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订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五色旗由于产生于革命时期,对当时民众影响很大,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它又被当时各军阀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
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在民国政府废除五色旗后,五色旗变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满洲国旗(见后文)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设计外,其他像"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或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政权都采用五色旗为基本元素。
以上内容来自wiki百科
五色旗,出自于赵凤昌之手。旗面,5:8,由,红,黄,蓝,白,黑,组成的。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五色旗是民国成立第一面使用的国旗,也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国旗之一,五色旗见证了清王朝终结和民国的成立,也有人说,五色旗取自于凤凰五色。同时代表,仁,义,礼,智,信,五德。五色旗虽然是北洋军的国旗,但是它替代了黄龙旗。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之后,就开始用五色旗作北洋军阀政府的国旗,之后,一直作为北洋军阀之国旗,直到袁世凯去世之后,北伐军打败北洋军,用青天白日满地红取代了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五色旗被废除之后,日本成立伪满洲国政府,继续用五色旗收买人心,把五色旗变成了,红蓝白黑,之后铁血十八星旗也被废除,铁血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的旗帜之一,代表了,冀,兖,青,徐,梁,豫,雍,十八个行省,它和五色旗一样都见证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看到了清王朝的终结。而孙中山认为五色旗作为北洋军阀的国旗,不能成为国民党的旗帜,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是模仿日本国旗,设计了井字旗,还有金瓜钺斧旗帜,都被孙中山废除,后来二人因为旗帜闹掰,孙中山设计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作为民国的旗帜,孙中山去世之后,不承认五色旗地位,后来,张作霖逃亡辽宁奉天,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将北洋政府红黄蓝白黑组成的五色旗变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白日满地红才成为了全国统一使用国旗之一,民国元老章太炎逝世之后,不接受青天白日满地红覆盖,只接受五色旗覆盖,以对国民政府之抗议,后来五色旗和铁血十八星旗走进了历史,青天白日满地红成为全国统一使用的国旗。后来帽子的五色旗勋章消失了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订为海军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青天白日满地红被订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五色旗由于产生于革命时期,对当时民众影响很大,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它又被当时各军阀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
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在民国政府废除五色旗后,五色旗变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满洲国旗(见后文)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设计外,其他像"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或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政权都采用五色旗为基本元素。
以上内容来自wiki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