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月以来,无论是CureVac宣布以32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荷兰肿瘤免疫疗法公司 Frame Cancer Therapeutics,还是BioNTech首席执行官称,预计将在2022年内看到首个癌症mRNA疫苗上市,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炒热“mRNA抗癌疫苗”概念。而这些行业利好都成为了嘉和生物6月27日盘中股价大涨的“垫脚石”。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6月27日,嘉和生物-B(06998)早盘高开,盘中股价一度大涨超36%,达到5.95港元。公司当日成交额突破1亿港元,*市值破25亿港元,创下近4个月来的市值新高。
嘉和生物股价突然起飞的原因在于,其日前宣布与艾博生物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全球创新性的mRNA产品及相关药品。具体来看,嘉和生物的生物抗体开发平台将与艾博生物的mRNA技术平台结合,共同研发用于肿瘤治疗的mRNA药物。
*踩中近期国际大热的“mRNA抗癌疫苗”热点,其炒作价值不可谓不高,但市场的热度仅仅维持了10分钟。在9点40分涨幅超过36%之后,嘉和股价一路下跌,最终收涨3.54%。也就是说,早盘追高的投资者,可能因此当日亏损超30个点。
mRNA抗癌疫苗能否成为绝地反击的起点
踩中业内大热点仍旧高开低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于嘉和生物的信心不足,这或许是其前段时间公司高层人员变动留下的“后遗症”。
今年4月14日,嘉和生物集团总裁、执行董事周新华宣布辞职。虽然,嘉和生物未披露周新华离职的原因。但行业猜测,其或许与嘉和生物经营不善相关。
在此前3月,作为嘉和生物股东之一的沃森生物发布了其2021年年报,财报显示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7.36%。对于净利降幅超50%,沃森生物早在其1月的业绩预告中被给出了答案:当期研发费用大增;公司持有嘉和生物股票期末价格下跌,致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约199%。
实际上,市场对于嘉和生物后续发展的信心不足,源于其近年来表现与其上市时存在较大反差。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2020年10月7日,嘉和生物以超购1246.52倍的募资成绩登陆港股。并且其在上市前还引入了OrbiMed、经纬中国和太平洋资管等12名基石投资者。千倍超购加上明星基石,这也使得当时市场对嘉和生物的投资情绪高涨。
但后续嘉和生物的走势并不如人意。与当初*股价32.2港元/股相比,截至6月24日,公司收盘价仅4.2港元,区间跌幅达86.8%。
之所以在上市2年内出现股价大幅下滑,与整个行业的投资风向也不无关系。据前期披露的2021年年报,有8家biotech的现金不足以维持2.5年以上的研发投入,其中4家撑不过2年的研发投入。也正是在巨额研发投入下,部分港股18A企业亏损情况较为严重。嘉和生物便是其中之一,其2021年研投入6.13亿元,净亏损8.65亿元。
造成18A公司普遍亏损的原因,一方面是“十年十亿”的双十定律;另一方面则是me-too式研发策略逻辑的毁灭。
在大量研发费用投入后,嘉和生物首个商业化产品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GB242,商品名佳佑健)获批上市,目前该产品正受到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和阿达木单抗的双重挑战。尤其是阿达木单抗领域,目前,国内阿达木单抗除了原研药修美乐之外,还有多款生物类似药获批,这让佳佑健后续的商业化推广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
据新任嘉和生物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郭峰介绍,在2022年中,嘉和生物计划实现的目标之一便是推动佳佑健的成功商业化。除此之外,在另外几个目标中,其中之一便有达成与 mRNA药物研发平台就早期mRNA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合作,而这也是此次推动嘉和生物盘中大涨的关键原因。mRNA抗癌疫苗会成为嘉和生物未来绝地反击的关键吗?
能否靠mRNA抗癌疫苗研发翻盘
在前段时间闭幕的ASCO2022年会上,BioNTech宣布,其基于mRNA的个体化新抗原特异性癌症疫苗 autogene cevumeran与抗 PD-L1抗体atezolizumab和化疗联用,在治疗接受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的1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与此同时,BioNTech首席执行官还宣称,2022年内将看到首个癌症mRNA疫苗上市。
从研发进度来看,仅仅宣布在抗癌mRNA疫苗项目早期研发的嘉和生物与第一研发梯队存在较大的时间鸿沟。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新生抗原是由癌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与健康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不同,且能够被免疫细胞识别。但在很多肿瘤中,新生抗原的表达水平较低,不足以激发强力的抗癌免疫反应。BioNTech的autogene cevumeran是基于患者肿瘤样本全外显子测序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得到的位点进行设计,包含有20个MHC-I和MHC-II型的新生抗原表位。因此,autogene cevumeran是一种完全个性化的mRNA新生抗原疫苗,旨在诱导针对癌症特异性新抗原的从头免疫反应,识别残留的癌细胞并防止复发。
在ASCO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autogene cevumeran疫苗可以改善接受手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预后疗效,延长其无复发生存期,且治疗安全性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显然,BioNTech目前身处mRNA抗癌疫苗研发的头部领域。由于与疫苗相比,mRNA蛋白免疫疗法在制剂递送、蛋白生产有效性和耐受性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导致mRNA治疗药物比mRNA疫苗开发进度慢,从侧面显示出了BioNTech的先发优势。
实际上除了BioNTech,全球范围内mRNA治疗药物研发热情较为高涨,有多款产品也处在临床II/III期阶段。
以mRNA三巨头之一的CureVac为例,5月25日,CureVac与myNEO宣布,双方通过确定特定的癌症抗原开发用于癌症疫苗的新型mRNA免疫疗法;6月8日,CureVac 宣布以32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荷兰肿瘤免疫疗法公司 Frame Cancer Therapeutics,以进一步加强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的布局。
除此之外,Moderna则选择在与默沙东合作研发肿瘤疫苗。双方在研究中将Moderna疫苗与默沙东的K药进行联用,2020年公布的中期数据可圈可点:10例HPV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一半病人病情得到了缓解;此外,Moderna此前公布的IL-12 mRNA肿瘤疫苗I期数据良好,联用Durvalumab的效果可期。
在国内的mRNA抗癌疫苗版图中,以艾博生物、斯微生物、新合生物以及嘉晨西海为首的研发企业,其mRNA抗癌疫苗研发大多处在临床前/临床I期阶段。例如,今年2月12日,斯微生物研发的编码新生抗原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在澳大利亚取得了正式批件,宣告正式进入海外注册临床I期阶段;3月25日,嘉晨西海宣布其自主研发的JCXH-211已获批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新药临床试验 (IND)批件。
而此次与嘉和生物合作的艾博生物,目前除了*与沃森生物合作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处在临床III期,其余在研产品多数都处在临床前阶段。
正如上文提到的,mRNA蛋白免疫疗法在制剂递送、蛋白生产有效性和耐受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研发壁垒,从成功研发到产品获批上市依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对于目前产品商业化前景不算明朗的嘉和生物而言,无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站8月31日讯 今日华资实业开盘报6.35元,截止09:45分,该股涨9.94%报6.97元,封上涨停板。
昨日(2020-08-28)该股净流出金额-1828.27万元,主力净流出-1046.52万元,中单净流出-700.54万元,散户净流出-81.21万元。
最近一个月内,华资实业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华资实业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制糖业和电子信息行业,同时涉足乳业并兼有金融业。
截止2020年6月30日,华资实业营业收入5996.1491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62.1769万元,较去年同比减少65.8955%,基本每股收益0.0384元。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与嘉和生物“牵手”四年之后,沃森生物最终还是选择了放手。
6月26日晚间,沃森生物(300142.SZ)发布公告称,拟向HH CT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HH CT”)转让其所持有的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和生物”)注册资本近1.85亿元对应的股权。按照嘉和生物34.7亿元的估值,对应的股权转让价款约13.12亿元。同时,HH CT向嘉和生物增资2.9亿元。
这一纸公告的交易达成后,沃森生物所持嘉和生物的股权将降至13.59%。也就意味着,嘉和生物将就此单飞,不再是沃森生物的控股子公司。据公告,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嘉和生物有意在境外上市。
在此之前,从事单抗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嘉和生物一直是沃森生物打造“大生物”产业平台的重要生力军,甚至被外界视作其旗下最有前景的一块资产。如今,沃森生物为何要将这块“宝贝”资产的控制权拱手让予他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转让?
“这不是个被动的选择,这一次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是基于沃森自身发展与嘉和生物经营环境的谨慎考虑。”沃森生物董秘张荔在接受时代周报
从“牵手”到“放手”
2007年末,惠生集团出资1000万美元设立了欣润(上海)药业有限公司,即嘉和生物的前身。曾任全球*生物制药公司Amgen工艺开发科学总监的周新华博士回到中国,拿着惠生集团这1000万美元,开始搭建单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平台。
2011年,惠生集团将持有的嘉和生物全部股权转让给惠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生投资”),同时增资1000万美元。2年后,石河子安胜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安胜投资”)向嘉和生物投资1.87亿元。彼时,惠生投资与安胜投资分别持有嘉和生物的41.92%、58.08%股权。
沃森生物与嘉和生物的交集始于四年前。2013年,一心要布局“大生物”产业平台的沃森生物斥资2.92亿元拿下安胜投资和惠生投资所持的63.48%股权,将嘉和生物的控股权收至囊中,野心勃勃进军单抗领域。
2015年,沃森生物再次以8500万元收购惠生投资持有的8.384%股份,对嘉和生物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1.96%。
2015年8月,嘉和生物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阳光人寿、北京阳光融汇医疗和玉溪润泰投资。其中,阳光人寿向嘉和生物注资3亿元,阳光融汇和玉溪润泰分别出资1亿元。
此后,沃森生物通过一系列收购和增资动作,始终将嘉和生物的控股权牢牢握在手中。截至2017年12月31日,沃森生物直接持有嘉和生物68.47%的股份(按认缴注册资本计算)。
事情的转折始于今年5月中旬。阳光人寿、阳光融汇和安胜投资将所持有的嘉和生物股权悉数转让给了浙江康恩贝和福平潭华兴康平医药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华兴康平),而沃森生物放弃此次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为如今的“分手”埋下了伏笔。
6月21日,沃森生物公告将持有的嘉和生物8.6455%股权转让给康恩贝,交易对价约3亿元。与此同时,泰格医药旗下的观由兴沃和泰格盈科两个并购基金以整体31亿元的估值向嘉和生物增资3.7亿元。
直至6月26日晚间,沃森生物才正式宣布转让嘉和生物控股权的消息。据公告,沃森生物拟将嘉和生物近1.85亿元注册资本对应的股权转让给HH CT。同时,HH CT向嘉和生物增资2.9亿元。
公告还称,待上述交易完成后,HH CT还将继续收购华兴康平和玉溪润泰持有的嘉和生物股权。而华兴康平持有的股权自完成备案登记尚不足一个月。
待前述股权转让及增资交易悉数完成后,HH CT将累计持有嘉和生物50.04%的股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康恩贝以25.34%的股份获得第二大股东的位置,而沃森生物的持股比例将降至13.59%。
资料显示,此番控股权转让的接盘方HH CT注册于香港,实际上是高瓴资本控制的一个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嘉和生物将由一家纯内资企业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此举实际上是搭建VIE架构,使之符合境外上市的基本条件,单一大股东必须是境外的企业。估计后面会以红筹方式在香港上市。”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
沃森生物方面称,推进嘉和生物境外上市,一方面是考虑根本性解决嘉和生物单抗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持续高投入所需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核心团队的激励。
研发不堪重负
对于为何将嘉和生物的控股权拱手出让,沃森生物直指研发持续高投入的资金需求压力。
嘉和生物主要从事治疗性单抗、Fc-融合蛋白等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资料显示,目前嘉和生物的在研产品10余个,有8个品种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其中,注射用重组HER-2人源化单抗 、注射用重组抗TNF-α人鼠嵌合单抗和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均已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另有抗PD-1单抗等品种分别处于Ⅰ至Ⅱ期临床研究阶段。从覆盖的靶点和研发进度看,嘉和生物可以说在国内处于第一阵营。
不过,由于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嘉和生物成立至今尚未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嘉和生物实现营收3603.25万元,亏损5427.10万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嘉和生物的资产总额为6.61亿元,净资产4.49亿元。2018年1–3月收入为零,净亏损1180.15万元。
据时代周报
“毫无疑问,单抗药物在未来具有很好的前景和商业价值,但目前还处于产业化前期。从现在到未来的一段时间,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撑这些项目研发和产业化的进度。”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表示,“另一方面,现在单抗领域非常热,在人才、研发、产业化以及未来的市场环境中将面临全面的激烈竞争。这个时候就是要比谁的速度快,速度快才能胜出。”
“嘉和生物如果没有大的资金来维持高强度持续投入的话,可能它在后续的竞争中会面临蛮大的挑战。所以考虑到嘉和自身的发展,我们做了股权转让的战略性安排,目的是为了打开嘉和生物的直接融资通道,保证它未来产业化的进程。”李云春说。对于手中余下的嘉和生物13.59%股权,李云春表示将来不会再减持。
公开信息披露,至2017年末沃森生物有51个在研产品,其中14个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015–2017年,其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2.68亿元、3.11亿元、3.33亿元,分别占其营收的26.6%、52.6%、49.87%。
从沃森生物自身来看,研发管线上大量在研产品,依靠传统疫苗的低收入和利润来支撑庞大的研发开支,已经非常吃力,近几年业绩屡陷亏损的泥潭。
“单抗既要比拼投入又要抢时间,以沃森生物现有的资源已经很难支撑起疫苗和单抗双线作战。不如现在放手,互不拖累,对双方来说也都是有益的。及时回笼一笔资金也有利于加快疫苗业务的发展。”前述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
另外,此次股权转让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嘉和生物核心团队的激励问题。
“在现行的A股制度下,由于‘同股同权’的规定,沃森没办法把嘉和生物团队的股权落实给他们。”张荔对时代周报
回归疫苗主业
资料显示,沃森生物创立于2001年,早年以传统疫苗起家。2010年,沃森生物在创业板上市时曾受热捧,一时风光无两,原本仅4亿元的募资计划,最终超募18亿元。
2012年,沃森的“大生物”战略构想横空出世,提出围绕“疫苗、血液制品、单抗药物”展开产业布局。手握大额超募资金,其布局的方式自然是疯狂“买买买”。
2012年底,沃森生物先以5.29亿元拿下号称年采浆能力达百吨的河北大安制药55%股权,后两次增持,最终共耗资8.66亿元获得河北大安制药的90%股权,进入血液制品行业。
2013年1月,沃森生物以2.65亿元收购上海泽润生物50.69%股权,后者拥有HPV等多个新型疫苗在研品种。9个月后,沃森拿下嘉和生物,进军单抗领域。同一年,沃森生物还花11.13亿元的代价一口气收购了宁波普诺生物、山东实杰生物、圣泰(莆田)药业以及重庆倍宁,将并购战车一进疫苗流通领域。
这一系列任性的并购迅速筑起了沃森“大生物”产业平台的梦想,却也因此埋下了祸根。
2014年,沃森生物又将买下尚不到两年的河北大安制药转手卖给了博晖创新及其实控人杜江涛。后因业绩对du不达标遭索赔,导致2017年巨亏5亿多。“三驾马车”中的血液制品板块彻底坍塌。
2016年,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卷入“山东疫苗事件”并被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后,沃森生物紧急将其剥离,打造全国疫苗流通平台的计划破产。
此次转让嘉和生物控股权,从单抗领域撤出,沃森生物挥霍近30亿元并购筑起的“大生物”梦想便只剩下疫苗独撑。
6月26日,沃森生物同时公告终止实施“嘉和生物治疗性单抗药物产业化”和“嘉和生物研发”两个募投项目。此前这两个项目曾计划分别使用募集资金2.5亿元和1.7亿元。截至目前,两个项目已累计投入1.4亿元。
“这一次交易后,沃森的战略将聚焦到疫苗产业来,这样有利于我们把疫苗产业做扎实。这次交易回笼的资金可以为下一步13价肺炎疫苗等产品的上市推广做准备,拓展中国市场以及国际市场。”李云春表示。
据披露,目前沃森生物旗下有多疫苗品种在研,包括被外界视为“重磅品种”的13价肺炎疫苗和HPV疫苗。
对于沃森生物来说,其本身的新型疫苗板块也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据悉,目前其13价肺炎疫苗已经申报生产,并进入快速审批通道,有望在今年四季度获批。二价HPV疫苗处于Ⅲ期临床试验,九HPV疫苗也已经进入临床阶段。
嘉和生物将于明日在港交所上市,据富途证券显示,暗盘大涨53.33%,报36.8港元。公司发行约售1.2亿股股份,每股定价24港元,每手500股,预期10月7日上市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嘉和生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嘉和生物、华资实业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