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编译:贺怡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助理 ■审校:胡志浩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食品价格飙升的四个事实及其潜在影响 IMF研究的研究员博格曼斯等人撰文总结了食品价格通胀的四个事实:第一,早在疫情前,在非洲猪瘟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食品价格已经开始出现通胀的迹象;第二,疫情早期的封锁措施和供应链的中断进一步诱发了消费者食品价格的上升;第三,航运和运输成本飙升: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过去12个月内增加了2-3倍,同时汽油价格上涨及部分地区卡车司机的短缺也正在推高公路运输成本;第四,从2020年4月的低谷开始,国际食品生产者价格已经增长了47.2%,在2021年5月达到了2014年以来以现价美元计算的*水平。 基于这四个事实来看,2021年到2022年,消费者食品价格很可能再度上涨。该现象对不同国家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部分新兴市场食品更依赖于进口,且生产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价格影响更大,所以部分新兴市场消费者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同时,因为新兴市场及低收入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较高,所以食品价格冲击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更大。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出口和旅游收入下降以及资本净流出有可能会带来货贬值的风险,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大食品进口的压力[1]。 [1] Christian Bogmans, Andrea Pescatori, Ervin Prifti, “Four Facts about Soaring Consumer Food Prices,” https://blogs.imf.org/2021/06/24/four-facts-about-soaring-consumer-food-prices/ 6月22日,BIS创新中心负责人发表演讲,讨论了数字化如何支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的发展。 首先,他讨论了绿色金融目前的成果。现在普遍的共识是,气候变化很可能从物理及过渡风险转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因此这一问题应当受到重视:监管当局表明了他们对风险的管理和披露的预期,并开始进行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央行也调整了其运作框架,对气候相关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将该风险划分到了其职责范围内。 其次,他认为,联合国的环境计划(UNEP)能够促使金融科技创新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帮助金融系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提高数据及信息的可用性。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数据披露质量,这包括更为全面地收集非传统、非金融数据,提高可持续发展相关数据披露的质量与可比性,提高环境影响报告的透明度及自洽性,以及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金融科技还可以帮助实现对于物理风险与过渡风险引发的金融脆弱性的预测、评估和可视化,并以此来促成相关借贷业务。可能的方法包括对于非结构化的数据的解析,检验ESG评级数据的方法论,以及提供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第二,纠正市场中的行为偏差。很多公众尚未能充分理解环境变化将带来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合理应对措施。对此,绿天鹅会议指出,一些相关,例如区块链、智能感应器和GPS数据等,或许能够帮助消费者理解其购买相关产品的碳排放量,并帮助造成污染的部门认识其生产的社会成本问题[2]。 [2] Benoit Coeure, “Digital Rails for Green Transformation,” https://www.bis.org/speeches/sp210622a.htm 建立社区经济的韧性 美联储理事鲍曼于6月23日发表演讲,对经济韧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首先,他简要描述了当前美国的经济状况。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及经济的放开,经济的增速达到了近几十年来的新高。经济产出也可能会超过疫情前*水平,但依旧有超过一千万人因疫情失去工作,这些人有些还在寻找工作,有的则已经退出了劳动力市场。目前通胀率远高于美联储2%的长期标准,这一状况既源于疫情初期低物价基数,同时也受到当下供应链受阻带来的压力。鲍曼认为,政府对疫情的政策响应(封锁措施、关闭学校及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很大程度地加剧了不同收入水平、教育背景、族裔及性别之间的不平等问题,且这些不平等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恢复得到解决。这也表明,美联储离促进充分就业的目标依旧有一定距离。 其次,他指出了建立经济韧性的两个要点。第一,地区金融机构为社区提供信贷机会,为小企业提供资金及技术支持。这些金融机构对其所在地的经济情况更为了解,因此,他们在疫情中也有效地满足了当地消费者及小企业的需求。而一个支持小企业的环境则意味着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企业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二,加强乡村及城市低收入社区的网络建设。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在农村及低收入的县,只有约65%的家庭拥有付费互联网服务(全美平均覆盖率约80%)。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寻找工作、接受教育和获取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3]。 [3] Michelle W. Bowman, “Building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ommunities,” 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bowman20210623a.htm 欧元区经济前景及货币政策立场 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于6月21日发表演讲。 她介绍了欧央行对于欧元区经济前景的看法。基于消费的强势回升以及坚实的商业投资,预期欧元区经济活动将在2021年下半年快速增长,通胀率在最近几个月有所回升,主要是由于临时因素,其中包括能源价格的强劲上涨。由于暂时的供应限制以及国内需求的恢复,预计今年的价格压力将会上升,但需求总体依旧保持低迷。同时,美国通胀对欧元区HICP通胀率影响较小。虽然欧元区整体通胀率可能在接近秋季的时候进一步上涨,但预计明年年初通胀水平将随着临时因素的消失而出现下降。目前,欧央行预期2021年GDP年增长率为4.6%,2022年为4.7%,2023年为2.1%;2021年总体通胀率为1.9%,2022年为1.5%,2023年为1.4%。 尽管自3月以来,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但企业和家庭借贷条件基本保持稳定。然而,利率的上升可能会使得更广泛的融资条件缩紧,这对经济复苏及通胀前景造成威胁。因此,6月10日,欧央行理事会决定继续保持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其中,理事会预计将在下个月继续依照疫情紧急购买计划(PEPP)进行净资产购买,且速度将大大高于前几个月。拉加德认为,PEPP下的净资产购买稳定了金融市场,并确保了货币政策顺利传导到了关键利率上,这些利率将决定企业和家庭融资成本;同时,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继续帮助银行持续为客户提供借贷。这两项政策措施还提升了欧央行其他政策的实施效率,其中包括负利率政策。拉加德还强调,负利率政策为经济提供了额外的刺激,改善了整体信贷条件,利大于弊[4]。 [4] Christine Lagarde, “Hearing of the Committee on Economic and Monetary Affai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https://www.ecb.europa.eu/press/key/date/2021/html/ecb.sp210621~352acef702.en.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本**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
(2021年第24期,总第40期)
创业板大涨2%,两市超3000家个股上涨,百家个股涨停,市场赚钱效应明显,为何外资却大幅卖出97亿?接下来A股会怎么走,是涨还是跌?重点应该关注哪些方向?看完这条视频都会给你答案,如果觉得有用不妨点赞加个关注。
1、周末的视频,直男反复跟大家强调了,上周五是一个明显的市场风格切换的时间节点,接下来的重点要放在创业板上面,今天创业板大涨2%,领涨所有指数。创业板所代表的板块就是新能源和医药,这也是直男周末重点提示的两个方向,新能源目前是在走加速,涨得猛,内部出现轮动,前期涨幅较小的风电这两天表现相对强劲。医药则是刚刚启动,医疗器械走得相对强势一些,毕竟这个方向长期的成长性相对确定,而且公司的壁垒高,不容易被替代。这两个方向你只要上车了,就不要轻易下来,后面涨多了可能会有波动,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会创新高。
2、现在市场另外一个机会就是白马股,很多个股这几天出现了底部放量上涨的走势,说明市场的风格发生变化,政策、消息推动的行情即将结束,接下来又要回到抱团股的时代,市场更加注重公司的业绩。从周五开始,各细分行业的白马股出现放量上涨,明显有资金抢筹的迹象,这两天白马股走强,就预示着市场的信心正在恢复,买这些公司的投资人都是彻彻底底的长期主义者。如果大家觉得高景气赛道股价高、波动大,不妨选择各细分行业的龙头,这些公司的稳定性相对较好,而且基本上是从21年初调整到现在,调整的时间够充分,估值相对合理。买这些股票也比较简单,各行业细分龙头,基本上选前三的公司再结合一下技术图形即可,实在不行可以买指数基金或者行业的ETF基金就行了。
3、刚刚有粉丝问我,外资为何会出现大幅卖出,今天外资的卖出金额刚好和周五买入的金额差不多,可以说外资也在做高抛低吸,另外一点就是外围市场大跌,欧美股市股价已经回到了合理区间,A股持续反弹,估值也涨了一些,从性价比来说,欧美股市,尤其美股性价比很高,外资是全球配置,做一小部分调仓换股也是合理的,没有必要过度解读。现在A股走得很健康,成交量已经放出来了,每天均维持在万亿上方,板块之间轮动之间也出现了良性的轮动,每个板块都有赚钱效应,但都不算特别明显,很多板块都是涨一波,然后再震荡一段时间,这样的走势能够有效洗掉一些浮筹,同时给了场外资金进场的机会。
4、最后说一下对于大盘的走势预判,这几天领涨的创业板,从30分钟的分时图来看,距离60日均线比较远,短期有以盘带跌的整理需求,上证在冲击3300点的时候,有点涨过了头,也需要修复,本周接下来几天大家可以留意沪深300,今天创了反弹新高,并且前期涨幅不大,有补涨的需求。
(东方IC)
经济观察报
一
一波螺旋式上升的通胀正在欧美国家全面袭来,一轮可能堪称史诗级的美联储加息周期正在展开。反观国内,尽管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但受外溢因素掣肘,稳增长下的降息空间如何呢?
靴子落地,当惊心动魄的那刻真正到来,全球市场反而泰然处之。3月17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如期宣布加息25基点,并暗示为抑制通胀,今年将再加息六次,以及最早5月份可能开启缩表。
“一如预期,美联储将利率调升了25基点。这个增幅对目前来说影响太小,无关紧要。”总部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管理资产规模达460亿美元的尚渤投资管理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asonBrady表示。
议息重点在于“美联储政策将如何进一步收紧,以及更新对经济的预期”。显而易见,美联储决议比市场预期更鹰派。美联储的利率点阵图显示,联储官员预计2022年年底,政策利率将升至1.9%左右,且2023年还会有三次加息。
在JasonBrady看来,美联储会继续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地部署。尽管美联储几乎承认他们应该早点加息,却不会承认自己正落后于形势。
市场观点也认为,虽然美联储目前预期加息节奏看似很快,但其后续加息步伐可能仍将随着经济运行的轨迹而调整。
美联储的这种“瞻前顾后”事出有因。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对经济的*声明中,删去了新冠肺炎疫情,取而代之是对能源、俄乌冲突的关注,甚至着墨于通胀的担忧。FOMC声明称,经济活动和就业指标继续加强,近几个月就业增长强劲,俄乌冲突正在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经济困难,对美国经济影响高度不确定,短期内将加剧通胀并对经济活动造成压力。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议后的
FOMC经济预期指出,2022年至2024年核心PCE通胀预期中值分别为4.1%、2.6%、2.3%。“而此前预期分别为2.7%、2.3%、2.1%——核心CPI都是3年在2%以上,这是妥妥的‘通胀长期化’啊。”一位*市场人士称。
其话外音是:石油危机以来的四十年间,美联储历任主席从未面临如此之高的通胀。美联储即将进入沃尔克时期后,最猛烈的一轮加息周期。
无怪乎,JasonBrady认为,美联储对资产负债表的指导不足。“他们在2018年所采取的‘自动驾驶’立场已经是个错误,我担心他们会重蹈覆辙。”
现在,美联储迈出了加息第一步,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将其形容为“确定的起点,未知的终点”,往后看,美国通胀演绎、美联储政策选择、以及美国经济前景均是“未知的终点”。
紧随美联储加息步伐的国家与地区有英国、巴西、香港等。富达国际宏观及策略资产配置全球主管 SalmanAhmed表示,正如预期,美联储在3月16日的议息会议上宣布加息25个基点。然而主要的变化在于点阵图的重大转变,当前的点阵图中值显示,预计2022年将加息7次。但其仍认为美联储在今年最终将加息3或4次,伴随十分鹰派主张的紧缩政策将会影响经济增长。总之,对滞涨的担忧由于俄乌冲突而上升,从3月的会议来看,尽管俄乌冲突带来了不确定性,但美联储的重点将集中在对抗通胀上。
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看来,考虑短中期地缘风险对广泛通胀压力的进一步传导,未来美联储或将把抑制高通胀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从抑制通胀的工具来看,持续加息配合提前缩表(或5月)的“量(缩表)价(加息)组合”或将成为未来美联储应对高通胀压力的常态化工具。
放眼当下全球主要经济体,无不饱受“通胀”之痛。2月CPI同比仅为0.9%的中国则暂无通胀之忧。
二
现在,欧洲超市也好,加油站也罢,其商品价格飙升之快令当地居民直呼吃不消。“不是影响生活质量,而是关乎生存;我们就连最基本的洗澡都要扣分锁秒,因燃气费电费太贵了。”一位移居意大利罗马的华裔人士说。问题是这见怪不怪,那届时会常态化吗?
不经意间,大通胀时代扑面而至,这个世界正在为现代货币理论(MMT)付出经济代价。MMT曾因成为推动2021年欧美国家经济快速恢复的核心动力而备受推崇。
如果以FOMC*声明删去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基准,分析疫情以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印度等发达经济体的CPI当月同比曲线,不难发现:除了中国、日本,其走势均呈单向斜率抬升状态;美国CPI曲线趋升坡度尤为陡峭。
诸如,自2020年3月开始,美国CPI从1.5%一路攀升至2022年2月的7.9%;同期的德国从1.7%升至5.1%;英国亦从1.5%升至2022年1月的5.5%;意大利甚为夸张,从0.1%飙至今年2月的5.7%;加拿大从0.89%涨至5.69%;
中国则正好相反,CPI从4.3%下降到今年2月的0.9%,曲线走势可谓起伏向下——这可能得益于我们的货币政策较谨慎、节制,且及时调整重回中性,未超发货币。央行《2020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定调,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其时,中国央行的相关表述是“把好货币总闸门;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相匹配”。一定程度上,这令2021年信用环境较2020年紧张。
当时(2020年12月),始于同年6月的人民币升值,兑美元汇率从7.1315一路升至6.5755,升幅7.7%。“升值原因有三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率先复苏,然后中美利差比较大。”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
彼此,伴随中国经济反弹,鉴于央行多次强调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的空间,市场大多预期货币政策逐步恢复——分析师甚至开始讨论2021年加息的可能性。中金认为2021年公开市场利率上调概率较小,应该是“量”的退出。瑞银、德银等机构则表示,下半年可能有5至20BP的加息。
不过,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调整经济政策,比如房地产调控,整改平台经济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同期的CPI亦在波动,当年9月低至0.7%,11月又涨至2.3%。
逻辑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导致通胀抬升;反观西方国家,疫情期间竞相“放水”,尤其美国,其资产负债表扩至8.9万亿美元,这也与其通胀压力成正比。当然,经济重启需求下,货币需宽松,但忌讳无限制,必要时应及时关上货币闸门。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疫情推动现代货币理论走向实践,推动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供需失衡、通胀和财政金融风险上升等挑战。美国公布的2月通胀数据爆表,同比增长7.9%,再创40年以来新高。面对历史罕见的疫情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采用货币超宽松与财政大扩张协同的现代货币理论政策,成为推动疫后经济快速恢复的核心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通胀高企问题。
“美联储进行了一个伟大实验,观察在不管货币供应量、信贷条件或通货膨胀怎样的情况下,选择不加息时会发生什么事。”JasonBrady直言不讳。
他诘问道,美联储陈旧的思维让他们采取了政策不作为的方向。美联储依赖于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既有的经济动力,是政策错误所在。
据沈建光分析,美联储2020年推出平均通胀目标制(AIT),对通胀容忍度上升,更加关注就业和增长目标。2021年以来,美国CPI持续快速上升。但在美国新的货币操作框架下,通胀更加强调中长期水平,直到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上升到 7%,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才在议息会议上提出删除“暂时性通胀”的表述。
与此同时,欧洲央行2021年7月结束长达18个月的战略评估(2003年以来的第一次),亦将通胀目标从“接近但低于2%”调整为“2%,允许暂时超过2%”。对于欧央行来说,这一改变非同寻常。“我们看不透美联储不断变化的应对方式,他们也不清楚自己将如何处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JasonBrady说。
理论上,适度通胀有助维持经济增长,政府部门对此亦喜闻乐见;但若超过“红线”则不然,对家庭对国家伤害至深,其结果往往不堪,人云“恶性通胀猛于虎”。
基于此,2021年底各大央行亦拉开了收紧政策的序幕。挪威是疫情后首个加息的发达经济体,挪威央行和新西兰联储是2021年年内率先加息的两家G10央行。
另外,拉美央行成为了2021年内全球加息阵营的主力军;巴西央行是2021年加息次数最多、幅度也*的主要央行;2021年3月17日,巴西央行将维持了6年的基准利率从2%上调至2.75%,开启了新一轮加息周期。2021年3月至今,巴西央行连续第9次加息,目前基准利率已上调至11.75%。
进入2022年,巴西、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地央行再次率先加息。
3月17日,英国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0.75%。这是英国央行连续第三次加息,其预计俄乌冲突将使英国通胀在更长时间内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俄乌冲突升级之前,英国的通胀率已经达到30年高点。这场冲突导致英国能源价格飙升,并给英国央行的通胀预期带来更大的上行压力。
相比之下,2021年主要亚洲央行相对风平浪静。进入2022年,韩国率先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1.25%,为年内首个加息的亚洲主要经济体。据不完全统计,除美联储外,今年已有英国、捷克、巴西、波兰、秘鲁、哥伦比亚、南非、韩国、智利、阿根廷等10家央行先后加息。
但见各国央行如此高频加息,怎一个“胀”字了得。
三
全球高通胀来袭,各国央行纷纷大步走在加息通道,国内则在探讨“央行3月15日为何没有MLF(中期借贷便利)‘降息’,为何还不降准;3月20日会不会出手?”
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中国央行真可以安之若素么?尽管目前通胀率不足1%。不仅于此,要实现5.5%左右的GDP增速,稳增长可能需要宽松货币政策,以振作经济。
尤其当市场信心跌入低谷时,更需较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助力经济振兴。因此,市场认为,降准降息可期,尤其是2月信贷疲软之时。殊料,市场预期落空,3月15日央行没有下调MLF利率,而是用2000亿对冲了到期的1000亿,多释放了千亿流动性。目前市场也在观察,3月20日是否会调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也许市场疑问,为何低通胀,央行都不出手呢?或许,全球高通胀裹挟下,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资本流出令人民币承压之时,我们的货币政策空间并不及想象中那么大;抑或,海外很多经济体通胀压力大,走在加息通道上;而国内不少观点主张降息降成本,这能坚持吗?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告诉经济观察报,去年下半年以来海外货币政策就开启了逐步退出疫情后超宽松的环境,而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去年下半年两次降准、今年1月份降息。实际上历史上中国和海外货币政策时常有分化的时期,未来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仍会坚持。
其逻辑是:一方面,剔除通胀影响后,当前中美实际利率的利差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加之人民币汇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在欧美主要经济体加速收紧的背景下,较高的中美实际利率利差和人民币汇率水平为中国金融政策“以我为主”、与欧美货币政策趋势分化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垫,资金外流的影响仍然可控。
另一方面,除了货币政策可以起到降成本稳增长效果之外,中国还有更多金融政策和工具可以进行宏观调控,中国的金融货币政策工具箱非常丰富、政策储备也非常充足,逆周期的信贷管理政策、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降成本效果等都是工具。
的确,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的需求仍待刺激,鼓励投资,降低资金成本乃题中应有之义。但怎奈,美联储加息的外溢效应恐开始显现,这从近期人民币汇率调整(双向波动)及资本流向中,可见一斑。
2月境外投资者净减持803亿元中国债券,是目前为止*规模的单月净减持。“外资减持中国债券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利差收窄,中美10年国债利差从170基点的高位回到3月中旬低于70基点(目前仅为65基点)的低位。中美利差收窄背后是中美经济基本面与货币政策的分化。”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谢亚轩称。
此时,数量工具(降准)可能优于价格工具(降息)。宽信用是我们当前货币政策重心,而非宽货币。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所言“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其话外音是“在信用派生方面,央行需要多做工作,旨在配合宽信用”。
其实,中国央行对此早有筹谋。为避免与美联储加息直接对撞,其在2022年开年的第三周连续两次“降息”。如1月17日、20日降息;前者下调7000亿元1年期MLF利率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利率各10个基点;后者将一年期LPR从3.8%下调至3.7%,五年期LPR从4.65%下调至4.6%。
再换种角度看,若美联储短期缩表金额巨大,国际资本流动性紧张,国内资金可能也难免会被动大幅外流,因外资需要头寸回补。疫情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是4.2万亿美元,目前达到8.9万亿美元。*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分析,如果要恢复到疫情之前“正常”的“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状态,至少需要约5-10年的时间来吸收消化长期以来的超额货币流动性。程实预测美联储本轮缩表将在2025年年中结束,缩表总规模将达到3.3万亿美元。若是,如此缩表规模之隐忧不容小觑。“通胀是否暂时无忧,关键看中国的应对及美联储缩表的程度。”一位*私募人士说,“鲍威尔称通胀率仍远高于2%的长期目标。供应中断加剧,持续时间超过想象。”
他认为,可能我们只是暂时看似通胀无忧,另外是资金外流,这两方面或“封死”了降息空间。而资本市场一两天反应之后,后市怎么走仍需观察。“如果美联储把利率年底上调到1.5%-2%,这会是多么巨大的融资成本,股市会怎么反应?”上述私募人士说道,而该利率与现在的MLF利率2.85%还有多大差距?其还预测2024年美联储把利率上调至2.8%,那时是否会与中国的利率持平。若是,届时美元与人民币,哪个更有吸引力?
“当前情况下,央行越降息,资金外流速度可能越快,进而导致人民币贬值,尤其是在通胀长期化趋势下。”这位私募人士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以及能源价格的裹挟下,这就是典型的通胀螺旋。
但这其间蕴含的困惑是:基于中国当下的稳增长、刺激需求之客观诉求,国内的货币政策空间如何?降息成本怎么样?
明明认为,面对外部冲击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我国有能力和有条件应对。他解释,我国目前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包括货币政策、逆周期的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前期我国抓住了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处置了一系列金融风险,宏观杠杆率出现了小幅下行,且人民币汇率和中美实际利率利差也处在较高水平。而且,当前国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国内货币政策仍具有一定的降息降准空间。
当然,“国内降息降准的时点也需要平衡好内外的矛盾,选择适宜的窗口。降息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资本出现一定程度的外流。但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得到增强。”明明说,“外汇管理部门构建完善了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和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更好运用中间价逆周期因子、风险准备金、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等各类政策工具。”
谢亚轩则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资本外流压力主要来自外部,来自俄乌冲突带来的全球避险情绪上升和流动性环境恶化、中美政策分化下的中美利差收窄,而支持人民币的力量可能来自于俄央行的储备资产转换和实体部门结汇。短期看,中美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分化所造成的利差收窄难以快速扭转,国际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仍将存在,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以维护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全年来看,美元指数将冲高回落,人民币汇率将重回升势,甚至挑战2005年汇改以来的高位。
如此,全球通胀螺旋下的降息降准掣肘短期似无大碍,但外溢效应乍现,海外风险已然升级,稳增长前提下,我们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需且行且珍惜。
疫情以来德国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法国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美国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加拿大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日本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英国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意大利通胀走势
疫情以来中国通胀走势
当地时间6日,德国联邦统计局表示,德国2021年的全年通胀率上升至3.1%,达到1993年以来的历史*水平。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报告指出,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供应瓶颈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取消是导致德国通胀率上涨的主要原因。上一次德国通胀率上升至如此高的水平还是在1993年,当时为4.5%。即使在受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德国的通胀率也仅为0.5%。同时,德国的月通胀率同样达到了30年以来的*水平,2021年12月,德国单月通胀率为5.3%,距离1992年6月5.8%的纪录仅差0.5个百分点。11月德国单月通胀率为5.2%。分析人士曾预计德国2021年12月份通胀率会略微回落至5.1%。
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也导致德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经济学家表示,贫困家庭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他们必须为住房和生活必需品产生更多的支出。联邦建设部正设法为享受住房福利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补贴,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也使储蓄受到打击,低利率的储蓄方式已经完全失去其吸引力。同时,德国政府也将面临数十亿欧元的损失,因为它需要为道路和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付出更高的费用。
专家认为,2021年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是导致德国通胀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时期,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家用能源价格在去年上涨了18.3%,食品价格同比增长也达到了6%。此外,原材料短缺和交付瓶颈、二氧化碳税增加和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取消也是通胀率上升的原因。
(总台
客户端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通胀率一览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通胀率一览表、a股收盘时间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