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保险是靠谱的。因为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以及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并且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不仅是保险行业总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同时也以超低的投诉率在业界内颇有口碑。在美国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的排名位列第7位,蝉联全球多元保险企业的首位,同时继续蝉联中国保险企业的第1位。并且平安保险的靠谱,不仅仅是因为上面的这些数据,更是因为它有银保监会的监督。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中国平安是国内第一家股份制的保险公司,最初是依托于国资的发展壮大,在后期不断引进各类型的投资者,由此加速了发展的步伐,如今的中国平安已经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的金融控股集团,在世界500强中位居前列,利润水平长期保持在国内前十的高水平,市值也高达万亿元。但是,自2021年以来,中国平安的市值突然出现了大幅的下跌,根据统计数据的显示,去年中国平安的股价已经突破90元,但是如今已经跌到50元左右,股价跌了40%。截至到9月7日,中国平安的市值是9567亿元,已经不足万亿,和去年的巅峰时期相比市值蒸发了近4000亿。由于中国平安的市值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所以中国平安在公布半年报之后,表示要拿出百亿资金来进行股份的回购。与此同时,中国平安的掌门人马明哲也出马进行回购股份,这是中国平安自上市以来马明哲第一次增持中国平安的股份,并且根据记录显示,马明哲买入了4万股的中国平安A股,交易金额达到207万元,此外,中国平安的多名高管也在积极的增持中国平安的股票。在中国平安市值蒸发的过程当中,背后的大股东也浮出水面。中国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卜蜂集团在去年的市值巅峰时期已经减持过一次股份了,在今年以来再次进行减持,两次股份的减持共计套现了200多亿,卜蜂集团是来自泰国的公司,在中国内地也被称作“正大集团”。
深圳是一个神奇的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了一个国际性大都市,这与它的开放和创新分不开。40多年来,深圳诞生了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腾讯,中国最大的民企华为,还有顺丰、大疆、立讯、正威等一系列优秀的公司。
不过,说到深圳最赚钱的公司,不是华为,也不是腾讯,而是中国平安。创立30多年来,中国平安发展成为了一个超级金融集团,业绩和股价表现都非常优秀,是为数不多的A+H股双万亿市值的公司。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平安2020年净利润为1430.99亿元,同比下降4.2%,已经是多年蝉联深圳最赚钱的企业。实际上,除了利润,中国平安也是深圳收入最高的企业,2020年达到1.32万亿,华为是8000多亿。不过,腾讯在利润上开始狂追,2020年达到1227.42亿元,同比增长30%,与中国平安的差距在缩小。
1988年,在深圳蛇口工业区 社会 保险经理马明哲的提议下,平安保险公司正式成立,工行持股51%,招商局持股49%,是一家国企,彼时只有12名员工。在马明哲的带领下,平安保险开启了狂奔猛进过程。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从1992年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通过人海战术,大举扩张。2002年后,中国平安又成为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拿到了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全牌照”,成为了一家综合性金融集团。2012年后,平安又扩展到了金融 科技 领域,平安医疗、陆金所、 汽车 之家,一个个品牌相继崛起。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平安的股东也不断发生变化,原始股东工行和招商局相继退出,后来英国汇丰银行成为了最大股东,如今泰国卜蜂集团又是大股东。不过由于股东分散,并没有控股股东,中国平安成为了一家非国有企业,既不是国企,也不是民企。
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平安位列第21名。而在“2021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中国平安排第49位,六度蝉联全球保险业第一品牌。中国平安已经成为了中国最成功的金融保险集团。
创立30年来,随着业绩的持续优异表现,中国平安的股价也一路上涨,堪称“白马股”。然而,白马股似乎也不行了,股价持续下跌。
7月14日,中国平安跌破60元,收盘价57.91元,而去年12月1日,股价曾高达93.22元。也就是说2021年以来,平安跌幅超过30%,市值蒸发6000多亿。这对于中国平安来说,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从资本市场来说,中国平安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每次转型都非常成功。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时,阿里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金融,中国平安快速转型,在金融 科技 领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然而如今股价却大跌,就连大股东都两度减持。去年卜蜂集团减持了2.2亿股,今年6月16日又减持了1.83亿股,两次共套现290亿元,持股比例下降到6.85%。
股价下跌,市值蒸发,一般都是受业绩表现不佳的影响,中国平安也是一样。
据了解,寿险业务是对公司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板块。如果这块业务出现了问题,那公司业绩和利润必然受影响。2020年因为疫情,出现了下滑也正常,但进入到2021年,我国基本上全面恢复了生产生活,而中国平安的保费却下降了5.66%,保费收入为3610.8亿元。
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靠的是保险代理人制度,实际上就是“人海战术”,这些人和平安并没有劳动合同关系。一般都是自己先买份保险,然后拉亲朋好友来买保险。如今这种模式的效果越来越差,成交率下降,导致业绩下降。平安保险的代理人从2019年末的116.7万人下降到2020年末的102.4万人。
另外,中国平安也是一家投资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6%,但却频繁踩坑,540亿拿下华夏幸福,370.5亿元—507.5亿元揽下方正集团烂摊子,还花费330亿元收购凯德集团的来福士项目,可以说每个都是大手笔,但能够给带来多少效益,还要打个问号。
还有就是中国平安这两年高管也是动荡不已,2019年11月联席首席执行官李源祥辞职,去年3月,被视为平安集团“太子”、马明哲接班人的副董事长任汇川也离开了,11月平安人寿副董事长毛伟标离职加盟京东。当然,马明哲自己也在7月辞去了集团CEO职位。
对于一家成立33年,总资产超9万亿的超级企业,想要业绩持续增长,就必须在战略上持续创新,走错了方向,那就会出大问题。
能涨多少实在无法预测。不过就形态来看,平安依旧处于一个下跌通道之中,这个通道的上轨压制就是30日线,如果该股不能突破30日线,就无法改变去年底以来的下跌趋势
太平洋依旧处于2月以来的一个低位箱体震荡,年线压力较大,这个关口不突破,不能有效看多
你好,减持股份是指股份公司股票的持有者对所持有的du股票部分进行转卖,减少对该公司的控股权。
上市公司减持即减仓是指卖掉一部分的股票,从中赢取利润。一般来说,大股东以及重要股东减持上市公司股票的行为从这几个角度来理解。
一方面可能是公司由于缺钱用减持来补漏洞,或是有对公司的未来不看好的可能性进行减持,这种情况属于较麻烦的,对普通散户来说是不好的信号;另一方面是,在牛市大涨的情况下,重要股东却进行减持,那么散户们也要关注了,因为这可能是公司股价已经被高估,出现了泡沫情况,进行及时退市。
还有种情况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票持有人以及公司高管进行纯粹的套现行为,正常情况下,长期影响不大,但是这种情况短期可能影响价格波动。
一般来说,大小股东的减持股价会下跌,因为会增加大量卖盘打压股价。尤其是大股东,不同股东的减持造成影响也有差异,较大股东持仓变化,一方面会影响散户投资情绪,一方面使得资金变动量较大,短期内影响更大。
不属于国有企业。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遭遇股东退股,最终成为非国有企业。
中国平安多次更换股东,最终,正太集团具有实际控制权
一开始,中国平安集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并得到了来自国有企业的投资。前者为招商局,后者为中国工商。两家企业均为国企,这也注定了中国平安属于国有企业。
可是好景不长,两家公司针对不同的投资项目和发展规划,最终宣布退出中国平安的股东。可是,中国平安却处于快速提升的阶段。两家投资商的彻骨,对中国平安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还有更多的投资商希望获得中国平安的股份。
第一次股权更替
直到2022年,英国的一家银行看中中国平安的发展,它就是汇丰银行。也许是出于对投资项目的再度考虑,也许是汇丰银行无力进行大量投资,最终,该企业成功退股。
第二次股权更替
现如今,正太集团依旧持有7%的中国平安集团股份。遥想当年,该集团获得超过15%的股份,立刻拥有了话语权。然而,经济市场和公司发展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大型投资企业资金有限。减持和套现成为多家投资商的最终归属,正太集团也不例外。从原有的远超15%到7%,股份下降一番,却丝毫未影响正太集团对中国平安的实际控制能力。
从原有的国有企业逐步转变为非国有企业,中国平安经历过多次股权变动。此外,许多年轻人了解到中国平安的发展变迁史后,这才得出并非前缀带有中国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例如中国平安。可是我们无法忽略中国平安保险获得了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至今,该公司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提出针对性的保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