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华大基因股票
医药行业作为一众牛股的诞生之地,短期内虽有波折,但长期来看仍是“长坡厚雪”的好赛道,从历史情况来看,医药行业中的每轮变革都孕育了新机会。
站在政策的视角,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愈加重视生命健康管理。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到《“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再到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一系列的政策指出了“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政策把主要目标放在“治未病”,相较于从前的“治已病”,以高通量测序、质谱等为代表的精准检测技术,将推动个体化医疗实现新突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其中,精准医学为疾病防治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而疫情期间进行的核酸检测,正是向市场推广精准医疗强有力的范本。伴随世界各国对公共卫生防控的逐渐觉醒、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精准医学的黄金时代已徐徐拉开帷幕。
后疫情时代:生物经济迎来政策风口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标志着生物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此前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对此,权威专家表示,生物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多元化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新一代生物经济将茁壮成长,万亿级别市场有望快速发展。甚至有机构预计,未来生物经济的产业规模将达40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下一个重要增长点。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在相关采访中表示,“生物经济涵盖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众多领域,是具有创新活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大、壁垒高和利润丰厚等特点,其市场规模将是信息经济的10倍以上,市场有望快速发展。”
《规划》部署了七大重点工程,其中在生物医药技术惠民工程中提出,“以高通量基因测序、质谱、医学影像、生物信息诊断等技术为主,重点开展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继续推动耳聋、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基因筛查,推动个体化医疗实现突破。”华大基因健康民生项目的战略前瞻可见一斑。
当前,生命科学已成为前沿科学研究活跃领域,生物技术成为促进未来发展的有效力量,生物经济正在勾勒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精准医学服务作为生物经济的支柱产业,有望乘风而上快速成长。
华大基因,万事俱备,东风已至
在精准医学赛道上,华大基因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之一。公司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强劲的竞争优势在该领域内大放异彩,并引领着中国基因行业的发展,让中国的“基因科技力量”绽放于国际大舞台。近期华大基因公布了2021年年报,我们不妨从公司年报中的业务、技术、研发等方面出发,探讨这家公司的真正实力。
首先,华大基因瞄准的是全生命周期和全临床应用领域的服务,其业务打造了从基础科研到临床应用的布局闭环。
作为中国基因行业当之无愧的奠基者和引领者,华大基因本身在基础科研方面就拥有相当丰富的业务积累,并站位前瞻性的产业应用。
华大基因是基于全生命周期来布局旗下的细分业务板块,技术路径多元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了生育健康、肿瘤防控、病原感染检测等精准医学的主要应用领域,能够满足不同领域以及同一市场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图一: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
资料公司路演材料
图二:华大基因的主要业务
资料公司公告,整理
其次,华大基因临床医学检测的底层技术具有协同效应,可延展性较强。
华大前20年完成的是底层技术的基础积累,那么而今的“火眼”实验室必将成为华大基因全球市场化的杠杆。“火眼”实验室作为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规模化和工程化的新型技术平台,规模经济效益已经实现了全球模式的成功验证。
华大基因这样的技术实力也加强了公司抗风险的能力,不会像其他押注单一产品的企业一样面临盈利后劲不足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华大基因拥有多个业绩增长点,丰富的产品管线将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
最后,华大基因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1年公司共投入了5.42亿元用于研发,占营业收入比重为8.01%。2022年一季度公司更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投入了1.31亿元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40.99%。
在充裕的研发资金支持下,华大基因也在不断完善公司的“生育肿瘤感染”系列产品梯队,丰富产品种类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提升产品性能。近日,华大基因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且此前已获得欧盟和沙特的资质,该检测技术水平和注册门槛较高,属于全球行业内领先的产品和资质布局。
在肿瘤防控方面,华大基因从多组学技术切入,对适合分子检测的单癌种和多癌种产品进行布局,并基于大人群健康筛查项目的实施经验,通过对成本的极致要求,使得全球范围内精准普惠成为可能。
在感染防控方面,基于免疫、分子技术平台,强化感染防控相关的高中低通量产品研发,形成病原诊断、用药指导的全诊疗体系;检测性能优化、自动化升级及平台适配转化三管齐下,持续提升高通量产品PMseq®系列产品竞争力。
整体来看,华大基因在业务、技术、研发这三个方面拥有较强的优势,而这也成为了公司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底气,未来公司将继续推动我国基因行业的快速发展。
坚守长期主义,打造真正价值内核
华大基因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公司自始至终以市场的需求为第一要义,用基因科技为人类谋福祉。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能持续满足市场的需求,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笔者认为,像华大基因这样的公司,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完美诠释了何谓真正的长期主义。
回顾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在市场亟需中国企业打破我国基因行业长期落后的局面的时刻,华大基因站了出来。从1999年为了祖国的荣誉不顾一切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基因测序研究起步,到如今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地位,甚至推动着“中国标准”走向全世界,向全世界见证中国基因科技的力量。
正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在基因行业中也是如此,谁掌握了世界标准谁将会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近日,华大基因牵头研制新冠病毒检测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也是ISO发布的全球首个专门针对新冠病毒检测的国际标准。在这一方面,公司还建立了华大基因标准认证评价体系——BGI-CSP,用标准占据全球精准医学的“制高点”,成为行业标准的先导者,向全世界展示我国自主创新的硬实力。
而且,华大基因始终以民生健康的切身需求为出发点,开发更多高性价比的创新产品。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端检测的需求,公司首创了各种普惠民生项目,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等检测项目,以基因科技的力量造福大众。目前,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能享受到华大基因的民生项目。截至2021年底,公司的民生项目筛查人次累计超1300万次。
此外,在新冠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市场对新冠检测的需求暴增。华大基因积极响应,为全球抗疫贡献一份中国力量,继“火眼”实验室走出国门后,公司旗下的抗原检测试剂盒也于海外和国内获批上市,帮助实现人群的快速筛查和分流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华大基因的抗原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公司新冠检测产品矩阵得以进一步丰富。公司此次采用的是荧光免疫层析法,这也意味着华大基因通过多平台的布局,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
图三:华大基因的抗原检测试剂盒
资料公司官网,整理
小结
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华大基因拥有全产业链的产品布局,自身实力强劲竞争优势明显。不仅如此,公司兼济的还是天下之心,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打造出真正的价值内核,长期来看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培育钻石行业前景明亮,终端消费市场未来5年超3倍增长,制造环节投资机遇以量价两条主线演绎,该行积极看好当前产能规划清晰,技术与地位稳固的龙头制造商,未来有望在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中持续演进,核心推荐:中兵红箭(000519.SZ)、力量钻石(301071.SZ),当前股价对应22年38/35倍PE,建议关注边际改善显著的优质制造商黄河旋风(600172.SH)。零售环节品牌效应明显,渠道建设成熟的珠宝商有望率先构建培育钻价值体系,建议关注豫园股份(600655.SH)、曼卡龙(300945.SZ)。
国盛证券主要观点
培育钻缘何存在?
天然金刚石的稀缺性、垄断性催发人工合成技术的诞生,海外率先开展CVD法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工业级与宝石级金刚石生产,我国以自研HPHT法与六面顶压机设备突破技术封锁。当前技术壁垒下,全球生产格局高度集中,2020年我国培育钻石产量约300万克拉,HPHT法占比90%,国内占比全球份额41.67%,其中国内CR4厂商至少占据75%的产能。
HPHT与CVD技术拆解:
我国HPHT法已占据明显的技术与成本优势,可在短周期内以低成本批量稳定生产高品级大克拉毛坯,在设备、技术与人才等高壁垒保护下,头部厂商有望持续受益寡占竞争格局。该行积极看好HPHT法在培育钻石领域的生产优势,以及CVD技术长期内降本增效的可行性与半导体应用的延展性。
当前产能是否过剩?
当前技术阶段下扩产质量与产量不可兼得,行业大克拉高品级优质产能依旧紧缺:1)HPHT法扩产受限设备供给与技术壁垒,现阶段合成钻石产量与质量难以兼得;2)CVD法技术尚未成熟,综合生产效益与成本竞争力弱,高品级大克拉毛坯供给依然紧缺。悦己与婚恋场景驱动下,培育钻石终端市场空间广阔,中性假设测算2030年全球将面临1.59亿克拉的钻石供给缺口,当前扩产速度仍不及需求增量。
未来需求能否持续?
消费市场有望由婚恋走向多元,新兴走向成熟,美国走向世界。复盘美国培育钻演变史,商业化进程与珠宝情感认同构建为兴起原因,未来市场需求增长动力将源于:1)消费场景拓宽,由婚恋走向悦己、轻奢、时尚等多元需求;2)渗透率持续提升:上游供给放量与零售品牌布局有望加速培育钻终端认知度提升;3)区域潜能挖掘:中、印、日、欧洲等地区已具备培育钻消费发展的经济与文化土壤,该行测算至2021-2026年,全球培育钻珠宝市场规模将从43亿增至196亿美元,培育钻渗透率从5.39%提升至16.40%,未来5年CAGR35.54%,其中美/中/印三国分别占据139/25/8亿美元。
价格终局如何变化?
供给放量与技术迭代推动毛坯与成品钻价格持续下降,其中1)毛坯价格:短期制造费用稳定,大克拉毛坯价格受量产冲击有限,迅速突破产能瓶颈与合成品质改进为未来制造商破局之路。2)裸钻价格:零售视角下营销与渠道投入仍为短期价格下滑的压力支撑点,长期价格跟随裸钻成本优化与行业竞争加剧持续走低,品牌价值体系构建将为珠宝商终端价格赋能。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终端需求不及预期,产能扩张受限。
7月15日早盘,华大基因(300676.SZ)股价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逾7%。
7月14日晚,华大基因发布业绩公告,预计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35.0亿元至37.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8.71%至14.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0.00亿元-12.00亿元,同比下降27.34%-39.45%。
以一季度华大基因归母净利润5.25亿元测算,公司二季度预计净利润为4.75亿元-6.75亿元,环比变动幅度为-9.52%-28.57%。
对于业绩下滑,华大基因表示,由于全球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和服务单价下降,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资料显示,华大基因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从产品构成来看,华大基因拥有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生育健康、感染防控、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肿瘤防控等多项业务。其中,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迅速增长,由此带动公司整体业绩大幅增长。
2020年年报显示,受新冠疫情全球爆发的影响,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服务的需求急速增加。凭借“检测试剂盒+火眼实验室”双线布局,公司2020年实现营收83.97亿元,超过去三年营收总和。
具体来看,疫情爆发后,华大基因推出“检测试剂盒+火眼实验室”双线布局,一方面,公司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率先通过NMPA应急审批程序,成为首批正式获准上市的新冠病毒检测产品之一;另一方面,公司推出了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新冠病毒检测能力的“火眼”实验室,并通过不断扩大产能,在全球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火眼”实验室超80余座。
凭借疫情相关业务,公司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2020年实现营收55.62亿元,同比暴增8.7倍,其营收占比首次超过66%,而在之前该业务占比仅为20.40%。海外业务收入占比首次大幅提升至超过60%,在此之前,国内和海外营收占比约为8:2。
进入2021年后,华大基因的新冠相关业务是否可持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华大基因曾在去年年报中表示,公司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由于新冠疫情持续时间无法准确估计,未来销售是否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公司称,美国商务部将公司子公司北京六合列入“实体清单”,北京六合可能存在不能采购部分或全部受EAR管制物项,进而导致未来业务受限的风险。
在今年6月份的调研活动中,华大基因表示,新冠相关业务收入和全球疫情防控的整体形势相关,公司目前尚无法预测其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目前来看,新冠检测仍是常态化防控的重要保障。公司通过“火眼“实验室平台探索向常规业务的转化,以寻求业务增量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2020年疫情刺激因素,华大基因近年来营收均未超过30亿元。2017年-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0.96亿元、25.36亿元、28.00亿元,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逐年下降,由2017年的3.98亿元跌至2019年的2.76亿元,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
尽管华大基因2020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近200%,但新冠病毒检测相关收入占比颇高。而这或许也是二级市场在华大基因交出亮眼年报后反响平平的原因。
今年以来,华大基因股价不断下行,累计跌幅17.92%。截至2021年7月15日午盘,公司股价报收105.2元/股,相较于2020年7月份的最高点198.79元/股,已经下跌47%。
医疗赛道中,基因检测是当下最为火热的风口,据动脉网统计,2021年上半年,基因检测赛道共有30家公司完成了32次一级市场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0亿元。此外,二级市场也迎来诺辉健康、睿昂基因、诺禾致源3家基因检测上市公司,创造近580亿市值。
基因科技发展二十余载,市场热点不断流变,而华大基因(300676.SZ)作为行业的开创者,不断的迭代、升级、创新、赋能,游刃有余地驰骋市场,在业界的龙头地位持续稳固,形成了一套“头部战略”,在长期经营中得到验证,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赢。
一、开局者:从0到1,基因教父汪建开创测序蓝海
1、基因教父归国创业,开启中国基因测序行业
诺贝尔博物馆陈列了一份收藏品叫“发明的法则”的尺子:一把尺子丈量人类工业-信息时代文明史,记录着从1801年到2000年的200年间,每年选出的一个重大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其中最后一条,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因此被铭刻在这把尺子上。
在世纪之交,将中国科学家的成就镌刻入全球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人物正是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汪建。20世纪90年代之初,汪建在华盛顿大学作为高级研究员研习病理,深刻了解到西方科学界对基因科学的重视,汪建敏锐意识到未来基因科技将成为支撑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底层技术。怀揣着帮助中国科学界在生命科学领域赶超世界的初衷,1994年,汪建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毅然归国创业。
1999年,在没有国家支持和商业计划的情况下,由汪建在内的四人联合创建华大,只有一个目的,代表中国人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了保证在承诺的时间之前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人员、设备、资金都需要到位。汪建抵押了所有家产,华大的员工纷纷自筹腰包,当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验室墙上,贴着好几张用A4纸打印的借款人姓名及金额,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而在测序仪旁边放着一根玉米棒子,象征着“穷棒子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00年6月26日,中、美、英、日、德、法六国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完成,预示着一个行业的开端。
恰在2021年6月,华大基因公告中标罕见病患者全基因组测序项目,个人全基因组测序价格已经低至每例1,348元人民币,刷新了记录。从人类全基因组计划的跟随,到现今中国基因科技产业引领世界,“基因教父”汪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罕见地使中国的基因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主导了它后来的产业化。
2、从科研服务到临床应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起点,华大基因开创了中国的基因科技产业。以华大基因早期核心业务科研服务为例,基于创始团队强大的科学研究专业背景,华大基因成为最早布局基因测序科技服务业务的企业。很快,技术提升和规模扩大带来了成本的降低。到2012年时,这个世界上每产生两份基因数据报告,就有一份出自华大基因,在1,000种高等动植物的基因组测序中,华大基因主导和参与的超过70%。在科研积累上,截至2021年6月末,华大基因累计参与发表1,602篇文章(其中SCI 1,466篇,CNNS 134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2,701.4。
科研服务也孕育了华大基因临床检测业务的发展。华大基因自2010年12月率先完成国内首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临床样本检测,2014年6月推出由国家药监局审批的首个NIPT检测产品NIFTY®,2016年3月公司的NIFTY®成为了全球首个无创检测样本突破100万例的检测产品。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已为超过940万人提供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从华大基因过去的经营发展来看,不论是其前瞻性布局科研服务,还是聚焦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代表的生育健康、肿瘤、感染,亦或是服务市场由国内走向全球,均可以看出公司聚焦于满足社会需求,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其主营业务紧紧围绕着基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相关的疾病,旨在降低出生缺陷、有效防控肿瘤、精准治愈感染。
经营企业乃九死一生之事,而最难的莫过于从0到1,是企业开创市场,根植企业基因的创造性过程。生命时代的“造风者”华大基因,自成立以来就是成功的蓝海战略家,蓝海战略的本质就是洞察市场未被看到的需求,其经营的宗旨不是寻求打败竞争对手,而是开创和引领市场。
二、破局者:从1到N,在红海中创造蓝海
尽管从基因检测赛道来看,目前国内仍然还处在发展早期阶段,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实际上格局已经拥挤。如基因检测应用最广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产品技术及商业化路径相对成熟,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占据了多数的市场份额,但追赶者紧随其后,产品价格也呈逐步下降趋势。
华大基因管理层坚定地践行了“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在红海中创造蓝海,将基因科技的产业化多点开花,实现从1到N的跨越。
1、产品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客户终生需求
华大基因目前是唯一覆盖基因测序全应用领域的公司,已经形成了五条黄金赛道轮流发力,涉及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感染防控、多组学大数据与合成业务及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
每一条赛道上,华大基因又都是全周期的闭环产品布局,生育健康业务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的全生命周期,肿瘤防控构建了覆盖“预、筛、诊、监”的闭环,感染防控形成高中低通量的多极服务体系。此外,华大基因具备多组学技术平台,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多数企业在生育健康业务的竞争红海中求生存之时,华大基因已经开辟了生育健康的成长赛道,通过民生项目的形式扩大产业临床应用,并不断拓展民生项目服务范围,提高了精准医学检测服务的覆盖范围。2021年6月,华大基因中标益阳市健康民生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包含无创、耳聋、地贫、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扩展性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和新生儿全基因组检测。
近年来,国家医疗领域一系列的政策改革,无不透漏着医疗健康回归民生的信号。华大基因坚持“持续低价惠民”原则,率先拓展基因健康筛查应用于大样本量的民生项目,基于国产自主测序平台的技术优势和大样本量检测的规模效应,公司通过优化产品成本、营销费用等方式,在严守质量关和保持合理利润水平的前提下,较大幅的降低了检测服务费用,解决了检测可及性问题。
2、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民生项目普惠百姓
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曾公开表示,“高科技最大的悲哀不是技术失败,而是老百姓用不起。” 精准医学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用的起的“精英医学”,推动精准医学的普惠一直是华大基因发展的使命。
截至2021年6月末,华大基因已开展的民生项目覆盖了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民生项目筛查人次已累计达到1,200余万次。
再如肿瘤NGS伴随诊断这一领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小规模的肿瘤基因检测企业约为50-60家,行业竞争在这一仅有6年左右发展时间的新兴领域里就已经蔚然成型。又如这两年大热的新冠检测,供需变化引起的价格下降已经显现,后疫情时代,谁先调转船头,谁或将赢在起航线。
在多数肿瘤基因检测企业紧紧盯着入院布局,销售渠道费用高企,至今净利润为负的背景之下,华大基因肿瘤防控业务的蓝海战略特征显著。首先,打出“以防为主”的策略,加大早筛业务推广,没有人想体验伴随诊断时期的癌症病魔“审判”,在早期阶段就扼住“肿瘤的咽喉”,才是大众人群的真实诉求。其次,探索大人群防控模式,华大基因提出科学有效与产品可及是公司开发肿瘤产品和业务拓展的宗旨。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新时期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暨出生缺陷防治研讨会”上,华大基因CEO赵立见表示,华大正在做的工作,并不是希望把基因检测作为一个高端需求的检测项目,而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人人可及的民生项目。
在看得到的行业发展路径之下,要想在不断变化的赛道红海中脱颖而出,并持续保持领先的竞争力,就需要企业从更高更长远的视角入手寻找新蓝海,构建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壁垒。
三、定局者:带动行业发展,得标准者得天下
华大基因全球战疫的亮眼成绩,也胜在其步步为营的蓝海战略。在新冠疫情之前,PCR检测并非华大基因的主攻业务,但用检测来构筑病毒传播防线,提供大规模筛查的解决方案都在其战略“射程”之内。
1、工程化能力所向披靡,全球布局望尘莫及
新冠爆发后,华大基因第一时间研发出检测试剂盒,第一批获得国内资质,迅速拉升产能,并快速取得多项国际资质,满足国内外抗疫的检测产品需求。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际,华大基因创新性地推出了大幅提高核酸检测能力的“火眼”实验室,成为了全球抗疫的“中国名片”。如上这一系列完美的动作,可谓是蓝海战略的“战斗机”。华大基因的团队作战能力、工程化能力和规模化检测能力,都让其他企业望尘莫及。
截至2021年6月底,华大基因新冠检测产品已经覆盖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在海外启动“火眼”实验室超过90个,分布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实际上,早在新冠抗疫前,华大基因已经具备工程化解决方案的储备。此前,为解决民生项目的样本以及临床样本的不断增加的问题,实现大样本量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测,华大基因已建设了百万级NIPT检测通量全自动化平台,能够实现血浆分离到DNA纳米球制备的全流程自动化NIPT检测。工程化方式解决大人群检测模式早已储备。
通过创新去打破既定产业条件,重塑市场,在行业潜在需求这座金矿里挖掘出了更大的价值,也是蓝海战略“头号玩家”华大基因的通关“密钥”。
2、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将中国标准推向世界
在多数企业争抢新冠检测产品贸易出口的时候,华大基因的“火眼”实验室已经在提供公共卫生防控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并输出国际标准。
华大基因为合作方实验室量身打造了专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BGI-CSP(华大基因认证服务提供方)认证,保证实验室的检测质量,2020年,沙特利雅得、麦地那、阿西尔、达曼、麦加和阿曼6个“火眼”实验室通过认证,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建、共享、共盈”,有利于保障公司业务有序开展,引领行业良性发展。
华大基因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并在国际化业务拓展方面卓有成效,都离不开其对创新科技的重视。近年来,华大基因始终保持了强投入的姿态,特别是围绕生育健康、肿瘤防控、传感染疾病防控等应用领域持续高比例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专利成果。在2021年上半年,华大基因研发投入总金额就达到了2.21亿元,同比增长30%。
公司通过高强度的研发将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成具有商业价值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结合2021年半年度财报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拥有的已获授权专利共计484项,其中发明专利433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外观设计专利14项。
公开信息显示,华大基因多项常规业务的产品都已经在海外取得了准入的资质,包括地贫、肺癌、肠癌、常见感染性疾病等产品都已获得了CE的准入资质,常规业务转化初具规模。技术和渠道兼具,且可以满足部分国家和地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临床多元化服务需求,华大基因未来有望在国际化业务拓展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开放,全球金融市场定价属性效率提高,产业的升级和淘汰速度加快,寻找前瞻性的新变量成为关键。过去引以为傲的产品、渠道、管理,甚至是技术,或许都难以构成企业的护城河,企业发展战略才是真正的护城河。毕竟,如果连方向都没有选对,苦心孤诣的努力都不过是红海里的挣扎。
创新科技下为华大基因构建了坚实的“骨架”,而透过民生驱动则赋予了其丰满的“血肉”和“灵魂”,进一步充实了公司蓝海战略的内涵和根基,并形成了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创新活力,并以此持续释放成长潜能。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华大基因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华大基因股票、000519中兵红箭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