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宝子们,集美们!2022年已经过去好久了,但每次回想起那年的理财经历,是不是都感觉一整个大无语?咱就是说,谁家的钱不是辛辛苦苦挣来的?结果呢?2022年的理财市场,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迷惑行为大赏”!说好的稳稳的幸福,结果变成了稳稳的“蓝瘦香菇”,甚至还有直接“破防”的!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盘盘,2022年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理财产品,到底是个什么德行。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年初雄心勃勃,觉得“富婆预备役”非你莫属?结果年末一看账户,瞬间emo了,只想问一句:“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别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22年,对于绝大多数理财人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渡劫”。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国内市场也跌宕起伏,各种黑天鹅、灰犀牛轮番上阵,把咱投资者的信心都快整“栓Q”了。具体到收益率,那更是让人直呼“爷青结”!
还记得吗?以前银行理财,那可是咱爸妈辈心目中的“白月光”,闭着眼睛买都亏不了。可到了2022年,它摇身一变,成了“黑心棉”!这背后的“锅”,主要得让“净值化转型”和“债市波动”来背。银行理财不再是预期收益型,而是净值型,跟基金一个德行,盈亏自负,每天看着净值上蹿下跳,那感觉,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年初的时候,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还能保持在3%-4%左右的收益水平,看着还挺美滋滋。结果到了年中,尤其是下半年,债市开始上演“蹦迪”大戏,一波“跌妈不认”的操作直接把银行理财打得“破净潮”汹涌而来。你没听错,是“破净”!本来以为买的是稳健型理财,结果一看净值,哇塞,跌到一块钱以下了,这是什么骚操作?亏钱呐!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期那会儿,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率一度接近甚至超过30%,有些甚至跌到了0.9几,简直就是“大冤种”现场,一时间,“买银行理财亏钱了”冲上热搜,多少人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当然,也不是所有银行理财都那么拉胯。现金管理类产品相对稳健,收益率普遍在2%左右徘徊,算是矮子里拔将军,勉强能跑赢活期存款,但跟通货膨胀赛跑,估计还是有点悬。而那些号称“固收+”的产品,本来是想在固定收益基础上加点权益增强收益,结果市场不给力,“+”没加上去,反而“—”了不少,让不少冲着高收益去的投资者大跌眼镜。总的来说,2022年的银行理财,给咱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没有永远保本的理财,只有风险自担的净值。
提到基金,2022年那真是让“基民”们哭晕在厕所的一年。A股市场全年震荡下行,沪指跌了20%多,创业板指更是跌了快30%。这大盘表现,基金能好到哪里去?简直是“团灭”现场。
首当其冲的就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你是不是曾经也幻想过,重仓新能源、医药、科技,然后实现财富自由?结果2022年告诉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收益率,那都是带着负号的,平均跌幅在10%-20%之间,甚至更惨的,跌个30%、40%也不在少数。有些去年还风光无限的“明星基金经理”,今年直接从神坛跌落,被骂得狗血淋头,那感觉,别提多酸爽了。有网友调侃:“2022年的基金,最大的作用是让我明白了,躺平不买,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再来看看债券型基金。按理说,股市不好,债市应该挺住啊?结果呢?下半年受银行理财“破净潮”的影响,大量赎回导致债市也跟着调整,很多债券型基金也出现了净值回撤,虽然整体跌幅远小于股票型基金,但对于追求稳健的投资者来说,那也是一记闷棍。谁能想到,连债券基金都能亏钱呢?这让多少人直呼“我的三观崩塌了!”
那有没有YYDS(永远的神)呢?有,货币市场基金!2022年,货币基金依然是基金界的“定海神针”,收益率虽然不高,普遍在1.5%-2.5%之间,但胜在稳定,至少没让你亏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2022,能不亏钱就是赢家,是不是有种“矮子里拔将军”的悲壮感?所以说,2022年的基金市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风险和收益是好姐妹,一个都不能少,但有时候,风险她非要C位出道,你也没办法。
在其他理财产品集体“摆烂”的时候,银行存款,尤其是大额存单,简直成了2022年理财界的一股清流,甚至有点“香饽饽”的意思。虽然收益率一降再降,但架不住它安全啊!对于那些被市场“毒打”得体无完肤的投资者来说,能保本保息,哪怕收益低点,也比亏钱强啊!
2022年,央行两次降息,存款利率也跟着一路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基本维持在0.3%左右,聊胜于无。普通定期存款方面,一年期利率普遍在1.75%-2.0%左右,三年期能在2.75%-3.25%之间。这收益率,虽然跟以前没法比,但对比那些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它就是“王炸”!
大额存单呢?那更是“稀缺资源”!虽然收益率也跟着下调,但三年期、五年期的大额存单,依然能给到3%甚至更高的利率,简直是香到爆,多少人为了抢大额存单,那是得凌晨定点蹲守,一开抢就“秒没”。这充分说明,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安全和确定性的渴望达到了顶点。毕竟,安全感这东西,花钱都难买,更何况还能有点利息。但话又说回来,这收益率,跑得赢通胀吗?咱就是说,这年头,赚钱不容易,保住钱更不容易。
对了,还有结构性存款,这个曾经的“伪装者”。它在2022年也逐渐失去了光彩,由于监管趋严和利率下行,其收益率也大幅缩水,通常在2%-3%之间,而且很多产品的结构设计变得更加复杂,普通投资者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坑,所以也逐渐淡出了“热门榜单”。
以前提到信托,那可是高净值人群的专属,动辄100万起投,收益率也相当可观,一度被视为“高富帅”的理财产品。然而,2022年,信托产品也进入了“寒冬期”。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风险持续暴露,导致很多与地产相关的信托项目出现违约或延期兑付,这让投资者对信托的信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持续加码,通道业务、非标业务被严格限制,信托公司不得不转型,导致高收益的信托产品越来越少。2022年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普遍在6%-8%之间,跟前些年动辄8%、9%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相比,简直就是“大跳水”,而且风险暴露频繁,让很多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信托产品的风险。
所以说,那些觉得信托是“闭眼投”的宝子们,2022年再次狠狠地教育了我们:没有绝对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只有你有没有看清风险的眼睛。信托也不再是那个“高大上”的代名词了,它也得面对市场的“毒打”。
除了上面这些主流的理财产品,2022年还有一些其他的“卧龙凤雏”表现也值得我们“吃瓜”一下。
比如**保险类理财产品**,像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等,由于其长期锁定收益的特性,在2022年反而成了不少稳健型投资者的“新宠”。虽然预定利率普遍在3.5%左右(甚至更高点),看起来不高,但胜在长期稳定,复利效应加持,加上其自带的保障功能,让它在不确定性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属于“长期主义者”的选择。毕竟,在大家都亏钱的时候,你能稳稳地赚一点,就已经赢麻了。
**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在2022年也经历了一波“心电图”行情。上半年俄乌冲突、通胀高企等因素助推金价上涨,但下半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又给黄金泼了盆冷水。总体来看,黄金在2022年的表现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像股票那样大跌,但也谈不上大涨,避险功能有所体现,但也没有成为绝对的“王者”。
**国债**,那可是国家信用背书,安全性杠杠的!收益率跟银行定期存款相近,但因为有“国家队”光环加持,每年发售的时候也都是被“秒抢”的节奏。对于极致追求安全感的投资者来说,国债简直就是“亲妈”级别的存在,收益低点就低点吧,至少心里踏实。
所以说,2022年的理财啊,真是让人想问一句:“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好了,不说了,我要去看看我的银行卡余额还在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