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证券时报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庆典日。
25年前的今天,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两个多月后,央企海外上市第一股——中国电信(香港)红筹股在香港正式上市。这是国内首家合资券商中金公司完成的首个境外IPO项目,自此开启了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25年风雨兼程的崛起之路。
25年不倦奔跑,如今中资券商几乎占据香港资本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最初倚靠中资企业赴港上市摸索前行,到以金融科技搅动香港证券经纪市场,再到如今借助香港市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进一步试水重资本跨境业务……中资券商羽翼逐渐丰满,正在走出“立足香港、背靠祖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从夹缝求生到乘风而起
回首过往,上世纪90年代初,中资券商乘中资企业出海上市浪潮开始在港展业。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欧美大行趁机占据香港市场主导地位,中资券商被迫夹缝生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欧美大行相继撤离香港,中资券商从中抓住发展契机,并伴随国内持续放宽的金融双向开放政策,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深度推进使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促使具有潜力的内地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凭借其地理位置和回归之后的独特政治经济优势,香港意料之中地成为内地企业迈向国际资本市场的第一站。
也正因如此,香港资本市场也是中资券商国际化战略的*基地。据中证协统计,1997年至2012年期间,香港发行规模20亿美元以上的中资企业IPO项目共有23单,其中仅有2单没有中资券商参与;截至2020年末,34家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共实现营收334亿元,同比增长11.06%,实现净利润60亿元,同比增长65.12%。
然而,中资券商的出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前后,香港资本市场主要以外资投行和港资券商为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港,有着“红筹*”称号的香港本土券商百富勤证券黯然倒下,以摩根、美林为首的欧美投行乘机大举进入,并在此后十年间占据香港市场主导地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欧美投行将大量人力和资金从香港市场撤离,为中资券商的发展腾挪出空间。此后十年间,中资券商凭借熟悉中国资本市场等天然优势,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0年香港市场股票发行承销金额排名中,前50位中包含的16家内地券商合计发行金额1659亿港元,同比上涨84.33%,超过市场总额增速。上述16家内地券商占市场份额22.68%,同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内地券商在香港市场IPO承销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据Bloomberg数据统计,2020年香港市场IPO承销金额前10位承销商中,共有7家来自内地,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别是中金公司、招商银行、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工商银行,瑞士银行、高盛公司和花旗集团3家外资投行仅分列第7、9、10名。若以发行数量计,2021年香港IPO发行的中介榜单前10名中,中资投行占据九席,其中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分列前两名。
华泰国际认为,中资券商与内地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推动了其在港传统投行业务的发展。对双向跨境管道的把握、对境内客户偏好的了解,使中资券商能更好满足境内实体的海外投融资需求,打开了代客业务新局面。此外,近年来中资券商国际业务资本实力提升,得以从轻资产向重资产业务拓展,日渐成为海外资本市场核心参与者。
掀起一场金融科技革命
如果说内地传统券商从机构业务入手,一手一脚打拼出了在港的一片天地,那么带着内地金融科技基因的新锐券商,则从零售业务入手,改变了香港金融行业的服务形态。
2020年7月,孕育于深港两地的科技券商富途*进入香港交易所仅14席的A组券商队列,成为历史上首家入围的零售券商,与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银、瑞信等主要以机构业务为主的国际大投行同台竞技。这也标志着富途就此成为香港*的零售券商,此时距其2012年10月29日第一笔港股线上交易完成,仅过去了7年零3个月。按照2021年香港政府统计局数据估算,目前富途香港注册用户数约占香港成年人口的1/3。
事实上,作为老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科技并没有想象中发展得那么快。10年前,就在很多内地券商已在争抢手机交易软件市场的时候,香港很多零售券商的交易界面还停留在DOS时代,不少投资者仍习惯于电话下单甚至前往营业厅交易,且除了交易日的工作时间提供咨询,其他时段几乎找不到工作人员。
于是,以富途、老虎等为代表的科技券商带着来自内地的技术和服务,强势闯入港股市场,通过升级港股交易通道、免费提供LV2*行情、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日5x24小时咨询等方式,全方位提升了香港投资者的交易体验,并进一步将美股、港股、A股通、涡轮、牛熊证、期权等多样化交易品种打通,实现了“一个APP投资全球”。
富途告诉证券时报
“我们也充分发挥内地和香港连接器的作用,通过投教课程、上市公司业绩会直播、上市公司参访、高管互动答疑等内容,让香港投资者,尤其是香港年轻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内地的先进医药、高端制造和*新经济企业,从而加深对内地的了解和认知。”富途表示。
与此同时,包括华泰证券为代表的传统中资券商也在加紧进军香港零售市场。截至2021年底,华泰国际“涨乐全球通”上线以来累计下载量达92.73万,2021年平均月活数为10.31万。在科技券商与传统中资券商的联手挤压下,香港零售券商已然开始了行业洗牌。
根据港交所数据,2019年至2021年停止营业的港交所参与者(持牌券商)数量分别为22家、37家和17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至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家、4家和6家。香港证券商协会主席陈柏楠此前曾坦言,过去一段时间,面对非本地证券平台及免佣经纪竞争,港股成交大量流向中资券商。
而早在2020年,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就曾公开表示,金融科技可以在未来协助提升证券业务的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值得重点探索。疫情为金融业应用科技带来很多实践机会,包括远程开户、智能投资顾问、监管科技、网络安全及跨平台通信软件等,都值得业界关注并考虑应用。
把握跨境开放发展机遇
如今,香港已成为中国内地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区域。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不含储备资产)9797亿美元,其中有4342亿美元流向了香港,占比超过44%,稳居第一。而2015年这一数据仅为585亿美元,6年增长约6.5倍。
在此背景下,中资券商也在加紧基于香港市场而布局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作为首批来港上市的国有企业、赴港开展业务的中资券商,海通国际是海通证券的重要海外业务平台之一,其以“立足香港、面向全球”为战略定位,致力打造全方位投行业务生态圈,多年来已构建了覆盖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孟买及悉尼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网络。
回忆在港展业的初期阶段,海通国际向证券时报
华泰金控首席执行官王磊指出,2017年至今,中资券商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差异显现,金融服务能力各有千秋。过去中资券商由于规模小、力量弱,常以通道中介型业务为主,服务范围窄、产品单一。如今成长起来的中资券商,国际业务主要向两条路径延伸,即资本投资业务和资本市场中介业务。
以资本投资业务为主的中资券商,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股权、债权、衍生品等领域的投资。该业务模式在市场乐观时,可能带来业务的迅速扩张,但市场出现波动时,收益亦可能大幅波动。而以资本市场中介业务为核心的券商,通过打造高水平的权益和固收销售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对冲、配资、衍生品等综合性资本市场中介服务,反而能更好防范风险,把握住对外开放带来的跨境新机遇。
王磊表示,华泰国际正是在集团“立足本土资源优势,服务境内客户走出去和境外客户走进来”的国际化战略引领下,以跨境为抓手、回归券商本源,聚焦发展资本市场中介业务,稳步穿越周期,逆市而上,如今已跃居香港中资券商第一梯队前列。
随着中资券商逐渐站稳脚跟,其在香港资本市场参与度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自2009年成立,如今已有138家会员单位。据悉,该协会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内地政府机关、海外团体等交流沟通,积极参与多项金融业政策制定及规划编制,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持续贡献专业力量。
新天绿能(600956.SH)发布公告,2022年5月,公司及子公司按合并报表口径完成发电量133.46万兆瓦时,同比下降7.84%。截至2022年5月31日,累计完成发电量673.3万兆瓦时,同比增加0.87%。
【高管动态】千亿市值券商海通证券在发布三季度财报的同时,还宣布了一项重要人事任命。
海通证券(600837)2021年10月28日晚间发布前三季度报告称,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8.4亿元,同比增长23.3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18.3亿元,同比增长39%;基本每股收益0.91元,同比增长24.66%。
海通证券上一任总经理瞿秋平于今年9月初卸任,随后由董事长周杰代理总经理职务,就在今天,海通证券宣布由董事李军获委任为公司总经理。
李军
李军出生于1969年,现年52岁,他在今年9月28日在股东大会上被选举为公司董事。此前他曾担任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作为一家市值超过1500亿元的大型券商,海通证券股权较为分散,但前十大股东中多家具有上海国资背景,因此海通证券也是上海市属地方国企。
按照盈利规模,海通证券也能跻身国内头部券商行列。海通证券市值位于浦发银行和上汽集团之后,排在上海所属上市国企中第三位。
此外,券商薪酬普遍较高,也体现在海通证券身上。wind大数据显示,2020年海通证券人均创收约339亿元,人均创利96.4万元,人均薪酬高达68.1万元,比2019年略有增加。该公司去年薪酬*的是总经理助理陈春钱,其薪酬为508万元。
至于董事长周杰、9月卸任的总经理瞿秋平薪酬分别为121万元,241万元。李军出任总经理,年化薪酬应该参考瞿秋平。2021年,券商整体业绩良好,海通证券整体薪酬或有望再提升;高管薪酬也会有变化。
3月18日晚间,海通证券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海通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31.03亿元,同比增长12.7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27亿元,同比增长17.94%。
从此前各家券商发布的业绩快报和已发布的券商年报来看,海通证券2021年营收排名大概率会排在行业第二位,仅次于中信证券;净利润排名第三位,居于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之后。此外,海通证券的ROE(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8.09%,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
营收431亿元,暂居行业第二
3月18日晚间,海通证券晚间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快报。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431.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2.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2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7.94%。基本每股收益为0.98元。
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海通证券总资产为7453.14亿元,同比增长7.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1631.38亿元,同比增长6.31%;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12.49元,同比2020年末提升6.30%。
公告显示,2021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疫情形势,海通证券保持定力,抓牢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主线,通过“投、融、保、研”紧密联动,进一步扩大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品牌优势,重点业务领域取得突破,收入结构持续改善。目前,公司各项业务稳定,资产结构良好,流动性较强,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符合《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要求。
从此前各家券商发布的业绩快报和已发布的券商年报来看,海通证券2021年营收排名大概率会排在行业第二位,仅次于中信证券;净利润排名第三位,居于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之后。此外,海通证券的ROE(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8.09%,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保荐上市家数全市场*
今年以来,海通证券投行业务交出了亮眼成绩单。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19日,海通证券已助力天岳先进、创耀科技、迈威生物、采纳股份等11家公司成功发行,实现融资181.68亿元,其中10家由海通担任*保荐及主承销商,*保荐上市家数在全市场*。
1月12日,天岳先进在科创板上市,这家专注于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衬底材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家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上市企业,对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平稳发展意义重大;1月18日,迈威生物登陆科创板,其靶向细胞粘附分子Nectin-4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新药是全球第二、国内首家进入临床研究的品种,靶向白介素受体ST2的单克隆抗体新药为国内首家进入临床研究的同靶点新药;2月23日,西点药业在创业板上市,其核心产品在抗贫血用药、治疗精神障碍用药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拥有国内*制剂和原料药品种并形成专利保护,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突出……
克服疫情影响,3月16日、3月17日,海通证券又先后成功保荐铜基新材料细分领域龙头——陕西斯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股首家计算机视觉AI企业——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挂牌上市,紧抓“硬科技”的市场定位,持续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在发挥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方面,海通证券表示,面对全面注册制改革带来的更多元化市场参与主体、更多样化的需求、更全更严的法制与监管体系,海通证券聚焦深化国企改革,秉承行稳致远的发展理念,压实主体责任,以“零容忍”态度持续为资本市场把好质量关和出口关。充分发挥全方位、一体化专业优势,以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理解以及*的保荐、承销、投资、研究能力,为辅导企业“把脉问诊”。
据悉,今年1、2月,全市场共有61家企业完成IPO申请上会审核,对应保荐机构32家,其中55家审核通过,而海通证券IPO融资过会通过率达到***。
在集成电路和医疗健康领域打造“海通品牌”
尤其是在投行业务领域,自科创板推出并试点注册制至今,海通证券抓住注册制改革发展机遇,持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成功在集成电路和医疗健康领域打造出“海通品牌”。据统计,自科创板设立至2022年2月末,海通证券完成35个科创板IPO项目发行,累计融资金额近1200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技术服务等领域深耕细作,完成了多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项目。
在集成电路领域,海通证券已成功保荐承销多家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思瑞浦、盛美上海、东芯股份等行业龙头企业,覆盖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材料、设备等半导体全产业链。今年1月份保荐上市的天岳先进、翱捷科技、创耀科技均为半导体产业链领先企业,进一步巩固了海通证券在集成电路行业的龙头券商地位。
在医疗健康领域,海通证券已成功助力多家知名企业上市,包括创新药领域的复旦张江、君实生物、凯因科技,医疗器械领域的翔宇医疗、奕瑞光电子、艾隆科技,合同研发生产外包组织(CDMO)领域的瑞联新材料、美瑞新材料,动物用药领域的回盛生物,合同研发外包组织(CRO)领域的南模生物,医疗耗材领域的中红医疗等。
海通证券表示,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区域综改的收官之年,也是海通证券的重大战略机遇年。新的一年,海通证券将持续全面深化专业化战略,全方位加快专业化步伐,持续发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的“卡脖子”项目在科创板上市,全力做好金融服务支持,主动践行金融担当,为上海实体企业提供优质的创新金融服务方案。
一方面,海通将半导体领域建立的*优势,逐步外延拓展至半导体新材料、新领域以及TMT其他领域,辅导申报科创板IPO的北京通美、中巨芯已被受理,并已进场服务超过40家相关领域企业。
另一方面,海通整合生物医药资源,布局众多医疗产业领域,争取有影响力项目数量与市占率同步明显提升,进一步巩固“海通品牌”。
同时,海通将积极总结集成电路和医疗健康两大领域专业化成功经验,探索复制到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多点布局,全方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海通证券是国企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海通证券是国企吗、600956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