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敏芯半导体」603001》,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2020年,创立3年,位于光谷的敏芯半导体(武汉敏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实现2.5G、10G、25G全系列光芯片的批量出货,总计向市场交付超过4000万支光芯片,并已将50G速率光芯片列入在研重点。
集纳了8000颗芯片成品的容器。每颗光芯片大小约为250X200微米
10G以上速率的光芯片,一般被称为中高速芯片。目前,我国已在2.5G速率光芯片实现了高度国产化。
敏芯半导体B+轮投资者高瓴合伙人、高瓴创投软件与硬科技负责人黄立明评价公司:成长空间巨大,未来可期。
人才和资本:技术优势和资本市场布局同样重要
至今为止,张华只给一位老板打过工——任正非。
任正非曾经说过,修桥修房子有钱就可以,但做芯片要求则高太多,得是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才可以。
敏芯半导体董事长张华在光芯片技术团队的组建上,观点和前老板不谋而合。“我们的能力来源于团队,而不是一个人。人才是流动的,因此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他说。
显微镜下正在目检的半成品
在近半年内获得B轮和B+轮融资的敏芯半导体,此前已将半数股权拿出,用于技术核心、经营管理团队成员及部分其他员工的激励。与此同步,公司2020年度产值较2019年度增长10倍。
“除了将重要的公司员工发展为合伙人,我认为企业在资本上清晰的部署,是加快发展的另一必要条件。”
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张华也曾是一名投资人,参与创建投资了十数家企业。据他观察,如果一家企业具备较强的资本运作意识,发展速度将可能明显加快。
技术国产化:得益于“世界工厂”基础,国产替代将等同于全球化替代
毕马威在*发布中国芯片新锐50强榜单时评价,美国限制对中国的科技技术出口,长期将加速半导体国产化进程。
目前,国内光芯片消耗量占全球比重过半。张华认为,得益于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光芯片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将约等于全球化替代。
2019年中国光通信芯片行业概览的数据显示,10G速率的光通信芯片国产率接近50%,而25G速率光通信芯片国产化率仅为5%。随着5G时代到来,市场对25G及以上速率芯片需求逐渐释放。
净化厂房内的黄光区,工程师正在进行操作
人物介绍
▼
张华,1973年生,湖北荆门人,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硕士,先后创立了富泰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深圳加华微捷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武汉敏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等。
©中国光谷
投稿邮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体中心
采写 | 张隽玮
摄影 | 张璨龙
编辑 | 黄安琪
审校 | 康鹏
格隆汇5月31日丨奥康国际(603001.SH)公布,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累计收到政府补助447.84万元,占公司202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为13.15%。
本文源自格隆汇
敏芯股份*SGI指数评分再次获得64的低位值。
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63亿元,同比增长11.86%;归母净利润843.51万元,同比下降72.82%;其中,2021年Q3单季营收仅0.77亿元,同比下降25.03%;归母净利润-178.25万元,同比下降112.74%。
对此,敏芯股份表示,这是由于报告期内股份支付费用增加所致。若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600.92万元、501.46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7.06%、64.48%。
事实上,敏芯股份自科创板上市以来每个季度都有进行股份支付,也因此,公司管理费用占比期间费用率从2020年的9.34%上升至2021年三季度的19.52%。但,这只是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外显因素之一。
不管股份支付前后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如何变化,敏芯股份业绩增长放缓的问题依然存在。
市场扩展受阻 产品缺乏竞争力
敏芯股份是一家以MEMS(即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研发与销售为主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公司业务还涉及部分测试环节。
目前公司有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MEMS惯性传感器等三大产品线。根据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来看,MEMS麦克风营收占比80%以上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其次是MEMS压力传感器收入占比10%左右;MEMS惯性传感器营收占比不到5%。可以看到,公司业绩比较依赖单一产品。
敏芯股份成立之时,恰好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引领的MEMS传感器大规模商业化的时期。从公司产品的终端应用来看,也主要以消费电子市场为主。公司产品广泛应用在终端包括华为、传音、小米、三星、OPPO、联想、索尼等消费电子龙头公司。
随着消费类电子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叠加芯片缺货,导致部分消费类终端品牌出货量减少,进而影响上游元器件供应。公司经营也受到波及。
而公司fabless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是让利润增长受限的关键因素。据公司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来自经销销售收入占比在85%以上,并且前五大客户基本上为经销商客户。
截至2020年末,来自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年度销售总额45.67%。
虽然公司未披露前五名客户是经销还是直销,但据公司2020年报,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客户较为稳定,其中客户三是由去年第十一大客户提升至第三大客户,客户五是由去年第六大客户提升至第五大客户。那这么说,客户公司一、公司二大概率或仍是经销商客户。
但是通过经销商再将公司产品转卖给品牌厂商或ODM厂商等,对公司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利润收益上。
因为缺乏与产品应用终端厂商等的直接对接,公司在客户结构和对销售渠道的把控上伸展有限。
此外,对新市场新需求的响应会相对落后,不能及时的把握下游市场新的颠覆性需求,让公司产品缺乏竞争力。长远来看,也比较难参与到中高端市场的竞争里去。
在今年11月30日接受机构调研时的回答可以看出,公司目前在测试环节也还未有多少大客户品牌。
行业空间窄 竞争激烈
敏芯股份所处的MEMS领域只是半导体行业一个细分领域,行业规模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里占比不到3%。201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美元,而MEMS行业市场规模大约才118亿美元。
据赛迪顾问统计,中国是全球MEMS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2018年,中国MEMS市场规模达到了504亿元。同年,敏芯股份营收为2.5亿元,其中国内销售2.2亿元,大约占到中国MEMS总体市场的0.4%。
虽然前期通过经销商在渠道构建上为敏芯股份实现产品和资金快速周转提供了保障,扩大了市场份额。
据Omdia的数据统计,公司2019年MEMS声学传感器中MEMS芯片的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三,占比5.9%。
但依照公司当前的规模以及业绩增长显出放缓迹象,国内市场的规模大概率不会太高,甚至还有所下降。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的MEMS市场将到达810亿元,同比增长15%。2021年三季度末,敏芯股份营收2.63亿元,同比增长11.86%;如果将其营收全部视为国内收入,其国内市占率也仅约0.32%。
此外,除了敏芯外,市场中还有歌尔股份(002241)、瑞声科技、士兰微(600460)、华润微、格科微、楼氏、意法半导体等国内外龙头公司参与角逐。行业空间窄,行业整体产能充足,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转型能否占据中高端市场一席之地?
目前全球MEMS传感器头部厂商,包括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东芝等都以IDM模式为主。
从当前敏芯股份的产业链布局来看,公司似乎正在靠近IDM模式。其中,MEMS芯片设计由子公司芯仪微电子负责,系统集成设计在子公司中宏微宇;晶圆制造在子公司昆山灵科,布局汽车和医疗;子公司德斯倍和委外的华天科技(002185)负责封装测试产能。如此,这将有利于敏芯股份MEMS传感器一体化设计制造的实现。
目前,子公司德斯倍开始贡献封装与测试产能,单月产能在40kk左右。截至2021年上半年子公司德斯倍实现营收4,346.97万元、净利润221.96万元。
另外,园芯微电子的各项业务已在逐步开展过程中,预计2022年二季度实现“Fablite”模式运营和产品通线。新的封测产线投产后,产能将逐步释放。
可以看到,公司新产品尚处于起量期,暂未和主力产品MEMS声学传感器形成组合竞争优势。
从产销率来看,敏芯股份当前三大产品线的产销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经历了出货量的成长率大幅下降,2020年公司主力产品产销量提升,但产销率同比之下有所下降。
当前,国内半导体产业多领域实现突破,国产替代进程逐渐深化。MEMS传感器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工业、医疗、通信等各个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MEMS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
敏芯股份表示,在电子烟、骨传导、高度计等应用领域的产品在逐步放量,会成为接下来的业绩增长点。
不过,就电子烟当前发展情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能否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可不好说。倒不如在电动汽车和医疗领域多下点功夫。
据EvTank数据,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将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35%。此外,智能手机市场2022年将受益于周期性的换机需求以及新兴国家的新增需求带动,市场有望回暖,而新产能预计明年下半年开始才释放,行业供需紧张的关系至少要到2022年三季度才能够缓解。
未来,敏芯股份能否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就看其能拓展了多少大客户厂牌以及定制化程度多高。
研发投入方面。显然,公司2021年以来加大了研发投入,截至2021年三季度,研发投入占比为18%。但研发成果方面跟头部厂商还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境内外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85项,正在申请的境内外发明专利124项、实用新型专利158项。
而公司与歌尔股份之间的专利战仍在继续中。
感受学科交叉融合的跨界学习,参与知名企业深度实践,“大咖”企业家手把手进行指导……近日,湖北工业大学智能建造专业大一新生刘瑞奇参加完学院专业介绍活动后,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智能建造专业是该校今年新增的新工科专业之一。“所办为所需,所授为所愿,所学为所用。”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富介绍,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北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探索高素质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专业布局对接产业体系
作为湖北省属的工科院校,湖北工业大学与地方产业发展关系密切。今年,该校专业数从73个压缩到56个,实现与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全对接,高度契合国家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所办专业必须是社会所需的,学生想学的,毕业后能用得上的。”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德发介绍,从2013年起,学校就按专业第一志愿率、报到率、专业保有率、就业率等数据及学生满意度构建专业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学校相关规定,上年度以上4类核心数据处于全校后5%的专业,将被预警,并要求不增加招生数量;连续2年预警,将减少招生数量或实行隔年招生;连续3年预警,停止招生。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对接湖北区域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湖北工业大学布局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机器人工程等10个工科专业。同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6个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先后撤销了17个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不够的专业。
此外,该校还打通学科专业孤岛,建设跨院系、多学科专业集群,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该校开设了13个微专业,学生修完学分,即可获得微专业证书。
产业学院“瞄准”社会需求
2019年,湖北高校首家芯片产业学院在湖北工业大学成立,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芯片设计与工艺实验中心,覆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环节。
“我们希望为湖北芯片产业发展培养管用、好用的高素质人才。”该院执行院长吕辉教授介绍,目前,学院在光芯片、射频前端器件、三维存储芯片等领域,与武汉新芯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共建设4家校企研发中心、2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和6个研究生工作站。
由此,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受益颇丰。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2018级学生张文宇就按照工厂规范,在实验室亲手设计了*芯片,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除了芯片产业学院,学校还组建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学院。通过3个产业学院,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商学生发展,共设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共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
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在全国建有300多家实习实训基地,其中3个*实践教育中心、5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5个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每年可满足全校10个新工科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的需要。学校规定,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0—25个项目,而这些项目大多是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践项目。
引导学生到关键领域就业创业
2021年***春晚舞台上,24只随音乐起舞、还会拜年的机器牛“犇犇”以可爱的外形、整齐的动作吸引了诸多目光。这群机器牛的研发负责人,就是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2016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邓志。为了排除通信干扰问题,他带领团队在一周之内研发出全局定位系统。
在湖北工业大学,还有无数个“邓志”。2017届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雷赫,带领一群90后海归一起创业,研发出国内首个移动端实时云渲染家装设计软件。“大学的经历是我创业的底气。”雷赫说。在第三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上,雷赫带领团队设计出一面可互动建筑灯光展墙作品——“海蓝之谜”,成为当年*获选参展的学生作品,也是华中地区首个数字互动跨界建筑作品。
据统计,目前,湖北工业大学七成毕业生服务于新兴产业,为湖北区域重点产业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该校芯片产业学院为例,近3年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7%,其中58.9%进入芯片行业,30.7%选择深造,40%毕业生进入华为、长江存储、烽火通信、敏芯半导体等芯片设计与制造企业工作。
“到关键领域和重点区域就业创业。”湖北工业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夏星介绍,学校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布局,一年来,1500余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人单位进校宣讲招聘,提供岗位近万个。
《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22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陈凌 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