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7月13日,一季度收获净利润33亿元的天齐锂业(002466.SZ;09696.HK)在港交所挂牌即遭破发,截至当日收盘堪堪拉回82港元的发行价,较A股有约50%的折让。而另一家A+H股上市的锂业公司——赣锋锂业(002460.SZ;01772.HK),港股股价在76港元徘徊,较A股折让幅度约为35%。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锂业公司港股表现不佳背后,是行业内对锂价未来走势的不同预期。
事实上,从上游的锂矿到电池厂再到整车厂,锂价已经影响了整条产业链。但随着产业的发展,未来锂价或再难维持高位。安泰科镍钴锂项目*分析师余雅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就表示,2023年锂大概率是供大于求的,但仍保持长期向好的观点。
图据IC photo
锂矿产能逐步释放
产业链错配、供需失衡将缓解
2021年初,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为5万元/吨左右;到2022年一季度,已突破50万元/吨。上海有色网显示,电池级碳酸锂7月的价格维持在47万元/吨左右。
下游厂商扩产,上游供给端产能不足,供应链错配,被认为是推高锂价的重要原因。
某正极材料供应公司的销售经理告诉红星资本局,现在只要有产量,就不用担心销量。“现在如果订购一百吨锂(原材料),或者几十吨,对方可能都不会同意,因为没有那么多量。”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2021下半年,中游以及下游企业大幅扩产,而锂矿扩产周期较长。锂电产业链下游锂电池扩产周期平均在0.5-1年,中游材料扩产周期平均在1-2年,而上游锂矿扩产周期在2年以上,供需错配时间拉长。
对于锂矿产量,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目前业内普遍认为,2022年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但在未来2年,产能紧张问题将缓解。
安泰科镍钴锂项目*分析师余雅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矿产品需要3年的投资周期,2023年会是一个资源集中释放的时间点。
余雅琨称:“2020年下半年锂价的快速回调,刺激了投资。2021年是锂相关资本开支飞速增长的一年,不仅因为项目估值水涨船高,也因为锂的标的增加。我们看公告,很多2021年收购或者开建的项目,给的预计投产时间大多在2023年,预计2023年原材料产量将在2022年基础上增长34万吨LCE(碳酸锂当量)以上,这个增量还是很可观的。”
此外,产地扩张及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产能释放。
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称,对锂短缺的担忧可能被夸大了,未来的新供应源和新技术将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麦肯锡认为,2020年,澳大利亚、智利和中国生产了市场上90%以上的锂,但未来墨西哥、加拿大、美国、乌克兰和玻利维亚等国有望成为新的供应来源。预计到2030年,传统锂供应将增长300%以上。除此之外,直接提锂(DLE)和直接锂制取产品(DLP)将有效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世界上*的盐湖——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图据视觉中国
新能源车产销增速正放缓
需求端压力可能减弱
旺盛的需求,为锂价上涨提供了支撑,也让锂价的上涨传导至整个产业链。一名锂电行业的从业人员直白地表示:“水涨船高,它(锂价)涨那我们也涨啊。”
在消费端,今年锂价上涨集中体现在新能源汽车涨价上。
2022年3月,近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涉及车型近40款。3月19日,理想汽车(02015.HK;LI.US)CEO李想发微博称,目前来看,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涨价的品牌,大部分是涨价幅度尚未谈妥,等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
有业内人士告诉红星资本局,电池成本上升是新能源车涨价的主要原因,“短时间内锂材料价格居高不下,高油价也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产销两旺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上涨。”
事实上,新能源车的产销情况与锂价息息相关,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锂价也被高需求推向高点。
但目前,新能源车产销增速正在放缓。华创证券分析师彭广春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表示,明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不会像今年这么高度增长,锂价上涨会有一些缓解。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红星资本局发现,新能源车产销增幅基本保持一致。近年来,新能源车产销量仅2019年受补贴退坡影响而下滑,此外均呈增长态势,并在2021迎来爆发。但在2022年,新能源车产销涨幅或将回落至2018年的水平。
2022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渗透率为21.6%。中汽协预测,新能源车2022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而券商的预期更为乐观,中信证券将全年新能源车销量预测从550万辆上调至600万辆。
以600万辆计算,2022年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幅约为47%,全年同比增幅约70%。与2021年近160%的销量增速相比,今年增速将明显放缓,与2018年60%左右的产销增幅接近。
红星资本局制图 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上游产能即将释放,下游需求增速正在放缓,面对这一现象,余雅琨告诉红星资本局,2023年锂大概率是供大于求的,但仍保持长期向好的观点。
上游惜售,下游囤货?
从业人员:没感觉到捂盘惜售
除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供需失衡,有观点认为,上游锂盐厂捂盘惜售,中下游的正极材料厂和电池厂超额囤货,也是锂价上涨的原因。
6月16日,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锂矿从全球范围看供给是够的,涨价很大一部分有炒作成分。
红星资本局通过采访了解到,部分从业人员并不认可上游厂商捂盘惜售的说法。
对于“炒作锂价”的问题,一家锂电池企业的工作人员直言:“没有感觉到炒作,也没有感觉到刻意捂盘。”
某正极材料供应公司的销售经理则称:“没有那么多材料,怎么捂盘呢?而且现在锂价也已经翻了数倍,即使捂盘,时间也够长了,所以应该不是人为去做的。”
余雅琨也给出了类似的观点:“在现在这个价格水平下,不太可能(捂盘),并且企业长单定价的比例有所增长,没有必要惜售来抬高锂价,下游也不一定认可。”
而对于库存问题,余雅琨称:“囤货在涨价过程中会比较常见,比如在2021年下半年的时候。”余雅琨还指出,现在的锂价格较高,不支持囤货,“现在一车碳酸锂动辄1400多万的资金,正极厂的现金流一般都会比较紧张。”
锂价下行时囤货,锂价上涨时,中下游厂商则通过长期订单的形式锁定材料。
上述销售经理告诉红星资本局:“我们公司布局了矿产,而且会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冲风险。”
产业链库存备货
加大锂价下降预期
不管是先行囤货,还是签订长单,都会导致产业链中存在一定库存,压缩了锂价上涨的可能性。
彭广春指出,锂和锂电池后面继续涨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因为每一个环节都会进行原材料库存备货,价格已经提前进行反应。
红星资本局梳理发现,目前锂电产业链中,除了原材料环节有一定库存,电池环节也存在库存累积。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销量猛增,这一趋势持续到了2022年上半年,截至2022年6月,动力电池销量已超过2021年全年。
与此同时,近年来动力电池产销比例一直较为平稳,但产量与装车量的比例在2022年上半年出现大幅增长。
2019年-2021年,动力电池产销比维持在120%左右,产量与装车量的比例维持在140%左右。2022年上半年,产销比例变化幅度较小,为100.5%;但产量与装车量的比例却猛增至187%。
红星资本局制图 数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此外,在2021年,多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产销两旺的同时,存货数据也出现较大增长。
2021年报显示,宁德时代(300750.SZ)存货账面余额由147.91亿元上涨至430.16亿元。其中原材料由25.71亿元上涨至81.29亿元,库存商品由53.91亿元上涨至19.31亿元。此外,宁德时代锂电池材料-正极及相关材料的销售量同比增长313.70%,生产量同比增长255.86%,库存量同比增长680.77%。
鹏辉能源(300438.SZ)存货账面余额由9.63亿元上涨至16.72亿元。其中原材料由1.70亿元上涨至6.79亿元,库存商品由1.21亿元上涨至2.44亿元。
孚能科技(688567.SH)存货账面余额由14.01亿元上涨至30.07亿元。其中原材料由1.07亿元上涨至4.49元,库存商品由9.23亿元上涨至19.42元。
电池企业寻求上下游一体化
锂矿公司话语权或被削弱
锂价持续上涨,挤压了电池厂的利润空间。2021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下滑4.56%,国轩高科动力锂电池产品毛利率下滑27.67%。
为了缓解原材料价格压力,不少电池厂商布局矿产。
4月21日,宁德时代就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宜春时代以8.65亿元的报价,成功竞得江西省宜丰县圳口里-奉新县枧下窝矿区陶瓷土(含锂)探矿权。
5月22日,国轩高科(002074.SZ)总投资115亿元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项目,在江西省宜春市经开区开工建设。
“2021年下半年电池厂快速扩张,受到来自资源端的瓶颈压力,向上游延伸也不奇怪。”余雅琨认为,电池厂布局锂矿,对锂价的影响就是在原有供需平衡打破时,锂矿涨价不会那么迅速和明显。而且电池厂话语权会进一步增加,“比如铁锂厂,就面临着按照电池厂认可的锂价和加工费公式计算售价的情况,新能源车的成本可控度也会更强。”
多重因素叠加,余雅琨指出,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短期价格将维持目前高位震荡区间46万-50万元/吨,未来2-3年内回落至30万元/吨左右。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预计2023年-2025年全球锂供应过剩占需求总量比例为6%、23%、30%,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23年由于过剩比例较小,预计锂价或维持30万元/吨以上。2024年供应料将大幅过剩,预计锂价将显著下跌,价格或跌至15万元/吨以下。
对蔚来锂价的预期也反映在了上市公司的股价上。7月13日,天齐锂业在港股挂牌即破发,截至当日收盘,堪堪拉回82港元的发行价。
7月14日早盘前,天齐锂业公布了半年报的利好,港股股价以83.15港元/股小幅高开,但随后震荡下行,截至收盘报79港元/股,下跌3.66%,较A股约有50%的折让。
在A股市场,天齐锂业也受到挫折,本周已下跌15%。
而另一家A+H股上市的锂业公司——赣锋锂业,港股股价在76港元徘徊,较A股折让幅度约为35%。本周赣锋锂业A股下跌7.44%,港股下跌7.47%。
红星新闻
责编 任志江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今日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展望
近日澳元兑人民币汇率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极速贬值,澳元兑人民币汇率有一段短暂上扬,但美元指数高位压制下,澳元走势开始弱势明显,澳元兑人民币汇率5天、10天、20天均线全面掉头向下,且价格这几天处于三条均线之下,与前期判断短期仍处于盘整筑底阶段的预判吻合。
近期黄金价格下行,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平稳,但俄乌战争局势尚未明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澳元走势,且澳洲大选,国内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影响澳元走势。
综合预判今日澳元兑人民币汇率走势相对偏弱,5月15日央行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将释放100多亿美元流动性,减轻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澳元短期兑人民币汇率强势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澳大利亚国内局势稳定,国际局势好转,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将走强,毕竟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处于10年来的价格洼地。
导读:
券商研报常常被愤怒的散户骂作“狗庄的托“,普通投资者很少在意和琢磨各家券商研报背后的逻辑,而是脱离基本面常常以技术分析作为买卖依据,或者听信某些内幕消息,最终套牢,怨声载道。
券商研报并非铁律,只是一种观点罢了,作为投资者一定要分析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条理性,综合多个因素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田运昌】荐读
如何阅读券商的研究报告(工具篇)
大家可能经常看到我在博客中引用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今天就来谈谈研究报告这个法宝。
记得我在<A股基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文中介绍一个观点:机构正在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力量。它们控制的筹码占A股优质筹码的大多数,所以A股由他们说了算。
关于这个观点,我今后还有发表文章<黑马白马化,白马妖魔化>,这是后话。
机构成为投资的主力,那么谁来控制机构的资金流向呢?
很多人会说是基金基金,操盘手,投资总监等。这话没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总结到这里,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只有用老鼠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除非你和这个基金经理们是亲戚朋友,他们告诉你信息你才可以赢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而是法律也打击。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以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大脑里面的东西提前知道呢?答案是:有!
技术派的答案是:技术分析。
基本面派的答案是:研究报告。
我是两派都用,但是更倾向于后一派。
事实在,在国外,如华尔街,*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在引导着市场资金的流向。
如果分析师集体看多哪个行业或者公司,那么股价不涨也难;如果看空,那么很可能爆跌。这就是机构主导的成熟市场下,分析报告在股市中的价值。
很多人如果还用过去那种散户时代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研究报告,主观的以为机构发布研究报告都是为了"托"儿,那就大错而特错拉。机构时代,散户根本不是机构眼中的博弈对象。
在A股中,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投资部门等,没有一个不去研究主流机构的研究报告的。
他们可能不读报纸,可能不听新闻,但是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的*机构的晨会报告和研究报告他们不能不看。这些A股投资机构的大佬们会在研究报告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正是这些研究报告在引导在机构资金的流向。
这些研究报告分为: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具体又分为证券公司晨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公司研究报告,月度投资报告,季度投资报告,年度投资报告,调研报告等),基金公司投资报告,私募基金投资报告,保险公司投资报告,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报告,银行投资部门研究报告等。一般情况下,后几种报告的保密性很高,对外部的流动性也很低,基本上服务于圈内人甚至自己部门。我们能经常购买经常看到的是前两种居多,即券商研究报告,和部分基金公司研究报告。
下面详细谈券商研究报告。
券商研究报告是所有报告中流动性*的,对外部具有开放性,可以去购买,对自己的客户(开户的人)基本上开放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也阅读这些东西,但是觉得实用性不强,比如某个券商给某个股强烈推荐的研究评级,该股却不涨反而大跌。这样的例子很多,于是一部分人就不再信任研究报告,甚至骂研究报告。
这正是我要给大家纠正的。对付研究报告,我们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一定要详细阅读,结合技术面和市场热点来使用,这样就会很有效。
首先我们来逐个来分析券商研究报告的特点:
中金证券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在业内是首屈一指,武林*。
中金公司*的特别是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它的分析报告*的优势就是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和对大盘股行业龙头的分析,也就是说,中金的报告在战略上在投资策略上和宏观走向上是最有实力的,也最被各大基金经理重视。
看中金就看它的宏观和大势分析。中金的研究报告分量是很重的,举个例子,中国人寿刚上市的时候,招商证券非常看多,给出的目标是一年60三年90的目标价,中国人寿应声大涨,*于2007.1.17冲到49.48元,当天接近涨停,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市场传言中金公司要出研究报告唱空人寿,人寿于1.17下午就从涨停的位置下滑,拉出一个大阴线,从此人寿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熊市。
这里中金和招商谁对谁错谁的水平更高,我们姑且不论,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金和招商的市场号召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可能中金公司配合某些机构建仓吧,故意打压中国人寿股价,要不然为什么没过几个月,中金又突然来个180度的转弯,突然出报告强烈推荐中国人寿呢?难道几个月的时间中国人寿创造的价值就足以让中金来个这个大的转弯拉。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机构研究报告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结合技术面和市场热点。
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相对中金的政府背景和宏观分析,招商证券的特色在于市场分析,它是*的市场派,在牛市中,招商证券的胆量是*的,也是给予强烈推荐评级最多的证券公司,所以在牛市中一定要强烈的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
招商证券对中国人寿的把握具有非常好的判断力,它那篇<中国人寿:一年60三年90>的研究报告,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战例。
最近,招商证券关于中国神华目标价100的研究报告也是业内第一个提出的。比起国际投资银行给予中国神华H股101元的报告还早几天呢。招商证券关于中国船舶320的目标价也正在成为现实。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读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更让人敬佩的是招商证券研究团队的人很勤奋,他们发表研究报告的很快也很多,非常及时。
很多大盘IPO新股的研究报告都是他们*发表的。这是一个足够让我们骄傲的研究团队!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国泰君安是老牌的券商,它和其他券商不一样,这个券商的研究报告很稳。
对很多公司给予的评级没有招商证券激进,甚至还有中金公司激进。它的特点就是给予新股的研究,无论什么新股,国泰君安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价模式。有一点不好,国泰君安吸引了很多资金在一级市场打新股,这一点可以从新股上市首日的成交明晰上得到印证,所以国泰君安把新股首日的价格给予的都很高,这是明显的利益关系,让人很反感。但是,它的行业研究报告和投资策略报告还是不错的。
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这又是一个勤奋的研究团队,多产而又优质。它的研究报告质量属于上等,但是它的投资策略特别是月度投资策略值得重视。
他们投资研究部门*分析师桂浩明关于宏观的分析也很中肯。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国信证券是我最近才开始重视的,它的特点很象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激进,值得重视。
其他还有很多证券公司,都有研究报告,不在一一详细说,还有几个值得重视的是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联合证券研究报告,平安证券研究报告,广发证券研究,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报告,光大证券研究报告,东方证券研究报告等等。
具体特色也都差不多。一般我最看好的,也就是我每天必然看的研究报告,我按照重要性是如下分类的:中金研究报告首先看,接着看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然后看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其他的有时间就看,没有时间就浏览一遍。
还有一点要注意,最值得重视是券商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比如有色金属行业的研究报告,一看就可以明白整个行业的情况。*是把几个券商的行业研究报告放在一起,可以互相印证和比较。
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不要太在乎报纸新闻和所谓的舆论对股市的评价,因为它们这些言论是左右散户的,是散户时代的思维,机构资金根本不看他们,机构资金看得就是研究报告和自己亲自的调研,而这些信息往往具有保密性和滞后性。
比如当南方航空复牌后涨100%的时候舆论媒体和所谓的股评价家就说严重高估,但是市场不听他们的,很多研究报告到今天还在推荐他们,不读报告你就不知道。我自己觉得南航的翻番倍数今后肯定会超过中国船舶,至少到2010年还是行业复舒期。(关于航空股,我过几天就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告诉大家推荐的顺序: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上海航空)。
很多报纸新闻电视股评节目是外行指挥内行,还有很多是别有用心的忽悠散户。
股票这个东西岂是一些报纸新闻人士就可以看懂的,它需要专业化,而最专业化的就是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和证券公司研究团队,这些专业认识的看法是有一定时间的保密期的。市场知道拉,已经晚了一步。
媒体忽悠散户的*的事情莫过于一到长假就讨论是持股还是持币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一个股票的投资价值难道就因为一个7天的假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这完全是散户时代的思维。还有就是大盘一不好,报纸和电视节目就告戒大家呀注意变盘减仓,岂知,股票的核心是低买高卖,在大盘跌来来卖股,根本就是一个骑墙派,似是而非,看不清大盘的方向,盲目减仓,正好给别人低价格建仓机会。
其实,我们做的是个股,与其看大盘的眼色,还不如多看上市公司的变化和整个行业的*消息。这个很少有报纸去报道。
这些东西只有基金经理知道,证券公司研究员知道,这正是我建议大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的*缘由。
如何汲取券商研究报告的精华?
拿到一份报告在手,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一,取数据。券商报告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 最值得汲取的一块就是数据的归类、整理、对比,个人投资者因为信息来源的欠缺, 数据整理时间的缺失, 都不能像券商研究员们专门花上几天的时间来整理一些行业数据。 这种不是针对某个上市公司而是对于整个行业的数据, 券商没有任何造假的动力和可能,都是比较翔实,来源于公开信息或者是购买的数据库资料, 投资者可以放心撷取。 比如钢材、 有色金属、航运、地产各大券商都有行业的周报, 这对长期观察和跟踪这些行业的投资者都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 而把券商的策略报告中引用的货币数据、贷款规模、投资增速等作为自己未来投资的判断基数就是好的选择。
第二,看逻辑。之所以强调要看券商策略报告或者行业报告的逻辑, 是因为即使数据完全正确,但使用数据的逻辑如果出问题,那么多*的数据也徒劳。比如我们在分析航空行业的时候,知道人民币升值对航空公司有好处,因为多数航空公司是用美元贷款来买飞机,在人民币升值周期内,拼命卖空航空股逆势而为,投资则必输无疑。
券商研究员的逻辑如果是持续的,那么可以长期跟踪,比如某个经济学家对宏观把握的特别准确,那么投资者可以对他的判断和逻辑深入地分析,如果的确自成体系,那么倒是可以好好学学。 如果在2007年年底看到一万点, 而2008年看到3000点的主,那么就大可不必看了。当然只会永远看空的独立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值得推崇, 显然对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缺乏了解。
第三,查动机。券商的报告写给谁看的?伴随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实力的日渐庞大,很多券商写报告都是为了迎合基金的胃口。个股推荐的报告谨慎点看,比如海通证券的叶志刚,就是典型的老鼠仓,自己和私募买完以后再推荐研究报告,而券商的策略报告,通常不会太多陷入内幕交易,因为很少涉及到个股。
如何运用券商研究报告
券商研究报告不是武林秘籍,但如果运用得好的话,你也能发现不少的市场机会。
对研究报告的运用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是否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否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
看券商研究报告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这些地方能给人以启迪。
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要求他们的观点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的。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怕的是故意做的“虚假”报告。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不要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的判断才可信。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
例如,某报告说某电机厂要涨,一看,确实涨了,就信了那个报告照着操作。如果这样,十有八九你会进错了场。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其实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 的不可能发出500W 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看一看造发电机的企业有谁?那个最牛?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闭门造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考察,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但问题是通常都会想错。因为有时财务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个企业的全部,这时靠“想当然”来推断,怎么可能不会出错呢?
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却只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 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600824,某研究报告分析时,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别人的土地是每年都要计提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每年都在升值。商铺虽然也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会高得吓人。
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像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不过就是发现问题,而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必须的。
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的调研员可能精通某个企业,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却不是什么时候都准确的。作为股民来说,如果单纯的想脱离行业抓个股,事实上,长久来看很难成功,除非的你资金量小得可以不计。
在这个市场里能跟上大庄步伐做的只有三种人:第一种,老鼠仓,他知道底牌;第二种,做行业分析能够精确的预计后续业绩的;第三种,确实市场经验非常丰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千万不要靠技术分析来分析什么东西,对于主力来说,关心的只有量价,反正拉升之前手里的筹码要足够,市场换手要充分。至于你们谁拿着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筹的方式多种多样,你靠技术也许能成功个一两次,但多数时候还是被洗出去了。操盘手筹码拿够了,图形做好了,资金部调不钱来,你照样趴着。要想有足够的持股信心,你必须有坚实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能力。
对于报告的解读必须放在充分认识大势的环境下。除非有那种完全低估和*低价的股票你可以一仓打满,大多数时候你还需要考虑大势的。刚才说过做报告的都是有立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不得不在这个市场里的,所以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死多头,任何时候都认为股票是好的应该涨的,如果你照着那样去做,死得会很难看。
综观各大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风格有多种多样。有的是看个股的形态推出应时的报告,类似于一般媒体的股评,这类报告往往推出时已经涨幅较大,而且已经脱离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十有八九会套。因此如何辨别非常重要。一般涨幅过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缩才能考虑。如果个股分析报告出现在股价相对底部,技术指标和均线系统均上涨,并且成交量放大,应及时介入。
当然每天大量的分析报告并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一些目前不具备买入条件的个股,应该把其存档,一旦跟踪一段时间,技术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时再拿出来仔细阅读,可能更有价值。
冷静研读券商研究报告
2008年全球股票市场似乎都瘫痪了,而A股市场的三大股指:上证综指在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以1820.81点报收,全年跌逾65%,创下了18年来*的年阴线;深圳成分指数跌幅亦高达62.90%;沪深300全年跌幅以65.95%居于三大股指之首。
2008年全球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投资者也亏损的惨不忍睹。A股市场的跌幅在全球股市跌幅榜上名列前茅,而且如此之大的跌幅超过了2008年所有机构的预测,可包括券商研究报告的预测。
2009年已经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投资者也不得不考虑新的一年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然而券商研究报告在投资者的投资中作用几何呢?在牛市中,投资者似乎把券商研究报告视为宝物,但是在熊市来临之后,由于预测存在偏差,散户投资者似乎对券商研究报告嗤之以鼻。
那么究竟如何应用券商研究报告呢?
首先,券商研究报告不是“*钥匙”。报告是在一个时点上完成的,基于现在的客观环境和政策导向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准确的说券商研究报告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当客观环境或者某一行业发生了突发事件,那么先前的预测就会需要修正,在市场的变化中研究结果需要动态调整,也就是常说的“与时俱进”。假使券商研究报告中得出了消费品行业将是2009年的投资机会,那么该行业的投资机会不会从2009年1月1日一直贯穿至12月31日,而是在期间出现投资机会,如果投资者未能识别到机会的来临,在机会结束后才入市,那么也不能够享受到收益,所以研读券商研究报告并不是*的,它只是给投资者提供分析的方向,投资者可以把握机构研究的视野和思考的方向,通过二次研究来决定投资时机和投资对象。
其次,提防券商研究报告的“潜规则”。券商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研究机构,它最重要的角色是市场参与者,所以市场中必然有其利益所在。所以,券商研究报告具有“潜规则”,在研究报告中偶尔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或者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带有目的性的推荐,这样会让盲目信奉券商报告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适得其反,所以在资本市场里不能一味的相信或者依靠别人,在研读券商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面,判断报告推论的合理性,是否有分析的破绽。券商报告是投资者的工具,而不是投资者的结果,要掌握券商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和角度,从而完善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市场研判水平。对其推荐的股票,要考察该类股票的历史走势看是否有什么规律,并且要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背景、主营业务、行业竞争力及未来可能的投资机会是否存在,而且往往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上市公司其所在行业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行业,那么这种行业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敬而远之。还是那句话:“投资自己熟悉的产品。”因此,要辨证的去阅读券商研究报告,而不是仅仅看报告中推荐的品种去买入。
再次,选择券商报告也要讲“品牌”。国内外的券商也都有级别,像瑞银、摩根斯坦利等海外的投行,以及包括中金、中信、国泰、申万、国金、长江、招商等国内目前口碑较好的大行,报告的综合实力都比较高。而且这些公司的核心客户资金实力雄厚,所推荐的股票连续几个涨停的故事并不少见。常言道,树大招风,所以一般知名券商有更加高的自律性,对于研究成果的重视度会更高,暗箱操作的行为会较少。此外,还有研究员的个人品牌。投资者根据新财富历年所评选的*分析师,能够经常蝉联三甲的分析师,其所出的报告权威性也会较高。
最后,选择多家券商研究报告作为投资参考。投资者在研读券商研究报告时不能只看一家观点,需要博多家之所长。因为任何一个研究团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所以不同券商的研究报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身的特色。虽然国内券商的研究报告常常观点相似,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这里让了解多家券商报告并不是仅仅看他们的观点不同,而是取其精髓,了解不同券商对于市场分析的侧重面、角度和分析思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许很多券商对于市场的研判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研判和分析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研读多家券商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分析,而不只拘泥于一家券商的分析思路,能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正确性的概率。
总而言之,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是*是“自力更生”,券商的研究报告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而且要辩证的参阅多家券商的研究报告,看报告不要只盯着目标股价,关键是看报告的内在逻辑性,研究结论是否有足够的论据来支持。同时,在选择券商报告时也要注重品牌,就像买衣服一样,要的品牌一般都会有相对好的质量。好的券商报告,可以引导投资者如何去正确研究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庄托”无处不在,在券商报告中出现的股票,而且也是自己看好的个股,要注意收集该公司、相关行业、行业内公司的报告,进行综合的对比,而不是盲目投资。听到某个个股的利好消息后,要主动寻找相关报告来看,分析消息的可信程度。因此,投资者需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研读券商投资报告,并且进行投资决策。如何理性地借助券商报告指导自己的投资,关键还是看投资者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深度。在投资过程中,思考者生,模仿者亡,正确的投资思路才是制胜的法宝。
7月12日电 “中信证券研究”12日发布题为《锂的后期行情:库存与供需拐点》的研报指出,预计至7月下旬行业迎来传统补库周期,锂价有望启动上涨,拐点或在2023年到来。
11日,在天齐锂业大跌的带动下,锂矿股近乎全线大跌。截至收盘,天齐锂业自跌停板小幅反弹,收跌9.16%,盛新锂能、融捷股份跌超8%,雅化集团跌超7%,永兴材料、中矿资源、赣锋锂业、天华超净均跌超6%。
那么,接下来锂价将怎么走?
中信证券研报提到,锂价在经历疫情冲击导致的下跌后,在2022年5月止跌企稳。由于进口原料的集中到港以及国内盐湖锂企业处于生产旺季等因素,锂原料供应目前处于年内高位,压制锂价上行。预计至7月下旬行业迎来传统补库周期,锂价有望启动上涨。
研报提到,2022年下半年若锂价再度快速上涨,企业或可通过降低库存水平的方式应对锂价过快上涨。
研报指出,高锂价刺激下供应端扩产不断加速,预计2023年全球新增锂供应量将达到40万吨LCE,推动行业供需格局反转。据测算,预计2023-2025年全球锂供应过剩占需求总量比例为6%、23%、30%,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23年由于过剩比例较小,预计锂价或维持30万元/吨以上。2024年供应料将大幅过剩,预计锂价将显著下跌,价格或跌至15万元/吨以下。
综合来看,研报指出,锂价在2022年下半年上涨预期较强,但受产业链库存累积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锂价后市涨幅或有限。锂价拐点或在2023年到来,价格或高位回落,2024年随着供应过剩压力增大,锂价将显著下行。锂板块行情进入后期,原料自给率高或持续提升的企业仍为*。(APP)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信证券研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信证券研报、澳大利亚币对人民币价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