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股票操作学
作为一名刚悟道的新人选手,我深深知道你们这些股市摸爬滚打却不得要领的痛苦,或许这个帖子很快就被和谐,但是我还是把想说的说一下记录一下我走过的那些荆棘的路。回头望去,真的是一步一步带血的。
炒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资金,来炒股,不管你带来多少资金,你都是想賺钱的。炒股初期,钱和你投资的数目没有任何关系。你投入越多只会让你自己被消灭的更快,教的学费更多,负债更大。首先确定多少启动资金合适?如果你是普通学生,1万即可。普通工人阶级3-5刚刚好,其他人你自己掂量掂量,假装亏一半,会不会让你痛并且不甘心。如果可以,这样的启动资金刚刚好。炒股初期,忌迈大步子小心扯蛋了。借贷,全部身家押进来,醒醒兄弟,如果有立刻马上停下来。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得执行力也不行,炒股也不会成功。
废话不多说,之前是劝解,现在上干货。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炒股你得分清什么是势。首先看看自己和外围大趋势怎样,稳定还是动荡,比如俄乌动荡好多人账户像被袭击了一下,那天下午大盘跳水接近4%。再看看内在,SH疫情影响停产停工,5月前的近一个月的大跌。再看看个股,有升势和下降趋势和趋势不明。首先势这东西,用物理角度来讲,他是有惯性的。汽车刹车,它会惯性向前移动一段距离。众所周知,股票也很像,异曲同工。4000多只股票,我们要做哪些股票的赢面大?当然是向上冲的呀!首先排除下跌趋势和看不懂要涨要跌的股票,那么剩下来的股票也就寥寥几百只。这么多我怎么去挑选?很简单啊,去看看最近的热点是什么?非热点股一剔除还能有多少?淘县就是淘股吧
其次,炒股,有三种常用手法,低吸,追涨,打板。你是什么的性格,你喜欢什么手法?这三种你都体验一下,选择自己最舒服的玩法,你说你资金大,想图稳定,你喜欢低吸。那就低吸。你说喜欢确定性,喜欢暴利,那么没有比打板更适合你了。通过上述操作,你可选择的空间被压缩在几十只股里,你再根据你得喜好,当天的走势去选择。那么你说你得赢面被放大了多少?这就是思路,你操作起来也舒服,胜率一上来,信心自然就来了。我一层层给你抽丝剥茧。
仓位控制怎么办,几万块不需要仓位控制满仓梭哈,几十万才需要分仓?满仓梭哈进攻强,跌起来也厉害。分仓进攻偏弱,当然选的好也强,亏起来也没那么厉害。各有利弊,说了这么多好像没有说?好多老师们不就喜欢这样嘛?我告诉你怎么做好仓位管理。比如你今天要追的票是明牌龙头,你信息十足满仓给我梭哈没毛病。你说最近市场容错率好低啊,你看好他。不敢买又心痒痒,一层仓试水就行了。总结就是把握大那就梭哈,没把握就试试水。没把握的票,仓位均衡一点就行。别这个买1万,那个买1000,瘸腿不行。
夜深了先写这么多,有问题楼下提问好伐,我看到了解答。我得睡觉了。
很多人第一次买基金,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疑惑:
关于净值的那些疑惑
这只基金涨了这么高了,未来上涨的空间应该不会太多了吧?
1元发行的基金现在都涨到4元了,我现在买进去不是亏了吗?
还有许多“便宜”的基金,为什么要去买“贵”的呢?
很多投资者喜欢买净值低的基金,认为买便宜的基金可以买到更多份额,以后涨起来可以赚的更多。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基金净值与长期业绩没有必然联系。
01
读懂基金的三个净值
但基金的净值却完全不同,一般会看基金净值的两个指标,单位净值和累计净值。
单位净值也就是大家申购基金时显示的价格。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基金公司会根据基金所投资的资产价格计算出基金总资产价值,扣除基金当日的各类成本及费用,得出该基金当日的资产净值,然后再除以基金当日的份额,最后得出基金的单位净值。
基金的单位净值=总净资产÷基金份额
不过,单位净值只能反映基金短期的盈亏情况,因为基金分红或者拆分会影响到基金单位净值,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单位净值去衡量基金长期的历史收益,这个时候,累计净值出现了。
基金累计净值=基金单位净值+基金历史分红
累计净值体现了基金自成立以来的所有收益,当基金遇到分红或者拆分后,累计净值就会大于单位净值,而如果一直没有分红或者拆分,则理论上累计净值=单位净值。基金累计净值,反映了基金的历史收益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衡量基金的收益能力。
不过累计净值的计算方式是默认分红以现金形式返还给投资者,那么如果选择分红再投资,这部分分红资产也会随着基金净值增长而产出收益,这就是基金复权净值。
基金复权净值,是在累计净值的基础上,将基金分红再投资的收益考虑进去,从而计算出的净值。
我们以华夏回报A(002001)近期的净值来示例,若存在分红等情况,通常:复权净值>累计净值>单位净值。
数据wind,仅作示意,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
其实这些单纯的净值*值并不能给我们很好的参照,最终决定我们投资收益是净值的增长、变化幅度。
02
基金净值≠股票价格
之所以存在“净值低=增长空间大”这样的误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把基金净值等同于股票价格了。
我们在炒股时会关注股票价格,去寻找“便宜的好股票”,比如格雷厄姆曾提出“烟屁股”投资策略,就是以很低的价格买进一家糟糕的公司股票,然后等股价恢复到合理价格。
一些基民将这种投资方法也带到了基金投资上,认为基金净值很高代表上涨空间比较小。但实际上,股票价格高低取决于公司基本面和以及投资者对其未来成长空间的预期;而基金作为一个组合,其净值的高低,取决于所持有的股票和债券等资产整体的价值。
在一定时期内,股价一般不太可能完全偏离公司的真实价格;但基金投资的资产是可以调仓轮换的,一般来说,基金的累计净值高低主要与这两点有关:
投资运作情况:基金投资管理运作能力越好,基金净值就越高;成立时间长短:基金运作时间越长,可能净值越高。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第一点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如果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够强,所投资的资产大部分都能够赚钱,那么基金净值就有可能持续上涨。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及背后投研团队,具备超越普通投资者的决策能力、风控能力和信息优势,有望及时捕捉市场机会、不断地发掘优质股票、调整持仓,获取超额收益。
以偏股混合型指数为例,当上证指数距离2007年的6124点遥遥无期时,偏股混合型指数早已超越了当时点位,创出了两个新高。
过去十年上证指数VS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
数据wind,同期区间:2011/4/26-2021/4/26,指数过往业绩不预示产品未来表现。
所以说,基金净值增加并不意味着风险增加、上涨空间变小,基金净值低也不代表未来上涨空间更大。基金投资的风险更多取决于基金的投资仓位、所投资的行业等。
03
基金净值短期较低的几种情况
当然,确实存在一些基金因为运作管理问题或黑天鹅等问题,导致基金净值历史表现不佳,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导致短期内单位净值比较低:
基金分红:基金分红是基金将收益的一部分以现金的方式派发给基金投资人,这部分现金是基金单位净值的一部分,因此在分红之后基金的单位净值一般会下降。这时的基金净值降低,并不说明这只基金便宜,也不能给其他投资者带来“捡便宜”的机会。
基金拆分:基金拆分是重新计算基金资产的一种方式,只是单位净值减少,基金份额增加,拆分前后对投资收益、持有人权利等均无实质性影响(具体可以查看往期文章基金拆分)。
END
由此不难看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净值低有可能是业绩不好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分红、基金拆分所导致的。因此,看到基金份额便宜就买入,也是基金投资的一大误区。
所以说,买基金不一定要买净值“便宜”的,而是需要全方位考察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基金所投资行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历史业绩表现等等,选择有实力、能够历经市场波动把握机遇,不断创造超额收益的基金,才是选择基金更正确的姿势~
风险提示:1.华夏回报基金为混合基金,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低于股票基金,高于普通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中风险(R3)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3.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4.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5.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6.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8.本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9.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进入2019年,全球股市迎来一波强力拉升。在我A股民醉心于炒作工业大麻、边缘计算等题材之际,台湾加权指数也悄然重回万点大关。相比于大陆投资机构和媒体的群情亢奋,宝岛台湾的同胞股民们似乎显得云淡风轻。
如今的台湾股市成熟稳重,外资持股占比超过40%,但这般岁月静好的模样,却是由当年无数血汗和金钱浇灌而来。
三十年前,台湾社会用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癫狂,演绎了一场*的股市行为艺术,5年25倍的指数狂飙和8个月暴跌80%的魔幻现实,令对岸的A股相形见绌。三十年过去了,台湾加权指数至今仍未突破当年12682的*点。
昔日遍布台湾岛大街小巷的券商营业部,如今早已物是人非。用来解释那场*的孤岛疯狂的,不应该只有贪婪、从众、失智这些庸俗名词,还应该有东亚模式、产业升级、蒙代尔三角、资产负债表衰退等宏观经济的隐喻。
昔日彼岸的大众癫狂,亦为今日此岸的覆车殷鉴。
奠基
一生推崇慎独自省的蒋介石,对内战的溃败感到羞愧难当,他将自己的反思与总结陆续写进日记《反省录》中。外交稚拙、军事涣散、党争倾轧,都被视为内战失败的关键所在,而真正让蒋介石如鲠在喉的,则是“误用宋子文一人”,最终招致金融、经济的全面崩溃[1]。
“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成为退守台湾后,蒋介石的执政思路,他要以“政治经济成果为反攻大陆恢复民国之基本武器”。
国民党撤至台湾后,长期的党争偃旗息鼓:桂系阎系全无根基、政治系分崩离析、CC系黯然失意,昔日掣肘的党内元老死的死,降的降,退的退,蒋介石终于等来了对党政进行彻底改造的契机,通过政治清洗和组织重建,台湾经济全面改革的人才制度基础逐步奠定。
改革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是陈诚。这位黄埔系出身的将军,历经北伐抗战,既有杀伐决断的果敢,也有从善如流的气度,更难得的是清廉自律,因此虽然打仗水平一般,但仍然深得蒋校长信任。1949年初,陈诚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为国民政府铺设后路。
彼时台湾仍处于落后的租佃农业社会,全岛农业人口占比超过60%。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农户平均承担70%的佃租,劳作辛苦,生活困难。参加过数次剿共的陈诚深知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推出了三七五减租政策,即强制要求农户的承租田赋不得超过总收成的37.5%。
三七五减租政策的推广立即取得了成效,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提高,大米产量也随之上升,这坚定了陈诚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的决心。1950年3月陈诚正式出任台湾“行政院长”后,顶住台湾地方士绅的反对,强行推进土改,打响了台湾经济改革的第一枪。
台湾版的土改分为两个步骤:公地放领和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领,指的是农户只需缴纳十年的田赋,就可以从当局手中领取土地,台湾约有六分之一的人口受惠,陈诚也因此受到台湾百姓的拥戴,被亲切的称为陈诚伯。但政府手中的土地毕竟有限,大部分土地还是在大地主手中,土改的第二阶段,就是直接向地主征收土地。
当时不少官员主张强征,但陈诚还是主张保障地主利益,他创造性地采纳了技术官僚的意见:用国营企业的股票和发行债券的方式从地主手中换地。这一方案相当于将国营企业私有化,违反了“三民主义”中“节制私人资本,发展国家资本”的原则,遭到党内的强烈反对。
在蒋介石的坚定支持下,陈诚强力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改。政府用十年期年息4%的债券和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农林、台湾工矿四家*质国企的股票从地主手中回收土地,再转售给当地的农民。1953年“耕者有其田”政策顺利完成,台湾从小农经济迈向工业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岸同时在进行着土改,截然相反的方式令历史的长河在这里分岔。
在工商业不发达的台湾,股票是个陌生的概念。不少地主深感吃亏,甚至将股票以三折价格出售。但也有部分地主通过股票建立起对工业的认识,投身产业。汪辜会谈的倡议者辜振甫,家族本就是鹿港的大地主,在土改后逐渐成为台湾水泥的大股东,奠定了台湾一代巨贾的地位。
从大陆带来的黄金和美国的慷慨援助,成为台湾工业化的启动资金。但在走向现代化之前,台湾人民也需要一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土地改革将国企私有化掀起了全岛大讨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台湾经济到底怎么走?立法委员会和一些三民主义学者,坚信计划经济是民生主义的要义所在;改革派和经济学家则相信,民营企业可以释放社会活力,自由经济更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1953年的这场大辩论与二十五年后大陆的那场风暴遥相呼应,思想的解放从来都是发展的前提。
在台湾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尹仲容和体制改革的总倒逼师美国的力挺下,台湾民营经济开始异军突起。时任台湾“财政部长”尹仲容四处奔走,呼吁改革,用管制的手段来推进去管制化。美方则动辄以切断援助为要挟,将市场经济、现代化管理等资本主义理念灌输给台湾官员。
最典型的案例是台湾试图扶持塑料工业时,原本准备扶持国企台湾碱业,美方坚持反对,要求选民营企业。尹仲容顺着台湾银行的客户数据,找到了账户里有500万台币存款的王永庆。王永庆颇有胆识,一口答应下来,走出尹仲容办公室才拉着专家问[1]:“Plastic是个什么东西?”
伴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化,外贸管制放松,国企有序退出,台湾经济开始迎来腾飞,台塑集团、新竹玻璃等一批民营企业逐渐成长为*的卓越公司。
进入六七十年代,在人力和制度的双重加持下,台湾轻工业高速崛起,进入进口替代时期。1971年台湾消除了贸易赤字,成为贸易顺差地区,变身外向出口型经济。跻身亚洲四小龙后,台湾又实施“十大建设项目”,兴建了铁路电气化、核能发电厂、高雄化工等项目,解决了发展瓶颈。
台湾社会蓬勃的朝气,吸引了大批人才回流台湾,许多华裔工程师从美国*公司和高校返回台湾。张忠谋等日后台湾经济的股肱之才在八十年代陆续返台,工程师红利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二级动力。
从1951年到1985年,台湾GDP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外汇储备一度仅次于日本。强劲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货币投放量的暴涨,1985~1987年三年间台湾的M2增长率分别高达 51.42%、37.82%和24.44%。
经济繁荣,企业不吝于用高额薪水激励员工,台湾民众收入水涨船高。从1981年到1985年,全岛存款总余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2%,到1986年末,台湾国民总储蓄达到3万亿新台币,占国民生产总值38.5%。这意味着任何资产一旦迎来“存款搬家”,就必然会迎来价格暴涨。
社会投机风气盛行,六合彩、大乐透等地下***猖獗,根据佛堂香灰“提示”买彩票成为时尚;地价一度飙涨10倍以上,抗议高房价的“无壳蜗牛”游行,在房价*的忠孝路高呼“我们都是中产阶级”。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台湾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狂野的创富游戏的前奏。
经济的高增长、泛滥的流动性、尚未成熟的监管,台湾股市最绚烂的演出终于拉开了序幕。
起航
台湾的和平土改,为股票交易埋下了伏笔:地主们依靠“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获得了大量股票和债券,这些证券亟需交易,代为买卖的中介公司应运而生。在美国专家的指导下,台湾当局启动筹备统一集中的证券交易市场。1962年2月9日,台湾交易所正式对外营业。
尽管台湾经济开始起飞,但股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一潭死水。最初的十年里,上市公司都没有超过50家,常常出现
1985年,商业集团国泰旗下的存贷单位发生挤兑,引发了台湾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台湾加权指数暴跌至636点,意味着台湾股市在八年内原地踏步,人们对股市更加意兴阑珊。然而这一年发生的另外两件事,却无形中奠定了大牛市的基础:广场协议的签订和电脑交易系统的引入。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大幅升值的序幕,而同样是外向型出口经济结构的台湾,也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开启了货币升值通道。尽管此时台湾还没有完全放开外汇管制,但跟日本一样,国际热钱对于这片经济过热的沃土已然垂涎三尺,海外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开始不断流入台湾。
1987年7月,台湾当局正式宣布取消外汇管制,这一试图与香港、东京争夺亚太金融中心的政策,让原本就汹涌而来的国际热钱更加澎湃。
台湾交易所此前一直采用人工报单撮合交易制度,伴随着海归的青年才俊们逐渐走向前台,证券交易信息化被提上日程。1984年台湾交易所从美国引进了当时*进的天腾核心处理器,隔年电脑交易系统被全面推广,台交所的证券处理能力一步跨越到*水平。
股市往往在熊市*迷的时候,做好了上涨的一切准备,只不过很少有人会察觉到这些细微的变化。
1986年上半年,股市悄然反弹,台湾加权指数第一次站上了1000点大关,不过对于这个一度疏离主流视线的投资品种,全岛投资者将信将疑。但所谓的牛市,就是涨到你相信。随着增量资金的逐渐入场,指数横盘半年后,进入了加速上行期,涨幅空前。
暴风骤雨式的上涨刺激着每个投机者躁动的心,新开户数量激增,台湾股市进入了大散户时代。坐拥资金优势的大户翻云覆雨,当时涌现出所谓“四大天王”的庄家,一旦某只股票被他们染指,就必然被热炒。这与如今A股股民在龙虎榜中寻找赵老哥、章建平的踪迹何其相似。
部分有识之士已经逐渐意识到股市畸形上涨将带来危害,台湾《证券交易法》的撰写人余雪明,在股指1600点左右就频繁亮相媒体,指出当前指数已处高位,再涨就不合理了。余雪明这样的老学究显然缺乏想象力,被当时新入市的投资者嘲笑是吃不到葡萄倒说葡萄酸[2]。
推崇自由经济的台湾地区政府与股市投资者之间博弈又共融的微妙关系逐渐形成。面对市场暴涨,当局从价值观上认为这是市场行为,无需过多干涉,但又深感其中酝酿着难以预计的风险。各部门之间常常出现政策上的摇摆,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原本就不稳定的市场更加暴涨暴跌。
1987年9月29日,“行政院长”俞国华在接受立委质询时,言之凿凿地声称[3]“股票市场是民间买卖行为,政府不能干预。”酣战正嗨的股民闻言拍手称快,两天后就拉出了新高4673点。此时距离1985年636点的*位,只过去26个月。两年七倍的行情,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赚钱效应。
不过政策朝令夕改,似乎是证券监管部门的共同爱好。两岸股市挨的闷棍,从来都是出乎意料。
在指数创出新高后的那个周末,主管打击社会重大案件的调查局进驻台湾各大证券公司总部,约谈领导和业务骨干,来势汹汹,宗旨只有一条:股市不能再这样涨下去。调查局台北分局的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讳言地答道[3]:“这样做就是因为股价太高了!”
带着手铐来的强力监管,直接导致了股市崩盘,台湾加权指数在十个交易日内大跌25%。屋漏偏逢连夜雨,市场刚反弹了两天,就迎来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指数一天重挫22.6%,本已跌得奄奄一息的台湾市场变本加厉,指数直接腰斩,一度跌至2297点。
通常来讲,股市暴跌会让投资者变得理性,但两岸三地的同胞拥有许多共同的美德,比如勤劳勇敢、善良智慧,以及在股市上只有七秒钟的记忆力。
冲锋
对于台湾股市来说,强劲经济增长,充沛的流动性,天量的海外热钱,这些牛市的基础并没有因为监管的介入而改变。食髓知味的台湾股民们面对暴跌的股市,反而有种“终于能上车了”的感觉。而随着风靡台湾的官办***“爱国奖券”停售,投机者再度把目光投向股市。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时代掀开了新的篇章,股市也起死回生。
暴跌的阴霾还未远去,但股指已开始向上攀升。整个台湾区区两百只股票,在汹涌的买盘面前犹如浮萍。1988年6月的第一个周,市场突破前期*点4673。在短短八个月内,整个市场历经了腰斩和再创新高。股市的气势如虹吸引了整个宝岛的注意力,新的人潮和钱潮又开始疯狂涌来。
1988年6月,整个台湾地区活跃的证券账户才不到70万,而到了年底,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160万[2]。
证券公司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各大利益集团对券商牌照虎视眈眈。立法委员会在大公司的授意下取消了券商许可证制度,从繁荣的台北、高雄到偏远的竹北、花东,证券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骤然间遍布街头巷尾,医院、大学、旅游景区都有专门的网点。
券商经纪人成为抢手的人才,薪资惊人,这其中自然也是鱼龙混杂,甚至一个在台北券商看过几年大门的屌丝,成功混进一家台中券商担任总裁,被公司上下吹嘘。总之当时许多心思活络的社会青年都当过股票经纪人,综艺一哥吴宗宪走红前,就在证券公司做销售。
为了抢夺大户资源,经纪人们无所不用其极。时有经纪人在夜总会为客户叫100个小姐的钟、开100瓶XO的夸张新闻传出,刺激着民众的神经,顺便通过这种手段为自己打广告,招揽客户。树大招风,券商高管被黑帮视为勒索的重点对象,有一段时间防弹衣在证券公司热销[3]。
券商营业部同样为投资者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服务,交易大厅用一排排屏幕滚动播放股价,投资者随时可以用电脑下单。面对这场泼天富贵,清洁工、服务员、大学生……整个台湾社会都被卷入其中,证券公司贩卖汽水、零食,甚至还提供早餐。还有的为了方便妇女,请了保姆来帮忙照顾小孩。
汽车公司和*品店也纷纷在热门的营业部旁驻点,毕竟这时投资者的口袋里有的是钱。拥挤的人群往往将营业部围的水泄不通,一栋楼里只要有券商营业部,电梯就堵的不得安宁,全楼都会怨声载道。
抱着一夜暴富心态走进股市的du徒们缺乏最基本的投资常识,他们对公司财务和经济概念毫不关心。只期待买入的股票快速上涨,好赚钱潇洒。股票价格脱离企业基本面的暴涨,成为击鼓传花的筹码。整个台湾陷入一种纸醉金迷之中,男人们早上买股票,晚上“三温暖”,女人则流连KTV和购物广场。
拜佛求票成为常态,也不管菩萨是否懂得如何炒股。股票代码里含8就容易上涨,因为吉利。买入股票的理由千奇百怪:有妇女梦见老公在夜总会被三个美女包围,买入三香公司;还有人在电视采访中表示看好旅游业发展买入太鲁阁(台湾*景点),其实这是一家小纺织公司[2]。
这种看好5G就买东方通信式的勇悍,带来的就是整个市场鸡飞狗跳。垃圾股暴涨,而像台塑、统一这样的稳健蓝筹则不动如山。市场的火热进一步刺激着穷困人士的神经,少女做小姐积攒本金,男孩闯荡黑社会以求内幕消息成为常态,笑贫不笑娼成为这个钱淹脚目时代的宣言。
1988年6月9日指数突破5000点,7月突破6000点,8月站上了8000点。
股市如同脱缰野马,面对这种失控的行情,时任台湾中央银行行长的张继正痛斥股市是“***,吃人的世界”[3],这与吴敬琏老先生对A股的评价殊途同归。张继正等技术官僚们对股市疯涨充满了担忧。但许多政客却试图贪天功为己有,他们试图将股市的暴涨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克林顿的财长鲁宾曾告诫总统:“千万别用股市的上涨去向民众邀功,因为它还会再跌下去。”台湾的政客们并不懂这一点,面对民进党咄咄逼人的态势,有国民党官员打出了“丰厚的利润,伟大的繁荣”的竞选口号。而民进党也不甘落后,创始人之一朱高正就声称股市将突破15000点。
台湾投资者相信,股市上涨是政府意志,股市永远涨,这是一场不会停止的舞会,倘若有人来打扰,沉浸在欢愉里的民众就会勃然大怒。
曾在台湾大学任经济学教授的“财政部长”郭婉容决意打压股市,方法是对证券交易所得税动刀。1988年9月,刚刚上任三个月的郭婉容在没有与媒体通气的情况下,悍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恢复对散户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出售股票市值超过300万元就需要缴税。
一石激起千重浪,处于8800点高位的股票市场本就十分脆弱,投机者每天都在见顶和新高之间犹疑,超级利空自然会引发大崩盘。从9月24日到10月21日,指数连续十八个交易日无量跌停(当时跌停幅度是3%),跌幅达到37%,日成交额从700亿台币骤减到10亿。
未经仔细研究就贸然推出政策,进而导致股灾,肖主席和郭财长大概有很多经验可以交流。
愤怒的投资者走上街头,向政府讨要说法。在台北,700多名投资者将财政部围了个水泄不通,辱骂郭婉容;有抗议者当街为民进党募捐,希望借此来激起国民党的重视,政府不得不妥协。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向媒体承诺:“要造个大利多,要银行入场,一定有效果。”
狭裹民意者必定会被民意反噬,将股市繁荣视为*竞选广告的国民党,反而因股市的暴跌被动摇了执政根基。
*层做出了指示,救市成了当务之急。10月22日,台交所总经理赵孝风召集当时市场上具有声望的资金方在台北来来饭店喝早茶,当时四大天王中的“多头总司令”雷伯龙、“独行侠”沈庆京、“阿不拉”游淮银和低调的邱明宏四位大佬都表示愿意协助政府救市。
消息通过各券商营业部散发出去后,周一开盘市场应声反弹。暴跌之后的反弹也是凶猛异常,一个月内指数大涨20%,且成交量创出新高。但许多大资金已经明白大势已去,在市场强力反弹的高位抽身离去。沈庆京就是经此一役明白股市已经被绑架,决意离开这个市场。
这轮股灾毕竟重挫了投资者,反弹最终力竭而衰,11月指数再度掉头向下。通常第一波暴跌都是无量跌停,投资者来不及交易,反弹后损失反而不大。但第二波带量下杀,让许多抄底者再度套牢,形成多杀多。最终股市创出新低跌破5000点。这与2015年A股的暴跌如出一辙。
股市泡沫将人性扭曲的愚昧又贪婪,群体行为的低智和狂热注定了乌合之众难以被行政手段驾驭。郭婉容的征税提案捅破了泡沫,后来再谈及股市就少了几分底气。她的女儿刘忆如后来成为台湾第二位女性财长,也因证券所得税的问题引起非议,台湾股民咒骂她们是“超杀母女”。
力挺自由经济的台湾行政院长俞国华在股灾发生后,一反常态的为财长辩护:“股市狂飙,本来就是不正常理角,若狂飙到1万2千点,到时候猛跌,投资人受害更加严重!”他觉得经过大调整之后,跌破5000点的股市不会再有大的危险了。
这位经历过西安事变的财税重臣万万不会想到,台湾股市将迎来最后的超级疯狂,牛市就此终结?台湾人民不答应。
高潮
1989年2月,三个台湾学生男孩组成的偶像团体发布了一首*单曲,叫做《青苹果乐园》。
这首歌甫一推出,就被全亚洲的青少年们疯狂传唱。小虎队当年的影响力,比如今的TFboys有过之而无不及。1989年也是台湾经济的全盛时代,台塑如日中天,新竹科技园蒸蒸日上,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台湾,似乎并没有因为1988年的股市暴跌而陷入经济衰退。
但盛世下滋生的阴影,从来都是最终埋葬繁荣的罪魁祸首。
此前股市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遍布大街小巷的地下投资公司,他们存在的土壤是当时台湾金融监管对于存款的定义含糊不清。泛滥的流动性催生了这些实质是旁氏的集资机构,他们通常以4%~10%的月利率(年化收益60%~300%)向老百姓募资,然后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利息。
这种明火执仗的骗局在朝气蓬勃的社会里总是显得合情合理,组织者骑虎难下,投机者趋之若鹜,最后一地鸡毛,有的时候实在令人恍惚,不知谁才是受害者。
这些成本高企的资金迫切需要一个赚大钱的投资渠道,好让他们难以为继的骗局显得可靠。流动性充沛、容易操控的股票市场是这些du徒们的天堂,在经历了1988年的暴跌后,市场再度一步三摇的站了起来,这轮牛市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行情状若疯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凶猛,短短几年间就经历了两轮牛熊的投机者已经对这种博傻式的***非常熟练。指数在短短半年内,就从4873的低点实现翻倍,市场迅速站上了10000点的大关,投资者们纷纷在交易大厅开香槟庆祝。
巨大的赚钱效应,吸引着更多普通老百姓跑步入场。到1989年四季度时,活跃账户数已高达400万,对仅有2000万人口的台湾而言,这是真正的全民皆股时代。各阶层都无心工作,沉迷其中,公务员要等休市才工作,教师要开着收音机上课,家庭妇女挎着菜篮走进券商营业部。
股票飙涨使得整个社会跨入消费升级。以1.5万一客鲍鱼闻名的新同乐餐厅和3.6万一客熊掌出彩的陶陶餐厅,都成了工薪阶层日常光顾的网红美食;二十多岁的小年轻日常娱乐就是前往购物天堂香港购买价值数十万的*;酒店侍从拿到的小费更是动辄五万、十万。
那位组织救市的台交所总经理赵孝风年终奖拿了一千万,这相当于普通工人500个月的工资[2]。后来SHE中的Ella跟赵孝风儿子谈恋爱,台湾媒体还声称Ella是想嫁入豪门。
随便买随便赚的股市,用扔飞镖选股都能取得平均每个月8.5%的回报,交投空前活跃,*时期每天成交额76亿美元,是纽交所和东京交易所的总和。整个市场换手率高的令人瞠目结舌,当然,台湾股市即便是在最躁动的阶段,换手率也只能和如今A股打个平手,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时有一个投资者在一年内交易了120亿元,成交了6万多笔,交易记录打出来有近一米高[2]。全市场都在拼命的买进卖出赚取差价,没人关心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比如只有一艘破船的易航公司,股价从一块六毛七被爆炒至200元;运营一家动物园和一家宾馆的六福发展,市值一度高达8.3亿美元,超过当时世界上*五星酒店集团。
投机者一边在坟场走夜路,一边给自己壮胆,编出了很多市场就应该这么贵的理由。常见的逻辑是台湾经济繁荣,估值就应该高;上市公司持有许多土地和其他公司股票,需要资产重估;海外热钱流入,资金非常充足。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台湾与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当时整个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高达100,股王国泰人寿的市盈率一度高达153,股价一度达到1975元,买一张股票就要200万,足够买一间房。更为夸张的是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这家指数权重股的市场流通额非常小,遭到资金爆炒,总市值一度超过美国五大行的总和,尽管利润只是它们的零头。
这与2015年中国中车市值超过空客和波音总和的情形,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同胞在炒股方面的想象力,充分证明了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面对股市遭到肆无忌惮的爆炒,官员们这下都选择明哲保身,不愿多管闲事。财长郭婉容在前往给蒋氏父子扫墓时,被
然而看似连天空都不是极限的台湾牛市在进入1990年后,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新年伊始,同样牛气冲天的日本股市因为加息而开始暴跌,同年海湾战争打响,全球通胀预期骤起,热钱不在流入新兴市场。与此同时,台币的升值开始告一段落,货币政策的收紧使得资金面也突然变得不那么宽裕。
直接导致牛市崩溃的,则是当时*的地下投资公司鸿源的倒闭。鸿源雇佣员工达7000多人,吸纳了20万人的存款,总额高达74亿美元,控股十多家上市公司。这家以退伍军人和黑帮起家的地下经营公司,在投资者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董事长沈长声更是被视为“经营之神、密宗使者、大善人”三位一体的神明。
投资者们将全部身家都投资到鸿源,每个月领取高达4%的利息。他们还创作了诗歌《那只舍不得吃的鸡腿》,讲述投资鸿源前连鸡腿都吃不起,现在天天山珍海味,家里有鸡腿也没人吃了,表达对沈长声赐福的感激。每次鸿源的投资者大会都像是演唱会,1988年的大会甚至还因为有人放烟火将台北中华体育馆给烧了。
1989年的7月台湾颁布了更为严厉的银行法,鸿源旁氏骗局的真相逐渐被揭穿。股票市场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资金来自地下钱庄,炒股人高度关注着鸿源的一举一动,11月27日,传出其创始人之一的刘铁球在狂饮20瓶白兰地后英年早逝的消息,当天指数就暴跌5.7%。
信任危机一旦产生,挤兑就是不可避免的。沈长声的魔力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骗子,有公司财务人员称他转移了4000万美元到海外。无数投资者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鸿源的倒闭形成连锁效应,全岛两百多家地下钱庄陆续破产,这成为推倒台湾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台湾加权指数在2月创下12682的历史*点后,转头向下,一泄如注。几乎呈垂直暴跌,在短短八个月内跌去1万点,1500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全岛投资者损失惨重,多头总司令雷伯龙更是在不断的抄底中亏掉100亿台币,直接破产。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暴跌,逼得连离开夜总会的小姐都回去上班了。
在这场市场见到*点2485后的10个月,海峡对岸的沪深交易所正式成立了,一代赛一代,都是接力赛,轮到大陆选手上场的时间,终于到了。
终章
2008年,当年受益于台湾土改的鹿港辜家的一位后代辜朝明 ,撰写了《大衰退》一书,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较好地解释了日本泡沫破灭后的“失去的二十年”。
但跟日本在资产泡沫破灭后陷入漫长的衰退不同,台湾经济在90年代却更上一层楼:以半导体、精密机械为代表的高兴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了此前服饰、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社会新的发展动能,涌现出威盛、台积电、鸿海精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经济转型成功。
股票市场经历了阵痛后,也开始砺精图治,1990年底放开了QFII的投资限制,外资开始成为台湾股市的重要有生力量。台湾机电指数在外资的加持下,走出一波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台湾股市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助理之一,大牛股台积电70%的股权都掌握在外资手中。
从1989年到1998年,台湾经济又经历了十年的繁荣。1990年代前半叶,台湾GDP一度高达大陆的45%。
1998年台北101大厦的动工,本以为是台湾走向崭新未来的开始,谁知却成为一道分水岭,见证了台湾经济的衰退。已经不再有人记得台湾曾是亚洲四小龙之首,GDP目前也只有大陆的4%左右,在各省中只能排第8。在大陆嘲讽台湾的茶叶蛋笑话的语境里,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台湾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轻人背负的巨大压力或许是其中一环。1998年一个台湾工科博士不务正业的用“痞子蔡”的笔名写下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成为大陆网络小说的第一代记忆,也宣告着台湾“闷时代”青年的横空出世。
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催生出口导向型经济,再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实现弯道超车,这种模式被称为“东亚模式”。这种独有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巨额的外汇储备、节节升高的居民储蓄、全面蔓延的财富焦虑、避无可避的资产泡沫、以及无法提振的生育率。
东亚这片富饶的沃土,拥有全世界几乎最勤劳的居民,也有着全世界最艰难的生存模式,这一切似乎都是宿命。
参考资料:
[1]台湾往事:台湾经济改革故事,郭岱君,2015
[2]台湾股市大泡沫,江平,2008
[3]股票操作学,张龄松,1997
[4]以史为镜,台湾股市泡沫沉浮录,中投证券,2015
[5]台湾制度改革的经济基本面分析,中信建投,2012
[6]台湾“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李非,1995
[7]台湾股市“四大天王”今何在,新财经,2002
[8]1990台湾股市惊涛骇浪,益智,1995
[9]台湾游资充斥,股市畸型发展,毅冰,1990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是1997年3月在朋友的鼓动下入市的,当时应该是牛市氛围,似乎每天指数都在涨。因为天性谨慎,对于完全不懂的股市,也没有太当回事,甚至都没有自己开户,放了几万块钱到朋友的账户。
第一次买入的股票印象很深,一共三只股票,完全是朋友的推荐,都是当时的绩优股,最*就是600709蓝田股份,当初证监会刘鸿儒主席都点名说它绩优,现在这个股票代码已经是空号,也是A股市场上最*的财务造假案例之一。另外两只是600726龙电股份和600727鲁北化工,龙电现在叫华电能源,前复权看,股价还不如当年,鲁北名称倒没有变,但从当初的生态环保价值链(号称没有废料生成,完全吃干榨净),到后来经历ST的洗礼,现在看股价复权大约只有1倍涨幅。21年,一倍涨幅,年化复合收益率大约只有3.36%,而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是7.47%(一年期存款利率*曾经到过11.34%,大家想得到吗?)
从早期交易看,似乎我和朋友们天然就是偏重价值投资(蓝筹股)的,只不过显见的价值未必能够持续,或者根本就是海市蜃楼,也许大家会拿耳熟能详的云南白药、万科、格力或茅台来反驳我,我不辩论,只是想提醒大家曾经的大批量绩优股,长虹、银广厦、中国船舶、清华同方、飞乐音响、张裕等,都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甚至已经成为南柯一梦。
价值投资是每个投资人最朴素的诉求,没有人会宣称自己做的是无价值投资。但何谓价值?如何洞察一个公司的长期价值?这个题目太难,你让公司董事长来解,平均得分也一定是不及格,所以乔布斯、马化腾他们都在股价很低时卖出了大量的自己公司股票。
这二十多年的A股经历,特别是投资价值蓝筹的经历,让我建立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股票估值总体上属于“走夜路唱歌——自我壮胆”,我在雪球多次提到这个观点,每次都迎来一批朋友默默取关,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再说一次。就算巴菲特的经典战役可口可乐,他赚了几倍?都是哪个阶段赚的?赚钱之后不卖出是估值的理性还是估值的错误?
回到我的投资经历上来。
如果按大的阶段来看,1997年到2005年可以算是我的学习投资阶段,钱也在别人的账户里,交易没有章法,交了一些学费,但积累了一手的经验,也读了不少书,为后面独立交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真正投身于A股市场,专注股票分析(看图说话也是一种分析吧),用真金白银与市场先生对du,发生在2006年以后。
2005年底我的工作有了重大变动,彻底离开了体制,可以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做股票投资了(那个年代体制内处以上干部开股票账户是很受限制的),加上看到自己2003年前后认购的五六只开放式基金到2005年底大体上都亏了20%上下,还不如我自己的业余水平,所以就在2006年初正式开立了自己的证券账户,把放在朋友账上的股票卖出换成钱取回,把所有开放基金都赎回,把定期存款统统提前支取,集中到自己的账户上。感谢家人的信任,感谢牛市的适时到来,也感谢自己的无知无畏,一句话,感谢老天眷顾,“财务自由之路”顺利开启。
2006年是指数大牛市,因为我已经集中了家庭全部可动用资金,所以有点只能胜不能败的意思,在交易上如履薄冰,买入股票也都是绩优股,如000963华东医药,600591 G上航,600642 G申能,等等,那时候还没听说巴菲特的“不想持有十年就别持有十分钟”的名言,所以持有时间都不长,有盈利就卖出,不然华东医药持有到现在也是50倍的收益。不过上航的代码600591现在也变成了空号,申能至今(超过十二年)只有1倍涨幅。
2006年我输给了指数,但按照净值法计算(剔除资金转入转出的影响),大概是盈利52.7%,有了这个安全垫,2017年就比较激进,年收益达到了218.62%,沪深300指数则上涨了161.55%,在这个阶段,我一直是基于技术分析交易,读了更多的书,张龄松的《股票操作学》反复读了几遍,对我帮助很大,只铁的《短线英雄》,唐能通的《短线是银》以及灵犀,陈宪,花荣等等的文字,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具体什么时间段读的,记不清了,也许是之前读的,但开卷有益,获益匪浅。
正因为奉行趋势操作,2008年我比指数亏得少。实际上我在上证指数5400-5500区域做技术形态上的双头时候就基本上跑出来了,但在4000多点的时候觉得可以抢一波反弹,进的又是上一年让我大赚特赚的云南铜业、锡业股份,但那一轮贯杀让我损失惨重,比指数还惨,按净值算大概一个月就亏了30%的样子(实际亏损没这么多,因为高点撤出的资金有一部分已经转入银行,相当于减了基金份额)。整个2008年净值亏损是36.76%,沪深300指数则是下跌了65.95%,换个说法是,我的净值还剩下2/3,指数只剩下1/3了,我只需要上涨不到60%就可以回到上年水平,指数则需要上涨将近200%。
熊市到来的时候,趋势交易能够保护自己少亏,这真的是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不要去想手里的股票估值多么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是A股市场*的300只蓝筹股,平均都跌了2/3,现在前复权看,万科从20多跌到了3块多,茅台从145跌到了55,格力从6块5跌到2块2,更别提我抄底的股,云南铜业从96块多,跌到了6块8,锡业股份从65跌到了6块2,有几个人能拿得住?有几个人能抄到底?100块跌到10块,亏损90%,腰斩到50块之后抄底跌到10块,是亏损80%,价值投资在真正的熊市面前,有多少胜算?现在雪球很多人鼓吹满仓满融,但现在是熊市,所以请听我第二句劝,你可以赚无数个***,但永远只亏得起一个***,你可以十年二十年顺风顺水,但只需一个极端熊市,就足以打爆融资杠杆,回到起点。
2009年到2010年则是在趋势投资的基础上学习了资金管理,我的投资进入了新的阶段。之前我大部分时候都是凭感觉确定仓位头寸,2010年则开始设计和运用自己的交易和资金管理系统,遵循“入市宜缓,顺势加仓”和“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效果相当不错,2010年沪深300指数跌了12.51%,我的净值上涨了33.16%,跑赢指数45.67%。
2011年以来,我认真读了不少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东西,开始更多地重视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买了中国建筑、中国北车、中国平安、工行、建行、招行、兴业、民生、长电、宝钢、大秦、国投、神华等等自认为很有价值的股票,一路持有。似乎一方面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投资,另一方面市场还是熊市阶段,2011年和2012年净值涨跌与指数相若,算是随波逐流。
2013年开始,算是对价值投资有了一点优化,适时做一些高抛低吸操作,看到行情有转牛迹象甚至也加了杠杆,2013年跑赢沪深300指数26.49%,2014年跑赢指数90.64%,2015年跑赢指数110.91%,2016年跑赢指数59.3%,应该算是自己投资*的阶段成绩。但是在2017年这个蓝筹股的大年居然跑输指数8.61%,今年到目前为止虽然跑赢指数,但实际市值却是亏损不少,反省起来,应该是前几年太顺风顺水,自信心开始爆棚,持仓集中度太高,而且没有像之前那样,看到趋势转淡就及时减仓、轻仓。总而言之,股市没有常胜将军,如何融合价值投资和顺应趋势,仍将是我未来长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过程。
目前我把自己的操作策略归结于一句话:以价值定持仓品种,以趋势定持仓数量,希望能够长期坚持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什么要以价值(估值)来确定持仓品种?正好这两天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投资是一种输家的游戏,它不是比谁水平高,做对的次数多,而更多是比谁犯的错误少,手里拿着物有所值的股票,下跌空间更小。以趋势定持仓数量的理由我前面已经举了2008年的例子,如果重仓遇到极端行情,我怕自己扛不住,如果空仓遇到V型反转,我怕自己不肯追高,所以采取中庸的态度,虽然可能少赚钱,但是心里笃定,波动减轻,无论涨跌,心情大好。
我对目前市场的看法呢?总体来说不太乐观。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保持了2/3以上仓位,这个持仓数量不低,表明我认为目前还想du一波反弹,但为更深的熊市也做了准备。“我不会主观猜测是不是到了该入场的时机,我会等K线和成交量组合更有利。或者是无量横盘很久,或者是急跌放量,总之我想看到绝望情绪出现。现在大家都还很有信心,特别是去年涨幅很好的大股票和那些抱团抵抗的小股票都还没有补跌,这时候谈入场‘与熊最后一战’实在是有点早。”
二十多年的投资之路,特别是最近十二年来,收获了很多教训,当然也有很好的盈利,一些感悟,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骑牛战熊,持续赚钱。这个市场给我很多,我已经十分满足和感恩,我并不认为各位球友都是博弈对手,所以很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我们真正赚钱的时段只有牛市,一方面是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是资金面宽裕带来的情绪高亢,那是人人赚钱的时段,免费的午餐,只需要我们记得在结账前离席。
让我们耐心等待下一个人声鼎沸的日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股票操作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股票操作学、002001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