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小康网讯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对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国际竹藤中心、国际竹藤组织、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对学校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介绍,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传统竹家具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是该校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对促进学校林业工程学科和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建设,推动国家木竹产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竹藤中心主任费本华聚焦项目高质量实施,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调研市场家具,探究竹家具在文化、艺术、环保等标签及不同方面的角色作用;二是重视传统竹家具在加工工程中材料、工艺、结构的传承;三是借此项目关注竹藤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助力实现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
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事务部主任傅金和表示,希望依托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将“以竹代塑”的全球发展倡议进行推广,在“一带一路”平台下创新发展原竹家具的南南合作,期望未来与联合成员国申报联合国包括原竹家具制作技艺在内的竹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陈立桥对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顺利开班表示祝贺,他表示国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学院将发挥“阵地”“熔炉”作用,强化责任意识,为项目高质量实施做好保障工作。
本项目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教师宋莎莎对项目概况做了介绍。她说,项目将通过培养学员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坚持传统竹家具文化艺术和技艺传承,助力竹家具产业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张帆作为项目授课教师代表发言,她表示将在项目培训期间与老师和学员们交流共享,共同推进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助力竹家具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竹家具产品的新发展。
海南大学副教授王莉代表全体学员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她表示将与学员们开展多维度多领域探讨,深挖中国传统竹家具的文化认知,坚持学以致,服务行业与社会。
在7月25日的开班仪式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和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于志明为授课教师代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京南、张帆颁发聘书。
据悉,本项目由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该项目“传统竹家具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将开展为期52天的培训课程,包括集中理论培训、现场技艺实训、采风实践培训、交流创作、线上线下作品展示等五部分,致力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竹家具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站8月14日讯 今日*ST信威再度跌停,复牌后连续24日一字跌停,报4.26元。
复牌连续跌停击穿此前基金公司的估值价格之后,又有基金公司继续下调*ST信威估值。
新华基金发布公告,8月12日起,对旗下部分基金持有的“*ST信威”按照2.37元进行估值,并表示,必要时将进一步确定其估值价格。
*ST信威自7月12日复牌以来,连续23个交易日一字跌停,8月13日收盘报4.48元,基金公司2.37元的估值意味着*ST信威还有12个跌停。
*ST信威停牌31个月,期间多家基金不同幅度地下调了估值。新华基金此次是第四次调整*ST信威估值, 2017年10月9日,新华基金按“指数收益法”对信威集团进行估值,2月12日,对该公司按5.76元估值,今年7月31日,再往下调低至4.73元。浙商基金将*ST信威估值调整为4.6元;鹏华基金对旗下上证民营企业50ETF持有的*ST信威按照5.24元估值;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基金对*ST信威按照5.65元估值;农银汇理给出的估值价格为4.73元。
截至今年二季度,有12家基金公司旗下13只基金持有*ST信威,合计持有951.38万股。新华行业轮换配置、大成财富管理2020两只基金持股均超过300万股。从持仓占基金净值的比例看,国投瑞银境煊及新华行业轮换配置两只基金持有*ST信威占基金净值比重分别为3.9%和2%。
不仅公募,北京华赛大有投资基金等多家机构也“踩雷”*ST信威。
回溯历史,2016年12月23日有媒体刊登“信威集团隐匿巨额债务,神秘人套现离场”的报道,当时被质疑财务造假的*ST信威遭上交所闪电问询后紧急停牌。随后,2017年4月27日*ST信威以正在筹划资产收购重大事项为由继续停牌。
经过900多天的“休眠”后,*ST信威进入复牌倒计时。截至2019年3月31日,*ST信威的股东人数达到15.54万户,在“被关”两年半后,*ST信威的股东们也迎来“解禁”之日。
不过,对于*ST信威的股东而言,复牌或将面临又一次打击。在停牌期间,多家基金公司对*ST信威估值进行下调。仅在今年2月13日一天就有海富通基金、华宝基金、中信保诚基金不约而同下调了对*ST信威的估值。据此前海富通基金公告显示,决定自2月12日起对公司旗下基金所持有的*ST信威进行估值调整,调整后的估值价格为6.28元/股,*ST信威停牌前的价格为14.6元/股。
最近一次为工银瑞信基金自2019年7月8日起对公司旗下基金(仅涉及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ST信威”按照5.65元进行估值,相当于停牌前的9个跌停。
*ST信威此前曾是上证50成份股,市值曾一度突破2000亿元,并一度被纳入MSCI中国A股指数。停牌前,*ST信威的总市值为427亿元。
朝阳大悦城对于北京朝青板块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整个朝青板块作为“CBD后花园”,在方圆几公里之内聚集了珠江罗马嘉园、星河湾、天鹅湾等十几座中高端住宅楼盘。但是这块区域的一个弊端是商业十分匮乏,数十年来只有朝阳大悦城这样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不仅聚集了众多潮流网红店,并且承载着2300万一年的客流量(2021数据),也不怪乎有人调侃,大悦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周围地价飙涨。
朝阳大悦城一景©梁山
主打青年、时尚、潮流的大悦城一直以来都深谙营销之道,用各种花式活动吸引着一批批年轻客群,这其中也包括艺术。近年来,大悦城做了不少跟艺术相关的项目和展览,既包括深受大众喜爱的IP、潮流主题展,也包括前沿的当代艺术展,以及“活页青年艺术节”等等,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会聚集一众前来打卡的年轻群体。
即使这样,当我知道朝阳大悦城即将开一家美术馆的时候,还是为之震惊。毕竟经历过疫情,各行各业都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很多民营美术馆运营举步维艰。朝悦此举看似是顺应潮流,但着实也是一番险棋。
定位为“未来世代美术馆”的U2美术馆位于大悦城10层,总面积近3000㎡,由UCCA与文化 IP 运营平台由亚美地共同创立。首展带来了与英国V&A博物馆合作的“好奇女孩爱丽丝”,用五个篇梳理了“爱丽丝”这个流行文化IP的艺术价值。相比平时在美术馆看到的展览,“好奇女孩爱丽丝”更加通俗和接地气,可以看得出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在现场展呈,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打卡需求”。
U2美术馆开馆展“好奇女孩爱丽丝”展览现场
据大悦城方介绍,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品牌迭代升级,引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其最终愿景是打造兼具文、商、体、旅、科等产业融合型的“城市理想生活目的地”;另一方面也建立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带动区域经济释放多元潜力,助力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随着U2开馆,EPSON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也将于2022年夏季向公众开放,
事实上,引入美术馆为区域赋能,促进业态升级,是近年来城市开发、城市更新中比较通用的模式。国际上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是东京的六本木,该项目由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开发,经历17年的蜕变,该项目由一个占地面积近11.6万平方米的旧城区变成为日本当前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都市再开发项目,并且每年客流量超过4000万。
森美术馆
六本木的森大厦顶层,是六本木“文化都市核心”的象征——森艺术中心。这座综合文化设施同时设置有美术馆、艺术画廊、展望台、会员制俱乐部和学术中心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巨大文化综合体。
用森美术馆前馆长南條史生先生的话说,位于顶层的森美术馆会产生一种淋浴式的效应,如同从顶层流下来的水会渗透到下面所有的层面,美术馆的存在会使大楼里的营业区都受益。这个模式已经成功地在日本存在了很长时间。
2018年,森大厦株式会社又乘胜追击,与teamLab合作开了“森大厦数字艺术博物馆:teamLab无界,自开业以来,该博物馆附近的火车站游客不仅飙升50%以上,还以2019年全年2,198,284的参观人数打破了单一作家美术馆参观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森大厦数字艺术博物馆:teamLab无界
无论从哪方面看,引进美术馆促进品牌迭代升级,带动区域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就在于,很少地产商能有森大厦这样的实力和规模,更多是徘徊在平均线的边缘。
那么,商场里的美术馆又该靠什么存活?
中国第一波私人美术馆创办潮出现在1990年代后期,当时房地产开发商被鼓励设立非营利艺术空间作为新住宅项目的一部分,并相应获取一定的税收减免和地价折扣。2010年后,私人美术馆更是迎来了全面爆发,逐步成为一股潮流和风向。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据《全球私人美术馆》曾经发布的数据显示,一般私人美术馆的年运营费用在25万~100万美元左右,有些大型的私人美术馆年运营费用更是在1000万美元以上。摆在这些美术馆面前的一个很切实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如今大部分商业美术馆都属于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民办非企)的性质,鉴于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危机,有关如何为民营美术馆发展筹措资金的新问题正在涌现。
如果我们对商业地产有所关注就会发现,业界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且最早期于内地把艺术与商场相结合的其实是两家来自香港的房地产公司,一个是由侨福集团开发的侨福芳草地,一个是由新世纪发展集团开发的K11。但这两家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其艺术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始人本身的背景和经历,可复制性比较低。
侨福芳草地一景
前者创始人黄建华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很知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本人其实是把芳草地当成艺术品来经营,从建筑的外观设计到内部成百上千件艺术品的摆放,事无巨细,都由黄先生本人亲自沟通完成,除此之外,北京侨福芳草地旗下还拥有画廊、美术馆,分别承担艺术品交易和展览。但是自从黄先生去世后,侨福芳草地的艺术开拓很明显放慢了脚步。
K11创始人郑志刚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后于日本斯坦福大学京都研究中心修读日本文化与艺术。毕业后,郑志刚还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直到2006年回新世界发展。从他的整个履历来看,K11项目其实可以看做是郑志刚艺术理念与商业资源相结合的产物。郑志刚将K11定义为“博物馆零售”的模式,用他的话说,K11所展现的是博物馆中的艺术与零售,所有品牌、产品、故事以及购物体验都将在这里呈现。这也就意味着他并不仅是将其作为商场,而是当做艺术中心来运营。
目前,在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均有据点的K11已经成为内地标杆性的文化商业项目。2019年,K11将这种文化体验式的商业推到了极致,并在香港开设了全新世界级体验式艺术文化购物地标K11 MUSEA,整个空间依然秉承了去“购物中心”化的思路,让消费者感觉处于一个庞大的文化艺术公园内。
K11 MUSEA
为了更好地让艺术推广和商业模式相结合,在运营的过程中,K11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于2010年创办了K11艺术基金会,通过K11购物中心的盈利来支持基金会运作,通过基金会运作各种展览,再吸引购物中心的客流。
无独有偶,位于南京德基商场的德基美术馆虽然背靠财力雄厚的德基集团,但也采用了基金会的模式,美术馆以展览为单位向基金会申请资金。
由此可见,一个良性的资助系统对于商业美术馆的持续维系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在商业美术馆运营中比较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展览收入,通俗来讲也就是“票房”。IP引进总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模式,毕竟不用花太多投入在内容研发,还可以借助IP既有客群完成流量转化。譬如K11就曾借助莫奈画展引发观展热潮,一举打响上海K11名声,特展期间商场日常营业额往往能大涨20%。
曾于香港海港城引发关注的多啦A梦展
IP展背后的本质是对于流量的追捧,但IP也绝非救命稻草。尤其是有些商场,只是在面临业绩下滑时,才临时抱佛脚,由于对IP认知不清,版权意识不浓,也爆发出了诸如版权纠纷、作品真假难辨之类的问题。所以最终会导致投入很多,但是却收效甚浅。我认为背后的症结点在于,能否将文化作为一个长效投资,与其削尖脑袋引进IP,不如想想怎么用真诚的内容和服务去经营受众。
除了“票房”,品牌赞助也是构成美术馆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就譬如此次U2美术馆开馆展与三星品牌共同打造“夜拍精灵爱丽丝奇幻之旅”,展览内容也与三星的产品深度融合。在今天,品牌也需要创新营销方式,并升级品牌文化建设,而借助展览的人气和流量与品牌营销相结合,并传递品牌理念,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三星奇幻空间—爱丽丝之眼
总的来说,一个商业美术馆的良好运营,稳定的资助系统,一定的展览票房,具有活力的商业赞助,缺一不可。
近两年来,还有一种模式比较流行,就是策展型零售,譬如SKP-S、TX淮海,我认为可以把它看成是K11模式的另一种变体。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以艺术文化作为主角,将品牌商铺通过策展思维结合到消费者体验的全过程,并通过大量丰富的活动,以吸引不同的社群。其目的不光是流量的提升,而是通过社群标签化,打通线上线下,为消费者精准营造匹配的体验目的地。
TX淮海
这种转型的背后是以Z世代为主体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他们对于潮流,对于个性化的体验消费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很多年轻消费者已经形成了看展、在社交媒体打卡的习惯。
其实你很难分清楚这到底是商场还是美术馆,因为在消费主义的渗透下,它们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艺术在以另一种方式与更多人产生关联。
其实不管是在商场内创办美术馆的模式,还是新的策展型零售,归根结底还是看重了文化的价值,文化对于引领消费的重要性。但商业毕竟是残酷的,流量利润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所以能否意识到文化的长期价值,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至关重要。
朝阳大悦城对于北京朝青板块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整个朝青板块作为“CBD后花园”,在方圆几公里之内聚集了珠江罗马嘉园、星河湾、天鹅湾等十几座中高端住宅楼盘。但是这块区域的一个弊端是商业十分匮乏,数十年来只有朝阳大悦城这样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不仅聚集了众多潮流网红店,并且承载着2300万一年的客流量(2021数据),也不怪乎有人调侃,大悦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周围地价飙涨。
朝阳大悦城一景©梁山
主打青年、时尚、潮流的大悦城一直以来都深谙营销之道,用各种花式活动吸引着一批批年轻客群,这其中也包括艺术。近年来,大悦城做了不少跟艺术相关的项目和展览,既包括深受大众喜爱的IP、潮流主题展,也包括前沿的当代艺术展,以及“活页青年艺术节”等等,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会聚集一众前来打卡的年轻群体。
即使这样,当我知道朝阳大悦城即将开一家美术馆的时候,还是为之震惊。毕竟经历过疫情,各行各业都遭受了很大的冲击,很多民营美术馆运营举步维艰。朝悦此举看似是顺应潮流,但着实也是一番险棋。
定位为“未来世代美术馆”的U2美术馆位于大悦城10层,总面积近3000㎡,由UCCA与文化 IP 运营平台由亚美地共同创立。首展带来了与英国V&A博物馆合作的“好奇女孩爱丽丝”,用五个篇梳理了“爱丽丝”这个流行文化IP的艺术价值。相比平时在美术馆看到的展览,“好奇女孩爱丽丝”更加通俗和接地气,可以看得出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在现场展呈,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打卡需求”。
U2美术馆开馆展“好奇女孩爱丽丝”展览现场
据大悦城方介绍,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进品牌迭代升级,引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其最终愿景是打造兼具文、商、体、旅、科等产业融合型的“城市理想生活目的地”;另一方面也建立在城市更新的基础上,用官方的话说,就是带动区域经济释放多元潜力,助力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随着U2开馆,EPSON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也将于2022年夏季向公众开放,
事实上,引入美术馆为区域赋能,促进业态升级,是近年来城市开发、城市更新中比较通用的模式。国际上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是东京的六本木,该项目由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开发,经历17年的蜕变,该项目由一个占地面积近11.6万平方米的旧城区变成为日本当前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都市再开发项目,并且每年客流量超过4000万。
森美术馆
六本木的森大厦顶层,是六本木“文化都市核心”的象征——森艺术中心。这座综合文化设施同时设置有美术馆、艺术画廊、展望台、会员制俱乐部和学术中心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巨大文化综合体。
用森美术馆前馆长南條史生先生的话说,位于顶层的森美术馆会产生一种淋浴式的效应,如同从顶层流下来的水会渗透到下面所有的层面,美术馆的存在会使大楼里的营业区都受益。这个模式已经成功地在日本存在了很长时间。
2018年,森大厦株式会社又乘胜追击,与teamLab合作开了“森大厦数字艺术博物馆:teamLab无界,自开业以来,该博物馆附近的火车站游客不仅飙升50%以上,还以2019年全年2,198,284的参观人数打破了单一作家美术馆参观人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森大厦数字艺术博物馆:teamLab无界
无论从哪方面看,引进美术馆促进品牌迭代升级,带动区域发展,都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就在于,很少地产商能有森大厦这样的实力和规模,更多是徘徊在平均线的边缘。
那么,商场里的美术馆又该靠什么存活?
中国第一波私人美术馆创办潮出现在1990年代后期,当时房地产开发商被鼓励设立非营利艺术空间作为新住宅项目的一部分,并相应获取一定的税收减免和地价折扣。2010年后,私人美术馆更是迎来了全面爆发,逐步成为一股潮流和风向。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据《全球私人美术馆》曾经发布的数据显示,一般私人美术馆的年运营费用在25万~100万美元左右,有些大型的私人美术馆年运营费用更是在1000万美元以上。摆在这些美术馆面前的一个很切实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
如今大部分商业美术馆都属于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民办非企)的性质,鉴于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危机,有关如何为民营美术馆发展筹措资金的新问题正在涌现。
如果我们对商业地产有所关注就会发现,业界是具有代表性的,并且最早期于内地把艺术与商场相结合的其实是两家来自香港的房地产公司,一个是由侨福集团开发的侨福芳草地,一个是由新世纪发展集团开发的K11。但这两家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其艺术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始人本身的背景和经历,可复制性比较低。
侨福芳草地一景
前者创始人黄建华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很知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本人其实是把芳草地当成艺术品来经营,从建筑的外观设计到内部成百上千件艺术品的摆放,事无巨细,都由黄先生本人亲自沟通完成,除此之外,北京侨福芳草地旗下还拥有画廊、美术馆,分别承担艺术品交易和展览。但是自从黄先生去世后,侨福芳草地的艺术开拓很明显放慢了脚步。
K11创始人郑志刚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东亚文学系,后于日本斯坦福大学京都研究中心修读日本文化与艺术。毕业后,郑志刚还曾在投行工作过一段时间,直到2006年回新世界发展。从他的整个履历来看,K11项目其实可以看做是郑志刚艺术理念与商业资源相结合的产物。郑志刚将K11定义为“博物馆零售”的模式,用他的话说,K11所展现的是博物馆中的艺术与零售,所有品牌、产品、故事以及购物体验都将在这里呈现。这也就意味着他并不仅是将其作为商场,而是当做艺术中心来运营。
目前,在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均有据点的K11已经成为内地标杆性的文化商业项目。2019年,K11将这种文化体验式的商业推到了极致,并在香港开设了全新世界级体验式艺术文化购物地标K11 MUSEA,整个空间依然秉承了去“购物中心”化的思路,让消费者感觉处于一个庞大的文化艺术公园内。
K11 MUSEA
为了更好地让艺术推广和商业模式相结合,在运营的过程中,K11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于2010年创办了K11艺术基金会,通过K11购物中心的盈利来支持基金会运作,通过基金会运作各种展览,再吸引购物中心的客流。
无独有偶,位于南京德基商场的德基美术馆虽然背靠财力雄厚的德基集团,但也采用了基金会的模式,美术馆以展览为单位向基金会申请资金。
由此可见,一个良性的资助系统对于商业美术馆的持续维系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在商业美术馆运营中比较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展览收入,通俗来讲也就是“票房”。IP引进总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模式,毕竟不用花太多投入在内容研发,还可以借助IP既有客群完成流量转化。譬如K11就曾借助莫奈画展引发观展热潮,一举打响上海K11名声,特展期间商场日常营业额往往能大涨20%。
曾于香港海港城引发关注的多啦A梦展
IP展背后的本质是对于流量的追捧,但IP也绝非救命稻草。尤其是有些商场,只是在面临业绩下滑时,才临时抱佛脚,由于对IP认知不清,版权意识不浓,也爆发出了诸如版权纠纷、作品真假难辨之类的问题。所以最终会导致投入很多,但是却收效甚浅。我认为背后的症结点在于,能否将文化作为一个长效投资,与其削尖脑袋引进IP,不如想想怎么用真诚的内容和服务去经营受众。
除了“票房”,品牌赞助也是构成美术馆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就譬如此次U2美术馆开馆展与三星品牌共同打造“夜拍精灵爱丽丝奇幻之旅”,展览内容也与三星的产品深度融合。在今天,品牌也需要创新营销方式,并升级品牌文化建设,而借助展览的人气和流量与品牌营销相结合,并传递品牌理念,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三星奇幻空间—爱丽丝之眼
总的来说,一个商业美术馆的良好运营,稳定的资助系统,一定的展览票房,具有活力的商业赞助,缺一不可。
近两年来,还有一种模式比较流行,就是策展型零售,譬如SKP-S、TX淮海,我认为可以把它看成是K11模式的另一种变体。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以艺术文化作为主角,将品牌商铺通过策展思维结合到消费者体验的全过程,并通过大量丰富的活动,以吸引不同的社群。其目的不光是流量的提升,而是通过社群标签化,打通线上线下,为消费者精准营造匹配的体验目的地。
TX淮海
这种转型的背后是以Z世代为主体的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他们对于潮流,对于个性化的体验消费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很多年轻消费者已经形成了看展、在社交媒体打卡的习惯。
其实你很难分清楚这到底是商场还是美术馆,因为在消费主义的渗透下,它们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艺术在以另一种方式与更多人产生关联。
其实不管是在商场内创办美术馆的模式,还是新的策展型零售,归根结底还是看重了文化的价值,文化对于引领消费的重要性。但商业毕竟是残酷的,流量利润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所以能否意识到文化的长期价值,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至关重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艺术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艺术基金、大成财富2020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