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18年的A股IPO市场,那叫一个“人间真实”!如果你是当年排队等候过会的企业老板,估计每天都得经历一场心惊肉跳的“渡劫”之旅。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力度,简直是“史上最严”没有之一,把一众想上市的公司搞得是“瑟瑟发抖”,直呼“太难了,我太南了!”
当年IPO审核的画风突变,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佛系”中带着一丝“铁面无私”。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年,发审委总共审核了大约179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这里面还不包括那些临时取消审核的),结果呢?通过的也就111家,过会率直接跌到了62%左右。这跟2017年动辄80%多的过会率比起来,简直是“断崖式下跌”,有没有?那些没过会的公司,有59家直接被“劝退”,还有9家“暂缓表决”,意思就是“你回去再想想人生吧”。这数据一摆,你就知道当年的“IPO江湖”有多凶险了。
很多企业,那可是辛辛苦苦排了几年队,把“望穿秋水”演绎到了极致。眼看着马上就能“鲤鱼跃龙门”了,结果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一票否决”,真是“扎心了,老铁!” 当时市场上还流传着各种段子,比如“过会比考清华北大还难”,可见大家对审核难度的吐槽溢于言表。这种感觉就像打游戏,好不容易肝到最终BOSS面前,结果被BOSS一个大招秒了,原地复活的机会都没有,你说气不气人?
那为啥审核会这么严呢?官方说法是“严把质量关”,要“防止病从口入”。说白了,就是不想让那些“带病闯关”的公司混进来。发审委的大佬们,一个个都是“火眼金睛”,你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行不行?是不是过度依赖某个大客户?关联交易有没有猫腻?财务数据是不是“注水肉”?内控机制健不健全?这些统统都得被扒个底朝天。很多企业就是栽在了这些看似“小细节”的地方,比如营收或净利润在报告期内突然出现大幅下滑,一下子就把“持续盈利能力”这个大招给废了。
当然,2018年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同病相怜”。有那么几家公司,简直是开了“绿色通道”,一路“畅通无阻”,让其他还在苦苦排队的企业羡慕嫉妒恨得不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工业富联)。这家“巨无霸”从申报到过会,只用了短短的36天,简直是“光速”,刷新了A股IPO的历史纪录。当时新闻一出来,大家都在问:“这是什么神仙操作?”、“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独角兽’福利?” 一时间,“独角兽”这个词火遍全网,各路资本都在争相寻找下一个“富士康”,生怕自己错过了“一个亿”。
除了“独角兽”特例,2018年还有个大事件,就是CDR(中国存托凭证)试点也浮出水面。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让那些在境外上市的“大咖”们(比如小米、阿里巴巴、百度啥的),也能通过发行CDR的方式,回到A股市场来“分一杯羹”。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CDR一出,A股市场的“含金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科技巨头们“回A”的号角也吹响了。虽然最后只有少数几家落地,但也足以让整个市场为之沸腾了一段时间,毕竟大家都在期待着“真香定律”的到来。
不过,对于大多数“打工人”一样的中小企业来说,2018年的IPO排队更像是一场“大逃杀”。排队的企业数量虽然有所缓解,从年初的400多家一度降到了280家左右,但新的申请者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这种感觉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消掉了一层,新的又很快堆上来。审核的节奏忽快忽慢,让很多公司摸不着头脑,每天都在猜测:“明天轮到我了吗?”、“我们会不会突然被点名?” 真是把企业家的心脏锻炼得比什么都强大。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8年排队的主力军依然是制造业、TMT(科技、媒体、通信)和医药生物这些传统“热门赛道”。大家都在铆足了劲儿,想搭上资本市场的快车。但即便是在这些“热门赛道”里,也有不少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功亏一篑。比如有些企业的营收增长看着挺猛,但利润却没跟上,甚至出现下滑,这在发审委眼里,可就是“硬伤”啊。
当时,大家最常听到的被否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持续盈利能力,还有什么独立性不足、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募投项目合理性、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等。这些问题,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老生常谈”?但往往就是这些“老问题”,成了无数企业上市路上的“绊脚石”。比如,有的公司客户集中度太高,一旦某个大客户“不玩了”,企业的营收立马“凉凉”;有的公司存在大额的应收账款,回款风险也成了发审委关注的焦点。总之,想上市,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得把自己的“底裤”都翻出来,让监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