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爵位分为二十等,根据《汉书》记录,第一级叫公士,第十级叫左庶长,就是卫鞅现在的位置,是一个中级官员,一个中级官员能执掌改革大权,可见当时孝公对他的信任,第十六级叫大良造,商鞅死时的职位,最后一级叫彻侯。
爵制的授予和提升,是根据兴农和作战的功劳大小来实行的,有功者荣耀显贵,无功者不得有官爵,完全打破了前朝的世袭制,全社会公平公正地开放官爵。当然所有的审查权与提拔权,全在君王一人手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君王,至此掌握了官僚阶层提免的工具。
尊赏功劳,单单这一条,就剥掉贵族世袭特权,这意味着任何人也不能靠血缘宗族关系长保富贵禄位。
这一条实行后,使得秦政权内部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掣肘王权的宗族集团,王权成为*的国家意志的代表。全国上下各个阶层人心,唯有朝着国家政治战略实现的方向努力,这为树立中央政治的权威,铺垫好了最有效的人事选拔制度。
卫鞅在设计建立王权*权威性同时,却忽略了他设计的王权成为法律体系的*例外,所谓灯下黑,而正是这个例外,最后让他走向宿命。
中央、郡县官设立的各个功能性部门。它实现了华夏族政治社会的一次转型,颠覆了西周分封建制政治传统。
当年在管仲军政统一原则下行政单位的划分,事实上也仅限于分属于桓公及国子、高子二上卿直辖的“乡”区。全国分成二十一乡之后,其中六个工商之乡与兵役无关,只有十五个“士乡”才分别由桓公和国子、高子二上卿统帅。即便在全国有限的“乡”区之内,国君都不能享有统一指挥的权力;而且维系这十五士乡人员的力量还是大部要靠旧家族的感情纽带。这种依然联系到宗法亲属关系的问题,证明管仲的改革并不是卫鞅要的与旧的宗贵之间的妥协。
对官实行中央、郡县官僚制,对民实行赐爵食邑(户)制,这两手挖掉了旧宗法宗族大家庭存在的政治、经济基础。废封建,为郡县;改世官,为流官;除世禄,为官俸。
有了这两步,他开始实行土地国有制及立户授田制,个体小农民从国家获得一定数量的份地,就必须为国家纳租税,服徭役,正是在普遍授田制基础上,确立了普遍兵役制,保证是国家有源源不断的兵源,这才是霸业的根基。
(财富天下之21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