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京报
4月26日,热景生物还发布股价交易严重异常波动暨风险提示公告,称股票交易连续10个交易日内3次出现正向异常波动情形,其中6个交易日触及20%涨停板,股价连续上涨积累较多的获利调整风险,提醒投资者避免跟风炒作。
在热景生物股价飞升期间,热景生物股东曾出现违规减持行为。4月15日热景生物曾发布公告称,大股东达晨创泰、达晨创恒及达晨创瑞在4月9日减持计划届满之后,于4月13日-4月15日减持公司股票1368978股,减持价格为69.64元/股-100.28元/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被上交所认定构成违规减持。热景生物称,是工作人员疏忽减持细则程序规定所致。
对于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热景生物称,主要是欧洲第二波新冠疫情暴发,公司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销售爆发式增长所致,一季度新冠相关外贸收入占比超过95%。
不过,热景生物也提醒,随着德国疫情的持续发展,进入德国家庭自测市场的企业名单在不断扩围。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4家企业的产品获批进入德国家庭自测市场(其中国内企业16家)。相比3月,热景生物作为全球范围内第六家(其中国内第四家)获批进入德国家庭自测市场之时,德国家庭自测市场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参与者的增加也必将对未来产品销售及业绩预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校对 柳宝庆
新京报
4月19日,一则杉杉股份子公司引入比亚迪、宁德时代、中石油昆仑资本进行战投的消息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据悉,宁波杉杉新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将与上述三位资方合计为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增资30.5亿元,增资款将全部用于上海杉杉锂电及其下属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
不少投资者好奇,杉杉股份为何有如此大的“排场”,竟能获得新能源界多位巨头的青睐?资料显示,杉杉股份由郑永刚创立,本是做西服起家,但在生意日渐红火之际,郑永刚却决心转型新能源,发展至今,杉杉股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
公司刚刚发布的年报显示,2021年杉杉股份实现营收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归母净利润33.40亿元,同比增长2320%。
Choice数据显示,自郑永刚2020年底回归至4月20日,杉杉股份和吉翔股份的合计市值,已从425亿涨至664.7亿。其中吉翔股份更是今年的牛股之一,年内股价最高涨幅超310%。得益于此,在2022年3月胡润发布的《2022胡润全球富豪榜》中,郑永刚以125亿人民币的身家位列第1864位。
不过,近几年外界对郑永刚和他的杉杉系,发出了不少“资本腾挪术”的质疑,因多次操作“壳”上市公司,郑永刚获得了“壳王”称号。
杉杉股份业绩暴涨,偏光片业务成“大腿”
1999年3月的一个饭局上,鞍山研究院院长王维刚与郑永刚提起,旗下碳素研究院新能源锂离子负极材料的课题,国家拨的1000万经费已经花光,但课题还没完成。
说者有意,听者也有心。彼时的郑永刚,正在发愁企业的转型问题。尽管他的杉杉西服已经连续7年排在国内首位,市场份额一度高达37%,但郑永刚还是看衰服装产业的未来。他刚刚把公司的总部迁至上海,成立杉杉控股,并提出以服装、新能源、金融投资三大板块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于是,郑永刚先投资了8000万让课题顺利完成,紧接着又投了3个亿,把碳素研究所的人才都迁到上海,并借此完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布局。此后的6年里,杉杉股份陆续涉足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逐步成为了一家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杉杉股份新能源产业布局逐渐完善后,郑永刚也在2007年宣布辞去了公司的董事长职务,安心退居幕后。
2016年,新能源汽车步入市场主流,蛰伏多年的杉杉股份业绩自此开始爆发。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两种以锂电池正极命名的明星产品已被外界熟知。而近两年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的背景下,锂电池正极材料锂、镍以及负极材料石墨的疯狂涨价,更是造福了一众供应商。
2020年,杉杉股份有关锂电池材料的收入达到69.16亿元;2021年这一数字进一步增至91.25亿元,同比增加31.95%。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2021年公司锂电池材料业务达11.95亿元,比上一年多出9.07亿元。
杉杉股份表示,基于下游需求旺盛等因素,负极产品市场订单需求远超供应能力,其产能达到满负荷生产。
除此之外,LG偏光片业务的并表也是杉杉股份业绩猛涨的重要原因。
财报显示,2021年杉杉股份的营收主要由锂电池材料、偏光片和其他业务三部分构成,其中偏光片业务为公司带来的营收高达99.44亿元,其在总营收中48.04%的占比甚至高于锂电池材料的44.08%。
同时,报告期内偏光片业务实现的归母净利润达11.97亿元,也要高于锂电池材料的11.95亿元。
雷达财经注意到,这部分新增业务源于2020年的一次并购,也被外界视为郑永刚的又一次豪赌转型。
2020年6月,杉杉股份宣告拟斥资7.7亿美元启动LG化学旗下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70%权益项目的收购。为了主持此项收购,郑永刚时隔13年高调回归,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充足的自信:“未来我们会遥遥领先,掌握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资料显示,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部件之一,主要功能是通过控制光线提高液晶面板的透光率和视角范围。其在液晶面板成本结构中占比10%左右,对液晶面板的显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另据市场调研机构Omida的数据,2020年LG化学偏光片业务(公司在2021年2月1日完成了LG化学旗下LCD偏光片业务大陆地区的收购)占据约25%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按照约定,2021-2023年,杉杉股份将分批次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剩余股份。
“收购偏光片是杉杉的第三次跨界,也是我60岁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创业。”郑永刚表示。
跨界收购背后是主业不振?
不过,也正是这次完全的跨界收购,为杉杉股份引来了不小争议。
从杉杉股份在二级市场的行情来看,1996年至今约26年的时间里,杉杉股份的股价实现了30倍的涨幅,虽然涨势迅猛,但事实上直至2020年6月的24年中,其股价涨幅也仅有10倍,这意味着公司大部分的市值增长都是在收购LG偏光片业务后实现的。
根据财报,在收购前,杉杉股份的业绩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其中营收在2019-2020年连续两年同比下降,扣非净利润更是已经连续三年下降,2020年还出现了亏损的局面。
具体而言,锂电上游的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核心材料中,杉杉股份三项均有涉及,并且每项都能排到国内市场前五甚至前三,但各项竞争力都在逐渐下滑。
以公司最早接触的负极为例,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目前负极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在“四大三小”态势,其中“四大”为贝特瑞、杉杉、璞泰来和凯金。2021年杉杉股份负极产量市占率为15%,同比下降1%,位列行业第二,而第一的贝特瑞市占率为25%。
正极方面,2018-2020年公司相关业务毛利率为17.13%、12.84%、12.38%,逐级走低。2021年,杉杉股份已经启动了对该项业务的剥离,相关动作包括将旗下杉杉能源控制权转让给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转让永杉锂业100%股权等。
与剥离动作相对的是,在全球市场上,受益于锂电装机需求,正极市场正保持高增。东吴证券预计,2022年全球正极需求总量为133.5万吨,至2025年将达350.7万吨。
电解液方面,杉杉股份的扩张也较为缓慢。2019-2021年,公司电解液产量市占率为10.1%、8.4%、3.5%,下降显著。
尽管2021年公司这部分业务受益于六氟磷酸锂价格的飙升,实现扭亏为盈,毛利率也大幅提升,但截至2021年末,公司共有电解液产能4万吨,六氟磷酸锂产能4000吨,已被天赐材料、新宙邦等电解液龙头企业拉开差距。此前杉杉股份的调研纪要显示,该公司将剥离电解液业务,预计今年将加快剥离。
而主营业务之外,2020年杉杉股份的非核心业务充电桩、储能、服装等甚至还处于亏损状态,合计归母净亏损为2.96亿元,同比扩大1.3亿元。
那么,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来提振业绩的方式是长久之计吗?部分行业人士对此亦持保守意见。
一方面,这笔收购显著增加了杉杉股份的资金压力。2021年末,杉杉股份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同比激增1026.10%至36.23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也从43.33%增至51.9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更是由正转负,同比降210.69%。
为了提高公司资金的流动性,杉杉股份曾选择用定增的方式在二级市场募资30.96亿;也曾让控股股东杉杉集团进行融资类股份质押;更是在截至2021年底账上货币资金尚有92.95亿元的情况下,引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资方联合对旗下子公司上海杉杉锂电进行30.5亿的增资。
公司称,上海杉杉锂电通过本次增资扩股,将有助于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成本,增强资本实力,为负极材料业务扩张提供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尽管杉杉股份有过从服装行业成功转型新能源行业的经验,但后续公司在多元化扩张的过程中已经触及了瓶颈。在此背景下,公司能否运营好一项全新的业务,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郑永刚圆梦“金融家”?
“我希望我是从服装进来,从金融出去,我希望成为一个金融家。”2015年郑永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郑永刚的跨界资本运作水平,确实经历过市场的检验。在杉杉系企业的成长、运作史中,郑永刚已经验证了通过重组、卖壳提振股价或大笔套现的可行性。
早在2002年,杉杉集团就通过受让股权成为了长春热缩的大股东,不久后,长春热缩更名为中科英华。据报道,郑永刚曾操盘中科英华的稀土交易,但随着收购的终止,郑永刚也从中科英华彻底抽身。
2015年前后,杉杉系卷土重来。其先是让旗下“泓石投资”耗资12.9亿元受让“艾迪西”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有的股份,让郑永刚成为企业实控人,后又推动艾迪西重组,最终艾迪西被申通快递借壳上市成功,其股价一度迎来13个涨停。
同样是在2015年,杉杉系宁波顺辰通过受让股份成为了江泉实业的实控人,不过此后郑永刚对其他企业借壳江泉实业上市的多次尝试均宣告失败。最终宁波顺辰在重新转让股份后,彻底离开了江泉实业。
值得一提的是,郑永刚在回归杉杉股份后,依然没有停止在资本市场的活跃。
2017年,杉杉系的另一家公司宁波炬泰通过受让股份成为了国内著名钼业公司新华龙的控股股东,此后新华龙更名吉翔股份。自此,郑永刚再度开始了重组运作。
在郑永刚的执掌下,此后的五年内,吉翔股份先后出手五次进行跨界式收购,且标的公司均处于全新的领域。
郑永刚先是推动还是“新华龙”的上市公司收购手游企业北京开天、海外游戏公司Gram Games和梵雅文化。但在严厉的监管下,这项计划未能成行。随后新华龙又将目光转向了影视领域,其以零对价收购了霍尔果斯吉翔影坊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并向其增资1亿元,将公司的主营业务正式转为钼业和影视双轨并行。
更名吉翔股份后,得益于电影市场的增长,公司股价曾迎来一段“甜蜜期”,但在资本退潮后,公司电影业务出现断崖式下滑。于是郑永刚又打起了军工领域中天引控和营销领域多想互动的主意,两次重组接连失败后,郑永刚则“回归”了自己熟悉的锂电行业。
前文曾提到,杉杉股份自2021年已开始了对旗下正极业务的剥离工作,而2022年1月受让宁波永杉所持湖南永杉100%的股权的,正是关联方吉翔股份。
公告显示,湖南永杉主要生产的电池级/工业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等产品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等。
尽管这笔收购被不少投资者指出有“左手倒右手”的嫌疑,但吉翔股份的股价却在1月6日发布收购公告后应声上涨,至3月底公司股价涨幅一度超280%。
此外,据新华财经报道,杉杉控股还被指涉嫌通过关联方上海钢石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受让吉翔股份股票,故意隐瞒关联关系、虚假信息披露,逃避全面要约收购责任。
曾有“服装界巴顿将军”之称的郑永刚,能靠资本运作,给杉杉股份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吗?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本文时代财经
净利润暴涨743倍,股价却跌4.68%,热景生物(688068.SH)的半年报似乎“发了个寂寞”。
在披露半年报后,8月26日,热景生物低开1.78%,之后跌势加大,截至收盘报146.84元/股,跌幅达4.68%。
作为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热景生物受益于核酸检测产品出口订单爆发,不仅业绩亮眼,股价也随着暴涨,从4月初的44.93元/股一路涨到4月底的236.89元/股,创2019年上市以来新高。
不过,涨跌总有时,在创下新高后热景生物的上涨趋势刹停了,二季度7000多户闻风跑步进场的散户没赚到钱,平均每户反倒浮亏了5.66万。
不过,热景生物的前十股东中,知名创投达晨财智、董事周锌等7名股东则合计套现7亿元,其中达晨财智旗下基金达晨创泰套现达2亿元。
图虫创意
业绩不及预期
8月25日,热景生物披露了2021年半年报。
报告显示,热景生物上半年实现营收36亿元,同比增长3904.13%;归母净利润为14.53亿元,同比增长74261.79%,也就是近743倍,是截至8月25日披露中报的436家上市公司中,净利润增长最快的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热景生物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主要应用于肝癌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感染等临床领域和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疾控应急等公共安全及其他领域。
对于业绩暴涨原因,热景生物在年报中解释称,因公司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前鼻腔)和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唾液)两款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产品分别于3月2日和22日,获得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BfArM)用于居家自由检测的认证,可以在德国的商超、药店、互联网商店等销售,导致公司的外贸订单爆发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热景生物每股收益为23.36元,同比增长77.77%,高于贵州茅台(600519.SH)的19.63元,打破了贵州茅台连续两年每股收益称王的垄断地位。
不过,对比一季报可以看出,热景生物的“印钞”速度慢了下来。
热景生物一季报显示,其1-3月实现营收12.28亿元,同比增长3099.15%;归母净利润为6.01亿元,同比增长117191.05%,净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48.94%。
时代财经计算得知,热景生物二季度营收为23.7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52亿元,净利润占营收比下降至35.92%。Wind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热景生物销售毛利率为61.86%,比一季度的66.14%下降了4.28%。
wind
热景生物去年年报指出,2020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63.01%,较2019年度下降了10.11%,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新冠抗原快速检测试剂毛利相比常规临床产品毛利较低,且新冠产品的销售占比较高所致。
并且,部分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价格也在逐渐下降。
据德国医疗行业媒体DAZ.online报道,德国DM等日用超市正在甩卖新冠病毒快速检测产品,包括热景生物在内的新冠检测产品每人份仅售0.95欧元。DM超市采购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3月份新冠测试剂还是稀缺商品,但在几周后,原本偏高的销售价格已经下降了。
同时,据年报计算可知,2020年热景生物营业收入境外部分占比达61.72%。有投资者担心,靠疫情赚钱不长久。
8月26日,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史立臣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国外疫情没有减弱态势,国内外核酸检测需求都很大,“而且相关医用防护物资产品出口需要国家认可资质,有资质的企业不多,预估未来一两年经营核酸检测相关业务的企业营收都会比较稳定。”
中国医保商会发布的公告显示,热景生物等共39家企业已列入《医保商会推出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清单》,获准出口资质。
同日,就半年报毛利率以及业绩可持续性等问题,时代财经致电热景生物证券部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知名创投套现2亿
除了赚到白花花的银子,热景生物在二级市场上更是“春风得意”。
在4月12日披露2021年第一季业绩预告后,热景生物连续摘得5个涨停板,股价从4月初的44.93元/股一路涨到236.89元/股,创2019年上市以来新高。
wind
股价大幅拉升,正是离场的好时机。
时代财经发现,在今年上半年,热景生物前十股东中,除了实控人林长青、公司核心员工持股平台北京同程热景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在2018年12月以3858.82万元从热景生物董事周锌手中买入180万股股份的北京云集财富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其余有7名股东均不同程度减持公司股票,合计减持510.77万股。若以热景生物今年上半年区间成交均价136.73元计算,减持市值达6.98亿元。
热景生物公告
其中,股东深圳市达晨创泰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达晨创泰”)减持股数最多,达148.96万股,套现达2亿元。
达晨创泰与深圳市达晨创恒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市达晨创瑞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均为热景生物2016年改制时的发起人,三者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知名创投达晨财智。
大股东“袋袋平安”的同时,今年二季度买入热景生物的散户或许没那么幸运。
据wind数据,热景生物今年二季度新增7509户股东,但自5月起,热景生物股价开始回调,以二季度热景生物区间成交均价158.95元/股、户均持股数4670.1股计算,截至8月26日收盘,户均浮亏5.66万元。
股吧上哀嚎一片,有人表示“一下子回到解放前”“这股票迟早得心脏病”“业绩好又有什么用,A股是看业绩的吗?都还不醒醒”。
6月9日丨热景生物(688068.SH)公布2021年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此次利润分配及转增股本以方案实施前的公司总股本62,196,341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股转增0.48股,共计派发现金红利310,981,705元,转增29,854,244股,此次分配后总股本为92,050,585股。
股权登记日为2022年6月15日,除权(息)日及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2年6月16日,新增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上市日为2022年6月17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热景生物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热景生物股票、杉杉股份即将大爆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