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学历已经成为学生身上一个必不可少的标签了。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递增,以近百万的幅度上涨,一方面体现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学历正在不断贬值。
根据教育专家预测,我国今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将会突破千万大关,而千万大学生将会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
学历贬值是事实,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家待业,短时间无法实现就业,而博士却像一股清流,站在金字塔顶端,掌握十足的话语权。
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那么稀有了,可以说一抓一大把,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也可以挑挑拣拣,有非常大的选择空间。
学生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怎能甘愿躺平?那么最简单快速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方式是什么呢?很多大学生把目光放在了考研上,考上研究生之后,就业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甚至有些学生不止步于此,选择直接读博,博士的含金量无需多言,那时就变成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了。
博士在就业中享有*的话语权
和大学生不同,我国博士的数量少之又少,在14亿人口当中,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只有约94.65万人,还不到100万。
这个比例很明显的体现出博士的含金量,如果博士能够顺利毕业,那么无疑就是最*的人才了,也会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
可以说,博士在就业竞争中享有*的话语权,不是企业选人,而是人选企业。
虽然读完博士之后,年龄都35+了,但不管是未来的发展还是薪资待遇,都是很可观的,所以说前期的投资都是值得的。
博士的稀有程度也让大众离这个名词很遥远,除去博士之外,还有博士后这一头衔,那么博士后是不是比博士还要厉害呢?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惑。
博士和博士后有啥区别?大学教授给出正确答案,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互联网时代,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众对学术界也逐渐关心起来,这可能就是知识的魅力吧!
不过毕竟不是专业的,所以经常会闹出乌龙,分不清学历和学历的概念,有时候在公开场合,难掩尴尬之情。
其实这也情有可原,博士和博士后的概念,其实很多人都犯迷糊,虽然两者仅有一字之差,不过到底区别在哪里,很多人确实不知道,一位大学教授给出标准答案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
“我国的*学历是什么?”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博士后,不过大学教授给出权威性的答案,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博士和博士后代表的都不是学历,*学历是研究生,更确切一点是博士研究生,博士代表学生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获得的学位,而博士后则是博士毕业后一段工作经历。
经历这样一番简单的概括,大家才知道原来博士和博士后完全不同,果然,专业性的知识还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解答。
博士含金量高,毕业门槛也高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于是决定参加考研,研究生的门槛也在不断的提高。
能考上研究生,并且可以顺利的毕业,就足以证明学生个人能力很突出了,而有些学生并不满足于硕士毕业,而是向着更高的学历冲刺,那就是读博。
博士的含金量高,但是毕业门槛也不低,读到博士,需要可不仅仅是实力,更需要耐力,而博士毕业的话,对学生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所以说,如果学生想挑战提供自己的学历,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够成为一名博士,无疑是*的,不过博士研究生毕业要比硕士研究生毕业难度更大。
写在最后
能够有自己的目标,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本身就值得每个学生去学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是继续读博还是直接毕业,就看学生个人追求了,不管是博士还是博士后,都有很强的实力和水平,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其实就是*的。
对于博士和博士后的区别,相信大家听过高校老师普及知识之后,心中有了更准确的答案,这也算一个全新的收获,学海无涯,对此前不了解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进步。
话题讨论:你之前知道两者之间有啥区别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0年立秋什么时间几点几分:8月7日09:06:03,星期五。
关于立秋,在民间确实有着“早立秋”和“晚立秋”之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还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看立秋节点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如果是在白天的上午立秋,也就是在中午12点钟之前立秋,那就是“早立秋”。而如果是在12点钟以后立秋,那就是“晚立秋”了。
今年的立秋时间是在8月7日09:06:03,以此来看就是在早上立秋,因此就是“早立秋”。而在民间关于早立秋有着“早上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的说法,就是说早上立秋,秋后就会很凉快,酷暑天将很快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的秋季。
相关新闻
立秋:有风有露有蝉鸣
立秋作为进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实在是可爱,在这一天,太阳会突然失去了威力,就连午后的热浪也藏起了锋利。一切都圆润起来。触摸着秋的开端,不禁深深喜欢上这个崭新的季节,就像是在酷暑天猛地喝上一杯可口的冷饮。于是,想从每个人的记忆中去多了解了解立秋,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节气。
立秋这天要“啃秋”
今年62岁的常女士一说起立秋,就有讲不完的故事。年轻时下乡,她最喜欢的就是立秋时节。“那时候有些乡里的学校一入立秋,就有两三周不给学生留作业了,因为大家都得回家去秋收。等稻子割完了,学校的操场就成了打谷场,热闹得很。一个学期结束,大家的脸都明显晒黑了!”
除了秋收操场上的特别记忆,常女士还记得当时在一些老乡家有立秋吃瓜的习俗。她回忆说,那个年代条件差,一到暑天酷热难耐,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只能靠蒲扇度过闷热的夏天,时间一长,大人小孩个个身上都长了痱子。“等到了立秋这天,有些家里的老人会张罗孩子们一起吃瓜,就是大西瓜,切好了摆一桌子,就像一种仪式一样,让每个人都吃几牙儿,说是叫‘啃秋’,意思就是酷暑难熬,终于等到了立秋,大家一口一口将秋天咬住,让凉爽的时间长一些,这样就可以不生‘秋痱子’了。”常女士笑着说,其实一整个夏天大家也都有西瓜吃,但唯独立秋这天经历了充满仪式感的“啃秋”,让人会觉得那天西瓜的滋味会更特别。
立秋有“三候”
秋天共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是秋天第一个节气。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秋”,指暑去凉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就是秋天的开始,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字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张訸说,立秋有三候:“初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有风有露还有蝉鸣,格外有意境。“尤其是立秋后的傍晚,小区里会突然热闹起来,纳凉的,下棋的,闲聊的,踢球的,小风一吹,很惬意。等夜深了些,抬头有月,特别有感觉。”
对于立秋三候,银川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解释说,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微微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清晨室外的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而立秋时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不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心境不同,对秋的理解也不相同。张訸说,有人为秋叹息,有人为秋欢喜,这或许就是秋独有的魅力。
立秋之时农事忙
宁夏大学农学院教授蒋全熊说,每一个节气都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而秋天的6个节气里,他最关注的就是立秋。
“立秋对农民朋友有多重要,从农谚中就可以看到。”蒋全熊举例说,比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地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民间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和“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蒋全熊介绍说,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水稻、大豆、玉米、甘薯……长势尤其好,这些农作物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如果这个时候不下雨,会非常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从立秋后开始,田里要提前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此外,立秋时节双季晚稻正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蒋全熊说。
银川日报
这可能是今年最强的博士后了!
博新计划,今年400人入选,入选率小于10%;
国自然青年基金,今年资助率不足18%,要想拿一个至少要pk掉4个博士;
博后面上,69批的竞争难度与青年基金已经很接近了,资助率同样不足18%。
不过,有位博士后今年一下都拿到了......
她是来自今天长江日报推送的文章《为白血病患者创造希望,这位协和医院博士后称“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中的主人公——唐露。
小编在感到惊叹之余,也很好奇这位博士后到底有和过人之处?
据长江日报介绍,下面是唐璐的个人简历:
唐露,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致力于血液肿瘤及免疫治疗研究,先后获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1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第6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年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岗位等项目。
一般来说,能拿到博新计划的博后,合作导师大多数为学界大牛。
小编查了一下,唐露的合作导师胡豫确实也是大牛,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血液病学专家。今年,胡豫教授入围了中国工程院第二轮院士候选人名单。
除了个人情况外,小编也查了下唐博士的论文发表情况(2018-2021年):
其中总发文数为11篇,一作文章有五篇,影响因子*为Clinical Cancer Research,达到12.5,其余几篇在3-7不等。
总体上还是很突出的,不过没有发现cns子刊及以上的文章。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国自然还是其他基金项目,论文也只是一方面,申请书的质量等等同样也很重要。祝贺唐璐博士后!
下面是长江日报的采访稿: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为重”
“在临床中做科研,在科研中所得到的成果又要运用于临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胡豫教授的言传身教,唐露一直铭记在心。
2012年,唐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去年,又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后,在血液病研究所开展血液肿瘤及免疫治疗研究。
在人潮拥挤的协和医院,综合楼10楼的血液病研究所内,每天有多位研究员在这里开展项目研究。作为全国血液肿瘤治疗研究领域单位之一,多年来从事恶性血液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研究,目前在血液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承担数十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培育了*的学术和医疗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胡豫教授的教导下,唐露也坚持“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临床工作和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成长理念,在研究中更多地结合具体案例,特别是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疾病方面,努力为许多复发难治性肿瘤患者创造根治的希望。
“自己要更快成长,为团队多作一些贡献”
去年博士毕业后,是直接进临床,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后?唐露也有过犹豫。“在医院和导师的支持下,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做临床医学研究,希望能够取得更多创造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临床服务。”一年多以来,唐露的博士后工作获得了广泛认可,先后入选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21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
从博士到博士后,唐露学习、工作的地点并没有发生改变,身份和心态却有了一些不一样。
“尽管还是跟血液打交道,但是作为博士后,需要肩负更多创新性、重难点攻关项目研究的任务,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唐露说,目前自己还需要带领几位硕士生开展一些课题和项目研究,“自己要更快成长,为团队多作一些贡献”。
“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这里的一切都让我非常亲切”
求学十载,唐露对武汉有着浓浓的归属感。
“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工作,这里的一切都让我非常亲切。特别是科研平台的打造以及鼓励支持政策的制定,让博士后们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唐露一样,正在武汉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已达数千人。
为支持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武汉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出台《武汉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发放建站资助、项目启动经费、博士后生活津贴、安家补助等,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成为吸引博士后工作站人才进站的一大“筹码”。
唐露认为,在进入临床工作前,加入博士后工作站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实践研究,对于博士生而言是更好的选择。“武汉市和医院都有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政策,让我们在做研究的同时,免去了后顾之忧。”
内容科教小站
达尔文的进化论,差点被开尔文“杀死”了
盗版论文上千万,被全球学子奉为“女神”?
一个博士的血泪求职路:想入职高校?请以我为鉴避坑
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观点,侵删;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转载使用,请向原作者申请,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历史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冲击着我国就业市场,就业格局和就业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由于疫情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倒闭,使得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问题浮现。同时,随着研究生学历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市场,就业问题日益加剧。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产教融合等问题,将对博士毕业生就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学者对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卿石松通过分析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临时就业等;陈洪捷教授通过6344份博士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群体差异性,发现七成选择了学术职业,三成选择了非学术职业;徐志平等以“双*”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2017届我国63所“双*”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学术性岗位仍然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
然而运用连续几年博士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很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都去了哪里?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有多少博士毕业生继续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又有多少进入了企业工作?他们的就业特征及趋势是否与已有研究中的就业特征保持一致?不同性别对不同的工作性质是如何选择的?有多少人选择中西部地区就业?等等。
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梳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趋势,将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及时掌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而促进协同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产学融合,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
研究设计
1.数据总体情况
使用教育部相关部门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学位授予信息中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包含党校、军队院校、军事学以及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信息为空的数据)。有效数据共计304020条,其中学术学位博士280622条,专业学位博士23398条;男性占比60.28%,女性占比39.72%;*大学建设高校占比51.51%,*学科建设高校占比31.79%,普通高校占比14.50%,科研机构占比2.20%;学习方式以脱产学习为主,占比89.68%。数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特征指标建立
根据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结构及代码手册(2020版)(以下简称“手册2020版”)对学历教育博士毕业生去向的定义,博士毕业生去向分为就业、继续求学、入博士后流动站(本文仅包括当年应届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数)、出国、出境、待业和其他7种类型。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就业包括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务合同、定向委培、升学、出境、出国、项目制博士研究生培养以及入博士后流动站等。为更加直观地研究和分析博士毕业生去向,本文将样本数据中去向为就业、继续求学、入博士后流动站、出国、出境、其他均归为就业范畴,并从就业、待业两个方面对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对去向中的就业数据从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单位地区以及工作性质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方法
结合全面性与系统性,首先采取描述性分析对博士毕业生去向整体情况进行描述,然后使用卡方检验对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性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特征差异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
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整体情况
从表1的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情况、表2的博士研究生就业与待业情况以及图1中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趋势(虚线部分),可以得出:
第一,博士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数据分析显示: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285729人,就业率均值94.01%;待业人数18291人,待业率均值5.99%。其中,2015/2016学年博士毕业生就业率*,达 94.91%;2019/2020学年就业率*,只有91.34%,但整体就业率均超过了90%。
第二,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逐年下降,而待业率逐年上升。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从2015/2016学年的94.91%逐渐下降到2019/2020学年的91.34%;待业率从2015/2016学年的5.09%逐渐上升到2019/2020学年的8.66%。
第三,博士毕业生出国出境人数比例相对稳定。2015—202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出国出境总人数为7415人,占总数的比例仅为2.44%。
第四,博士毕业生就业率高低与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紧密相关。数据显示,教育类(教育博士、教育学博士)、医学类(口腔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医学博士、中医博士)、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因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就业率较高。例如教育类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84%,医学类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40%,法学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72%,管理学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18%,经济学博士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4.61%。就业率*的是农学博士毕业生,其五年平均就业率仅为86.67%。
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博士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以及就业政策对博士毕业生的吸引程度,而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预示着博士毕业生就业发展方向;工作性质选择与博士毕业生所学知识紧密关联,体现了学习知识与工作现状的相关性。
根据手册2020版,就业单位性质包含行政单位、科研设计单位、高等学校、其他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其他企业、部队、其他等共计12个类别;工作性质包含教学和(或)科研、管理和其他3类。分析可知博士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征:
1.就业地区
(1)博士毕业生就业倾向于“属地原则”。首先是在培养单位所在地就业,如图2所示,博士毕业生选择培养单位所在地就业比例*为45.80%,*为94.42%,平均水平为68.79%。其次是在户籍所在地就业。东部地区以北京市、江苏省为例,户籍所在地为北京市的博士毕业生有16474人,其中选择在北京市就业的人数为12870人,占比78.12%;户籍所在地为江苏省的博士毕业生14357人,选择在江苏省就业的人数为10250人,占比71.39%。中部以江西、湖北两省为例,户籍所在地为江西省的博士毕业生4550人,选择在江西省就业的人数为2353人,占比51.71%;户籍所在地为湖北省的博士毕业生12195人,选择在湖北省就业的人数为6936人,占比56.88%。西部地区以四川、陕西两省为例,户籍所在地为四川省的博士毕业生有8472人,选择在四川省就业的人数为5674人,占比66.97%;户籍所在地为陕西省的博士毕业生6314人,选择在陕西省就业的人数为3938人,占比62.37%。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2)博士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效应”。数据显示,近5年就业热门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省市。前几名依次为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山东、浙江,在这些省市就业人数比例高达48.76%,其中选择在北京市就业的比例*。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市就业的比例依次为15.57%、16.01%、14.57%、14.86%、14.23%;其次是选择在江苏省就业,近5年比例依次为8.03%、7.86%、8.46%、9.13%、8.93%;再次是选择在上海市就业,近5年比例依次为8.26%、7.38%、7.76%、6.33%、6.03%,这仍与当下北上广是就业热门地区的现象相符合。
尽管北上广成为近年来就业的热门地区,但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及江苏的高校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其他地区输送人才。北京地区高校近5年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为89393人,占全国博士毕业生总数的29.4%,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有51749人,而选择在北京市就业的仅为24609人,占比47.6%,这意味着北京地区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有52.4%流向国内其他地区就业。上海、江苏及广东地区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流向国内其他地区就业的比例也分别为39.90%、35.66%、33.18%。
数据显示,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博士毕业生相对较少,其中选择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4.29%,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仅为16.46%。
尽管如此,根据“属地原则”可以得知,某一地区培养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在该地区就业的比例仍然较大,中部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例,近5年湖南省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有8507人,毕业后就业的有6877人,这其中选择在湖南省就业的就有4503人,占比65.48%;同样,湖北省培养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在该省就业的比例为50%。西部以四川、陕西两省为例,四川省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有11573人,毕业后就业的有8549人,其中选择在四川省就业的有5231人,占比61.19%;同样,陕西省培养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在该省就业的比例为55.53%。从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情况来看,虽然印证了“属地原则”,但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对国内其他地区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吸引力度还不够。
2.就业单位性质
(1)就业单位性质总体情况如表3所示。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首先以科研单位为主,包括高等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其次是医疗卫生单位,再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博士毕业生在高等院校就业的比例占据*优势,高达45.55%;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6.96%,位居第二;在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0.25%,位居第三。
(2)不同院校类型的博士毕业生对不同性质就业单位的选择存在差异。本研究对不同院校的博士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差异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16164.813,P<0.01,表明差异明显。通过Post hoc testing检验,根据调整后的标准化残差值如表4所示(限于篇幅原因,就业单位性质不包括其他教学单位、其他企业、其他、部队),*大学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行政单位、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等就业;*学科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科研设计单位、民营企业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普通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学校就业。
(3)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毕业生对不同性质就业单位的选择存在差异。为考察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毕业生对不同性质工作单位的选择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对不同学科门类博士毕业生进行了卡方检验(限于篇幅原因,就业单位性质不包括其他教学单位、其他企业、其他、部队),结果显示X2=121018.418,P<0.01,表明差异性显著。通过Post hoc testing检验,如表5所示,根据调整后的标注化残差可看出:12个学科门类中(不包含军事学),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的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更倾向于在高等学校就业,这与就业单位性质总体情况描述一致。
理学、工学、农学的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倾向于选择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更倾向于选择行政单位就业;医学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倾向于选择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经济学、工学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倾向于选择国有企业就业;理学、农学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倾向于选择其他事业单位就业。除此以外,理学、工学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还倾向于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
(4)不同专业学位类别博士毕业生对不同性质就业单位的选择存在差异。目前我国仅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教育、工程以及兽医等6种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可分为医学类、工程类和教育类博士专业学位(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检验)。
近5年就业数据显示,医学类相关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均超过了85%,其中临床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15953人,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是93.24%,在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是3.00%;中医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503人,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为89.26%,在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为7.16%,选择在其他性质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79%;口腔医学博士毕业生在医疗卫生单位就业的比例为85.0%,在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为11.0%,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0%。
教育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为332人,在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为67.17%,在其他教学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5.96%,在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为9.34%,在行政单位就业的比例为3.92%。
工程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为246人,在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比例为28.86%,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8.46%,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为13.82%,在高等学校就业的比例为6.10%。
3.工作性质
工作性质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不同角度和标准对工作进行分类,体现了博士毕业生所学知识与工作内容的关联程度。由于性别及学习方式的差异,博士毕业生表现出偏好性行为方式与特征。为考察性别及学习方式是否对工作性质选择有关,分别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博士毕业生从事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性别博士毕业生从事不同工作性质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
(1)不同学习方式的博士毕业生在工作性质上存在差异。数据显示X2=3531.263,P<0.01,表明差异性显著。三种学习方式中,半脱产学习的博士毕业生相对于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的更倾向于选择管理类工作,脱产学习的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半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的更倾向于教学与(或)科研工作,业余学习的博士毕业生相对于另外两种学习方式的更倾向于从事其他性质的工作。
(2)性别在工作性质上差异明显。数据显示X2=1016.668,P<0.01,表明差异性显著。尽管男性博士毕业生和女性博士毕业生从事教学与(或)科研的比例无明显差距(相差2.7%),但通过调整的残差可以得知,男性相对于女性博士毕业生而言倾向于管理类工作,女性相对于男性博士毕业生而言倾向于教学与(或)科研工作。
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我国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去向数据总体情况以及就业特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较高,待业率较低且呈上升趋势。通过对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就业率*的是91.34%(2019/2020学年),平均就业率是94.01%。因此,我国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良好,这与相关同类研究结论一致。
博士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学历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仅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就已突破十万,近几年大量博士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企业产业结构化调整与升级,企业对博士毕业生综合能力需求日益显现,博士毕业生需要本专业知识以外的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
因此,培养单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产教融合、产学融合,建立多样化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体系。针对就业市场复合型人才需求,探索设置多样化“交叉”学科门类,调整优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率。
第二,不同门类、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差异较大,其中教育、医学、法律、管理以及经济等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类别)就业率较高。
第三,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以“学术型”市场为主,“非学术型”市场为辅。数据显示,博士毕业生依然是学术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在高等学校和科研设计单位就业比例高达5成,而到“非学术”市场就业(国有企业6.97%、民营企业5.00%、事业单位3.68%、行政单位3.45%)整体比例较低,这与沈文钦等的研究“哪些博士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结论一致。尽管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和科研型人才,但是企业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中博士毕业的学历比例较低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引导博士毕业生将学习的隐性知识迁移到企业和实际应用中。
第四,我国博士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区具有“属地原则、中心聚集效应”特点。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偏好首先是培养单位所在地区,其次是户籍所在地及其相邻地区。数据显示博士毕业生选择在培养单位所在地区就业的比例接近70%,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在培养单位所在地区就业比例高达90%。已有研究表明,这与博士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已经适应了该地区有紧密联系。博士毕业生选择户籍所在地就业,*为43.62%(河北省),*为79%(广东省),这种现象在东部、中部地区较为明显,这与“亲属就近”原则有关,也与户籍所在地经济实力发展有关系。
博士毕业生就业地区还具有以北上广、江浙等热门地区为“中心”的聚集效应。这些现象反映了经济发达地区除提供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和更加完善的工作条件以外,也侧面反映了培养单位相关就业指导与就业基础知识不够普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选择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地域分布,注重均衡发展。就业单位地区的“聚集效应”导致就业地区不均衡,地区经济差距日益增大。
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培养单位应共同参与建立就业创业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跟踪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相关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就业扶贫,同时加大对民营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企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提高毕业生待遇,保障就业条件,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第五,性别、学习方式对工作性质选择具有显著性差异。数据分析表明:男性相对于女性博士毕业生而言倾向于管理相关工作,而女性博士毕业生倾向于从事与教学和(或)科研工作。这可能和女性拥有细致、严谨等特征有密切关系。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脱产学习的博士研究生占绝大多数,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学与(或)科研工作,这与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科研劳动力的培养目标一致,也与本研究就业单位性质分析中的结论一致。半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的博士毕业生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这一部分博士生主要为已就业(创业)管理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以补充工作中需要的专业知识,提高工作综合能力。
第六,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学位类别紧密相关。目前,由于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类别相对单一,且就业与专业学位类别紧密结合,教育类博士毕业生主要在高等学校工作,医学类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主要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工程博士主要在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单位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我国应注重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扩大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使用学位授予信息中博士毕业生的去向数据,只能反映博士毕业生刚毕业即将离校时的去向选择情况,是初次去向选择,并不是最终去向选择。因此初次就业选择情况与最终实际就业情况会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初次去向选择不能完全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以及获得就业岗位的难易程度。限于全国博士毕业生最终去向数据难以获得,本研究使用初次去向选择数据探讨博士生的培养及毕业去向状况仍具有现实意义。
根据学位信息报送系统中对毕业去向的采集字段描述,去向中“其他”是指就业去向除就业、入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求学、出国、出境以及待业以外的去向情况均归类为“其他”,由于学位信息报送系统未采集此类博士毕业生去向的详细数据,因此,去向为“其他”的博士毕业生数据是本研究的一大局限性。尽管如此,仍不影响博士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及就业特征趋势分析。
本文原题为《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基于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数据的分析》
作者简介
罗洪川,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向体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信息处项目主管;
高玉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信息处副处长;
马永红(通讯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博士后面上》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博士后面上、今日立秋是几点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