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002175股票)香港股市今日消息

2022-08-07 10:53:11 股票 yurongpawn

香港股市



本文目录一览:



港股的2021年,活生生地跌成了一个鬼故事。

还记得年初内地基金经理浩浩荡荡南下香江争夺港股定价权的豪情壮志。农历新年之后,港股就开始下跌,跌了一整年。那一波勇敢的南下抄底资金,拍死在了沙滩上。

站在年初,港股确实是低估不假。按照当时的逻辑,60倍的茅台,60倍的腾讯,一个是消费,一个是科技互联网,给你选,你选哪个?

无数人都说,2021年颠覆了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与价值观。其实最近五年来,哪一年不是颠覆性的?

2017年的时候,看到行情有起色,有多少人开始重燃了2015年的旧梦,押注中小创,结果跌成漫漫熊途。2018年年初的时候,几乎所有券商分析师都一致看多股市,然而那一年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惨的一年。2019可能是最正常的一年。2020年美股一周之内四次熔断,让经历过二战,如今业已89岁高龄的巴菲特都高呼见证历史。

股市是正弦曲线,然而人类的思维永远是沿着现实的一阶导数去做线性外推。

正如2018年初的时候,按照当时市场动量的线性外推,有不少人喊出“恒指4万点不是梦”;结果被现实打得稀里哗啦、一地鸡毛之后,回过头来找出那篇“恒指一个月内暴涨3000点细思极恐”,默读成诵,挂在墙头,时时重温——

心里无比怨念,港股这个倒霉小三,怎么就这么不争气。

今年造成大跌的原因,不用说也知道,反垄断把互联网大厂打得找不到北,房住不炒杀得一堆内房股片甲不回。就如同2018年的重演,站在年底,谁不清楚。一堆分析猛如虎,涨跌全靠特朗普。

就在今天,港股仍然在破位下跌,恒指收盘22754点,跌幅1.89%;恒生科技指数更是大跌3个点,收盘价5503。从K线来看,属于空头发散,深不见底,毫无止跌的迹象。

尽管悲催的收益率无需掩饰,但面对跌了一年的港股,三个灵魂拷问仍然会浮现在我们面前:为什么跌?事先有什么预兆?明年会怎么走?

解答这几个问题,要先搞清楚,港股上涨和下跌的底层驱动因素是什么。

1

水龙头

我曾经说过港股市场是全世界最简单的市场,因为它高度透明,投资者高度理性,决定因素非常清晰。你只需要看两个指标,就能大概知道这个市场会怎么走。这两个指标分别是:

(1)港币M2

(2)港美汇率

先说港币M2。

股市涨跌靠资金,而港股市场涨跌的总闸门,无疑就是港币。港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市。有图为证。

上图为恒生指数与港币M2的走势关系。可以看出,两者的相关度非常高(相关系数高达85%),且股市见顶一般滞后货币增速见顶几个月:

2015年夏季的股市大顶,港币M2在2014年7月见顶,而恒指的顶部出现在2015年的5月,滞后10个月;2018年初的股市大顶,港币M2在2017年6月见顶,恒指在2018年2月见顶,滞后8个月;2008年那一轮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则是2007年10月港币M2与恒生指数同步见顶。

1997年至今,港币M2出现过三次“负增长”的情形:

第一次是2001年底到2002年全年,持续时间14个月,那一轮货币紧缩的原因是1997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余波,叠加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冲击,市场风声鹤唳,恒生指数持续在底部徘徊。

第二次是2008年四季度,持续时间2个月。那一轮的原因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蔓延——但很快随着美联储实施QE放水,港币M2就“转正”了。

第三次港币M2负增长,正是现在!

2021年10月,港币M2在维持了几个月的下滑之后,罕见跌破零点,创下-4.24%的13年新低!

而且,这一轮港币M2“转负”与2008年港币M2“转负”不同的是,2008年随后美国就开启了QE释放流动性,而现在美国Taper加码与加息在即。

保守估计,未来几个月港币M2有可能仍是负的。这样来看,港股在未来几个月的表现不会太好。。。

2

上下限

港币M2是港股市场的总水龙头;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决定港币M2呢?

这就涉及到影响港股市场的第二个指标:港美汇率。

看图说话。

我们知道,香港实施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即港币与美元汇率维持在7.8的比例,在7.75~7.85的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变动。

当港美汇率触及7.75(强方兑换保证)的时候,香港金管局会在市场上抛售港币,吸纳美金,使港币在一定范围内贬值,把汇率“压下去”;而当港美汇率触及7.85(弱方兑换保证)的时候,香港金管局会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币,使港币在一定范围内升值,把汇率“托住”。

香港采取这样的制度,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经济体量太小,而金融市场又过于庞大,所以没有足够的贸易规模来稳定汇率,因此必须与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实施绑定,并人为对汇率进行干预。

这样的制度好处在于为香港提供了稳定的货币环境;但坏处就是,使得香港的货币大环境与被迫与美国同频:

当美国宽松的时候,美元超发,大量美元散逸到新兴市场,使得香港市场货币泛滥,资产价格出现泡沫;

当美国紧缩的时候,美元回流,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出逃,香港市场流动性枯竭,资产价格扑街。

这个模式在1987、1997、2008等年份反复发挥作用,每一次美国加息,香港市场都风声鹤唳。

最近一轮港美汇率小周期,从2017年美国加息开始。2017年加息4次,2018年加息4次;在2018年4月的时候港币持续触碰7.85的弱方兑换保证,金管局动用外汇储备稳定汇价。2018年恒生指数从2月的最高点33000多,到10月份跌破25000点,跌幅超过25%。

2019年美国开始降息,港币汇率松动,港股开始反弹。到2020年3月,疫情爆发,美联储实施“无限”的货币宽松,把港币汇率迅速按在7.75的强方兑换保证——于是没多久,港股就大幅走强了。

今年3月以来,港币汇率从7.75的高位脱离,持续贬值,现已接近7.80的中位值。这与美国加息和紧缩预期是有关的。与港币一路贬值相伴随的,是港股大幅度走弱。

明年随着美国Taper落地甚至实施加息,港币会继续贬值,甚至触碰7.85的弱方兑换保证。站在这个角度,港股明年的预期仍然不乐观。

3

风在变

如果只看港币M2和港美汇率,我们会感到无比绝望。这个市场就是如此封闭,没有悬念,随着美元周期的涨落,一遍遍反复被收割。直到——

2014年沪港通的开通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为港股市场引进了第二个水龙头:人民币。

这里,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港币M2与恒指走势关系的那张图,其实仔细的读者会发现,港币M2与恒指在2014年之前几乎是重合的;而2014年之后出现了一定的分叉——走势平行,但渐行渐远。

原因就在于沪港通(以及后来的深港通,统称“互联互通机制”)。

2014年之前,港股市场只有一个资金来源,或者说只有一个“金主爸爸”——港币。而2014年沪港通开通之后,港股市场多了一个资金来源,也就是来自内地的资金:人民币。

在沪港通开通之前,只有港币,所以如果港币增速下降(M2下滑),则股市上涨的动力就不足了,甚至下跌。但是内地资金来了之后,如果港币M2下滑,本来股市应该跌的;但来自内地的购买力把市场托住。

这就是当年浩浩荡荡的港股定价权之争。

当然,南下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影响最初是有限的——恒指每天1500亿的成交额,南下只能占到几十亿。如果某一天超过了100亿,更大媒体就会报道一番。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以及互联互通机制一次次“扩容”——南下资金的影响毕竟越来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到,除2019年之外,南下资金的总成交金额每年都创新高,其中2020年比2019年同比增长122%,而2021年(至今)比去年全年增长66%。

此外,南下资金成交金额在港股市场的总成交金额占比越来越大。从2016年的5%增长到今年22%(年初至今)。

从实际表现来看,2015年南下资金第一次抢滩港股,被外资狠狠地拍死在沙滩上。而2017年的时候南下资金增持H股、白马蓝筹、手机设备股以及内房股,使得恒指以及恒生国企指数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全年从头涨到尾的大牛市。

自2018年以来,外资减持港股的迹象非常明显;与外资的减持同时发生的,是内地资金,或者是说南下资金的默默增持。百川归海,不弃涓滴。当外资减持与南下资金增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港股的生态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变。

这是一个坚定而漫长的过程。

4

结语

至此,结论是清晰的。

港股市场的传统水龙头是M2,而这个水龙头收到收放,美国货币政策也就是美元周期的深度影响。而拴在港币M2、港股,与美联储货币政策之间的链条,就是港美汇率——联系汇率制。

而2014年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为港股市场打通了第二条输水通道,这条水道中的水量也这些年越来越大——尽管与传统外资的影响力,至今仍有很大的差距。

2022年,美联储Taper即将加码,加息也在路上,在联系汇率制“上下限”的框定范围内,香港市场将面临流动性越来越紧的局面。

前面提到,刚刚过去的10月份港币M2已经“转负”:即市场上的货币开始净减少。如果这种资金枯竭的状况持续几个月,那么对港股将是毁灭性的。至少2022年是前几个月,港股市场大概率表现不会好。

最后有必要说几句的是,其实港股这两三年没有像样的行情,最大的因素倒不是经济的,而是政治的。这个“弹丸之地”,地方太小,市场体量太大,又太重要。

未来要等到大国之间的“撕逼”稍℡☎联系:消停之际,经济的、货币的、政治的多重因素共振,港股才能迎来真正的牛市。到那个时候,恐怕这个市场的玩家已经是另一群面孔了。




002175股票

3月25日丨*ST东网(002175.SZ)公布,公司已于2022年3月25日召开第七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申请撤销对公司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的议案》,并已于同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申请撤销对公司股票交易的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但上述申请审核批准尚存在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香港股市今日消息

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主题,并继续推出相关报告。

研究背景

2022年上半年,受累于俄乌战争、疫情反复、美国通胀等国际大环境影响,香港资本市场没能延续一年前的火热行情。尤其在IPO方面,作为过去十三年七次登上全球募资额榜首的IPO集资地,香港在2022年上半年表现不佳,无论是IPO数量还是募资额都较前一年锐减。

虽则如此,香港作为连通中国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桥梁,仍然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阴影下,香港是很多中国公司赴境外上市时的首选上市地。

基于以上背景,富途安逸学苑推出《境外上市℡☎联系:报告之解析香港IPO》,从港交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改革出发,以市场容量、行业表现、上市条件、上市流程等为锚点,全面剖析香港IPO。

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主题,并继续推出相关报告。敬请期待。

主要内容

简述香港资本市场

香港交易所及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市场蓬勃发展,香港各交易所纷纷成立

1891年香港首家证券交易所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中文名「香港股票经纪会」,亦称「香港股票经纪协会」),自此,香港拥有了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

1921年,香港第二间证券交易所「香港股份商会」成立。两间交易所于1947年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开始合力重建二战后的香港股市。

此后,伴随着证券业的发展,另外三间交易所也纷纷成立,包括1969年的远东交易所、1971年的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1972年的九龙证券交易所。

第二阶段:加强市场监管,四所合并,联交所成立

为了加强市场监管,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联交所”)成立。1986年,四所时代正式划上历史句号,新交易所开始运作。1989年,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简称“香港结算”)成立,并于1992年投入服务,成为所有结算系统参与者的中央交收对手。

第三阶段:香港资本市场全面改革,联交所与期交所合并,「香港交易所」上市

为了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和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香港证券和期货市场迎来全面改革,联交所、期交所与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2000年6月26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上市。

截至2022年6月底,香港上市公司数量共有2581家,总市值达到7.75万亿美元。港股近三个月日均成交额为132亿美元,与A股的892亿美元和美股的4076亿美元相比偏低。从日均换手率来看,港股近三个月的日均换手率也更低一些。这与港股的投资者结构有一定关系。港股投资者以机构为主,多为长线持有,交易频率不会太高,这是港股流动性偏低的主要原因。

香港是中国与全球连接的桥梁,一方面,香港投资者的结构以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让香港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深度连接。基于以上原因,港股表现会与A股及美股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共振效应。

从市盈率来看,恒生指数年初至今的平均市盈率仅有10倍左右,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等均在20倍以上,纳斯达克指数甚至达到30倍。港股一直以来被称为“价值洼地”,也确实名副其实。

从行业分布来看,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三大行业,支撑起了港股61%的市值比重。

金融行业一直是港股占据最大市值比重的行业。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以银行、保险为主,包括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以及以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巨头。

可选消费是港股第二大行业,总市值达到1.5万亿美元,代表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电子商务及在线消费,也包括比亚迪、理想汽车、李宁等消费品牌。

信息技术是近些年伴随着上市制度改革而崛起的行业,曾经主要靠腾讯一家公司撑起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值。制度改革后,一方面,海外优秀的信息技术公司纷纷回港,如网易、百度等,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也接连登陆港交所,快手、小米是其中的代表。

香港是全球领先的IPO集资地。2009-2021年这十三年期间,香港有7年登上全球IPO集资额榜首。尤其是2018年的上市制度改革,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两方面显著改善了香港资本市场:

在行业分布上,新经济公司IPO数量井喷式增长

自从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共有198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IPO募资额总计达到8528亿港元,新经济发行人融资额占IPO融资总额的65%*。从行业结构上,改变了以金融、制造、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流的格局。

港股流动性获得明显提升

2021年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额达到1667亿港元,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额达到417亿港元,分别较2017年提升89%和325%*。一方面,优质大市值公司在港上市,吸引更多资金配置于港股,另一方面,港股通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重要通道,也为港股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港股流动性的改善。

2014-2017年,IPO集资额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金融、消费和公用事业。2018-2022年,IPO集资额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转变成了资讯科技、消费和医疗保健。传统行业不再是IPO的主力军,代表着前沿技术的新经济公司逐渐走到舞台的中央。

“2018年的上市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结构。”港交所主席史美伦的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上市制度改革的影响。

以医疗保健行业为例,在港交所推出18A上市制度,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后,越多越多生物科技公司首选香港作为其上市地。香港由此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2018年之后,香港大型IPO频出,当年募资额TOP3中国铁塔(588亿港元)、小米(426亿港元)、美团(331亿港元),相比于前一年的TOP3,募资额同比增加232%。小米和美团成为同股不同权上市新规后的尝鲜者,此后,越来越多的高市值新经济公司来香港上市,快手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1200倍,冻资额达到1.28万亿港元,成为港股“冻资王”。

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第二上市,募资1012亿港元,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阿里巴巴的上市也助推香港蝉联当年的全球IPO募资额第一。2020年及2021年,京东、网易、百度等纷纷加入回港大军,为当年贡献了亮眼的募资规模。京东、网易分别以346亿港元和243亿港元募资额位列当年募资额第一和第三,百度则以239亿港元募资额,位列2021年募资规模第三。

2022年上半年,无论是从公司数量还是募资规模来讲,香港IPO都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伴随着下半年全球宏观环境企稳,期待有更多优秀公司来香港上市,提振IPO行情。

港交所上市规则详解

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规则》重大改革,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及合资格的海外上市公司来港第二上市,由此开启港股新篇章。

2021年,港交所继续推陈出新,对《上市规则》进行多次修订。

2021年10月,港交所修订上市发行人的股份计划,将股份奖励计划(RSU)纳入监管,对激励总量、激励个量等要求予以调整。

2021年11月,关于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予以修订,降低第二上市门槛,放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范围。

2021年12月,港交所正式推出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规则,对于SPAC上市的模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与上市标准,参考美国的经验,港交所结合香港的资本市场环境,做了一定的本地化约束。

从具体的财务标准来看,港交所主板提供了三套财务标准,分别是盈利测试,市值/收入测试以及市值/收入/现金流测试,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三选一即可。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1月1日起,港交所时隔28年首次修订了财务条件,将盈利测试门槛由“最近一个财政年度不低于2000万港元;及前两个财政年度累计不低于3000万港元(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5000万港元)”调整为“最近一个财政年度不低于3500万港元;及前两个财政年度累计不低于4500万港元(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8000万港元)”。

近些年,港交所也通过上市制度改革为不同上市方式、不同股权结构、不同行业的公司,提供了更加“量体裁衣”的特殊财务门槛。让海外发行人、同股不同权以及生物科技公司等能够更加灵活地来香港上市。这些举措在为香港资本市场提升市场多样性、流动性及深广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财务条件之外,港交所在股东结构、投资者门槛、后续融资、高管减持等方面,均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在股东结构方面,港交所要求公司股东人数要不少于300人,发行后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25%。新股发售时,面向大众公开发售的部分需要占发售总额的10%。

为了满足港交所在股东人数和公开发售方面的要求,公司在新股发售时除了积极面向机构投资者推介公司,获得更优质的机构资金,也需要兼顾个人投资者,避免因股东人数未达到标准或整体认购不足导致上市失败或延期。

港交所上市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发行人准备阶段、港交所审批阶段和推广及上市阶段。

第一阶段:发行人准备

发行人需要委任保荐人及其他专业顾问,在各方的参与下进行尽职调查并准备上市申请文件。此阶段一般需要8-16周。

上市申请文件包括上市申请表、招股书、会计师报告、物业估值报告等材料。其中招股书是需要花费最多心血的,它是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重要的参考材料,也是发行人首次对公众全面剖析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第二阶段:港交所审批

港交所收到发行人提交的A1申请资料后,会对文件进行审阅,期间可能会就上市文件中的内容对公司进行多轮质询,公司及保荐人等参与方需要解答监管部门的意见和询问。此阶段一般需5-12周。

第三阶段:推广及上市

通过港交所的聆讯之后,公司可以进行市场推介和招股,最终成功完成上市。此阶段一般需要5-8周。市场推介包括预路演、分析师路演、全球路演等,通过了解路演时投资者对公司价值认可程度的反馈,公司逐步缩窄定价区间并敲定最终发行价。

在上市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服务中介,包括投资银行、律师、审计师、行业顾问等等。

投资银行是中介机构的总协调,负责统筹IPO项目,承担IPO过程中的整体销售工作。投资银行在IPO中可能担任多种角色,包括保荐人、全球协调人、簿记管理人、牵头经办人等等,不同角色的权责范围有所不同。

律师包括国际律师和境内律师,国际律师及境内律师分别囊括公司律师和承销商律师。负责公司境外架构搭建、撰写及审阅招股书、企业尽职调查及提供法律意见等。

其他参与中介包括:审计师、行业顾问、物业评估师、印刷公司、PR公司、ESOP服务商、股票托管行等等,以上服务中介均在IPO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想获取《境外上市℡☎联系:报告——解析香港》,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2PkGduonqztRhEeGJCZBg?pwd=g27v 提取码: g27v

参考资料:

[1] 香港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s://www.hkex.com.hk/?sc_lang=en

[2] 香港交易所及其市场的发展历史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group.com/About-HKEX/About-HKEX/History-of-HKEX-and-its-Market?sc_lang=zh-HK

[3] 香港交易所IPO快讯-2022年6月

[4] 选择香港交易所https://www.hkex.com.hk/Join-Our-Market/IPO/Listing-with-HKEX?sc_lang=zh-HK

[5]【赴港IPO教企必读】港股上市中介哪家强?费率几何?-广证恒生

报告说明

一般声明

本报告发布的数据和结论仅为提供参考信息的作用。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都是从可靠且合规渠道所得,但报告发布方对信息、观点以及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发布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变得不再准确或失效,报告发布方不做任何承诺删除报告中的已过时信息,对相关信息的变更或更新不会另行通知。

本报告所分析的数据来自公开信息、第三方数据平台及富途平台。本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咨询或其他建议,不应成为做出任何财税法决定的唯一依据,依据本报告所发布的信息以及所表达的意见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事者自负,与报告发布方无关。

报告发布方对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本报告信息而引发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损失免责。本报告所含全部内容的版权归报告出品方所有,未经报告出品方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翻版、分发、复制、转载、发表、许可或仿制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




香港股市交易时间表

香港股市今天整理,外围市场大涨对港股的带动作用有限,如何解读?港交所披露,美团非执董兼红杉资本创始及合伙人沈南鹏在上周四至本周一,三度减持美团共654.3万股,套现12.5亿港元,完成后在美团持股由2.81%下滑至2.69%。美团今天股价受压,如何解读减持的举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香港股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香港股市、002175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96633168 bytes) in /www/wwwroot/yurongpawn.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