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策略,中银策略*消息

2022-08-07 6:19:33 基金 yurongpawn

中银策略



本文目录一览:



核心结论

政策底已现,市场反转为期不远。

01市场热点思考

本周随着“金融委”为股市吃下定心丸,市场迅速转暖,A股、港股、中概股跨市场联袂上涨。投资者情绪同步恢复,场外资金加速进场。交流下来,投资者比较关心当前是政策底,还是市场底?市场反弹后如何操作,以及如何进行行业配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观察与思考

(1)“金融委”为股市定调,“一行两会”纷纷表态后续跟进,当前股市仍处在政策的“蜜月期”,政策底信号明确。政策是股市非常重要的领先信号。从周期定位角度看,政策底一般出现在衰退后期,政策宽松阶段,对应股市估值出现明显的流动性支撑。1-2月经济数据超出预期,显示本轮经济短周期衰退步入后期。经验规律表明,当股市政策底出现,市场不再悲观,2018Q4是距离当前周期最近的一次政策底,自此A股开启了三年的结构性牛市行情。

(2)市场底滞后政策底,条件也比政策底更加苛刻。市场底需要基本面、技术面和情绪面的共振,且要求指数出现该周期的极小值。相对而言,政策底作用于基本面需要时间,更多对情绪面和技术面施加积极影响。因此,政策底对应指数底部区域,不必是*低点。考虑到中美经济周期错位,海外滞胀紧缩预期导致美债利率仍在脉冲阶段,我们认为市场底仍需等待,但已为期不远,需要保持多头思维。

(3)政策底出现,虽然指数有可能继续反复,但一些行业板块会走出不断创新高行情。政策底出现的早期阶段,市场会呈现普涨,价值、成长都会轮动反弹。随着市场消化政策预期,行业板块会出现分化。在风险和不确定缓和的背景下,业绩高景气的方向会进一步突围;而业绩低于预期或者不持续的方向会出现回落。因此当政策底出现,要把握基本面超预期的方向,业绩高增长可持续的板块。只有净利润增速超过ROE的行业,才会迎来业绩和估值的双击。

(4)结论:政策底已现,市场底不远。A股进入U型底部区域,保持多头思维。继续围绕业绩高增长的科技成长布局。建议关注半导体产业链、新能源光伏、风电,5G新基建、电动车智能化、元宇宙、数字经济等方向。

02大势及风格

加息靴子落地,资产价格表现重回基本面强弱。本周三凌晨,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正式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虽然联储表态偏鹰但本次加息的25BP已经被市场充分计价,因此加息落地后风险资产更多表现为“利空出尽”,前期跌幅较大的科技龙头带动下美股强势反弹。

我们复盘了80年代以来联储加息周期开启后风险资产的表现情况,发现加息周期的开启并不意味着风险资产趋势性走弱,而加息周期中权益资产表现的强弱取决于经济体自身基本面的相对强弱。我们统计了近几轮加息周期中,加息开启后1周至4个月各主要经济体股票资产的收益情况发现,虽然短期来看,风险资产的强弱表现规律并不明显,然而拉长观测时间窗口(1-4个月),会明显的观察到美欧股票资产在加息周期表现明显强于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加息落地后,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顾及减弱,资产定价重回基本面逻辑;而联储加息周期内,美欧经济体均处于景气上行的后期,基本面的相对优势抵消了流动性紧缩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策蜜月期,布局成长正当时。国内方面,虽然大超预期的1-2月经济数据使得市场短期内宽松预期有所落空,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一行三会的及时表态使得市场重拾信心。当前市场仍处于暖风频吹的政策蜜月期,引发本周市场调整的中概股监管及稳增长政策发力都有望进一步得到强化。结合上周周报所述,当前主要指数均已基本消化疫情过后海外流动性投放带来的估值溢价,从幅度上来看,A股调整基本到位。而随着未来国内信用周期的企稳,市场反弹趋势确定。当前市场处于超跌反弹后的磨底阶段,是布局下一轮行情时点。从当前主要风格盈利股值性价比角度来看,成长风格性价比优势凸显, 当前左侧布局正当时。

03中观与行业

本周行业方面地产、非银金融,医药涨幅居前,高景气行业和低估值行业相对全A走平。行业成交额占比视角的成交热度来看,本周医药和非银金融行业成交额占比有明显提升,医药行业在疫情二次加重背景下交易热度环比大幅提高4个百分点,非银金融行业在地产情绪修复及潜在货币政策驱动下本周交易占比环比提升1个百分点。

此前两期周报我们阐述了对于g的投资方式有几点需要讨论,1是统计涨跌幅的时间区间选取问题,部分强g行业年初出现大幅下跌,对全年涨幅的统计口径来说值得商榷;2是部分强g行业年前节点存在超涨,容易受到短期估值迅速扩张/收缩的扰动;3是行业年初预测g业绩排名与年末预测g排名及年报g实际排名仍然存在一定偏差。

我们认为投资者对于g的投资理解除了局限在g静态排名视角外,也需要关注业绩排名的g动态变化。此前我们统计发现:1)行业年内业绩增速排名向上变动的行业与其当年行业涨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排名调升行业当年取得相对正收益的概率明显大于调降行业。2)脱离短期视角来看, g虽然不是*的,但没有g是万万不能的。近20年所有二级行业指数复合业绩增速与其年化涨幅回归的结果呈现明显线性关系,即复合增速越高的行业,呈现出越高的复合回报特征。

本周我们选取FY2相对FY1预期业绩增速对应的排名变动进行比较,观察不同行业间业绩的当前静态排名与动态排名变动情况:静态排名来看,强g方向仍然集中在科技成长领域与低基数的疫情受损行业中。动态排名来看,不难发现部分行业业绩增速排名出现了趋势的上升与下降,动态趋势性调升行业包括电新、商贸零售、交通运输、有色、纺服、轻工、煤炭,非银金融。

预测业绩对应的排名调升/调降不仅可以解释年内行业涨跌幅,也可以有效解释短期的行业涨跌情况。就短端动态跟踪视角对投资指引的有效性来看,年内行业g动态排名与行业指数区间涨跌幅依然存在趋势性的同向关系,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预测业绩排名的动态调升/调降,其区间涨跌幅也存在方向上的上涨/下跌。具体下沉来看,我们发现这一结论似乎对TMT行业及当前的地产链相关行业解释性不足,这背后的原因是1)对TMT行业来说,如前期周报所述,其业绩预测排名历史横向比较来看属于偏差较大的行业且易受事件驱动的影响,业绩的可测性及对事件驱动的敏感性使得股价涨幅与盈利的相关程度在28个行业中相对垫底;2)对于地产链行业来说,存在着明显的预期先行现象,预期驱动股价先行修复,而分析师盈利预测的调升出现正常的滞后性。

对于当前出现的具有相似特征的政策蜜月期,我们复盘同样基于不确定性、不可测性造成大幅下跌且同样由金融委会议传达政策信心的18年作为复盘参考,观察18年政策底后的反弹方向。在贸易摩擦与去杠杆双重利空交织下的18Q2-Q3(区间2),民营企业占较高及具有高风险偏好特征的TMT等成长行业跌幅较深,银行及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必需消费行业相对抗跌,在19年Q1的反弹行情中,前期受压制较多的行业相应也表现出更强的修复动能。而如果下沉关注加速下跌的小区间1(18/09/28-18/10/18-18/11/19)也可以发现区间跌幅较深的行业在急速反弹中也能展现出较强的修复动能。因此,对于本轮急速下跌后的反弹行情来说,从*收益修复和相对收益修复两个视角,也建议投资者关注部分跌幅较大,反弹相对收益仍未修复(蓝线下方)前期跌幅的相关一二级行业。

截止3月20号,本轮(3月7日贵州茅台*发布双月数据至3月20日周六)公布1-2月经营数据的公司超110家,披露数量较多的行业集中在电新、基础化工、医药、电子、有色,食品饮料等一级行业。虽然在情绪底部发布经营快报的公司理论上绩优概率更大,不具有全局代表性,但从整体及其中代表性权重公司的1-2月业绩情况来看,对于打消市场对业绩端的担忧仍能提供一定助力。

04一周市场总览、组合及热点追踪

政策端提振房企意图明显。近期出台的承债式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条红线”、《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全国性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均利好房企流动。

承债式并购贷款不再计入“三条红线”。11月10日据财联社报道称,对于地产收并购,近期部分央企国企向监管部门反映,如果要做一些承债式收购,“三条红线”就会被突破,建议监管部门对“三条红线”相关指标予以调整。央行最近在各方面征求意见,包括企业、银行、住建部门等。此时应是这项政策正式落地,但从媒体报道的内容来看,落地时政策范围进行了缩减,只是针对出险企业项目的承债式收购,并不包括地产行业内的企业兼并及正常项目并购。通知仅涉及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的兼并收购,不涉及地产行业内的企业兼并及正常项目并购,适用的范围小于“承债式收购“,“承债式收购”既包括对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的并购,也包括对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本身的兼并收购。本次“承债式收购不纳入三道红线”政策的实施倒更应该是对2021年12月央行、银保监会出台的《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相关内容的落地。监管实施这项政策的目的是解除拟并购房企的融资规模限制,以有效化解项目烂尾风险为原则,力保决策层目前情况下的首要政治目标“保交楼”的实现,保障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稳定社会与市场秩序。虽然豁免了纳入“三道红线”,但此类房企并购贷款风控方面仍要坚守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底线,金融机构要按照穿透原则评估项目的合规性,并且依然需要履行数据报送义务。

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22年2月8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持力度。《通知》出台后,市场各更关注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信贷市场体量,以及会对商业银行的涉房信贷投放产生哪些影响。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季度末,商业银行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约2.02万亿。从政策导向看,保障性租赁住房已成为重点民生项目,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若考虑实际市场体量,目前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较低,对于银行集中度指标的改善效果较为有限,难以起到引导银行加大涉房类贷款投放的作用。不过《通知》出台后可以更多向商业银行申请保障房开发贷款,此举为地方城投公司和国有企业提供了更多资金供给方选择,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融资空间,有利于更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全国性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已于近日制定出台。该管理办法明确,预售资金额度监管为“重点额度监管”。由市县级城乡建设部门根据工程造价合同等核定,能确保项目竣工所需的资金额度,当账户内资金达到监管额度后,超出额度的资金可以由房企提取自由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预售资金监管的基本标准。对监管资金监管额度、交纳范围、取用条件等进行了明确。各地在此基础上因城施策制定细则。管理办法强调,购房人的定金、首付款、按揭款和他形式的购房款,应全部直接存入预售资金监管账户。预售资金监管账户中的监管额度内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使用用途包括建筑材料、设备款、施工款等相关支出。此外,预售资金监管额度由市县级城乡建设部门根据工程造价合同等进行核定,以确保项目竣工所需。当账户内资金达到监管额度后,超出额度的资金可以由房企提取自由使用。具体拨付的节点由各地的市县级城乡建设部门确定。管理办法将改变原有各地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责任不清的情况,有关部门也将督促检查预售资金监管的实施情况。允许房企在预售资金达到监管额度后,可自由提取使用超出额度的资金,将有助于提升房企资金的流动性,推动其稳健发展。若能在确保项目交付的前提下,提高商品房预售资金使用灵活性,将成为行业基本面改善和投资者信心提振的催化剂。

多部委积极响应金融委要求积极出台利好房企政策号召。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 此次会议提到,关于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和财政部纷纷表态,称将配合相关部门有效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人民银行行长、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在主持召开的处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到,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金融委的工作要求,积极担当作为,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部署落到实处。对房地产要坚持稳中求进,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房地产行业,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在主持召开的专题会议上表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长效机制,积极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变发展方式,鼓励机构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兼并收购困难房企优质项目,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证监会则表示,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有力有效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召开的专题会议上表态会配合有关部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台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股市影响:①宏观流动性呈现宽松态势,对市场信心重拾及提振带来利好,夯实二级市场底气;②行业供需端政策频频调整态度明确,力推行业重回正轨,有助于行业估值修复;③政策对房企项目收并购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行业清整加速,龙头房企先行利好。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仍未解除,部分民营房企的流动性危机依旧没有实质性的好转迹象,对于这类的房地产公司,急需政策层面的特别考量。从表态来看,金融领域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期待后续融资端的支持力度能够实际释放。同时行业并购融资审慎开启,收并购市场缓慢升温,推动行业加速清整,现阶段行业在逐步清整过程中将进一步推动各类资源向优质头部房企聚拢,融资渠道畅通、综合能力突出的优质龙头房企现阶段仍享有更高的估值溢价,即房企龙头受益显著;若收并购进程顺畅,被收购项目的出险房企将因资产处臵节奏加快、风险化解而受益。




270010

成钧直言,价值投资大受追捧,沪深300指数有望走出慢牛行情。

股神巴菲特在今年致股东的信中表示,若立遗嘱,会把名下90%资产投入到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里。显然,一只*的指数基金能成为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投资利器。

汇聚了A股各行业*上市公司的沪深300指数今年涨幅已达到21.03%(截至11月底),在结构分化行情中表现突出。目前正在发行的平安大华沪深300ETF拟任基金经理成钧表示,自去年以来估值体系向价值投资切换,业绩稳定、估值低的蓝筹股估值开始向上修复,沪深300指数迎来中长期布局机会。同时,沪深300估值水平仍处于历史中位下方,后劲十足。

成钧表示,平安大华沪深300ETF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将基于长期投资理念积极布局更多优质指数,用“工匠精神”打造ETF行业标杆品牌。

价值回归利好沪深300

作为南京大学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博士后,成钧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加入平安大华基金之前,曾先后任职于国内知名基金公司和平安人寿保险,拥有较为丰富的产品和投资经验,这让他对市场有更深入的认识。他直言在价值投资逐渐归根阶段,沪深300指数有望走出慢牛行情。

成钧表示,今年出现了一轮明显的价值修复行情,呈现出大盘涨小盘跌的格局。截至11月底,沪深300上涨21.03%,而创业板下跌9.77%,这背后深刻体现了两大变化。

“第一,A股1990年开市以来,市场上存在着暴涨暴跌、坐庄炒作、大小非无节制减持等现象,呈现出小市值股票因易控盘坐庄而长期获得流动性溢价、大市值龙头股无人问津的现象,这是市场不成熟的体现。”成钧表示,去年以来监管层对市场乱象的处罚力度逐渐加大,相继出台定增新规、并购新规和减持新规,打击此前的资本市场乱象,引导市场更加注重企业成长和价值本身。

成钧进一步表示,2017年A股迎来重大利好——入MSCI成功。此外,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为A股带来大量海外资金。A股走向国际化,不仅使估值体系向价值投资切换,而且将会为A股带来大量增量资金,而外资资金绝大部分都流入了沪深300成分股。

成钧强调,这两大变化导致的价值投资回归将是长期趋势,也给以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带来长期布局机遇。

对于市场疑虑的沪深300估值问题,成钧用数据表示,纵向看,沪深300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中位下方。横向与国内创业板指、中证500,和全球重要指数纳斯达克、标普500、日经225、德国DAX等作对比,沪深300市盈率(TTM)为15(截至12月初的指数成分股调整),排在全球重要指数估值水平的末端区域。

“在指数编制方法上,沪深300指数按市值加权,也是有利的。”成钧强调,虽然市值加权容易产生股票越涨、权重越大的现象,有人担心可能会因此影响组合收益率,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看,按市值排序永远能挑出**的公司,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不一样的沪深300ETF

目前行业内沪深300ETF数量并不少,如何让平安大华沪深300ETF脱颖而出?成钧表示,有三件事让这只ETF与众不同。

“这是平安集团建立ETF生态圈战略的序曲。”成钧直言,平安集团将汇集旗下各专业公司之力,通过建立ETF生态圈,树立中国ETF标杆品牌。同时他预计在集团战略下快速布局,平安大华将在不久的将来拥有业内最全的6大产品线,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品布局。

大的战略在前,精细化管理每一只ETF是基础。成钧表示,运作指数基金也要遵循“永远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的投资理念,致力于打造专业、精细、完善的ETF管理服务。

如何将精细化的“工匠精神”融入被动型基金管理中?成钧表示,对于ETF来说,最重要的是跟踪误差和流动性管理,平安大华力争在这两方面做到*。他谈到跟踪误差上采用了自建的ETF海神(Oceanus)系统,实现业内领先的全系统化投资流程,不仅进一步提升投资效率,也更大程度降低了投资风险。“基金业历史上ETF爆发出多次风险事件,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而利用自动化系统可以*限度规避人为操作的风险,保障ETF正常运作。”他表示。

流动性是ETF的生命线,成钧直言,将积极投入资源与核心流动性服务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平安大华为此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流动性考核体系,以确保ETF二级市场流动性。

相较业内,平安大华想得更细。“行业内多数ETF基金流动性不好,而提高流动性的关键是加强与流动性服务商的合作,我们会把流动性服务商分成核心流动性服务商和其他流动性服务商;同时针对流动性服务商制定了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要求达到交易所AA以上评级,这在业内较为少见。”成钧表示。

谈及未来布局,成钧表示平安大华将布局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ETF产品,和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属性一脉相承,侧重投资标的的长期投资价值,未来将重点开拓固收、Smart Beta和国际化三大新战场,力求通过产品布局给投资者带来丰富的投资选择和真正的长期投资收益。

沪深300主题基金

基金代码基金名称近一年收益费率操作
519671银河沪深300价24.53%1.20%0.12%购买定投
110030易方达沪深30022.68%1.50%0.15%购买定投
050002博时沪深300指17.72%1.50%0.15%购买定投
270010广发沪深300E13.54%1.20%0.12%购买定投
000961天弘沪深300指12.97%1.00%0.10%购买定投

基金工具箱:

必读资讯: 24小时要闻滚动基金经理后市观点基金深度研究

基金赚钱榜:基金排行主题基金

基金重仓股:重仓股增持股减持股

基金交易:新发基金基金经理基金定投

智能投顾:灵犀智投

公募FOF集锦:FOF专区 | FOF研讨会(北京) | FOF研讨会(深圳) | FOF研讨会(上海) | FOF征文




中银策略基金净值查询 天天基金

03月11日讯 中银主题策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中银主题策略混合,代码163822)03月10日净值上涨2.24%,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2.1910元,累计净值为2.2910元。

中银主题策略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127.99%,今年以来收益7.19%,近一月收益1.67%,近一年收益45.68%,近三年收益17.54%。

中银主题策略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1次,累计分红金额0.08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黄珺,自2019年03月1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42.27%。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洽洽食品(持仓比例4.97%)、分众传媒(持仓比例4.82%)、兴业银行(持仓比例4.67%)、锐科激光(持仓比例4.47%)、光线传媒(持仓比例4.38%)、三全食品(持仓比例4.09%)、完美世界(持仓比例3.56%)、万科A(持仓比例3.27%)、保利地产(持仓比例3.25%)、南极电商(持仓比例3.16%)。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1.宏观经济分析

国外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仍在下滑通道中,但PMI、新订单等方面出现一定边际的积极变化,未来的企稳或反弹仍待继续观察。美国经济内部制造业和消费部门分化有收敛迹象,ISM制造业PMI从47.8回升至48.1,零售销售增速温和回落,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健,月均新增非农就业维持在20万左右,通胀中枢稳定,美联储结束预防式降息后货币政策将以数量宽松为主。欧元区Markit制造业PMI从45.7回升至46.3,德国、法国PMI均有小幅企稳回升,核心通胀水平也有所上升,欧央行将继续维持每月200亿的资产购买。日本经济维持相对疲弱,10月消费税上调后零售销售和工业产出均显著回落,出口继续负增长,通胀水平仍然低迷。综合来看,美国经济受消费回落影响预计继续温和放缓,欧元区、日本和新兴市场经济前景取决于制造业和出口复苏的时点和强度。

国内经济方面,内外需表现不佳,经济下行压力仍存,但也出现了一些短期企稳的迹象,猪价迅速上涨但涨势接近尾声,通胀预期大幅抬升后逐步企稳。具体来看,领先指标中采制造业PMI继续反弹0.4个百分点至2019年12月份的50.2,同步指标工业增加值1-11月同比增长5.6%,较三季度末持平。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出口继续走弱,消费总体低迷,投资延续回落:1-11月美元计价出口累计增速较三季度末下滑0.2个百分点至-0.3%左右,11月消费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末回升0.2个百分点至8.0%,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当月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末回落0.9个百分点至4.9%;制造业投资低位震荡,房地产投资继续回落,基建投资反弹有限,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三季度末继续回落0.2个百分点至5.2%的水平。通胀方面,CPI加速上行,11月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末上行1.5个百分点至4.5%;PPI小幅走低,11月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末继续回落0.2个百分点至-1.4%。

2.市场回顾

股票市场方面,四季度上证综指上涨4.99%,代表大盘股表现的沪深300指数上涨7.39%,中小板综合指数上涨8.27%,创业板综合指数上涨9.03%。在行业表现层面上,以传媒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表现最为亮眼,金融地产有阶段性表现机会,医药与消费类行业则表现较差。在具体的公司层面上,传媒子行业中的游戏龙头公司完美世界、三七互娱等获得了59.35%与49.36%的涨幅,其他二线游戏与影视行业公司也表现出色。

债券市场方面,四季度债市各品种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其中,四季度中债总全价指数上涨0.85%,中债银行间国债全价指数上涨0.43%,中债企业债总全价指数上涨0.32%。在收益率曲线上,四季度收益率曲线走势陡峭化。其中,四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于3.14%,10年期金融债(国开)收益率从3.53%上行5个bp至3.58%。货币市场方面,四季度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大幅提升,银行间资金面转松,其中,四季度银行间1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均值在2.23%左右,较上季度均值下行17bp,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均值在2.69%左右,较上季度均值下行1bp。

3.运行分析

四季度权益市场出现显著上涨,债券市场各品种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本基金业绩表现好于比较基准。策略上,我们始终保持稳定的高仓位,积极参与传媒等消费成长行业的行情,重点配置了传媒相关子行业的龙头公司。此外,组合总体稳健偏成长,金融地产、大众消费、传媒电子行业均有配置。




中银策略*消息

核心结论

步入7月中报窗口,A股进入成色检验阶段,市场大概率呈现震荡上行、回撤或为更好整固上涨。当前看破坏上涨主逻辑(基本面趋势反转)的风险点或较少。

观点回顾

01市场热点思考

步入7月中报窗口,A股触底后连续两个月上涨也进入成色检验阶段。市场或呈现震荡上行、业绩确认特征。但这种回撤发生,我们认为是为了更好的整固上涨。下半年A股市场上涨的主逻辑是基本面趋势反转,当前看不到风险来改变市场上行状态。

实际GDP触底回升和PPI持续下行是决定下半年A股做多趋势的两个关键宏观变量。国内6月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上方,成本端持稳,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等领先指标改善明显,显示经济复苏动能延续。全球衰退预期强化,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也跟随走弱,预计国内PPI继续保持下行趋势,为货币条件继续宽松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海外通胀风险也有所缓和。随着欧美衰退预期定价,美国5月核心PCE物价指数上行低于预期,较前值继续回落。考虑到美强欧弱的基本面格局,美元短期料维持强势,继续压制大宗商品价格。

7月,中报窗口开启,A股市场将进入业绩确认阶段。经历了两个月的超跌反弹,一些涨幅较大的行业需要业绩确认来强化上涨动力。市场大概率整体不存在杀业绩的风险,但中报低于预期的行业仍然面临回落的压力。相较于前期超跌反弹,大多数行业补涨。这个阶段业绩景气与非景气的行业回报将拉大。一些前期高景气面临回落的传统周期行业以及滞后于大盘见底的行业需要积极应对。

科技成长和必选消费仍是下半年做多基本面趋势的两条主线。其中新能源相关行业的业绩复合增长确定性较高。上游锂矿,新材料处于业绩释放阶段;中游设备、机械以及智能驾驶相关行业业绩改善预期较强。新能源行业,无论光伏,还是锂电都有趋势创新高的动力。配置上应打破区间震荡,估值套利的思维,短期情绪超买不改变股价上行动力。必选消费,以食品饮料为例,在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强化,外资配置基本面“水位”有望回升。此外,龙头有一定涨价预期,行业业绩确定性较高。

02大势及风格

本周市场出现一定程度分化,主板延续此前的反弹趋势,而创业板涨势趋缓。

基本面复苏进入预期验证阶段。防疫政策正常化带来市场复苏预期——第九版新冠病毒防控方案中对于入境隔离、密接隔离期的调整以及工信部取消行程码星号均释放出防疫政策边际正常化的信号。此外,地产销售、PMI等高频数据的改善也使得此前经济修复的预期逐步落地。这也印证了我们中期策略中提到的下半年疫情制约因素缓和、稳增长逐步发力,国内信用环境边际修复的分子端逻辑主线。4月末以来,内需修复的预期是市场独立行情的基本面基础,本轮行情是预期先行,当前来看,主要指数估值已经修复至4月末点位,短期市场或将进入基本面预期的验证阶段。

流动性回归常态,创业板分歧加大,短期调整迎来上车机会。充裕的流动性环境也是本次反弹幅度及速度超预期的一个助推因素。我们看到近两日市场资金利率出现快速大幅抬升,4月末以来DR007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的缺口已经弥合甚至出现逆转,这意味着随着实体需求的逐步释放,此前极为充裕的银行间流动性环境出现边际变化。类似的充裕的资金面环境出现在2020年Q2,这一阶段疫情修复相关的行业板块估值修复最为明显,2020年Q3起,随着资金面环境的逐步回归,短期价值风格出现边际修复。但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流动性推升的估值修复阶段还是后续资金环境常态化后的分子端行情,新能源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相对收益始终处于前列,进入2021年后甚至走出了一轮大级别独立行情。回到当前,资金面回归常态后,创业板虽然会面临短期分歧增加带来的调整压力,但这也是未来更长周期视角下大级别行情的上车机会。结合我们中期策略的观点,下半年分子端重要性将会显著提升,市场投资的主线将从低估值->;;业绩稳定性->;;业绩相对优势,具备分子端优势的成长股有望蓄势起跑。

03中观与行业

本周行业涨多跌少,继续延续普涨修复行情,前期涨速过快的汽车、电新等行业小幅调整。高景气成长行业相对收益回落,低估值稳增长行业取得正相对收益。成交额占比方面,周期资源(煤炭/钢铁/石油石化等)和金融地产稳增长(公用事业/非银)周度成交额占比继续下滑,消费类(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继续提升,科技板块中(电新/传媒/计算机/军工/)本周有所回落,汽车成交额占比仍处于阶段新高位置。统计近两月市场主要行业指数反弹分布与3月初/4月初至4月底的下跌分布,反弹行业分布与前期跌幅呈现明显线性关系,继续呈现强修复特征,整体基本修复4月初以来跌幅,近半行业较3月初已取得正收益。

从我们构建的相对收益趋势与动量图(RMG,Relative return trend and Momentum Graph)来观察各主线区间超额收益趋势与短期动量的走势,横轴为主线行业相对全A区间收益率变动,纵轴为其四周动量,横向代表相对收益趋势,方向变动表征跑赢/跑输全A,纵向代表短期动量。

市场行业方向四条大类主线:高景气成长(电子/军工/电新),稳增长(建筑/建材/机械/银行/地产),消费(农林牧渔/医药/家电/消费者服务/食品饮料),资源通胀(石油石化/煤炭/有色)。

消费相对收益连续四周向上延续反弹修复,稳增长和资源通胀类在连续两周弱势后有所企稳,高景气成长首周小幅回调。消费与高景气成长行业方向仍然是延续我们中期策略观点的主要推荐方向。国内消费复苏整体呈现明显的边际改善,特别是本周国家《第九版防控方案》将入境隔离“7+7”更改为“7+3”以及“行程码”摘星,短期催化疫后修复逻辑的消费板块明显受益,可选消费中的社服与必需消费中的食品饮料是受到市场青睐的主要方向,拉长来看在高频核酸、新冠药预期驱动的疫情高效控制,以及三大航大金额新飞机订单提供的乐观信号验证下,消费类行业边际持续改善方向较为明确。而对于后者高景气成长行业,PPI及CRB回落和走平趋势延续,上游资源品涨价趋势减缓,前期对中下游的盈利压制有望边际减弱,对于中下游后期盈利预期改善存在一定支撑,高景气成长板块下半年相对价值的盈利增速裂口仍或拐头向上,下半年业绩确定性和弹性置信度高,产业趋势背景下行业业绩高增逻辑并未发生明显破坏,市场应更关注短期涨速和交易拥挤度带来的短期波动而非中长期运行方向。

披露期前后,中报业绩趋势下行不会对主线行业表现构成明显冲击。进入7月,市场整体迈入中报业绩预告密集披露期,部分投资者担忧下行趋势较为明显的中报业绩是否会造成A股整体回落,我们在中期策略报告中提出:“盈利触底预期确立后,市场整体大概率不存在杀业绩风险,但仍会对部分绩弱行业造成明显冲击。”历史来看,全A指数走势和盈利变动具有一定同向性,所谓杀业绩通常与市场调整阶段同步发生,盈利底前后,基本已被计价完成,历史上四次业绩步入触底区间过程中,市场整体也逐渐步入底部区域,因此杀业绩对于盈利触底阶段的市场整体而言并不成立。统计以市场底部区域财报公布日为节点后一段时间的行业表现,部分前期较为抗跌或业绩不及预期的行业在市场触底后,仍会受到明显冲击,如12年的周期行业(能源/材料)、15年的科技成长行业(信息技术/工业/电信服务)、18年的周期行业(能源/材料),20年的软科技和地产稳定行业(信息技术/电信服务/公用事业/房地产)。

而对于当前可能面临的二季度盈利大幅下行,我们参考20年Q1疫情爆发后,环比19Q4/20Q2观察疫情对于行业盈利的影响和弹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从全A非金融整体业绩增速来看,19A/20Q1/20Q2/20Q3累计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3%/-52.5%/-24.7%/-5.5%,而我们测算的中性GDP增速假设下22Q1/22Q2E/22Q3E/22Q4E累计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7.9%/-4.9%/-2.0%/3.8%。整体业绩下行与反弹不同于20Q1年的深V,22Q2更多呈现浅U特征,因此行业间业绩波动幅度可能相对20Q1更小。

2020Q1全A非金融业绩增速-52.5%,较19年同比数据-4.3%下滑幅度较大,必需消费中的食品饮料、受益于疫情的医药、TOG端独立景气的军工行业回落幅度较少,显示出一定盈利韧性。20Q3全A非金融盈利增速-5.5%,较20年中报-24.7%明显回升,其中银行业利润并未回升,显示出金融对实体的让利趋势,地产链及可选消费板块盈利改善同样相对较弱,而科技成长及电新链的中游制造行业如汽车/机械/电新/电子等盈利弹性较强。

当前仍建议关注中报累计业绩同比增速较高的行业,即弹性角度关注电新(上游价格回落盈利有望边际反转的中游电池制造,景气度持续的风光行业)、半导体,军工、机械(制造业资本开支年内有望恢复上行,优选景气确定性较强的光伏/锂电/半导体等中高端制造业设备)、CXO(订单趋势良好,持续受益海外疫情带来的订单流向中国),汽车等高景气成长板块。业绩韧性角度关注消费场景逐步恢复且在此过程中盈利确定性较强、受短期扰动影响较小的食品饮料行业以及中长期趋势较为确定,海南客流回升迅速的免税行业。

04一周市场总览、组合及热点追踪

近期主导产业动态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新主导产业群会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经济的结构,因此新型战略性工业化下的主导产业应该同时具有行业覆盖广、产业链长、产业扩散效应强的共性特征。在发展科技创新战略与塑造升级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顺应主导产业构建的规律,选择产业链长,前向与后向效应显著的相关产业,注重在释放需求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外溢,以军民融合为代表的硬科技行业首当其冲;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为满足新产业日益变化的新需求,配套基础设施需要先行,满足新产业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的需要,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建行业需要先行;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能源技术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已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全球分工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这一趋势需要继续扩大;在遭遇芯片断供,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被蓄意“卡脖子”的背景下,半导体行业发展自主可控迫在眉睫,需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重点扶持,与发达国家进一步缩小差距。

军工

军工领域行业覆盖广,产业链长,产业扩散效应强。目前中国军工行业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别,即: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和电子工业这六个大类别。随着近年来武器装备现代化不断推进,以上六大行业已经涉及电子信息、精密仪器、先进材料和测控技术等诸多领域,并且各领域内部之间也开始交叉渗透,产业链覆盖愈加广泛。

近期军工行业经历回调反弹后估值仍处于低位。军工行业自年初开始出现大幅回调,4月起有一定反弹修复。截至7月1日,SW国防军工指数下跌20.32%,跑输沪深300指数10.73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级行业分类中,国防军工板块2022年涨幅排名倒数第4。截至7月1日,国防军工指数(申万)行业PE为66倍,5年分位点41.28%;国防军工指数(中信)年初至今下跌19.87%,目前行业PE为63倍, 5年分位点43.50%,军工行业估值仍处于低位。

国企改革收官年资本运作与激励政策出台不断提速。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最后一年,包括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股权激励在内的资本运作事项有望催化主题投资机会。5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要继续加大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力度。从总资产角度,目前十大军工集团合计的资产证券化率为48.3%,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中航电子拟吸收合并中航机电,组建航空机载系统平台。2022年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预计国企改革将提速。股权激励方面,目前行业基本面持续向上,政策鼓励的推动下,军工企业开展股权激励的情况大幅增加。据统计, 2022年上半年内有总计10家军工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有4家发布了股权激励预案,军工上市公司开展股权激励的步伐有明显加速。另外,根据统计,15家央企股权激励相关标的21年营收+18.2%,归母净利润+32.0%, 2022Q1 营收+22.0%,归母净利润+70.6%,业绩表现亮眼,股权激励对央企的业绩提升效果显著。

航空装备产业链进入快速增长期,行业发展空间广阔。我国重点航空装备在“十三五”阶段进入小批量生产交付阶段,在过去五年间保持平稳增长,而随着技术和生产成熟度的逐步提升,有望迎来产能增长的质变,预计在十四五阶段正式进入产能爬坡期。从相关上市公司披露的22年预计关联交易额度和预计关联存款情况看,航空产业链“十四五”期间的高景气度确定性强对比美国,我国国防实力仍有较大差距,预计国家会长期保持高投入。而目前我国军工上市公司较国际巨头相比在收入规模以及盈利能力上差距较大,市值差距同样明显。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方兴未艾,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期,21年营收+23.3%,归母净利润+50.8%; 2022Q1营收+32.1%,归母净利润+50.7%。产业链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利好产业链相关公司业绩释放。另外,全产业链扩产正在持续推进,彰显了行业高景气度。

军民融合不断推进,行业效率持续提升。军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如航空工业集团、航空发动机集团等军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出台相应政策,建设“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航空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工行业加速对民营资本的开放,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多个产业集群,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的民营军工企业。目前航空产业链上的民营军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材料、外协、零部件生产几个环节。由于行业中上游配套产品相对细分,适合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适合效率灵活的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虽然民营企业目前市值规模等较央企还有差距,但业绩增速相对较高,与估值匹配程度好,体现出较好的投资价值。

新基建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 年3 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再次重点提及加强新基建支持经济反弹与增长。在今年出炉的十四五规划中,新基建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发展方向涵盖其中,预计未来十年将持续受益于政策的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其中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四个领域是新基建的内核,行业覆盖广,产业链长,同时具备后向效应、旁侧效应以及前向效应三大扩散效应的特点。

新能源层面相关政策频出推动相关基建不断扩张。2022年5月2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建立完善相关市场/价格/运行机制,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5月31日国家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经济指标相对优越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6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提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基础上,上述指标均进一步提高。国内新能源政策不断向好,新能源基建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得到巨大发展。据中国充电联盟公布的2022年5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96.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253.8%,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516.5%。截止2022年5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58.1万台,同比增加91.5%。

数字经济层面5G基站加速布置,东数西算不断推进。工信部*数据显示,5G基站建设加快推进,截至5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170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16.7%,占比较上年末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1—5月份新建5G基站27.5万个。同时工信部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新增5G基站60万个,还将实施5G行业应用“十百千”工程,选择10个垂直行业,每个行业形成100个标杆示范,新建1000个5G行业虚拟专网,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与此同时东数西算工程也不断推行。今年前4个月,全国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中,新开工项目25个,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规模机架数超54万个标准机架,带动各方面投资超过1900亿元。新建5G基站超19万个,千兆网络端口新增165.3万个,总量达到954万个。截至6月中旬,总投资2.14亿元的中国移动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已完成地基处理工程桩施工,将于2023年1月实现一期第一阶段验收投产;总投资4.47亿元的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已于6月中旬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12月实现首批机柜交付使用。

工业互联网层面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破万亿,数字化改造成果已得到国家层面认可。从行业看,工业互联网已经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应用;从产业看,工业互联网不仅促进单个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高效运转;从环节看,工业互联网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特别是5G正在向生产控制环节加速延伸。在工业互联网带动下,企业上“云”用“数”步伐加快。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介绍,截至今年3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5%和75%,开展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企业和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9.2%和29.9%,数字化改造的提质降本增效作用明显。

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市场在疫情后得以报复性复苏。上半年,受国内疫情、汽车涨价等因素影响,国内乘用车的产量、销量出现明显的下滑,电动汽车销量增速也有所放缓。随着疫情结束,很多汽车工厂及供应商恢复生产,汽车产量得到快速恢复,销量也相应的有所提高。6 月 29 日消息,乘联会发布国内车市周度分析报告,内容显示6 月 20 日 ~26 日,国内乘用车零售量为 48.7 万辆,同比增长 33%,环比上周增长 17%,相比 5 月份同期增长 28%。乘用车批发量为 56.1 万辆,同比增长 50%,环比上周增长 30%。截至 26 日,6 月份乘用车中零售量 142.2 万辆,同比增长 27%;批发量 150.4 万辆,同比增长 40%。6 月第一周日均销量为 3.4 万辆,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但从第二周开始,日均销量达到 5 万辆以上,第四周的日销量更是飙升到 7 万辆,大家买车的热情在极速升温。乘联会预测,在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的推动下,6 月份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量接近 50 万辆,可能创下历史新高。5 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为 42.1 万辆,同比增长 111.5%,环比增长 49.8%。6 月份在此基础上保持大幅度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局势一片大好。

本轮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离不开多项政策共同刺激。5 月 27 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组织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下乡 活动,推出一批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包括上 海、广东、湖北、山东等在内的地区亦出台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此前,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共完成销售106.8万辆,同比增长169.2%,比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高约10%。由此可见,刺激政策对于市场销量有明显的正反馈。公开信息显示,全国超过50省市区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以现金补贴、消费券、抽奖等方式促进汽车消费,涉及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江苏、海南、广东等地。昨天,广州审议通过《广州市加快个人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提出对个人消费者在广州购买并使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给予综合性补贴,*可享1万元每台。

半导体

随着半导体行业定位上升至国家战略,国内政策、资金持续加大力度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行业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设备、材料投资加速,而2020年开始的芯片海外断供事件加速国内企业对于半导体及供应链国产化的重视,产业持续东移,国产化率提升,未来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国产化空间广阔。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国内半导体厂商快速追赶。以中芯国际、华虹等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市占率持续提高,先进制程进展较快。主攻存储领域的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在部分领域已实现技术追平。国内厂商崛起叠加解决材料“卡脖子”必要性,设备、材料国产化进度加快。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本土半导体行业增长新动力。2022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产量分别为44.7和46.6万辆,分别同比+106%和+115%;2022年1-5月累计销量、产量分别为199.5和206.3万辆,分别同比+113%和+113%,需求依旧旺盛,对半导体需求持续大幅提升。根据 Frost &;;Sullivan 预测,2022年国产燃油汽车平均芯片搭载数量为934 颗/辆,国产新能源汽车平均芯片搭载数量为 1459颗/辆,相比 2017 年分别增长61%、79%。同时,新能源汽车平均芯片搭载量是燃油车的 1.56 倍,随着新能源汽车占比提升,车用IC 需求也将持续增长。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半导体行业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HPC领域仍为半导体行业主要需求终端。微观层面来看,若以台积电收入构成为例,2022Q1台积电对智能手机、HPC(高性能计算,包含CPU、GPU等)行业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0%和41%,构成收入主体,仍是半导体行业主要需求来源。短期来看,对于电子消费品等半导体行业主要需求终端,本土市场增长略有承压。1)智能手机:2022年3-5月份我国智能手机产量累计3.04亿台(1-2月份无统计数据),同比-0.46%,基本持平,其中2022年5月份产量达到9795万台,同比-5%,略有下降。2)平板电脑:2022年1-4月份我国平板电脑累计销量约355万件,同比+0.2%,其中2022年4月份实现销售79.5万件,同比+10%。3)笔记本电脑:2022年1-4月份我国笔记本电脑累计销量约446万件,同比-21%,其中2022年4月份销量约89万件,同比-28%,明显下降。4)智能手表:2022年3-5月份我国智能手表累计产量1500万个(12月份无统计数据),同比+0.85%,其中5月份产量约572万个,同比+14%。

下游大规模扩产叠加国产替代浪潮促进半导体设备行业进入业绩兑现期。2021年和2022Q1十家半导体设备企业(中微公司、长川科技、精测电子、北方华创、华峰测控、芯源微、至纯科技、拓荆科技、盛美上海和华海清科)营业收入分别为237和60亿元,分别同比+56%和+57%,延续高速增长。截至2022Q1末,十家半导体设备企业存货和合同负债合计分别达到208和95亿元,均达到历史*值,本土半导体设备需求依旧旺盛,半导体设备企业在手订单充足,保障2022年业绩延续高速增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银策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银策略、270010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