍布全国各地,中国工程院可以把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院士专家进行联合攻关、服务国家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李晓红说,中国工程院将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促进院士在国家重大工程、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今后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来推进国际工程科技的创新开放合作,提高我国工程科技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李晓红说,在全球工程科技治理中要发出中国声音。
高质量科普服务惠及我国更广泛人群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过去十年,得益于科学普及的推广,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大幅提升,2020年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提高了近1倍。”中国科协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高科普组织力动员力,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科技志愿服务为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打造“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服务线下公众超8.5亿人次,“科普中国”平台传播量达416亿人次,213万名科技工作者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连续4年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深化国际合作……十年来,高质量科普服务惠及我国更广泛人群。
张玉卓说,接下来将着力营造“人人科普、科普人人”的良好氛围,并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倾斜,持续推进科普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基本盘”,为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了最稳定的项目来源。十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约201万项,资助约43万项,覆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资助体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认为,当前应对全球挑战与科研范式变革交织,在这关键历史时期,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不断提升资助效益、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是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三项任务为核心进行了系统性改革。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幅简化申请代码,代码数量由3500多个压缩到1300多个。资助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联合基金,针对不同合作对象明确出资比例,引导多元主体加大投入。
“下一步,科学基金将以转变科研范式与提升凝练科学问题能力为抓手,更加主动开拓未来,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李静海说。(记者胡喆、张泉、温竞华、王琳琳、徐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