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月9日晌午,上海长兴岛上海风徐徐,路上鲜有行人。
不同于厂区外的安静闲适,振华重工(600320.SH)长兴基地五号门口,喷淋消杀、检测登记、自测抗原……一辆辆运输车正排队入厂,繁忙如常。
进入厂区,沿着基地内的振华大道一路穿行,远处海岸线上蓝白相间的十几台岸桥依次排开,正在进行调试作业。岸桥,是指专门用于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专业设备。
长兴基地是振华重工八个生产基地中*的一个,也是全球规模*的重型装配制造生产基地。每年由这里生产的200余台岸桥,被发往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
各式厂区车间内,都是工人忙碌的身影。在焊接打磨车间,工人头戴安全帽,一手拿着面罩,一手拿着焊枪加紧施工,操作现场火花飞溅。
“基地从3月17号开始实施全封闭管理。一万三千多名员工同吃同住了近三个月,以保障不间断生产。”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周亚芬向界面新闻
“这段时间,员工的生产效率反倒提高了。”周亚芬笑着说,因为全天都在基地内,同事间感情更加深厚,在生产、安全管理上的专注度也更高了。
周亚芬透露,振华重工生产了全球近八成的港口机械,订单主要来自海外,已排到了明年3月。去年长兴基地的总产值为96亿元,今年产值目标是实现120亿元。
“公司的硬件设备条件好,全球暂无可完全替代的企业。”她告诉界面新闻
“当前公司最主要的工作是加快进度,争取把生产进度抢回来。”周亚芬说。目前,长兴基地员工到岗率为95%,产品交付率已达八成以上。
为了赶上生产进度,长兴基地后续预计还将扩招1000多名员工。
工业制造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上海制造”已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去年,上海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继续位列*,充分体现了上海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疫情曾让上海制造业陷入短暂困境。但凭借上海制造业的韧性,供应链在疫情后得到了快速“修复”,制造业开始强劲复苏。
上海工厂的发条也再度被拧紧。追进度、扩招、扩产、调整产线,成为它们当下工作的重点。
同样在努力赶进度的,还有制造业巨头3M。
3M中国区总裁丁泓禹告诉界面新闻
这家世界500强公司在上海设有四座工厂,生产口罩、消毒液和胶带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客户分布于医疗、电子及汽车等多个行业。
3M在国内最重要的货运枢纽——华东物流中心同样位于上海。正常情况下,每天都会有超过150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卡车从物流中心驶出。
丁泓禹说,3M上海四家工厂目前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中。华东物流中心当下每天的的出货量甚至超过了疫情前。
按照去年公布的一项投资计划,3M将在上海金山工厂投资结构胶生产线的二期扩产工程,并同步新建一所结构胶测试实验中心。
赶在此轮疫情前,结构胶生产线二期扩产工程已完成,工厂产能提升了逾一倍。受疫情影响,结构胶测试实验中心的进度稍有滞后。
3M预计,这座实验中心仍将按计划在今年投入使用。项目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加速3M本土研发、生产和测试的链路,响应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产品创新诉求。
阿克苏诺贝尔上海松江工厂也计划在近期重启一项技术改造,以提升部分涂料产品的产能。改造工程完成后,工厂的涂料产能将因此增加10-20%。
松江工厂是这家外涂料巨头在中国大陆投资的15座生产基地之一,拥有100名与制造相关的员工。工厂生产的功能涂料,被用于制造易拉罐和彩钢板等产品。
过去两个月里,这座工厂经历了停工、重启和产能爬坡。到5月中旬,生产基地的产能已恢复到了***。
经历疫情的考验,三一重机管理层则将加速智能制造转型,放到了更为优先的位置上。
三一重机华睿公司副总经理张彪向界面新闻
在他看来,公司将更多运用工业机器人,降低对人的依赖,但这不意味着大规模裁员的出现,而是需要员工转型。
三一重机是三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三一重工(600031.SH)的子公司,产品包括挖掘机、装载机械及其配套中小零配件的生产等。
其位于临港奉贤园区的厂房总面积达30万平米,被称为全球涵盖工艺最全、自动化程度*的液压式履带挖掘机生产基地。
张彪介绍,去年三一重机占中国挖掘机市场份额的28%左右,今年已提升至31%。在三一重机几大主机公司中,上海园区产值和销售额*,占三一集团销售额15%左右。
华胜天成(600410.SH)发布公告,为降低股票质押融资金额,公司第一大股东、董事长王维航,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2746.8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2.5%,其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的,将于本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进行。王维航将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解除上述用于减持的股份的质押状态,2021年、2022年其每年减持股份将不超过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25%。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6月17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连续第四日上涨,报2578点。
与波罗的海指数同样“红火”的,是江苏船企生产的繁忙程度。蓝天白云下,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里,一艘艘建造中的轮船、海工装备摆开“巨人阵”,整齐排列在长江北支18.8公里岸线上,蔚为壮观。
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连续13年位居*,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是江苏造船产业版图上的“重镇”。过去10年,波罗的海指数自2012年6月18日的938点下探,至2016年2月12日“触底”291点,再一步步艰难复苏至今。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的发展轨迹也随着指数跌宕而沉浮。
“搁浅”多年,“起锚”的信号越来越强烈——今年以来,隔三差五,就有船舶接单交付的新闻和图片见诸报端;园区15家船舶海工企业今年产能都已排满;码头岸线重现熙熙攘攘的生产场景,园区所在的寅阳镇重又集聚了两三万名造船工人……经历漫长“寒冬”,新一波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风口”终于来了!
见证过10年前的辉煌,又曾饱受全球行业“阵痛”,新一波机遇当前,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众多船企的发展思路悄然生变。他们的改变,是历经“野蛮生长”后的痛定思痛,是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更为“江苏大船”乘风破浪提供了有益镜鉴。
4年后,外地老板回来“重启船厂”
世界*LNG加注船交付!5月30日的一则新闻引发全球船舶海工市场强烈关注。这艘2万立方米LNG运输加注船由南通中集太平洋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不仅能运输LNG,还可以为其他船舶及终端加注LNG。中集太平洋海工办公室副主任吴晓明透露:“在手订单有30多亿元,其中船舶9艘,还有诸多燃料罐及海上风电订单及潜在订单,生产计划排到2024年。”
不远处,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码头更加繁忙:为英国石油公司建造的FPSO海上浮式储油生产平台旁,由30万吨VLCC油轮改造的351米长、66米宽FPSO海上浮式储油生产平台同步施工,另一侧,世界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正紧张收尾。上个月,企业又获得丹麦Cadeler公司高规格风电安装船建造订单,合同价折合人民币约22.8亿元,目前,生产计划已排到2024年。
润邦海洋订单排至2023年、集胜造船紧张推进10个项目……顺江而下,“钢铁巨人”鳞次栉比,令人目不暇接。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尽管遭受疫情冲击,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规上工业应税销售逆势增长25.6%。
“全球海工船舶产业正迎来‘又一春’!”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党工委书记黄豪杰回忆,2007年,波罗的海指数攀升至11793点的历史*点,全球造船业迎来大繁荣,江苏沿江船厂遍地开花。此后,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石油价格下跌,波罗的海指数持续走低,投入巨大、回报缓慢的船舶海工业猝不及防,不少国外船东毁单弃船,船企项目“刚起锚就搁浅”。惨烈景象一直持续到2015年底,当时园区17家船企停的停、关的关,几乎没一家“健康”的。
转折发生在2016年初,也正是波罗的海指数*迷时刻。当年2月的一天,集胜造船有限公司老板倪林超突然回到启东,跟园区说:“我要重启船厂。”此前,这个船厂受市场冲击于2012年停工停产,老板也回到浙江老家赋闲了四年——事实证明,企业家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这年2月波罗的海指数创下*点,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指数一点点回暖,于当年11月冲破1000点,于2019年7月冲破2000点,并持续攀高至今。
挺过寒冬,倍觉春暖。2017年开始,尽管全球船舶海工市场还在低谷徘徊,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发展已逐步平稳,工业应税销售持续攀高,接连突破两个百亿级关口,去年增幅达42.6%。
市场回暖的另一有力证据是,船企勇于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6月8日,
两家船厂隔墙悄悄开了扇门
泰胜蓝岛和中远海运比邻而建,两家船厂的隔墙上,一扇大门引起
“这是我们自己商量开的。”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苏小芳介绍,中远海运承建大型海工平台,一些模块化设备会请泰胜蓝岛代工,开这扇门是为了方便设备运输。同时,还可以根据各自订单忙闲情况,实现船坞、码头、堆场共用共享。
船厂开始“抱团”了!这在以往几乎“不可想象”。
“船舶海工产业就是‘订单为王’,一艘船价值数千万元甚至过亿元,一个订单可能救活甚至催生一家船厂,怎么可能‘共享’?”振华重工启东海工负责人陈文卫说,当时,大批造船项目上马,主要建造3000到5000吨的散货船,没什么技术门槛。为了抢订单,各家船厂“像疯了一样”。不要说抱团协作,就连签了合同的订单,都有可能被其他船厂以更低报价“截胡”。
所幸的是,经历上一轮的“阵痛”,2016年重新起航的大小船厂,普遍“理性”起来。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现有15家船企已经自觉“错位”发展。泰胜蓝岛主做海上风电,振华重工专攻起重船等工程船舶和升船平台等设备,中远海运海工专注海上钻探储油平台,中集太平洋主营中小型液化气船等特种船舶……“即便是生产同一类船舶海工,也各自在不同规格的细分领域深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春健说,错位发展从根本上避免了恶性低价竞争,船企的生存发展空间今非昔比。
“船厂造船,我们造箱,互为上下游,合在一起就是集装箱船。”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启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军认为,船舶海工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每个企业做好自己专长的那个“环节”,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炼”出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近两年来,乘着船厂风生水起,该企业产值连年翻番,2021年应税销售突破100亿元。
背靠“大树”做专做强
“当时太险了,差一点公司就没了。”回忆起10年前的惊险时刻,苏小芳依然心有余悸。
2010年,蓝岛海工落户启东,计划投资18亿元,利用760米岸线,建设钻井平台等大型海工装备。但随着油价大幅下挫,海工市场急转直下。“2011年,我加盟蓝岛负责财务,看到公司账户,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账上只剩5000块钱。”苏小芳告诉
就在企业生死关口,上市公司泰胜风能到启东寻找有岸线资源的合作单位,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主动牵线做媒。2013年5月,泰胜风能与蓝岛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收购蓝岛51%股份。收购完成后,企业名称变成了“泰胜蓝岛”,主营业务也迅速转舵,由各类船舶“有单就接”转向生产模块化设备。当年他们接到第一笔海上风电订单,利润率超60%,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背靠上市公司这棵“大树”,蓝岛改变的不仅是业务结构,还有发展动能。企业先后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共建研发中心,获批江苏省海洋工程承载基础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2020年底,共申请(授权)国内外专利47件,发表SCI论文17篇,“复杂海况下大型海工承载装备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前提到造船企业就是劳动密集型,未来一定是科技创新驱动。”苏小芳说,如今,企业并不追求“摊子”多大,但要力争在海上风电细分领域做到最强。
蓝岛的境遇具有普遍性,有力印证了国家政策的指导性、前瞻性。2013年,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强调要着力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结构、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布局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风向明确,船企坚定转舵。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大规模“洗牌”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原有17家船厂缩减到15家,其中9家被国有资本、上市公司收购或控股参股。对企业而言,并购、重组不仅意味着资产结构的改变,更意味着“发展航向”重新校准。最明显的变化是,园区企业不再集中在产业低端互相拼杀,而是各自锚定方向,潜心修炼“*绝技”:中远海运海工研发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集太平洋参与制订船用半冷半压式液化气储罐行业标准;振华海工的海上风机安装技术*。
“现有15家船厂中,一半以上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沈春健告诉
利润低于目标值“不接单”
不久前,中集太平洋海工作出决定,放弃对某项目的投标。“该项目利润达不到预期。”吴晓明透露,公司对所有订单进行评估,除特殊原因外,利润低于公司设定目标值的单子基本都会放弃。
防风险,已深深烙印在中集太平洋海工的基因里。中集太平洋海工的前身——太平洋海工曾是全球中小型液化气船制造的明星企业,特种船舶及再汽化模块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均列第一,2016年,受行业周期性影响及对外担保拖累,企业虽手握数十亿元订单,依然深陷债务危机,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最终以中集安瑞科的全资子公司身份加入中集集团。
“你开两成首付我就要一成,甚至出现过‘零首付’的情况。”吴晓明说,以前,所有风险都集中在船厂身上,一旦市场变幻,船东弃船,往往一笔弃单就成了压垮船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拥有价格话语权的企业毕竟是少数,10%定金依然是市场主流。”陈文卫建议,由上级部门或行业协会划出一个“标准”,避免重蹈覆辙。此外,他还建议引入保险机制,让企业在遭遇弃船时获得赔付减少损失。
尽管风控意识极大增强,但这个行业的“风险点”依然存在。例如,很多船舶海工装备的发动机等关键设备主要依靠进口,船东下单时,常常会指定发动机品牌。最近,振华重工启东海工两艘海洋工程支持船无奈拆解,就是因为船东迟迟没有按合同约定提供发动机。此外,船舶交付后在不同海域行业,需要覆盖全球的售后服务,国内船企还很难做到。一旦发生纠纷,船厂去打跨国官司难度极大。
“只有法治为‘桨’,船舶海工产业才能乘风破浪。”南通市律师协会会长石金荣介绍,5月底,南通市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法律服务”党建工作联盟成立。协会精心编写《高技术船舶产业链企业适用法律法规汇编》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链企业常见法律问题指引》,送给相关园区和企业。针对高技术船舶产业链企业个性化法律服务需求,从原料供应、船舶建造、航运托运、船舶扣押等方面为企业答疑解惑,规避法律风险发生。
前不久,省工信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率先建成*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第一强省。迎接这一“风口”,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又有新动作——将整合中远海运、泰胜蓝岛、中集太平洋、寰宇东方等重点企业研发检测等资源,打造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协同创新功能平台。把“小舢板船”集结成“航母编队”,助“江苏大船”行稳致远向深蓝。
新华日报·交汇点
(图/许丛军 潘杨)
编辑: 贲腾
ID:jrtt
***福州2月28日电(林晓丽)27日,由福州市委统战部、福州市工商联主办的“榕商大讲堂——民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典型案例”讲座在福州举行,首场讲座主讲人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管彤贤,他在讲座上表示,目前海洋经济涉及的业务中,海上风电和海洋养殖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管彤贤表示,海洋经济可为的业务包括油田、风力发电、海洋养殖和采矿业,由于油价的持续低迷,油田和采矿业并不被看好,而海上的风力发电和养殖业则具有较大潜能。
“国家鼓励开发海洋清洁能源,海上风电相对于陆上风电具有很多优势。”管彤贤说,如今海上风电遇到的瓶颈是成本过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风电的成本。
管彤贤将振华的成功归结为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外贸市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振华产品出口提供了条件,而世界外贸大发展促进了集装箱运输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集装箱机械,使振华赶上了世界的新潮流。”管彤贤说。
此外,管彤贤还对福建发展海上产业给出了建议,他认为,福州是国内海上风力发电资源*的地方,潜能可以进一步挖掘;另一方面,福建当地渔业较为发达,可以探索通过自动化降低成本,同时帮助渔民寻求渔产品出口的道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振华重工*消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振华重工*消息、600410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