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进入4月末,上市公司2022年一季度的“成绩单”逐渐揭晓,一季度绩优股也成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方向。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收盘,A股市场中总计有74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业绩。
营业收入同比增幅方面,有557家公司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其中,46家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同比翻番,*ST香梨、*ST华塑、沙河股份、今天国际、德方纳米等5家公司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均超5倍。
净利润同比增幅方面,有429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洲际油气、农发种业、东方锆业、粤桂股份、联创股份等5家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20倍。
388家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
进一步梳理发现,有388家公司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占已披露一季度业绩公司总数的52.01%。值得一提的是,创耀科技、大全能源、英搏尔、德方纳米等4家公司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3倍。
从行业来看,上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公司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电子、基础化工、机械设备等四大行业,分别有54家、42家、41家、39家。
对此,冬拓投资基金经理王春秀在接受《证券日报》
对于医药生物行业,国盛证券表示,中短期医药还是围绕几条线寻求相对超额机会:耐心等待好资产的超跌折价、一季报、“疫情线(新冠小分子、中药抗疫、序贯新冠疫苗)和复苏线(部分医疗服务和消费医疗)的反复博弈”、中药、非高估值CXO。
超六成公司获机构看好
4月份以来,上述388只个股中有119只个股跑赢同期上证指数(期间累计下跌9.96%),占比30.67%,有46只个股期间实现上涨,蓝焰控股、盛泰集团、三全食品、佳沃食品等个股期间累计涨幅均超30%。
接受《证券日报》
估值来看,截至4月25日收盘,A股*动态市盈率为14.94倍,上述388只个股中有94只个股的*动态市盈率低于14.94倍,新集能源、远兴能源、新安股份、潞安环能、江苏租赁等个股的*动态市盈率均低于7倍,值得关注。
“看好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公司的投资机会,一方面,目前正处于一季报披露的窗口期,这会吸引到资金围绕一季度业绩进行投资,因此一季度实现双增长公司可能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经过大幅调整之后,市场底部特征非常明显,存在反弹需求,而一季度实现双增长公司可能会受益于市场的反弹。”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助理刘寸心对
最近30日内,有机构对于上述业绩双增长股表示看好,具体来看,有245只个股获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占比超六成,其中,珀莱雅获得看好评级次数最多,为39次,德赛西威、迈瑞医疗、凯莱英、老板电器获得看好评级次数分别为32次、28次、26次、25次。
表:4月份以来涨幅超7%的业绩双增长股一览
(编辑 孙倩 策划 张颖)
“机场茅”上海机场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复牌,核心的要点是引入大股东持有***股权的虹桥机场来帮助上机场度过难关,虽然卖方机构多认为有望增厚业绩,但低价定增还是遭来非议。
6月25日,上海机场正式复牌并公布并购+定增公告。公告显示上海机场拟向机场集团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发行数量不超1.53亿股,发行价格为39.19元/股,募集配套资金规模预计不超60亿元。
在经历了疫情对机场营收的无情摧残后,内地机场的免税业务直接跌入谷底,而今年1月底时的补充协议也让上海机场雪上加霜,当时的规定是上海机场的免税收入不再与免税销售额挂钩,仅与国际客流量挂钩,这也成为摧跨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海外疫情持续冲击下浦东机场恢复元气或许遥遥无期,因此指望大股东名下的虹桥机场施以援手或许也是*可行的选择。
当然,这种机场重组机场的低谷联合还是引来了坊间质疑,毕竟疫情前虹桥的盈利能力是弱于浦东的,但国内客流的恢复让翘翘板发生了逆转。但是,笼罩在重组后上海机场头上的迷雾或许迟迟难散,而这种前景的扑朔迷离也在复牌首日的股价巨震上清晰体现。
董事长表示重组是利好、卖方券商纷纷擂鼓助威
股价全天巨震体现投资者观点分歧
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免税商场政策变动等的冲击,上海机场股价大跌并进入停牌。6月24日,上海机场霸气发布20余份公告暨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宣布归来,6月25日公司正式复牌交易。
公告显示,上海机场拟通过增发的方式,购买大股东机场集团持有的虹桥公司***股权、物流公司***股权和浦东第四跑道。本次交易完成后,虹桥公司和物流公司将成为上市公司全资子公司,浦东第四跑道将成为上市公司持有的资产。公告显示,本次交易拟通过注入虹桥机场相关机场业务的核心资产及配套盈利能力较好的航空延伸业务,通过上市平台整合航空主营业务及资产,实现做优做强上市公司的目的。
对此,中信证券研究员扈世民、汤学章指出,上述三块资产对应2021年净利润10.3亿,将成为上海机场扭亏为盈的重要支撑。兴业证券认为,短期内,受疫情影响,拟注入的虹桥机场、货运站盈利水平、盈利能力都强于上市公司,长期看,虹桥机场运营着大量精品商务航线,客源质量远高于一般国内机场,虹桥机场国内商业和整体盈利能力提升空间都较大。而在6月22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上海机场董事长指出,尽管受疫情影响,上海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出现了下滑,经营效益受挫,但虹桥机场已经基本恢复正常运营。同时,货运盈利能力在持续提升,注入资产能提高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对于重组是利好还是利空,莘澍钧回应:“我们认为应该是利好的,当然具体的数字还是要看公告,要看最终的评估数据。”
尽管卖方对此普遍看好,但也有悲观派观点直言“实际上海机场的运力已经处于过载状态,客货流量提升很难带来利润改善,改善业绩还得指望免税贡献”。或许正因为此,二级市场投资者也存在较大分歧。6月24日,上海机场复牌高开近6%,但股价迅速回落、跌幅一度超过2%。午盘后又快速拉高,收盘上涨4.54%。由于当天大盘强势收红,因此上海机场的走势逆转或有大盘当日表现强势的催化,但下周它的二级市场表现仍存有诸多变数。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上海机场已跌去25%,机构投资者也面临坚守还是减持的选择,其中有部分机构疑似选择了撤退。一季报显示,景林资产旗下的“景林优选私募基金”增持近千万股,为第六大流通股东。但6月9日公布的流通股东数据显示,在停牌前,景林资产已减持300多万股;知名外资“安本标准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中国A股股票基金”则秉承了外资一贯的长期持有风格,在下跌中不仅没有减仓,反而增持了近百万股,从第九大流通股东升至第六大流通股东。而再将时间退回到一季度末,参考当时上海机场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在遭遇免税新政利空暴击之后,一季度末公募一哥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退去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减持股份至少1700万股。对比来看,去年四季度末易方达中小盘持有上海机场2180万股,当时为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账面现金雄厚仍巨额募资
低价定增引发投资者非议
对于此次并购,《红周刊》
而上述增发价为39.19元/股。停牌前上海机场股价为48.85元,复牌后首日收于51元,定增已有较大的折价空间,甚至低于本轮下跌以来的极低值43.95元,这也引发了一些非议。雪球用户@初善君 分析称:“从大股东的角度,发行价格越低,发行数量越多,对大股东越有利。”
当然或许上市公司的决策者思路与投资人不同,风物长宜放眼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好看与否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对此,有不愿意具名的投资者撰文指出,因为浦东国际机场以国际客流为主,在疫情尚不明朗的前提下,今明两年大概率亏损。而加入以国内客流为主的虹桥国际机场和疫情受益的浦东货运公司,近两年盈利能力会大幅度提升。
“因为业绩的长期下降或者亏损,会严重影响资本市场对上海机场的估值判断,不仅股价受挫,如果公司主体长期亏损,未来上海机场借款、发债等融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本次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是一场自我救赎。注入短期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而长期随着浦东国际机场客流的恢复、免税业务的恢复以及浦东新卫星厅的投入使用,长期增长得以连续。所以这次重组不能算是坏事,最起码短期业绩不至于太难看了。”
那么,或许接下来评判重组利弊的一个关键参考因素是一哥张坤会杀回马枪吗?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2022一季度寿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排名榜:看看多少公司,押宝“增额终身寿”?
2022年一季度
74家寿险公司保费排名
55家正增长,54家超市场
①保险业务收入1.26万亿
增速为1.96%
②太保寿、新华、人保寿
增速超行业,多靠银保助力
③不少高速增长公司
都以“增额终身寿”为主打产品
1
2022年一季度
寿险公司保费排名榜
再看规模保费增速...
1. 2022年一季度保费排名:多家公司保费排名上升,背后靠银保渠道...
2022年,寿险业面临利润和保费规模的双重压力,一是,受资本市场影响,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普遍下调,盈利承压。
二是,个代转型尚未起色,代理人数量仍呈下降趋势,再加上疫情反复,为线下展业带来一定困扰。
但是,具体到各家险企应该还是有些差异的,今天,我们带大家仔细看下,寿险公司的保费排名和增长情况。
截至目前,由于珠江人寿、上海人寿等公司仍未披露偿报,本文数据仅以能统计到的74家寿险公司,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保费为“保险业务收入”,是原保险保费收入与分保费收入的总合。
不过,对于大多数寿险公司来讲,分入保费较少,因此,保险业务收入的排名可以作为保费排名的重要参考,具体排名如上图所示。
至于,原保险保费口径的数据,后续如果公布,我们会放到“13精”小程序(月度保费模块)中,详见后文。
2. 寿险业增速2%,中小险企继续“超市场”!
首先,从保费增速看,2022年一季度末,74家寿险公司的累计保险业务收入为1.26万亿,增速为1.96%。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下滑近2.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行业增长仍旧承压...
不过,具体到各家险企,74家寿险公司中除19家是负增长外,其余55家的保费还是实现正增长,占比约74%。
而且,54家公司都是跑赢市场的,其中,以中小险企居多,由此可见,头部险企和中小险企间的分化加剧。
至于原因,一是受个代发展低迷的影响,头部险企新单保费仍未恢复正增长,二是,银保渠道发力,助力不少公司快速增长,三是,中小险企的规模小调头快,详细的后文细说。
3. “老六家”规模保费增速,快于保费增速!
另外,在保费排名榜中,此次我们还列式了规模保费的增速,其与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差异在于还包括*险和投连险的新增交费。
从排名榜中,可以看到,在“老六家”中除国寿未披露规模保费增速外,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三家公司的规模增速,都是快于保费增速。
这也就是说,这些公司的*险和投连险业务的发展较好。
相比传统寿险产品,*险和投连险,由于是有独立账户的,*险在*保证利率的基础上结算利率是波动的,投连险的价格也是。
面对利率下行的环境,发展*险和投连险,对于险企来讲,有别样的优点,比如,盈利空间压力...
2
“银保系”险企保费增速高
看看多少公司押宝“增额终身寿”...
1. 不少高增长的险企背后,有银保渠道的助力!
按照2021年年末各家险企的保费规模,“13精”将寿险公司划分为5类,分别是老六家,500亿、200亿,百亿和其他类即保费规模小于100亿的公司。
分规模去看的话,大家会发现,除老六家和500亿规模公司增速偏低以外,其他中小险企的增速,还是超10%的!
而且,200亿和百亿规模的公司,保费增速相较上年同期,还是上升的。
那么,为何险企之间的分化如此之大呢?
①“老六家”受个代影响,增速承压,新华和太保发力银保渠道,才能跑赢行业!
近两年,个人代理人数量的下滑趋势仍未缩减,再加上疫情反复对线下展业带来的困扰,个险渠道的压力确实很大。
一直以来,个代渠道不仅是老六家的主要保费来源,也是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是,却因代理人数缩水,比如,平安寿险和中国人寿一季度的代理人数环比仍有下降,导致新单保费负增长。
相较之下,新华和太保之所以能跑赢行业,都是靠银保渠道贡献,如上图所示。
②500亿规模险企,前海因偿付能力承压,退保率增加,保费负增长,阳光等增速高!
其实,500亿规模的公司中,增速偏低主要是受前海人寿保费负增长78%拖累。
此前,关于前海人寿的情况,我们已经分析过,详见《2022一季度寿险公司退保率排行榜:2家公司超8%,3家公司超4%!那些“高现价”产品占多少?》。
③200亿规模的公司,不少都是银保系险企,增速普遍较高!
在200亿规模的公司中,不少都是银保系险企,比如,建信人寿、工银安盛、农银人寿等。
这三家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的保费增速,均遥遥领先行业,且建信和工银的保费增速,甚至超过50%!
此外,凭借机构铺设和代理人数量增长的优势,友邦的保费增速,也较去年同期提速。
④中小险企,公司规模小调头快,保费增速也较快!
至于其他险企,多数增速都很高,这与船小好调头的感觉相似。
毕竟,新小公司在成立初期超高速增长很正常,比如,国富人寿、鼎诚人寿等。
因此,综合去看,很多保费快速增长的险企,其背后的银保渠道贡献都不小。
2. 增额终身寿的贡献,确实不小...
那么,产品层面呢?
这两年“增额终身寿险”的热度,可以说是居高不下,一方面,险企推广力度大,另一方面,银保渠道的推荐也多。
在一些高速增长的险企背后,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类产品的身影。
“13精”统计了部分险企,2022年一季度销售排名TOP5产品的情况,发现不少保费高速增长的公司,都有一些主打的增额终身寿产品。
从上图可以看到,阳光人寿的这款产品,保费规模高达83亿,是一季度保费*的产品,占公司一季度总保费的31%。
另外,国华人寿、招商信诺,以及鼎诚人寿等,这三家公司的保费增速都超高,前两者在40%左右,后者超170%。
这些公司的增额终身寿产品,保费规模也不低,其中,招商信诺和鼎诚,更是占据近50%的份额。
由此可见,一些超高速增长的险企,确实有的乘上了增额终身寿这波东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一季度业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一季度业绩、上海机场股票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