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通讯员 于君涛 王丽娜 邢理玮 李岩
3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围,是烟台市唯一一家入围的企业。
“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成功入围“科改示范企业”名单,是泰和新材长期重视完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打造一流创新平台等工作的成果。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和新材”)创建于1987年,是中国首家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生产企业,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2020年完成集团整体上市,拥有14家权属企业、2000余名员工。公司业务横跨高性能纤维、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等多个产业领域,间位芳纶、芳纶纸产能均居全球第二位、国内第一位,对位芳纶产能居全球第四位、国内第一位,氨纶产能居全球第五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基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泰和新材2019、2020、2021年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4%、32%和274%,资产总额由38亿元增加到83亿元,增长118%。公司先后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荣誉称号,间位芳纶产品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活力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硬功夫。泰和新材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推进集团整体上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按照市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总体思路,完成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工作,实现集团内部资产一次证券化的目标,资产证券化率达到***,成为山东省第二家获准实施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和全国首家同步实施吸收合并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方案的企业,最大限度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未来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实施创新业务跟投制度。针对创新业务项目,引入项目决策层、管理经营团队及科创人员等核心骨干进行项目跟投,实现核心骨干人员与公司及创新业务平台的深度利益绑定,有力激发了“技术、管理、业务”三方面骨干的创业精神。在新设立的2家权属子公司全面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行骨干员工持股,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全面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共12家,推行骨干员工持股共6家。
着眼企业发展战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泰和新材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特点创新科技人才培育培训方式,通过采取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专业培训、导师指导等方式加速人才成长,通过实行“特岗特薪”,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吸引更多高技术专业人才。
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依托行业领先创新平台,多渠道引入国内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行业专家开展研发活动,汇聚形成一支相对稳定、高层次的外部专家队伍,加速提升了泰和新材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目前公司引进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124人,形成了一支拥有2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2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为带头人的高性能纤维材料研发团队。
强化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打造一流创新平台
泰和新材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先后完成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芳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芳纶纤维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2020年,泰和新材发起并联合国内5所知名高校和2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打造具有跨学科、多产业领域、专业特色显著的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平台。目前已形成了以2名院士为领头人的百余人科研团队。2021年,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智能纤维材料校企联合实验室”,针对智能纤维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工程化制备技术研究以及应用技术研究工作。
公司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创新平台14个,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42项,3次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获得授权专利148项,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74项,形成了一批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
加速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是泰和新材的生命源泉,公司始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重点产业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连接渠道, 不断夯实产业根基,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核心技术市场化引导。对关键技术研发实行“一站式”研发模式,同一项目由同一支团队全程参与,负责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开发直至商业化推广应用,实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衔接。同时,以产业化工程为单元,成立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团队中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市场开发人员负责事业部生产经营活动,研发人员继续开展后续产品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保证了研发成果的有效转化和相关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公司先后实现了差别化氨纶、高性能芳纶系列产品的产业化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和高效转化,大幅提升了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泰和新材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重要动力,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动能。2019年以来实施了9个工程项目建设,其中5个列入省级重点项目,通过提升技术、效率翻倍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氨纶差别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和芳纶链条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宁夏对位芳纶项目和烟台间位芳纶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生产效率实现翻倍,保持国内芳纶行业碾压性竞争优势,巩固全球行业领军地位。全球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纤维项目建成投产,将发光技术与纤维制备技术结合,制备出的全新智能纤维产品,成为公司第五大主导产品,开启全球智能纤维产业化新进程。
10月28日,在全国百家媒体走进世界酱香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大型采访座谈会上,茅台集团总经理助理、习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方达在解答采访时表示,由于证监会相关规定,同一集团不能上市两个品牌,因此习酒将终止上市计划。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习酒”)地处赤水河畔二郎滩头,前身为创建于明清时期的殷、罗二姓白酒作坊,1952年通过收购发展而来。1998年并入茅台集团,属茅台集团全资子公司。
习酒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即抓住了机遇,也失去了机会。早在2012年,茅台集团习酒公司国营60周年纪念大会上, 习酒便向行业发出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决心,并明确提出2013年2月,习酒将在香港登陆H股。尽管当年习酒业绩已具备上市能力,但是由于当年“三公”消费的限制和白酒塑化剂事件,迫使习酒不得不将重心放到市场渠道上,因此上市的步伐不得不放慢。2014年,根据贵州省国资委的规划,茅台集团仍将继续保持对习酒的控股地位,在引入中粮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择机引入多种战略投资者,继续以酒类概念推动上市。其中,还明确到2014年底前争取习酒公司上市。然而, 2014年的上市计划无疾而终。
2017年12月,茅台再次表示,在2020年前茅台集团旗下有三家新上市公司,其中就包括习酒公司。按照规划,习酒将在2020年实现上市。
数据显示,今年1-9月,习酒公司营业收入50.45亿元,同比增长34.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16%,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从总体情况来看,习酒公司销售额已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78%,且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钟方达表示,上市计划被终止似乎不影响习酒公司的发展前景,习酒作为千亿茅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集团下达销售任务为76亿,有望达到80亿,力争2020年实现100亿。通过努力将习酒打造成为全国著名酱香白酒品牌,市场销售和品牌价值巩固前十,力争进入全国前七。
泰和新材股价创出历史新高,截至09:53,该股上涨6.33%,股价报22.00元,成交量952.27万股,成交金额2.08亿元,换手率2.25%,最新A股总市值达150.57亿元,A股流通市值93.02亿元。
证券时报•统计显示,泰和新材所属的化工行业,今日整体涨幅为0.36%,行业内,今日股价上涨的有145只,涨幅居前的有青岛金王、云图控股、回天新材等,涨幅分别为10.00%、9.84%、6.54%。股价下跌的有242只,跌幅居前的有晨化股份、晶雪节能、兄弟科技等,跌幅分别为7.94%、7.50%、5.94%。
两融数据显示,该股最新(7月7日)两融余额为5.48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5.44亿元,近10日增加695.25万元,环比增长1.29%。北向资金动态上,深股通最新持有该股1320.11万股,近10日增加339.06万股,增长34.56%。()
注:本文系新闻报道,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超级复盘
股价异动、新高、历史新高、创新高、股价、大涨、上涨
泰和新材(002254.SZ)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该公司预计期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亿元–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9.31%—305.76%。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亿元–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2.92%—414.36%。
2021年1-9月,公司氨纶产品在供求关系等因素的推动下,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同时芳纶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销量大幅增加,公司盈利水平同比大幅增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泰和新材》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泰和新材、习酒股票代码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