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601878
这可能是今年最强的博士后了!
博新计划,今年400人入选,入选率小于10%;
国自然青年基金,今年资助率不足18%,要想拿一个至少要pk掉4个博士;
博后面上,69批的竞争难度与青年基金已经很接近了,资助率同样不足18%。
不过,有位博士后今年一下都拿到了......
她是来自今天长江日报推送的文章《为白血病患者创造希望,这位协和医院博士后称“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中的主人公——唐露。
小编在感到惊叹之余,也很好奇这位博士后到底有和过人之处?
据长江日报介绍,下面是唐璐的个人简历:
唐露,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致力于血液肿瘤及免疫治疗研究,先后获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1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第6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年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岗位等项目。
一般来说,能拿到博新计划的博后,合作导师大多数为学界大牛。
小编查了一下,唐露的合作导师胡豫确实也是大牛,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血液病学专家。今年,胡豫教授入围了中国工程院第二轮院士候选人名单。
除了个人情况外,小编也查了下唐博士的论文发表情况(2018-2021年):
其中总发文数为11篇,一作文章有五篇,影响因子*为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达到12.5,其余几篇在3-7不等。
总体上还是很突出的,不过没有发现cns子刊及以上的文章。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国自然还是其他基金项目,论文也只是一方面,申请书的质量等等同样也很重要。祝贺唐璐博士后!
下面是长江日报的采访稿: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为重”
“在临床中做科研,在科研中所得到的成果又要运用于临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胡豫教授的言传身教,唐露一直铭记在心。
2012年,唐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去年,又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后,在血液病研究所开展血液肿瘤及免疫治疗研究。
在人潮拥挤的协和医院,综合楼10楼的血液病研究所内,每天有多位研究员在这里开展项目研究。作为全国血液肿瘤治疗研究领域单位之一,多年来从事恶性血液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研究,目前在血液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承担数十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培育了*的学术和医疗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胡豫教授的教导下,唐露也坚持“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成长理念,在研究中更多地结合具体案例,特别是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疾病方面,努力为许多复发难治性肿瘤患者创造根治的希望。
“自己要更快成长,为团队多作一些贡献”
去年博士毕业后,是直接进临床,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后?唐露也有过犹豫。“在医院和导师的支持下,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做临床医学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多创造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临床服务。”一年多以来,唐露的博士后工作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入选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1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
从博士到博士后,唐露学习、工作的地点并没有发生改变,身份和心态却有了一些不一样。
“尽管还是跟血液打交道,但是作为博士后,需要肩负更多创新性、重难点攻关项目研究的任务,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唐露说,目前自己还需要带领几位硕士生开展一些课题和项目研究,“自己要更快成长,为团队多作一些贡献”。
“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这里的一切都让我非常亲切”
求学十载,唐露对武汉有着浓浓的归属感。
“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这里的一切都让我非常亲切。特别是科研平台的打造以及鼓励支持政策的制定,让博士后们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唐露一样,正在武汉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已达数千人。
为支持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武汉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出台《武汉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发放建站资助、项目启动经费、博士后生活津贴、安家补助等,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成为吸引博士后工作站人才进站的一大“筹码”。
唐露认为,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加入博士后工作站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实践研究,对于博士生而言是更好的选择。“武汉市和医院都有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政策,让我们在做研究的同时,免去了后顾之忧。”
内容科教小站
达尔文的进化论,差点被开尔文“杀死”了
盗版论文上千万,被全球学子奉为“女神”?
一个博士的血泪求职路:想入职高校?请以我为鉴避坑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观点,侵删;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浙江沪杭甬(00576)公布,浙商证券(601878.SH)拟发行70亿元可转债,每张面值为人民币 100 元,共计7000万张, 700万手。本次发行的优先配售日和网上申购日为 2022 年 6 月 14 日(T 日)。
原股东可优先配售的可转债数量为其在股权登记日(2022年 6 月 13 日,T-1日)收市后登记在册的持有发行人股份数按每股配售 1.804 元可转债的比例计算可配售可转债金额,再按 1000 元/手转换成手数,每 1 手为一个申购单位,即每股配售 0.001804 手可转债。原股东可优先配售的可转债上限总额为 700 万手。
我曾经写过几个基金,包括博士后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博士毕业后,就去国内一家*高校做博士后 。刚一报到,就要申请地方博士后基金,当时完全没有思路也没有经验。写什么呢?由于时间紧迫,随便抓了一个题目就交上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我就不提了。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任何研究基础的课题是不可能会获得批准的。
来年三月份,我被院里通知可以申报博士后特别资助。什么,还有这好事?天上掉下个馅饼砸到我头上了。原则上,特别资助是表现*的在站博士后才能申请。我还没有申请过国家博士后面上资助,竟然就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当时还挺忐忑,到底写还是不写呢?写,自己的课题还没啥进展,怕浪费了这次机会;不写,毕竟这是一个机会,明年是否给我还不一定,因为每年学校只给学院两个名额。经过思想斗争,写战胜了不写。经过艰难的思考,我选择了博士课题的延续,虽然和我当时的课题不相关,但只要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同意就行了。这毕竟算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写基金,所以我还是费了很多功夫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迅速完成初稿,这个初稿真的有点粗,发给了自己的师弟师妹,让他们帮我提意见。收到意见以后及时修改,然后发给我的硕士导师再提意见。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太忙了,根本没有功夫看我的稿子,最后只签了个字。基金提交了,也没报太大希望,毕竟自己的研究经历还很单薄。九月份的时候,快半年过去了,我几乎忘记了这回事。在吃完晚饭回办公室的路上,实验室的同门告诉我,你的基金中了。我当时懵了,以为和我开玩笑呢,但毕竟心里激动不已,赶紧跑到科学网看新闻,结果我的名字真的就在上面,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妈呀,我当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真心不容易啊,太幸运了。从这件事上,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放弃,尝试了你还有机会,不尝试就退缩放弃,nothing。付出了,总会得到回报的,如果还没有,那是时机和能力还没有达到,需要积累再战。
经历了一年的博士后生涯,实验也有了进展,也拿到了一个博士后特等资助,心情顺畅多了。第二年春季,国家博士后基金又可以申请了,我于是拿当时做的课题去申请。但是,当时我的文章并没有发表,只是有一些初步数据,我便将初步的数据整理放在申请书中,来年公布的时候,我又拿到了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虽然钱不多,但令我更加有信心了。这次申请让我明白,一定要有研究基础,即使没有相关文章发表,一定要体现出做了一些工作。没有研究基础的申请书是很难获得资助的。道理很简单,为什么要给你呢?给了你,做不出成果怎么办?
两年过去了,我的实验进展的还不错。放寒假之前,收到通知说博士后也可以申请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左右),于是我心里翻江倒海在考量要不要申请,申请吧,不中浪费时间;不申请吧,又是个机会,而且如果申请到了,对于我以后找工作是不是会很有帮助呢。经过了艰难的选择,我告诉我的博士后指导老师我想试试,他说好啊。好吧,我既然把话都放出去了,就踏踏实实申请吧。当时,我在想这次我用什么题目呢?思来想去,认为自己想了一个好主意,然后也是阅读了很多文献,但这个题目和我当时的课题不相关,只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题目不错而已。春节后没在家呆几天就回校准备写申请书了。后来,思来想去,应该和我的博士导师联系一下,毕竟他比我经验丰富。于是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说我俩电话聊聊吧。我的博士导师水平很高,教了我几招,大意是这样的,基金是否能获得支持可以总结为三点:一、“为什么做”;二、“怎么做”;三、“为什么你来做”。妈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看来和高人请教太重要了。这里我展开讲讲,“为什么做”对应申请书中的立项依据和科学问题,在这两部分应该讲清楚“为什么做”。换句话说就是这个课题立项的必要性。“怎么做”就是研究方案了,如何一步步开展。“为什么你来做”就是说服审稿人为什么你来做,而不是别人,为什么这个任务交给你合适,并且让基金委放心,对应于申请书中的研究基础。听完之后,我立马改变了选题,还是用我当时的博士后课题作为选题,因为这才是我真正的优势所在。当时,还是没有文章发表,但结果已经不少了,我便把结果都融入到了申请书中。暑假的时候,导师告诉我,你的青年基金中了,当时激动地抱住我女友(现在老婆),激动之情无法言喻。也许一个青年基金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博士后来讲,真的是莫大的安慰。好吧,再总结一下,这次我收获也是最多的。首先、敢于尝试,不要怕失败,如果我当时觉得费事不申请肯定也拿不到;其次、选题和基金写作一定要符合上面三原则“为什么做”,“怎么做”,“为什么你来做”,如果你觉得这三点说透了,你的申请书就立起来了(我导师的原话);三、注意细节,标点、语法、文献格式、句子是否通顺等等,细节往往决定了评审专家的最初印象以及最后的评语。
基金申请过程就是我的成长史,我的信心也提高了很多。当然了,基金申请不光取决于您的申请书,还有很多其它因素。比如您在业界的口碑,在科学圈千万别坏了自己的名声;您的人脉关系,这里我不是鼓励大家去拉关系,但是一定要经常参加专业会议,在圈里给大家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样您的申请书到了认识您的评审专家手里,也不会轻易就给您毙掉,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最后祝大家都能在明年的基金申请中有所斩获,科研事业更加顺利,paper 多多,基金拿来。
离开科研岗位已经好多年了,不过,那段在国内做博士后的日子还是历历在目,感觉从那以后,我的人生改变了轨迹。
文 | 《中国科学报》
第一次听闻我国计划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流动站时,郑兰荪正在美国休斯敦的中国领事馆。当时是1985年底,他正在准备回国事宜。
郑兰荪是恢复高考次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的。大学毕业时,他考取了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
在美国,他师从碳60(C60)分子的发现者、美国莱斯大学教授Smalley,并参与了起步不久的原子团簇科学研究。
Smalley因为C60的发现,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6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没几天的郑兰荪就回国工作了,是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留美研究生项目中,第一个学成回国工作的人。
郑兰荪用足球解释C60的结构。 受访者供图
答辩轻松
1986年年底,郑兰荪便申请了某科研机构的青年科学基金,但遗憾的是未能获批。
他也因此迟迟不能独立开展研究,“心中十分焦急”。
峰回路转。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青年基金)设立,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资助*年轻教师基金”,让他有了盼头。
首届青年基金是郑兰荪申请的第一个研究项目,他为此准备的时间并不长。
“当时比较单纯,甚至都不清楚项目答辩后淘汰的比例。”郑兰荪回忆道,答辩时,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征铠慈眉善目,对后辈总是亲切鼓励、循循善诱,这让他感到很放松。
郑兰荪申请的青年基金的题目是“过渡金属原子簇的激光产生及其结构与催化性能”。
这是他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也是Smalley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创建的研究方法和开创的研究方向,在国际上也是“高精尖”的研究序列。
在首届青年基金的申请中,郑兰荪轻松地通过答辩,并获得了5万元的*额度资助,从此开始了原子团簇的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物理化学学科负责人张慧心很清楚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很难实现,项目答辩通过后便提前给郑兰荪打了“预防针”。
“国内的研究条件与国外不同,为了申请项目,可能将研究目标定得比较高,项目执行还要考虑实际情况和能力。”张慧心提醒道。
尽管在郑兰荪的努力下,最后顺利地完成了项目,但他一直不能忘怀张慧心等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
张慧心每次来厦门开会,都会到郑兰荪的实验室了解工作进展。
“她站到高高的凳子上,通过我们自制的观察窗观看装置的内部构造。她像长辈一样关心着我的成长。他们身上体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工作作风和传统,是激励我们努力进取的强大动力。”郑兰荪回忆道。
自制“国内版”仪器装置
申请到5万元青年基金的同时,郑兰荪还申请到国家教育委员会“资助*年轻教师基金”,后者有8.5万元。二者相加共13.5万元。
在上世纪80年代,这无疑是一笔较大数额的科研经费。但与建成项目计划中的原子团簇研究装置的花销相比,经费差距仍然明显。
回国前,郑兰荪认为“国内不太可能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回国时并没有携带任何技术资料。
这些经费不可能购买国外仪器甚至部件,而彼时国内的加工能力比较落后,信息又不畅通。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师孔繁敖、马兴孝、俞书勤等人的帮助下,郑兰荪联系上该校近代物理学教授王砚方,在其快电子实验室研制出高速电子采集卡和程控脉冲发生器;后来,郑兰荪又在孔繁敖的帮助下,联系到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教授张多明,购置了微通道板离子检测器。
郑兰荪的母校厦门大学化学学科有着尽力扶持青年教师成长的*传统。中国科学院院士蔡启瑞和张乾二作为郑兰荪博士后的指导教师,更是支持和鼓励他独立开展研究。
脉冲激光器是研究装置中最难解决的部分。进口的激光器需要十几万美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郑兰荪在《中国激光》杂志的广告上看到苏州一所中学的校办工厂正在生产脉冲激光器。
他根据广告上的地址,在苏州石路的一间老房子里找到这家“工厂”,仅花费5500元,就买下了这款脉冲激光器。
神奇的是,这款十分简易的脉冲激光器不仅能够出光,而且可以脉冲触发控制,能够满足他初步的实验要求。
郑兰荪在高考前,曾经在厦大物理系综合电子厂等工厂干了多年的钳工。
他能够完成仪器的机械设计,包括所有加工图纸设计。
Smalley对光机电、软硬件无不精通,郑兰荪读研究生期间,还得其指导完成了整套仪器的安装与调试。
在获得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后,郑兰荪“量体裁衣”设计了产生激光与研究原子簇的装置。
该装置全部采用国产部件,完全由计算机控制和采集数据,是名副其实的自制“国内版”仪器装置。
第一次试验,仪器就采集到了信号。“现在回想起来,是十分幸运的,在获得项目资助后不到一年就成功了。所有关键部件都是*使用,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仪器不出信号,就很难调试和应用。”郑兰荪说。
郑兰荪自制的“国内版”仪器装置。 受访者供图
有意思的是,郑兰荪还将装置上采集到的原子团簇质谱,打印出来制作成圣诞卡寄给Smalley。
看着这份仅为其实验室十分之一价格的装置制作出的“作品”,Smalley感到十分惊喜。
拿过好几个“第一”
郑兰荪与他的囚禁团簇离子电子衍射质谱仪。 受访者供图
“我是幸运的。”郑兰荪坦诚地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上,他拿过好几个“第一”。
除了首届青年基金以外,1992年他获得了首届自然科学基金委*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994年又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此外,他还成功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博士后研究基金等的资助,也都是首届。幸运的背后是郑兰荪日积月累的努力。
随着经济发展,科研经费的资助金额“水涨船高”,但“就像吃了3个包子饱了,不能说早知道只吃第3个包子”一样,随着时间流逝,郑兰荪很难准确分辨每个项目各自的成效。
但在他记忆深处,青年基金的意义始终无可替代。
“这是我申请和答辩的第一项科学基金。”此后,他坚持不懈地扎根在原子团簇的科学研究上,并带动了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
2001年,郑兰荪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团簇构造、功能及多级演化”为主要内容设立了重大研究计划。
郑兰荪注意到,时至今日,青年基金依然是绝大多数从事基础科研的青年研究人员申请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他们研究生涯开启的第一步。
“随着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队伍的快速壮大,相应的竞争肯定会越来越大,项目审批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
“青年基金应当鼓励自由探索,提倡科学问题导向。青年科研工作者要能够提出科学问题,敢于探索和创新。
申请的研究项目要尽可能与申请者攻读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工作期间的工作有所区分和创新。
从申请和执行青年基金开始,青年科研工作者应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乃至研究思想,提出乃至解决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扎实地迈出科学研究的步伐。”采访结束前,郑兰荪如是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博士后基金和青年基金哪个难》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博士后基金和青年基金哪个难、601878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