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5月10日,在美国内华达州博尔德附近,米德湖干涸的河床上可见一艘曾沉没于此的旧船。 新华社发
近期,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说,2021年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这四项气候变化关键指标都创下新纪录,显示人类活动正在造成全球范围内陆地、海洋和大气变化,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形成持久、有害的影响。科学家警告,今后几年,高温天气可能在全球变得更频繁、更猛烈,这意味着到本世纪中叶,干旱时间将变得更长、程度加剧。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过去七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七年。2021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说,“气候变化正在我们眼前发生”,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变暖将影响数代人。
报告说,2021年海洋上层2000米深度范围继续升温,预计未来还将持续升温,而这一变化在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是不可逆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在2013至2021年间平均每年上升约4.5毫米,主要原因是冰盖加速融化。
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肆虐
此外,异常热浪、洪水、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肆虐,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流离失所。这些灾害及新冠疫情削弱了几十年来全球在改善粮食安全上取得的进展,导致越来越多国家面临饥荒风险。
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机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与此次报告相关的视频致辞中批评“人类在解决气候恶化问题方面的一连串败绩”。他呼吁采取五项关键行动以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包括获取更多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供应、将可再生能源的私人和公共投资增加两倍、停止对化石燃料的补贴等。
焦点
A 海平面上升等指标再破纪录
温室气体浓度。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过去七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七年,2021年“仅仅”是这七个最暖年份之一。年初和年底出现了拉尼娜事件,产生了暂时的降温效果,但并没有扭转气温上升的总体趋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约1.11摄氏度。
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在2013至2021年间平均每年上升4.5毫米,之后于2021年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速率是1993至2002年间的两倍多,主要原因是冰盖中冰量的加速流失。这对数亿沿海居民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大了其对热带气旋的脆弱性。
根据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目前20%-90%的沿海湿地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这将进一步损害粮食供应、旅游业和海岸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
海洋热量。2021年,海洋上层2000米深度继续升温,预计未来还将持续,这一变化在百年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是不可逆的,且这种暖温正不断向更深层次渗透。
海洋酸化。海洋吸收了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约23%的二氧化碳。这与海水发生反应,导致海洋酸化,威胁着生物和生态系统,进而威胁到粮食安全、旅游业和沿海保护。公海表面的pH值现在是2000年来的最低值——26。
B 其他各类气候危机加剧
冰量减少 冰冻圈:尽管2020-2021年冰川年的融化程度低于最近几年,但在几十年的时间尺度上,冰量损失有明显的加速趋势。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的基准冰川已平均减薄了33.5米(冰当量),其中76%的减薄发生在1980年以后。对于加拿大和美国西北部的冰川来说,2021年是特别糟糕的一年。由于6月和7月的热浪和火灾,冰量损失创了纪录。
热浪异常 异常的热浪打破了北美西部和地中海的记录。去年7月9日,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的气温高达54.4°C,等同于至少自1930年代以来全球最高记录的2020年值,而西西里岛的锡拉丘兹的气温达到了48.8°C。6月29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气温达到了49.6°C,导致500多人因高温死亡,助长了毁灭性的野火,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11月洪水带来的影响。
洪水肆虐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洪水,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人民币。去年7月中旬,欧洲西部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灾,德国的经济损失超过了200亿美元,生命损失惨重。
干旱加剧 干旱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包括非洲之角、加拿大、美国西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在位于亚热带的南美洲地区,干旱造成了巨大的农业损失,破坏了能源生产和河流运输。2022年迄今,非洲之角的干旱已经加剧。
飓风危害 飓风艾达是北大西洋本飓风季最大的飓风,于去年8月29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登陆,美国的经济损失估计为750亿美元。
臭氧洞变大 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又大又深,颇为异常。在强大、稳定的极地漩涡和平流层下部温度低于平均条件的影响下,达到了最大面积24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非洲的面积)。
生态退化 有些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例如山区生态系统—世界水塔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升温加大了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包括海草草地和海带林)不可逆转的损失风险。珊瑚礁尤其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预计在升温1.5°C时,它们将失去70%至90%的原有覆盖面积,在升温2°C时,将失去99%以上。
预测
未来5年全球较工业化前升温1.5℃可能性为近50%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未来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暂时升高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近50%,这一几率正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全球气候最新通报,2022至2026年期间至少有一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几率高达93%,而此前最热年份是2016年。2022至2026年的5年气温平均值高于过去5年(2017至2021年)的几率也是93%。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自2015年以来,全球未来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暂时升高1.5摄氏度的几率逐步上升;在2017至2021年期间,这一几率升至10%;到2022至2026年期间,该几率将增至近50%。
该组织预测,2022至2026年间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至1.7摄氏度。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影响
气候变化正在造成巨大损失
极端天气已导致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给人类生命和福祉带来沉重代价。
冲突、极端天气事件和经济冲击的复合影响,因新冠疫情而进一步加剧,削弱了几十年来在改善全球粮食安全上取得的进展。2021年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恶化,也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饥荒风险。2020年营养不良的总人数中,一半以上生活在亚洲(4.18亿),三分之一生活在非洲(2.82亿)。
水文气象危害持续导致人们流离失所。截至去年10月,记录在案的流离失所人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40万人以上)、菲律宾(386000人以上)和越南(664000人以上)。
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教授表示,“除非发明了从大气中清除碳的技术,否则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酸化将持续数百年。有些冰川融化已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而这将对这个已有20多亿人饱受水资源压力的世界产生长期影响。”
“下一个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出现在我们眼前只是个时间问题。气候变化正在我们眼前发生,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地球变暖,影响数代人。”
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表示,这份报告再次提醒人们不作为会付出何等沉重的代价。他说:“报告的结论是明确的:我们正在输掉控制气候变化的战斗,而且还无法阻止环境退化。”
“我们拥有资源、技能和技术,我们拥有告诉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必要性的科学:我们缺乏的是政治意愿。”
沙希德强调:“作为一个非常清楚海平面上升风险的小岛居民,我深有体会。作为联大主席,我仍然希望这种紧迫性将转化为增强的政治意愿和集体行动。”
应对
推进五项关键行动 启动可再生能源转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提出五项关键行动,以启动可再生能源转型,包括获取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供应,将可再生能源的私营和公共投资增加两倍,并停止对化石燃料的补贴(每分钟的补贴额高达约1100万美元)等。
古特雷斯指出,“可再生能源是通向真正能源安全、稳定电力价格和可持续就业机会的唯一途径。如果我们共同行动,可再生能源转型可成为21世纪的和平项目。”
“我们必须在这十年内采取全球行动,防止日益恶化的气候影响,并将升温控制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的1.5℃以下”。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极端天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多年来在备灾方面的投资,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挽救生命,尽管经济损失仍在不断飙升。”
“但我们任重而道远,非洲之角的干旱、南非的致命洪水,以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就在我们眼前。‘早期预警系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气象组织会员拥有这些系统。按照古特雷斯秘书长的要求,我们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让早期预警惠及每个人。”
该报告在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年会前夕发布。年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领导人和专家,主题是“历史转折点:政府政策和商业战略”。列入议程的一个关键议题是调集公共和私营部门行动,以实现关键的2030年和2050年全球气候目标。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Gim Huay Neo表示,本次《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强调需要采取快速、大规模和系统性行动,以减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列举的环境风险。我们已拥有减少排放和限制全球变暖的手段和技术。我们需要把精力集中在能迅速改变生产和消费资源方式的大胆政策和解决方案上。
她说,无论是创造新的就业,让所有人具备更多机会和负担能力,还是建立一个更清洁、更绿色的生活环境,人民和伙伴关系都必须是我们所用方法的核心。即将在达沃斯举行的年会是一个重要机会,用以加强我们采取气候行动的决心、将雄心转化为行动、建立起更多的伙伴关系,共同创造一个我们能引以为傲的未来。
综合新华社 ***客户端
09月07日讯 博时新兴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博时新兴成长混合,代码050009)09月04日净值下跌2.02%,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1140元,累计净值为4.7500元。
博时新兴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75.67%,今年以来收益49.33%,近一月收益-2.37%,近一年收益59.37%,近三年收益68.53%。
博时新兴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1次,累计分红金额37.21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曾鹏,自2013年01月18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16.31%。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通策医疗(持仓比例9.71%)、*ST湘电(持仓比例8.94%)、精测电子(持仓比例6.36%)、芒果超媒(持仓比例6.16%)、康弘药业(持仓比例5.94%)、亿纬锂能(持仓比例5.69%)、宁德时代(持仓比例4.58%)、新希望(持仓比例4.07%)、金山办公(持仓比例3.82%)、长春高新(持仓比例3.28%)。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回顾2020年上半年,权益市场体现了较大的波动性,市场整体走势呈现宽幅波动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海外进展是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在疫情前、中、后三个时期,市场分别表现为内生性和输入性的风险暴露和修复,以及全球流动性宽松驱动的估值扩张三个阶段。疫情背景下市场交易结构呈现高度分化,医药、消费、科技成为机构主导的增量资金主要配置方向。市场波动率大幅提升和显著的风格分化,客观上加大了主动权益投资的难度。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们选择以坚实的产业趋势和个股基本面作为投资依据,报告期内组合正题维持较高的仓位,积极配置于云计算、5G通信、半导体、消费电子在内的新基建科技行业,以及互联网传媒等信息消费行业以及医药生物、军工等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
截至2020年06月30日,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为1.017元,份额累计净值为4.386元。报告期内,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36.33%,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2.10%。
管理人对宏观经济、证券市场及行业走势的简要展望
展望2020年三季度,我们维持积极看法,整体投资策略以结构性进攻为主。当前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海外疫情仍然处于蔓延趋势,这一复杂局面将导致疫情防控工作长期化。为应对疫情对经济体系的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基础货币的快速投放,使得全球流动性持续宽松;中国作为最先控制住疫情和极少数今年能实现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对外资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表现为外资持续增配A股。因此,在海外流动性拐点之前,境外资金流向A股的趋势仍将持续。
回到国内,当前新冠疫情已基本控制,企业部门整体复工进度加快。以云计算、5G通信和半导体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起到了较好的逆周期宏观经济托底效果。另一方面,国内居民大类资产配置转向权益市场的趋势已经开启,公募基金和境外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将继续坚持龙头导向、产业导向和价值导向的投资理念,围绕新基建和国产化两大主线布局科技行业,围绕内需导向和消费升级两大主线布局消费和医疗行业,主要投资于竞争优势稳固、成长性优良、资产负债结构和现金流稳健的各行业龙头企业。
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
还记得2021年的第一场雪吗?虽然谈不上万人空巷,但人们奔走相告、朋友圈被迅速刷屏……
近日,成都市气象台评选出了2021年成都市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这一场雪就位居榜首。
在此之外,2021年的成都还有哪些值得记录的天气?一起来回忆吧~
【1】2021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更强一些。
2021年1月7日,成都市大范围出现降雪,降雪强度为近10年最强的一次,大部分地方都有积雪,龙泉驿积雪深度达到3cm,成都人民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堆雪人的愿望。
【2】2月遭遇历史同期最热天,第一次在春天的“春节”里过“夏天”。
2021年2月成都市平均气温为较常年偏高3.8℃,突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大部分地方于2月4日入春,为2000年以来最早,2月24日,各地最高气温在23.1-25.6℃之间,妥妥的把寒假过成了暑假。
【3】首场区域性暴雨来得有点晚。
2021年5-7月成都市大部分地方降水较常年偏少,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迟迟未发生,降雨经常在成都边缘附近晃一晃就走了,预报员纷纷表示,今年的预报太难做了……,终于,在7月15日第一场区域性暴雨诞生了,是近10年倒数第3名。
【4】高温持续肆虐破记录。
2021年7月28日至8月4日,成都市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最高气温普遍在35-39℃。郫都、邛崃、彭州、新都、温江、双流、新津等地日最高气温或打破历史记录,或追平历史记录。就如同火神祝融做客成都,处处热极。
【5】夏天是漫长的,汛期时超长的。
2021年5月28日成都市正式入夏,10月4日正式入秋,这个夏季整整经历了129天,是近10年来第3长的夏天。一般来说,进入夏季就进入了汛期,每年的5-9月是四川省的汛期,今年汛期从5月1日持续到10月20日,共173天,也是历史罕有的超长汛期。
【6】秋天迟到早退,咻地一下就过去了。
10月4日才入秋,11月7日就入冬,2021年成都的秋天迟到加早退,满打满算34天,是81年以来最短的一个秋天,本来秋天就不长,今年 “咻”的一下就没了。
【7】秋雨绵绵无绝期。
2021年秋雨开始于8月22日,结束于11月4日,期间我市大部分地方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均较历史同期显著偏多,最长连续降水日数达到15天(都江堰8月25日到9月8日)。
【8】10月太阳去流浪,日照时数少得可怜。
10月全市平均日照时数仅14.6小时,是近60年以来同期最少的,太阳公公一言不合就开启流浪模式,阳光着实少得可怜。
【9】强降温强制“换季”。
10月1-3日,成都市平均气温24.9℃,历史同期最热,而到了8-10日,平均气温只有17.3℃,直接降了8℃,这是一次“换季”降温,突然就体会到了初冬的冷意。
【10】10月暴雨依然凶猛。
2021年的10月,不仅有绵绵的秋雨,还有大范围的暴雨,10月4日、10月5日、10月31日……全市共计42站出现暴雨,1站大暴雨,历史罕见。
(成都气象的℡☎联系:博)
ID:jrtt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晴到多云天气主打,降水稀少。1月11日傍晚,气象部门发布预报,安徽未来一周都是这样的天气。
1月11日,安徽大部都没有有效降水。当天安徽具体天气情况为:白天全省晴天到多云。0-16时全省最低温度:江北-1~-4℃,江南-2~-5℃,最低萧县-7.0℃;省城合肥-3.8℃。
降水稀少、天干物燥,是最近安徽的天气关键词。
气象专家提醒,天干物燥季节,市民要记得注意补水。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提防遭到静电的骚扰。专家提醒,在室内防静电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可在室内放一盆水,让水自然蒸发;也可在室内摆放一些花草,或经常在室内向地面喷雾洒水;用湿拖把拖地,用湿布擦抹物体。
张小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
编辑 张大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2021年全年天气预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2021年全年天气预测、050009基金今天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