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提起乐视股票,那简直就是A股江湖里的一段玄幻史诗,一段让无数股民“为梦想窒息”,又让无数吃瓜群众“惊掉下巴”的传奇。它不是一般的股票,它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股市生存法则”反面教材,一部自带BGM、自带弹幕的超级大片!那么,问题来了,当年,以及后来,直到现在,这乐视股票,到底是谁在买?谁又是那个“勇士”,或者说,那个“冤大头”呢?
咱们先来个时间穿越,回到那个“乐视生态化反”喊得震天响的年代。那时候的乐视网,简直就是A股市场的“顶流爱豆”,股价蹭蹭蹭往上涨,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比肩BAT,创始人贾跃亭贾老板那句“为梦想窒息”,简直就是无数股民的“财富密码”。
那会儿谁在买?
首先,当然是咱们的**机构投资者**了,那叫一个扎堆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甚至连社保基金这种“国家队”也曾是座上宾。你想啊,当年的乐视多风光?智能电视、手机、汽车、体育、影视……“生态化反”的故事讲得那叫一个溜,一个比一个宏伟。什么VR、AR、AI,各种概念股的帽子往头上一扣,谁能不心动?机构们自然是“闻风而动”,争相配置,毕竟业绩压力摆在那儿,不跟热点怎么行?他们看重的是那份“高增长”的预期,那份“改变世界”的野心。当然,后来,他们也跑得比谁都快,那真是“风紧扯呼”,割肉离场,上演了一出出“大逃亡”。
其次,也是主力军之一,那就是我们广大的**散户老铁们**了!散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容易被情绪和故事左右的。当时乐视网的股价节节攀升,各种财经媒体、自媒体都在鼓吹“乐视模式”,吹捧贾老板的“前瞻性”。“梭哈”的,“加杠杆”的,甚至卖房卖车也要追进去的,比比皆是。他们幻想着一夜暴富,梦想着跟着贾老板“下周回国”,喝上乐视生态酿造的“胜利美酒”。那感觉,就像是玩一场大型的MMORPG,人人都想成为排行榜上的“高富帅”。可惜,大部分人最终成了被割的“韭菜”,体验了一把“从入门到入土”的刺激。
再后来,当乐视的窟窿越来越大,贾老板远走美国,留下“一地鸡毛”的时候,谁还敢买?
这时候,一个“白衣骑士”隆重登场了,他就是**融创中国的孙宏斌孙老板**。他带着数百亿资金,那叫一个豪气冲天,喊着“愿意赌一把”的口号,杀进了乐视的泥潭。孙宏斌当时买乐视股票和相关资产,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投资”,想通过乐视的优质资产(比如乐视影业、乐视致新)来盘活融创的文旅地产布局。他看中的是乐视那块巨大的用户基础和内容生态,希望能“抄底”成功,实现“凤凰涅槃”。可惜啊,现实比剧本更狗血,孙老板最终也只能“愿赌服输”,在财报发布会上留下那句经典的“看走眼了”,黯然离场。这波操作,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好心办坏事”,让吃瓜群众看了个寂寞。
乐视网复牌之后,直接开启了“跌停板敢死队”模式,连续几十个跌停,股价从高点跌到渣渣都找不着。这期间,谁还在买?
这里面可就复杂了。有些是**“信念坚定”的散户**,他们相信乐视能翻盘,相信贾老板真的能“下周回国”带着FF汽车回来拯救大家。他们可能是被深套了,不甘心割肉,索性“躺平”,美其名曰“长期持有”。这种心态,就像是追剧追到烂尾,但就是不肯承认自己被骗了,还想着编剧能突然开个“复活”光环。也有些是**“刀尖上舔血”的投机者**,他们觉得跌到这个份上,总会有个“超跌反弹”吧?妄图“抄底”博取一个技术性反弹,然后迅速离场。结果往往是,底还没抄着,自己就先被拍死在了沙滩上。这波操作,简直是“富贵险中求”的极致表现,但风险也大得吓人,普通人看了只想说一句:“哥们,你心真大!”
到了退市整理期,股价已经跌到了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仙股”级别,按理说,谁还会碰这玩意儿?
但是,你猜怎么着?还真有人买!这部分买家,通常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心态的散户**,他们可能资金量不大,几千块钱买个几万股,权当买彩票了,万一乐视哪天真“爷青回”了呢?这种“博傻”心理,在A股并不少见。**另一种则是那些对乐视品牌有“情怀”的投资者**,可能他们曾经是乐视电视、乐视会员的用户,对这个品牌还有一丝不舍,甚至还怀揣着某种“情怀投资”的梦想。当然,这更多的是自我安慰。还有一小部分,可能是**为了获取未来可能的“退市补偿”或者债转股的权益**,但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和长期的等待,普通人根本玩不转。这个阶段的交易,用“蚊子腿也是肉”来形容,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最终,乐视网股票彻底告别了A股主板,进入了“老三板”市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专门为退市公司提供交易的场所)。到了这里,谁还在买?
在“老三板”交易的乐视3(或者叫乐视网3),那可真是**“小众中的小众”**了。这里的交易门槛高、流动性极差、风险巨大。能在这里买乐视股票的,基本就是**极致风险偏好者**,他们要么是真正掌握内幕消息(这种可能性很小,而且违法),要么就是资金量极小,纯粹就是来“玩票”的,买个几百几千股,体验一下“老三板”的氛围。他们可能幻想乐视未来能通过某种方式“起死回生”,重新上市,但这种概率,比中彩票头奖还要低一个数量级。甚至,有些买家可能是为了“收集”退市股票,当作一种特殊的“收藏品”,或者说,是为自己的“股海沉浮”留下一个特殊的“纪念”。这简直就是股市里的“行为艺术”,一般人真看不懂。
当然,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与乐视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机构或个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持有乐视的股权,寄希望于未来乐视资产处置或债务重组时,能从中分一杯羹。但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二级市场股票交易了,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债务清理战”。
所以,从当年的“万人追捧”,到后来的“白衣骑士”,再到最终的“蚊子腿买家”,乐视股票的买家画像,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A股投资者心态演变史。它折射出的是对高科技故事的狂热、对财富自由的渴望、对“抄底”的执念,以及最终面对现实的无奈和那一点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赌徒心理。这泼天的富贵,有人接住了,有人被套住了,有人还在老三板“坚守”着那份虚无缥缈的希望。所以,下一次,当某个“颠覆性”的概念股横空出世,股价一飞冲天的时候,你还会是那个“勇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