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股票002581(中信建投经济咨询)

2022-07-26 0:38:04 基金 yurongpawn

科兴生物股票002581



本文目录一览:



因为参股公司北京科兴(美股公司科兴生物SVA运营实体)管理层内斗,未名医药(002581)2017年年报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而在2018年的半年报披露的时间窗口,未名医药面临着同一条“难跨的河道”。在日前发布的业绩修正预告中,未名医药表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将修正为同比下滑97%至56%,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北京科兴仍拒绝提供近期财务报表”。

在科兴生物前总经理尹卫东和赛富基金发起的A买方团与未名医药、中信集团及中金公司(港股03908)所组建的B买方团缠斗长达两年半之后,科兴生物一度陷入僵局的私有化开始向新的方向演绎。其中,科兴生物“原董事会”决定终止私有化交易,改为定增融资8673万美元,这被市场认为是给自己的买方团成员增发股份,变相推进私有化。

在面临变局的关键窗口期,此前一直低调的科兴生物第一大股东强新科技(1 Globe)也终于露面,强新科技集团主席李嘉强身兼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等数职,他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

随着1 Globe方面的首度表态,关于科兴生物私有化过程中更多不为外界所知的细节也浮现出来。

从未派董事的第一大股东

1 Globe成为科兴生物第一大股东,既是一种主动选择,又有被动上位的意味。

李嘉强对证券时报·e公司

科兴生物2003年在美国上市,由于此后不久国内开始遭遇SARS事件,而研究和生产SARS灭活疫苗是公司的主业之一,因此公司股票受到投资者追捧,股价从*0.75美元一度上涨到12美元以上。1 Globe虽然是战略投资,但是相中科兴生物的时间节点正是公司股价高启之时,因此入股价格较高。

“SARS过后,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科兴生物股价跌得非常厉害,且面临退市风险,但1 Globe投入更多的资金去支持公司经营稳定,在此十年中不知不觉中成为其*股东。”李嘉强表示。对于买成第一大股东的具体时间,1 Globe方面自身也并不太清楚。

然而,与多数战略投资者不同,至今1 Globe方面并没有对科兴生物派驻过任何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这在投资界人士看来,颇为“佛系”。

对此,李嘉强的解释是,公司的战略投资并不急于退出,自己身为企业家,能从企业家的视角理解如何做好支持企业发展的投资人。“科兴生物仍然处于研发创新阶段,需要股东的大力支持,而不是需要股东派驻董事‘婆婆妈妈般盯着’,因此没有派驻董事。”

李嘉强所指的“身为企业家”,是指其多年的创业和管理经历。在生物产业方面,他在美国已成功创办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2011年,他在中关村创办了北京强新科技,致力于打造国际分享癌症干细胞靶向药物和基因靶向药物的国际生物科技公司。“在未来3-5年时间里,强新科技集团将至少会有5家所属企业实现海内外上市。”李嘉强透露。

“从多年经验来看,有些董事带给股东方的通常都是好消息,而一旦出现坏消息,往往就是不可逆的。因此,在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董事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们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认为,投资就需要相信企业,尤其在研发创新阶段,不应该参与或干涉太多。”李嘉强指出。

实际上,作为*股东,在董事会、监事会均没要求任何席位,被1 Globe方面视为对科兴生物的一种信任与支持。“强新科技投资科兴生物十年来,在市场不稳定以及困难时期,对科兴生物和尹卫东管理团队都给予长期支持。第一,虽然十年来公司业绩一直亏损,股市表现不理想,但我们反而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公司经营稳定,避免因股价跌落面临退市的危险;第二,从未要求提供过任何财务信息;第三,对于管理团队的工资、管理团队自行设计的股权激励从来都投支持票。”

在以北大未名系创立科兴生物之后,以尹卫东为总经理的管理团队,对于科兴生物疫苗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重大作用。这一点,即便连与尹卫东对立的B团潘爱华也并不否认。

而作为第一大股东,1 Globe对尹卫东及其团队也一直非常支持。这一点可以从媒体曝光的尹卫东此前摊上的“一件大事”中可以证实。

2016年尹卫东被媒体爆光,为了令其疫苗产品获批而向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原副主任尹红章等行贿,从而引发股价大跌,投资者亏损严重,准备发起针对科兴生物的集体诉讼。

“当时,尹卫东行贿事件引起国外众多小股东极度不满并发起多个诉讼,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我们。虽然强新资本也遭受巨大损失,但我们对此一概拒绝。”1 Globe副总裁、运营总监李鹏飞对证券时报·e公司

李嘉强则在第一时间委托李鹏飞电话联系尹卫东,表示1 Globe不会落井下石,会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继续支持公司和尹卫东。但也因此,美国小股东向美国证监会(SEC)举报了1 Globe,导致SEC介入调查。

“好在最终给出的结论是,1 Globe是清白的,没有违反任何SEC规定。像此类事件在美国联合大诉讼,律师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律师在赢得诉讼后与股东分红。而这是我们*受到SEC调查,起因就是因为支持尹卫东所导致的。”李嘉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

将支持者诉诸公堂

实际上,作为第一大股东的1 Globe对尹卫东团队的这种支持,同样具有“佛系”的超然意味。

与十年前做出战略投资决定相比,李嘉强透露,直到2010年,才在回国参加中关村论坛年会时第一次与尹卫东见面。

从科兴生物事件的日前进展来看,尹卫东方面对这种支持并未在意。2018年3月,尹卫东和王楠以公司名义向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起诉1 Globe未按照SEC要求披露信息。

这起诉讼肇始于2017年2月6日的股东大会。这场股东大会诞生了两份不同的董事会名单,时隔一天,科兴生物发布公告,正在计算选票;一个月后,科兴生物又发布公告,在当时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包括尹卫东在内5位原任董事均获得多数有效投票成功连任。

而北京科兴作为A股未名医药的重要参股子公司,未名医药方面的公告却表示,合计占参与投票股份数55.19%的股东投票反对现任四位董事尹卫东、李坚、梅萌、Simon Anderson的连任,同时提议并选举了由王国玮等五位董事组建的新一届董事会。

两份不同的董事会名单,折射出A、B买团之间的矛盾升级。科兴生物在咨询其聘请的安提瓜和巴布达的律师之后,决定年度股东大会上异议股东未提前告知而提出的投票表决无效。3月5日,科兴生物向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裁定异议股东是否已经触发公司的股东权利计划(即毒丸计划);向美国马萨诸塞州地方法院提起违反《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第13(d)条的诉讼,认为1 Globe 未能按照Schedule 13D所要求的披露他们试图替代公司董事会的意图。

“当时我们告知尹,给他5天时间考虑,我们不愿意在美国与中国人打官司,希望他在5天内撤诉,否则我们将捍卫自己的名誉与权利。但最终没能如愿。3月10日,李嘉强允许强新科技美国团队与律师事务所正式签约开始仓促应诉3月14日的第一次听证会。继3月14日向安提瓜巴格达*法院对科兴生物前董事会其它成员拒绝承认合法选举提起诉讼后,1 Globe方面在4月又向特拉华州衡平法院和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对尹卫东及其科兴生物前董事会成员提起一系列反诉讼。”

李嘉强透露,就在3月4日的诉讼前一天,尹卫东还通过邮件与李嘉强联系,恳请尽快见面,当时李回复说将在3月回国时见面。“不料,尹次日就将1 Globe和所有其他未在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支持原董事会成员的股东诉诸法院。”

反转迭起

谁是幕后“神秘人”?

与法院裁定过程同步的是,科兴控股日前宣布,已完成与维梧资本和尚珹资本的私募股权融资交易,科兴控股将获得8673万美元,同时将终止私有化交易。

李嘉强表示:“这份定增方案并没有跟我们沟通过,当看到定增计划时,我们非常吃惊。公司定增融资很正常,但是定增要围绕三方面问题进行。第一,究竟公司需要不需要现金;第二,哪个董事会才有权做出融资决定;第三,定向增发给哪些投资者,*不能一边增发给A团,一边又解散A团成员。尤其是在董事会处于非法状态、面临多方诉讼、毒丸计划悬顶时,以低于第三方报价的方式定增融资,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选择这样做,也没有任何一个基金敢于参与融资,因为他们将面临一系列法律诉讼。”

诉讼及融资,实际上将科兴生物的私有化引入了另一条轨道。潘、尹双方的连日缠斗,已经给科兴生物的日常经营蒙上越来越大的阴影。

科兴生物计划报废保存在北京市上地厂区1号厂房内的用于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生产的菌种,原因便是近期与未名医药方面的混战。科兴生物认为,上述行为会导致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的上市时间延后。而北京科兴的业绩波动,也必然会直接带来A股上市的未名医药的业绩表现,从而成为未名医药半年报业绩大幅变脸的导火索之一。

证券时报·e公司

原来,2017年8月A团与B团分别曾与1 Globe沟通,希望1 Globe能从中协调,促进各方协作以共同推进私有化进程。为了推进科兴生物尽快私有化,1 Globe协调A团与B团于2017年8月19日在1Globe北京总部就科兴生物私有化相关事宜进行讨论,李嘉强主持会议。“当时我们希望各方团结合作,在国际上不要让外国人看笑话。同时希望私有化一定合法合规并照顾到所有股东利益。不过,在会前,我们也表态,强新不会增持,把市场上股份留给未来新的股东。”

与会期间,1 Globe提出“两个目标三个条件”:目标一,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受影响;目标二,确保股东的利益得到尊重与保护。“三个条件”方面:第一是希望尹卫东将工作重心放在公司的管理上,确保公司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私有化过程中不受影响;第二是希望与潘爱华友好协商,尊重公司发展历史,避免因为历史原因及已有的法律协议给私有化带来的风险;第三是希望把私有化风险降到*,保障股东的利益。

在上述“8·19会议”上,多方确实开诚布公地谈了各自的诉求,且都把底线说出来了。例如,尹提出赠送10%股份,而未名方面也做出让步,表示说私有化退市过程中,形式参与哪怕只买1股即可。同时,会议决定通过成立协调小组,执行解决两买方团成员提出的诸如尹卫东希望退市过程中送其10%的股份、私有化价格、剩余股份分配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1 Globe提出建议,通过A+B的模式,打破现有僵局,尽快推动私有化进展。

从“8·19会议”开始到9月29日,李鹏飞作为协调小组召集人一共组织了四次协调会议,事情本已向着圆满结果进展,且在最后一次多方协调会上,多方对所有异议(包括*的风险即未名医药的十项一票否决权问题)均基本得到解决。

但是去年国庆节后,事态突遭急转。10月8日,尹卫东及王楠向李鹏飞反馈,A团内部就私有化事宜予以讨论后,表示大家不愿意与潘爱华合作,即使是名义上或形式上的参与。事态再度陷入山重水复之境。

有资本人士指出,由于潘爱华只要有北京科兴一股就可以影响到北京科兴再度证券化,而潘方面曾公开表示,自己不会出让北京科兴法人地位,不会减持一股科兴生物股票,这或是尹方面担忧之心再起的原因。

而1 Globe方面认为或另有缘由。自私有化以来,1 Globe与潘和尹均有多次接触,并认为潘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值得信赖;同时,1 Globe不认为尹是一个能自己独立做决定的人,每次会面谈得好好的,回去后往往会出现反复不了了之。因此,1 Globe方面认为,尹背后应该受到其他人的影响。

基于1 Globe露面所揭开的科兴生物私有化的更多细节,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被动“上位”科兴生物第一大股东之后,1 Globe迟迟没有派驻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也可以视为北京科兴日后陷入管理层内斗的诱因之一。

但从目前来看,作为第一大股东的1 Globe,这种“佛系投资”正在改变。就在“8·19会议”上,尹卫东曾提出是否可以终止私有化的问题,1 Globe表示,如果私有化就支持;如终止私有化,1 Globe也同意,但鉴于现状,1 Globe将必须按持股比例占据科兴控股董事席位,参与公司管理。

而李嘉强也对证券时报·e公司

无论如何,科兴生物越来越成为一个“烫手山芋”。李嘉强强调,科兴生物不是金矿,而是一个有生命的生物科技企业,其未来必将面临至少两大不确定性——竞争性的市场和不断更新的技术。管理层内斗,必然使公司的技术研发和转化错失很多机会。“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各方坐下来协商,立刻将公司管理运营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以确保科兴在中国疫苗龙头企业的地位。否则再这样下去,一个好企业的价值必将磨平,企业上下都流血的局面会将公司置于死地。”




中信建投经济咨询

重要提示: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客户中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参考。因本订阅号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中信建投客户中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文|黄文涛 王泽选 王大林 钱伟 孙苏雨 张溢璨

2022年机遇与风险同在,我们的使命就是寻找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2022年全球*的风险事件或将来自于美联储提前收紧货币政策及新冠疫情的演变。中国*的投资机遇将蕴藏在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释放及朱格拉周期启动下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具体而言,2022年全球和中国或有以下十大重要事件和趋势:

(1)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

(2)美国加息和缩表提前,将使全球资产重新定价。过去2年流动性推动估值抬升的逻辑将转为基本面驱动。随着主要经济体政策正常化,需降低今年全球各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预期。10年美债收益率将突破2%,美股波动和调整风险加大。

(3)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预期转弱;美国印度经济较好,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

(4)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这一方面助长经济下行、房地产下行的“预期转弱”,也加剧了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5)房地产仍处于“白银时代”,63.89%的城镇化率还有上升空间。但人口、产业集聚的城市方可享受红利,未来房地产业集中度提升、房地产市场结构分化是趋势。

(6)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北分化、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

(7)教培、房地产、互联网、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就业人口的变化会进一步引发消费压力,保就业、保中小企业、保基层运转更为紧迫。财政发力需更加*。

(8)朱格拉周期启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

(9)新基建(特高压、高铁和轨交、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中心)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

(10)美联储加息之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势必要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三箭齐发。2022年中国宽货币+宽信用+宽财政是主基调。

市场短期逻辑仍然是稳增长的主线,新基建(电网、绿电等),老基建(建筑、建材等),优质房地产公司及相关产业链(钢铁、家电,金融等)将受益。中期逻辑是制造强国和朱格拉周期启动下双轮驱动的制造业红利释放(军工,新能源,新能源车,半导体,储能,先进制造业等);PPI回落CPI回升带来的中下游机会,特别是食品饮料,农业等。全年10年国债收益率呈浅V型。

风险提示: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数据不及预期。


一、G2分化:美国经济较强,政策收紧,中国经济较弱,政策宽松

美国经济相对较强,政策料将收紧。随着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逐步降低,美国前三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6.3%、6.7%和2.3%,预计全年增长率在5.5%以上,超出2020年底各大机构预期。经济重新开放叠加超大规模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下,内外需求旺盛势头不减,消费已反弹回疫情前水平,进出口额连破纪录,就业市场稳步恢复,劳动力供不应求问题凸显。供应链瓶颈虽仍给供给侧带来压力,通胀居高不下。尽管财政补贴退坡,货币政策收敛,但美国消费、就业等动能仍有望维持平稳,无失速风险。这一背景下,美联储将重心从就业促进转向了通胀控制,2021年12月议息会议上释放了非常鹰派的论调:点阵图显示今年和明年各有3次加息,专题讨论上重点谈及了缩表的相关事宜,预计缩表也可能尽快开启。

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新的下行压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阐述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具体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疫情多点散发之下生产、服务业消费反复遭受冲击,内需相对疲软。海外疫情有趋缓迹象,生产不断恢复,需求无法持续维持高位,外需同样面临不确定性。产业结构优化和全球供应链破坏,带来能源价格短期大幅波动,国内部分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同样出现干扰。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企业投资、银行放贷等意愿有所减弱,市场预期出现负向反馈。这一背景下,短期稳增长、逆周期调控的诉求明显上升,预计财政、货币政策将向宽松方向持续发力,着力实现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中美在经济基本面、政策基调上出现明显分化。

二、美联储紧缩提前,全球资产重新定价

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料将加速落地,降低全球主要资产的收益率预期。在强劲经济、高企通胀、鹰派联储多重夹击下,市场预期货币政策正常化会加速推进。目前看,联储最晚不晚于3月结束QE,最早3月开始加息,下半年可能同步开启缩表。留给大类资产盘整准备和国内政策逆势宽松的窗口期正在收窄。过去2年流动性推动估值抬升带来的全面牛市趋于尾声,驱动力从流动性回归基本面,风格或趋于平衡。大类资产机会将显著小于2021年和2020年。基本面角度,疫情的冲击逐步下降,对资产走势的短期干扰能力减弱,交易性机会不多;财政和货币政策逐步回归正常化,超预期刺激的可能性较小,更多是收紧的节奏和力度问题,流动性角度给予的估值抬升空间被耗尽,甚至有压缩风险。价格层面,各类资产均不便宜,在过去两年均积累了很高的涨幅。资产走势或依赖经济增长情况小幅波动。

美股阶段调整风险上升但无系统危机,美债利率或上冲2%,美元中枢继续抬升,商品价格波动增加,黄金机会仍需等待。美股预计全年震荡,短期存在调整风险。目前盈利仍属强劲,指数虽然创新高,但前瞻性估值基本能够被消化。2022年盈利不确定性增多,且涨幅有部分被透支,在缩表预期升温背景下,波动和调整的压力在增加,但系统性风险不大。若连续加息和缩表落地,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或上冲2%。通胀短期仍然维持高位,就业仍有改善空间,联储进入Taper实操阶段,加息预期浓烈,缩表讨论开始,美债收益率目前点位安全垫不足,仍有上行空间。若加息在3月开启,按季度落地,同时下半年缩表落地,美债利率或冲击2%,政策完全逆转前或很难看到趋势下行机会。2022年,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可能出现更加明显的分化,美国相对欧洲确定性或更高,预计美元仍延续区间震荡,但中枢较去年略微抬升。极端天气影响下,短期的供需缺口或加大,叠加OPEC增产和美国页岩油复产不及预期,原油价格在上半年或高位震荡。铜价波动或增大,阶段性机会来自美国基建刺激和中国基建地产等政策潜在拐点。实际利率大方向仍趋于上行,黄金趋势性的机会仍需等待,交易性机会来自通胀的超预期冲击。

三、美国印度经济较好,中国经济增速相对优势弱化,短期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

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美联储鹰派态度超预期,主要经济体相继开启政策收紧通道。工资水平上涨和供应链瓶颈或导致美国价格上涨超预期,加快联储政策紧缩步伐,引发全球融资条件趋紧、外需和贸易下滑及资本流动压力。本轮全球流动性推升的行情接近尾声,未来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基本面因素。在美国财政刺激和基本面反弹背景下,预计2022年中美经济增速差距将有所收窄。

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印度预计将成为2021年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经济体。1月7日印度政府发布2022年*经济预测,预计2021-22财年(截至2022年3月)GDP增长9.2%,除去低基数效应因素,基本面仍表现亮眼,有望实现V型复苏。尽管第三波疫情形势仍严峻,但在印度政府加大投资和国企私有化进程推动下,印度内需强劲,彭博估计2021年总投资增长15%,消费增长6.9%。外需亦显著复苏,带来制造业、采矿业的快速反弹。股市同样表现强劲,孟买指数(SENSEX)全年上涨23.9%,资本市场繁荣吸引国际资金流入,对我国市场外资流向的影响值得关注。

国内经济预期有所转弱,2022年稳增长诉求较为强烈。由于国内消费、出口持续面临疫情压力、房地产行业风险及经济结构调整影响,IMF、世行和经合组织近期分别预测中国2022年增长率5.6%、5.4%和5.1%,较前期预测略有下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短期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定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基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点通过财政发力,扩大政府投资,推动实现稳增长目标。

四、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提质升级势在必行

人口拐点或提前到来。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底的预测,中方案显示出生人口将从2020年的1400万左右降至2025年的1230万左右,总人口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202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表示,“我国下一次人口转折点是2025年总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呈现负增长”,比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提前2年。2021年5月,七普数据发布,2020年出生人口仅1200万人,下行加快,亦明显低于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此前的预测,我国人口拐点或进一步提前到来。

人口拐点提前到来助长经济下行、房地产下行的“预期转弱”。人口拐点的提前将直接冲击总需求,一国总消费增速由人口增速和人均消费增速共同决定。我国2015-2016年人均消费增速小幅回落,但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幅上行,因此社零总额的增速并未明显下滑,保持在10%以上。而2016年后,人均消费增速回落叠加人口增速下滑,社零总额增速回落明显,由10%以上回落至8%左右。住房及下游的相关需求、住房投资建设需求也将受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未来我国人口和需求拐点的提前也将使得经济增速面临提前下台阶的压力。

人口拐点提前到来加剧了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劳动力要素是经济增长函数中的重要变量,人口拐点的提前到来也将在未来逐步演化成劳动力数量加快下行,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紧迫性加剧,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持续坚持的方向。

五、“白银时代”的房地产仍将受益于城镇化率提升,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结构分化是趋势

短中期的低景气度不改长期城镇化率提升利好房地产行业的逻辑。受政策极限施压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事件影响,去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风声鹤唳,从投资到销售的一系列指标均出现大幅下滑。但把视野穿越短期的波动,我们认为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长期逻辑仍然利好房地产行业。当下我国的城镇化率为63.9%,距离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为82%、91%和77%)的城镇化率还有一段距离。未来一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的局面确定性较高,对房地产需求的长期中枢仍有支撑作用。2021年基本宣告了房地产“黄金时代”中“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终结,但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终结,优质的房地产企业在低增速的“白银时代”仍有深耕细作的空间。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市场结构的调整期,未来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目前房地产行业私企的流动性风险较为严峻,以国企和央企为代表的“房地产国家队”有通过兼并收购以达成提高集中度的迹象。从当前的土拍数据观察,第三批集中供地的拿地企业多数为国企,各地国企获地数量占比普遍超过50%,融资能力强的国企表现出更强的拿地意愿和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国企当前所获土地储备也将成为巩固市场主导地位的定海神针,国有房企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央行也在积极推动房地产并购贷的发行,为未来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流动性保证。

六、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南强北弱的格局更趋明显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GDP比重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北方。2000年北方GDP比重约为41.6%,南方比重58.4%;2020年北方GDP比重35.4%,下降6.2个百分点;南方比重64.6%,不断提升。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20年,北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4元,南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44502元,高于北方4648元。

南方经济活力更强。2021年,民营企业500强中,153家民营企业位于北方,347家民营企业位于南方。从区域分布来看,浙江96家民企上榜,江苏93家,广东61家,三个经济大省合计250家,占比50%。其中,华为、京东、恒力集团、正威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碧桂园、万科、联想、中南控股为民营企业10强,多数位于南方省份。

人口南迁,南方万亿GDP城市占比四分之三。2020年北方人口比重40.6%,南方人口比重59.5%。从人口迁移来看,我国常驻人口不断南迁;2000年北方常住人口比重约41.7%,2020年下降到40.5%,下降1.2个百分点。2020年全球GDP 10强城市中只有北京位于北方,其余9座城市均位于南方。2021年24座万亿GDP城市中6座位北方,18座位于南方,南方万亿GDP城市占比四分之三。


七、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财政发力需更加*

结构性就业变化引发消费压力。我国消费增速近年持续放缓,2010-2019年,社零增速由18.8%下行至8%。2020年以来,因疫情反复及双减、地产调控、反垄断等政策效应,交通运输、旅游餐饮、批发零售、教培、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下降,会进一步引发消费压力,保就业、保中小企业、保基层运转更为紧迫。

财政发力需更加*。随着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逐渐从过去大开大阖的总量性模式向提质增效的结构性模式转变,未来财政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注重*发力和提质增效。今年年中的730政治局会议后刘昆部长提出“一个保持、两个提高”,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同时提高支出效率,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落实到细节看,财政发力需要“靶向”发力,资金的拨付使用需要“*滴灌”,继续兜牢民生底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例如继续推进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

财政发力需更加*。随着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逐渐从过去大开大阖的总量性模式向提质增效的结构性模式转变,未来财政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注重*发力和提质增效。今年年中的730政治局会议后刘昆部长提出“一个保持、两个提高”,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同时提高支出效率,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落实到细节看,财政发力需要“靶向”发力,资金的拨付使用需要“*滴灌”,继续兜牢民生底线、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例如继续推进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减税降费政策,支持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政策。

八、朱格拉周期启动,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制造业红利逐步释放

特殊时期宏观杠杆率阶段回升,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过去5年(2015-疫情后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产能利用率修复。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我国内外需大幅下滑,工业企业停工停产,工业产能利用率在一季度下滑至70%以下,工业企业利润也在2017年供给侧改革开启后下滑触底,我国进入上一轮产能周期尾部。下半年在复工复产的推动下,工业企业的利润指标明显好转。从工业产能利用率数据可以发现,2021年二季度的产能的利用率已经达到78.4%,为2013年后的*水平,前三季度均高于77%。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步从疫情中恢复过来,足以支撑新一轮设备周期的投入。

综合产业政策与设备投资数据情况,我们判断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从设备投资的角度来看,我国上一轮设备投资高点位于2012年,之后便处于缓慢下滑的态势中,并于2020年上半年触底;从下半年开始,设备投资增速触底反弹,同时新基建战略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得到深化战略部署,5G、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将迎来一轮设备投资上行区间。2021年10月碳达峰顶层设计出台,对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做了新一轮部署,钢铁、煤炭、电解铝行业去产能工作继续推进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速推进。综合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方向及设备投资情况,我们认为新一轮朱格拉周期已经开启。


2010年后经济增速换挡带来产业结构升级压力,产业重心转向高端制造业。2010年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国GDP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转型压力。国务院在2012年提出了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战略,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2025》,设定了中长期内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同时低端工业去产能和高端制造业促发展并重,支持“专精特新”等政策陆续落地,我国产业向高端化转型不断推进。

供给侧改革加速低端制造业出清,工业产能利用率回升。2016年供给侧改革开启,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其中钢铁、煤炭等行业作为重点关注行业,作为去产能重点工作领域。2016年开始,煤炭、钢铁等“双高”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上升,过剩产能持续退出;与此同时,汽车制造、电器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高端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供给侧改革后制造业PMI指数同样扭转了2014年以来的下滑趋势,从2016年2月的49%持续爬升至2017年9月的52.4%,制造业景气度大幅提升。整体来看,2015年开启的供给侧改革提高了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优化了经济产业结构,高端制造业占比有所提升。

九、新基建兼具稳增长和促升级双重功能,将被委以重任

新基建可以分为七大领域,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高铁轨交和工业互联网。其中5G、高铁轨交、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最受关注,这些领域的投资已然大规模铺开,能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具备较强的科技属性和盈利属性,成为基建投资提质增效的有力突破口。


新基建已成为政策反复强调和投资重点倾斜的方向。从直接原因看,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了新基建发展。新冠疫情之后,稳增长的压力始终存在,新基建在去年开始发力,效能预计会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得到充分释放。新基建总量虽然不大,但却可以进一步为基建投资扩容、提质增效,而且新基建投资不一定再由国企和央企主导,社会资本也有较大空间主导投资。从根本原因看,新基建是我国经济增长下行期间基建投资转型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由地产、传统基建为代表的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过连续多年大规模投资,传统基建领域的存量很高,每年的投资规模在18-20万亿元左右,但近年来基建待开发空间已被一步步压缩,投资所能拉动的经济效能也在边际减弱。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依靠财政、城投、银行等主体推进债务驱动型的基建投资可以在短期内收获经济成效,但长期则会滋生较大的经济内生风险,与目前我国跨周期调节的整体基调不相符合。随着我国经济走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基于城市群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和改良需求以及众多新技术的落地必然催生对新基建的广泛需求,和老基建形成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的新型基建投资形态。

从总体规模上看,未来五年新基建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2.3万亿,如果算入带动投资,预计将拉动投资27万亿。其中5G、轨交和大数据中心拉动投资较多,分别拉动投资超8万亿、8万亿和4.8万亿,其余方向各拉动约一万亿左右投资。

十、美联储加息之前,中国将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三箭齐发。宽货币+宽信用+宽财政是主基调

在当下疫情多点爆发、前期政策调整期、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形下,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稳增长重要性有所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三大压力、逆周期调节,在稳增长诉求提高的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例会对此也做出一定回应,主要是继续指出“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与逆周期调节相结合”。综上所述,稳增长的政策将会获得来自货币端的有力支持。

外部美联储加息、缩表节奏提前,引发市场预期转变,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宽松的紧迫性提升。从历史上观察,在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的初期,特别是超预期加息的初期,美债收益率可能会有一波上行,同时伴随着资本回流美国,此时我国央行一般采取观望的措施,很难逆势进行宽松操作。而央行在Taper落地阶段至明确的加息沟通阶段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弱,货币政策目标对国内经济更为重视。这可能意味着当下货币政策不易受到外部环境收紧的影响,更为关注国内经济增长的压力。这一阶段随着美国加息节奏提前而变短,央行短期稳增长压力有所提升。

降准、降息和结构性政策三箭齐发。考虑增速下滑、房地产失速等较为极端的风险事件。我们认为仍有调降继续降准和调降政策利率的可能。意愿方面,正如央行三季报显示,央行在极力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但三季度相比二季度,在银行存贷利差收窄的情况下,贷款利率没有明显下降,甚至略有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若想继续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可能需要政策利率的引导。窗口期方面,一季度是联储加息前、通胀压力小、经济下行压力大、信用风险触发的叠加期,降息降准具有合适的契机。政策配合方面,在前置的发债需求和新老基建融资放量需求之下,央行具有配合的必要。

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对应宽信用。专项债提前批额度已下发,财政政策前置概率较大,政策的主要抓手仍是基建投资。在消费被疫情不断扰动、出口基数较高、房地产投资目前仍没有边际回暖的迹象,政策层面确定性较高的仍然是基建投资。专项债发行总量虽然在基建投资中占比不算高,但却有先行指标的作用,在专项债提前批下达的信号下,一季度或能迎来宽信用的政策边际放松,今年基建增速低位徘徊的局面或在明年有所打开,起到涵养整体经济动能,托底经济增速的作用。当下的货币宽松也有为宽信用创造条件之意,宽信用的5只箭料将射向新老基建、先进制造业、碳减排、科技创新和优质房地产公司(及按揭贷款)。

风险提示:政策超预期收紧,宏观经济大幅波动。




科兴生物股票002581股市行情

近一年来,未名医药从寂寂无名到“最牛疫苗概念股”,似乎颇受市场追捧,同时也引得监管的关注,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深交所这一年多时间对未名医药出具的关注函高达10封。

4月28晚间,未名医药(002581.SZ)发布了2020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77亿元,同比下降51.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约1.96亿元。

此外,公司还发布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340万元,上年同期为-647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于4月22日发布了业绩修正公告,预计盈利2027万元-3040万元,而此前预计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685万元-3318万元。对于此次业绩修正,未名医药表示,公司获得了参股公司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科兴”)2021年3月财务报表,因此预计业绩产生变动。

在公布业绩修正公告后,未名医药已连续获得5个一字板。截至4月29日,该股报收15.52元。不过与去年*点相比,未名医药的股价已经跌去50%。

成也科兴败也科兴,

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未名医药借壳万昌科技上市,主营业务为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恩经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安福隆(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

其中,恩经复是未名医药的主打产品,所创造的销售收入占未名医药总营收的比重长期高达60%以上。不过,根据2020年年报,恩经复的营收占比由68.09%下滑到44%,而安福隆的营收占比则由31.89%上升到了55.2%,一度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

与此同时,尽管恩经复、安福隆这二款产品的毛利率较去年分别下滑了6.96%、0.54%,但是仍处于较高的位置,分别为84.32%、77.12%。

未名医药在借壳上市后,201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7%,归母净利润更是高达4.18亿元。但此后就发生大的转变,2017年公司的业绩略有下滑,到了2018年则直接进入亏损状态。

未名医药业绩发生骤变有两个原因:首先,被划入子公司未名天源旗下的万昌科技相关业务盈利下滑,在2018年甚至出现了停产,并且计提了1.62亿商誉减值;其次,在2017-2019年期间,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全面充分接触北京科兴的财务资料,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未名医药公司2017-2019年度财务报表发表了保留意见。

但未名医药的利润却又十分依赖北京科兴,根据2020年年报,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北京科兴2020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时,获取了2020年度财务报表、会计账簿并进行了查阅,确认了未名医药对北京科兴投资收益为1.11亿元。但因未能获取其他的审计证据及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无法就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未名医药公司之全资子公司未名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确认的2020年度对北京科兴公司的投资收益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也无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这些金额进行调整。

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对2020年年报再次发表了保留意见。

虽然2019年归母净利润有所回升,但是2020年又再度出现亏损。根据2020年年报,未名医药实现营收2.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1.23%;归母净利润-1.96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409.13%。

未名医药与北京科兴的爱恨情仇始于2016年美国上市公司科兴控股开始筹备私有化项目。据悉,北京科兴为两个股东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资方股东为未名医药,占股26.91%;外资方股东为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占股73.09%,而科兴控股(香港)是美国上市公司科兴控股的全资子公司。由于北京科兴是科兴控股*的主要生产运营实体,因此,中外双方股东对北京科兴控制权的争夺成为纠纷的核心。

究竟是“辞职”还是“免职”,

说好分手却不体面

4月26日晚,未名医药还就此前总经理辞职事件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进行了回复。

在回复深交所的公告中,未名医药表示,2020年10月,丁学国以口头形式向董事长潘爱华等人申请辞去总经理;2021年4月9日,董事长潘爱华当面与丁学国确认并同意了其辞呈,随后,向公司董事会发出了同意总经理辞职的函;然而4月11日,丁学国向董事罗德顺否认同意函中关于辞职的事项。

4月12日,未名医药披露总经理辞职公告,董事会收到公司董事长出具的关于同意丁学国辞去公司总经理职务的函。但4月13日,未名医药又召开董事会且通过免去总经理的议案,并表示为了公司平稳运营发展、减小总经理辞职对公司的影响。

也就相隔一天,蹊跷的事情就发生了。另外,虽然免职议案在4月13日的董事会上获得通过,但董事于秀媛投出了一票反对,其理由是丁学国从未以任何形式提出辞职,突然免除主要高管会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之后,便有了总经理究竟是“辞职”还是“免职”的蹊跷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投反对票的董事于秀媛在回复公告中称,丁学国本人表示从未以任何形式提出过辞职,亦未提交书面辞职信或辞职报告,其本人是“被辞职”,并且在全资子公司厦门未名出现严重亏损后,为解决大量资金被大股东占用、搞活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做了有成效的工作。

不过,未名医药在回复公告中列出了数条丁学国任职期间因未能忠实勤勉履职、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问题而被监管出具警示函和公开谴责,此外,鉴于公司近年度业绩较同期大幅下降,丁学国作为公司及子公司高管对此负有经营管理的主要责任。

针对这一系列“辞职疑云”,我们尝试向未名医药方面求证,不过对方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目前来看,2021年一季度的突然并表,给多年来处于业绩“阴霾”下的未名医药似乎带来了一丝光明,不过就从总经理辞职一事来看,公司内部治理问题并不少,是否能延续下去还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科兴生物股票002581的新冠疫苗

5月11日,未名医药(002581.SZ)开盘即一字涨停。

盘面上,结束了短暂的调整之后,未名医药在集合竞价期间就已经被众多买单推至涨停位,截至上午收盘时,在涨停板排队的买单有16.82万手之多,堆积的资金额3.63亿元。

资料显示,未名医药主要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医药制品;二类是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2020年一季度,公司亏损了6282.07万元。

消息面上,5月10日在中国品牌日北京分会场现场,科兴控股董事长尹卫东对媒体表示,科兴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已经完成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预计7月份试生产。目前,我国已经有四个团队的新冠疫苗获准临床试验,其中就包括科兴控股旗下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疫苗“克尔来福”。另外三个分别是由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领衔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以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获批临床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

这对于未名医药来说,也是有刺激的。因为就在今年2月份,未名医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子公司天津未名的产品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剂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假单胞菌)两个剂型,曾被多省市政府部门纳入应对疫情的主要储备药品。

另一方面,未名医药似乎与科兴有些“沾亲带故”。天眼查显示,未名医药是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26.91%的股东,另一个股东为持股73.09%的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而上述的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则由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控股。

实际上在互动平台上,未名医药曾表达了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未名医药之间没有关系,所以严格来讲,算是蹭个热度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科兴生物股票002581》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科兴生物股票002581、中信建投经济咨询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