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把股票当作“钱袋子”的呼吸器,或者只是随便一瞥上证指数的涨跌幅,那你肯定想知道一个大问题:上证指数这十年到底表现咋样?大伙儿常说,炒股有“九亏一盈”,但是瞄一眼十年前的上证指数,发现那个“盈”字还真挺绕不过去。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上证指数这十年来的平均收益率,顺便抖抖那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
先看十年前,2013年的上证指数,还是在2100点左右打转。那年,市场还在“慢性苦涩”中,但有人早就看出端倪——中国经济要“飞天”。到了2015年,指数冲破5000点,短暂的“狂欢”让不少人以为牛市要来了,就像“奔跑的蜗牛”终于找到方向,股民们这次“躺赚”的节奏简直是传说。
然而,好景不长。2018年,指数又折腾回调,跌破3000点,正如老话说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时候就得看聪明人怎么操作了。有的人捡了个便宜,等待下一次“硬核反弹”,那一波让不少“韭菜”掉了几颗牙,但也有人反手就赚了两个亿。
到了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指数一度“打了个寒战”,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轮“超级牛市”。科技股、医疗、新能源拼命蹦跶,带动指数再度“火箭升空”。这一年,一些“老司机”战术应变得稳扎稳打,小身板发射成长“满血复活”。这也让十年间的平均收益率又一次“被拉升”一些。
详细来看,十年平均收益率到底是多少?据相关财务数据和市场研究,一般说法是累计收益率大概在***以上,年化收益率围绕6%到8%浮动。这意味着,如果你2013年投了1万块,到了2023年,大概能变成2万多甚至3万多一些,硬核一点地说,利润率差不多两个“倍”字。这个数字说白了,比很多理财产品的收益都还要“吃得开”。
但要记住,股市从来都不是“苹果硬币”,它的涨跌如同“打架的两个兄弟”,谁也不能保证下一秒就能“碾压”。随时可能“翻车”,比如2021年上证指数一度冲破3600点,然后又“掉头”下行。投资者们得心里有点谱:这不就是“转瞬即逝的烟火”么?
再从行业角度来看,过去十年,金融、房地产、科技和新能源几乎成了“股市的主角”。像华为、阿里、腾讯这些“巨头”们的成长,直接带动了不少指数的表现。此外,“低调的黑马”也崛起不少——比如新能源车、半导体、新材料,仅靠几家“明星公司”的带动,影响了整体的指数变动。
要说“秘密”武器,那就是——政策“加持” + 科技创新。每次“干瞪眼”的时候,只要国家放出“牛市信号”,指数都像被“按了快进键”。比如2019年的科创板开启,比如2020年的“十四五”规划,都是“引爆点”。
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潜规则”。某些“股神”在十年里不断“刷屏”,有的靠炒题材,有的靠“时间差套利”。有人说,“坐庄”在股市中就像“吃瓜群众坐看风起云涌”,反正最后总有人“笑到最后”。
当然,讲到这,不能不说投资其实是“技术活”和“心态活”的结合。把握十年平均收益率,当然很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在涨跌中“笑容满面”地玩出花样。“短线赚快钱”还是“长线养家”,看你怎么挖掘那个属于你的“财富密码”。
听说,很多人都喜欢拿“平均收益率”开扒,但真的了解它的背后,你就会发现——投资像吃火锅,“牛肉、肥牛、蔬菜、丸子”,比例怎么调,心里得有数。千万别拿“平均值”当“真理”,股市的变奏就像“糖醋排骨”,酸甜苦辣都在里面。
最终,你要问:十年来,上证指数的“平均收益率”到底是不是“烂熟的味儿”?答案可能就藏在这个“炒热的锅”里。你看,是不是总觉得,股市就像个“大贼”在偷偷告诉你:“兄弟,下一轮涨价还得等一等。”?
——那么,下一站,可能会走向哪里?大家都在等那只“无形的手”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