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
业绩增速呈连年放缓的趋势,澳优的羊奶粉业务也增长乏力。此外,澳优大肆宣传的“百分百纯羊奶”也遭受着消费者的质疑。
8月13日,澳优发布了2021年中期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澳优实现营收42.70亿元,同比增长10.65%;实现利润5.94亿元,同比增长45.3%;毛利润为21.36亿元,同比增长5.6%。
可以看出,澳优整体业绩均有所增长,但是如果将此次业绩与往年做对比,则显得差强人意。影响澳优增速放缓的原因甚多,除了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以外,作为主营业务的羊奶粉受挫以及供销渠道混乱则被认为是其重要原因。
此外,佳贝艾特在主要的中国电商平台上大肆宣传“百分百纯羊奶”,然而却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承认其羊奶粉中的乳糖其实来自牛奶。”这些问题导致澳优受到消费者质疑。
业绩增速连年放缓,羊奶粉业务增长乏力
半年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澳优实现营收42.70亿元,同比增长10.65%,利润实现5.94亿元,同比增长45.3%。
对比往年的财报对比可知,澳优整体业绩均有所增长,但业绩增速则显得差强人意。2021年中期澳优营收10.65%的增速创近五年新低,约为2020年中期收入一半。
对于奶粉业务增速放缓,澳优在财报中表示,主要由于疫情影响销售进度、部分业务的战略性调整和出生人口下滑等因素。
事实上,近几年澳优业绩虽呈上升的趋势,但增速已大幅放缓。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澳优的营收分别为53.90亿元、67.36亿元和79.86亿元,增速分别为37.26%、24.99%和18.55%;同期澳优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5亿元、8.78亿元和10.04亿元,增速分别为106.11%、38.31%和-14.31%。
从细分产品来看,近几年一直约占澳优总营收的半壁江山的羊奶粉品牌,销售额涨幅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澳优羊奶粉业务收入的增速分别为58.9%、40.5%和8.8%。2021年上半年澳优羊奶粉营收为16.88亿元,同比增长2.0%,相对于2020年上半年25.5%的增速有一定的差距。
由此可见,澳优核心羊奶粉产品的增长受挫,拖累了整体业绩的增长。
与此同时,澳优不同产品窜货严重、导致价格紊乱也是其业绩增速变缓的重要原因。
2021年2月,华西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2020年澳优羊奶粉佳贝艾特遇到渠道窜货问题,导致收入增速放缓。
针对窜货现象,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企业为提升业绩不断向渠道商压货,同时企业承诺经销商若完成相应额度,将给予经销商年终返利、高额回扣等福利。经销商为了福利,不得不加大窜货量来完成企业要求,甚至部分经销商倒贴差价赔本销售,从而造成渠道窜货、流货、乱价现象严重。
纵观整体行业,羊奶粉赛道竞争日趋白热化也将加剧澳优业绩增速放缓的问题。虽然澳优头顶着“第一羊奶粉品牌”的光环,但不少大公司挤进羊奶粉这个细分赛道,比如蒙牛、伊利以及合生元乳业等巨头纷纷入局,导致本就在中国乳粉市场占据份额较小的羊奶粉市场赛道越发拥挤起来。当赛道竞争逐渐加剧,澳优的羊奶粉业务再增长乏力,结果可想而知。
“澳优模式”存争议,成也羊奶粉、败也羊奶粉?
2003年9月,澳优在湖南长沙成立,于2009年10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1年通过斩获海普诺凯51%的股份,成立旗下品牌佳贝艾特,并杀入羊奶粉赛道。
澳优旗下佳贝艾特凭借核心卖点“百分百纯羊奶”,存在易消化、好吸收,以及羊奶粉不易过敏等优势,业务得以迅猛发展,这也给了澳优带来了更高的定价空间。
不过,澳优的高定价并未给消费者带来高体验。
去年在国内官网上,佳贝艾特自信的宣称乳糖不耐受或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以使用其配方羊奶粉作为替代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国外网站上,佳贝艾特却明确警告父母,对乳糖不耐受或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羊奶也并不是合适的替代品。这也引发了外界对澳优羊奶粉的功效存“隐藏面”的质疑?
此外,佳贝艾特在主要的中国电商平台上大肆宣传“百分百纯羊奶”,然而却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承认其羊奶粉中的乳糖其实来自牛奶。”可谓“挂着羊头卖牛乳”误导中国消费者。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佳贝艾特的投诉共22条,大部分投诉都是剑指羊奶粉中存有异物等质量问题。
除了质量问题外,澳优本身的发展模式也长期受到市场关注。
官网显示,澳优现已成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0座工厂、产品行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乳品公司。并且其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源地完成研发及供应链布局。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澳优至今并未在国内发展一家奶源供应商,更没有建设奶源基地,但国内市场却是其销售端的绝对主力。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澳优在国内的非流动资产仅有10.06亿元,占海内外各地非流动总资产的27.51%,但国内销售额却达到37.70亿元,占总营收的88.27%,同期佳贝艾特的销售额为16.88亿元元,国内实现的销售额为15.98亿元,占比高达94.7%。
这种类似“海外代工厂”,销售却在中国的轻资产模式,也被外界看待是“逆向贴牌”模式引发市场对其“假洋品牌”的质疑。
而针对此模式引发的质疑则更多来自于研发能力。
虽然澳优在财报中一直强调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持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但从财务数据上来看,澳优对于研发投入并不足。2021年上半年,澳优研发成本为0.7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1.73%。氢 财经 梳理往期财报也发现,近几年,其研发成本占总营收的比例一直未超过2%。
与研发方面截然不同的是,澳优在营销上却毫不吝啬。财报显示,2021年澳优的销售及分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就高达26.2%。
其中在线上,澳优的营销利器广泛出现在热门电视剧或综艺节目上,在当下流行的社交媒体上,也都能看到澳优的身影。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在抖音平台上,佳贝艾特的搜索热度霸占羊奶粉品牌首位。在小红书平台上,佳贝艾特的笔记总数也霸占着羊奶粉品牌状元的位置。
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有太大变化,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两大头部公司的竞争态势依然胶着,不过伊利股份头部地位更趋稳固,且更有机会率先达成千亿营收目标。而众二三线乳企在勉力前进的同时,也力争在细分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投资时报》研究员 周运寻
2019年上半年,乳业公司陷入多事之秋。
因拖欠奶款,科迪乳业(002770.SZ)已遭深交所多次问询且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光明乳业(600597.SH)南京分公司近日亦被曝出存在向送奶工“压奶”的情况。而近年来业绩高速增长的澳优(1717.HK)则被做空机构“狙击”,行业双寡头之一的蒙牛乳业(2319.HK)亦与君乐宝分道扬镳。
暗流涌动之下,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仍未有太大变化,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两大头部公司的竞争态势依然胶着,众二三线乳企勉力前进的同时,也力争在细分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2019中报季披露结束,《投资时报》研究员查阅A股及港股17家主要乳品企业财务数据注意到,相较于蒙牛,伊利的头部地位更加稳固,无论在营收、利润、销售费用还是净资产收益率方面,伊利的领先趋势均非常明显。而二线乳企在诸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销售费用占总收入比例等指标上则呈现出较好状况。
于“2020年达成千亿营收”是伊利及蒙牛双双放出的豪言。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伊利股份市场份额、营收利润持续高速增长,进可攻退可守,其大概率将先于蒙牛实现千亿目标。
一线恒强 二线追赶
2019年中报情况显示,中国乳品行业前三名依然被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占据,且三家公司半年度营业总收入均超百亿元,分别实现450.71亿元、399.48亿元及110.90亿元,总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84%、15.60%及3.36%。
三元股份(600429.SH)、澳优、新乳业(002946.SZ)、现代牧业(1117.HK)2019上半年总营收均超过20亿元,分别实现41.73亿元、31.53亿元、27.10亿元、25.74亿元,雅士利国际(1230.HK)、贝因美(002570.SZ)、中国圣牧(1432.HK)则分别以17.54亿元、12.96亿元、12.01亿元营收紧随其后,位列超10亿元梯队。
而皇氏集团(002329.SZ)、天润乳业(600419.SH)、妙可蓝多(600882.SH)、中地乳业(1492.HK)、燕塘乳业(002732.SZ)、科迪乳业、庄园牧场(002910.SZ)总营收分别实现9.83亿元、8.23亿元、7.14亿元、7.06亿元、6.99亿元、6.35亿元及3.97亿元。
尽管2019年上半年除皇氏集团外的其他16家乳制品企业均实现正向增长,但若拉长时间轴观察近三年指标可以发现,能够连续实现半年度超10%营收增速的乳企只有三家,除去前述提到的伊利股份外,澳优及天润乳业是另外两家公司。
在羊奶粉领域较为领先的澳优近年来营收增长迅速,2017年至2019年半年度总营收增速分别实现35.73%、52.35%及21.44%。或因如此快速的增长,今年8月该公司受到沽空机构Blue Orca Capital连续两次狙击。8月15日首份沽空报告发布后,澳优乳业股价直挫20%。此后该公司紧急停牌并三发公告予以澄清,其股价也有所回升,截至9月9日,澳优乳业收于12.24港元/股,较首轮被沽空当日上浮26%。
此外,新疆乳企天润乳业总营收增速也连续多年超过10%,不过38.42%、20.47%、13.42%的半年度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其营收增长略显疲态。
从净利润方面来看,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以一骑绝尘的方式将其他乳企远远甩在身后,二者半年度净利润分别实现37.81亿元、20.77亿元,排名第三的光明乳业半年度净利仅实现3.67亿元,三元股份则为1.84亿元。从前两强来看,伊利股份的利润仍高出蒙牛乳业近一倍,不过这一趋势已有所收窄。
销售毛利率方面,两强的领先优势则没有那么明显。仅从2019年上半年来看,澳优、贝因美及雅士利国际的销售毛利率均40%以上,分别达到52.07%、51.49%及44.01%,蒙牛乳业、伊利股份、中国圣牧、燕塘乳业、新乳业也均维持在39.09%、38.12%、37.02%、34.88%、34.16%的高位。
销售净利率上,2019年上半年科迪乳业、燕塘乳业、天润乳业、伊利股份、澳优相关指标均超过8%,分别为12.66%、9.90%、9.79%、8.49%、8.08%。
乳制品行业素来都是营销及促销竞争最为胶着的市场,越是头部公司越能够发挥其规模效应。从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来看,蒙牛及伊利的相关指标均超百亿元,光明乳业和三元股份的销售投入也达到超10亿元级别。
在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方面,总营收大幅落后于伊利的蒙牛自2011年开始逐渐加大费用投入力度,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均超过28%,而伊利也始终保持着25%左右的销售投入比例。
不过,贝因美及雅士利国际的该指标要远高于伊利及蒙牛,贝因美2017上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分别为51.55%、36.13%及43.66%,雅士利国际该指标亦分别高达50.66%、37.97%及35.07%。二者的半年度销售费用投入均在5亿元上下浮动。
净资产收益率方面,伊利股份则再度占据头名,2017年上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68%、13.89%、14.18%,成为连续三个年度该指标超过10%的唯一乳企。
伊利大概率率先实现千亿目标
观察17家乳企半年度数据可以注意到,整体来看,乳业行业市场格局未有太大变动,伊利股份持续巩固其乳业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军者地位,无论从营收、利润还是未来成长空间来看,都拥有着其他公司难以匹敌的强大竞争力。不过,蒙牛乳业的强势追赶亦不容小觑,二者又均提出2020年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当前状况下,谁将率先达阵?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营收450.71亿元,净利润37.98亿元;蒙牛乳业实现营收398.57亿元,净利润20.77亿元。营收方面,二者相差超50亿元;盈利方面,二者相差近一倍。而从细分业务来看,伊利股份亦全面领先。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蒙牛乳业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液态奶和奶粉两大业务的带动,其液态奶业务收入实现331.1亿元同比增长14.4%,奶粉业务实现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43.8%,而冰激凌业务收入达21.9亿元,同比下滑2.4%。同期,伊利的“金典”“安慕希”“畅轻”“每益添”“Joy Day”“金领冠”“巧乐兹”“甄稀”“畅意***”等重点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均高达30%。同时,新品销售收入占比17.4%,较2018年提高2.6个百分点,电商业务同比亦增长31.94%。
有分析显示,蒙牛乳业今年上半年营收大幅增长得益于其强势促销策略。蒙牛新任总裁卢敏放于2016年9月正式上任后开启了全新改革措施:修复毛利率、提升品牌力、加强渠道下沉、弥补大单品短板。2017 年以来蒙牛毛利率持续修复,品牌力和渠道补短板方面也已有成效。
不过,对于蒙牛来说,与伊利收入差距的弥补将是一场旷日之战。
一方面,伊利渠道网络更为细密。较早实施多级分销模式的伊利,截至2019年6月常温液态奶的市场渗透率为83.9%,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其中,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为86.2%,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伊利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布局更为完善。从雀巢等国际乳制品巨头的经验看,国际化是一家企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而以新西兰为主的“全球资源”网,以欧美为主的“全球创新”网,以东南亚为主的“全球市场”网,已经为伊利的国际化策略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伊利股份来说,计划到2020年达到全球乳业五强,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意味着伊利的乳业收入要超过包括Fonterra(恒天然)、FrieslandCampina(荷兰皇家菲仕兰)、Arla Foods(丹麦欧世)和Saputo(加拿大萨普托)在内的全球领先乳制品企业。而从今年上半年超450亿元营收来看,伊利股份2019年全年实现900亿营收应是大概率事件,在此基础上,2020年实现1000亿元目标可谓行稳即至。
相比于伊利的从容,蒙牛则显得有些紧迫。从蒙牛乳业上半年不足400亿元营收角度来看,要实现千亿目标,其2019及2020年的年度复合增长率需要在20%以上。这对蒙牛来说难度不小,更何况在失去君乐宝的情况下。
2010年,蒙牛耗资4.7亿元收购君乐宝51%的股权,至2018年,君乐宝实现营收130亿元。这其中,君乐宝为蒙牛贡献66.3亿元营收、3亿元净利润,这两项分别占到蒙牛总营收和净利润的10%左右。
而近日蒙牛已宣布作价40.11亿元出售君乐宝51%股权,交易完成后蒙牛不再拥有君乐宝任何股权。在失去君乐宝助力的情况下,蒙牛乳业要在2020年实现千亿目标,难度更趋加大。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君乐宝脱离蒙牛后会对蒙牛的营收带来影响。目前国内乳业竞争两强的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蒙牛要实现营收千亿目标,除了靠内生增长,行业并购等也是重要途径。
继健合集团(原名“合生元”,股票简称“HH国际控股”)之后,5月11日晚间,澳优也披露了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从报告来看,龙头品牌在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升之中。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澳优实现收入约为21.833亿元,与去年同期19.332亿元相比,增幅在13%左右;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如呈报)约为3.314亿元,相较于2020年第一季度2.696亿元,增幅在23%左右。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持续产生影响。出生率的下跌及婴幼儿配方食品新国标的出台,给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带来重重挑战。”澳优方面表示,在外部压力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之下,公司以“黄金十年”战略为引领,制定和实施多维策略,实现了2021年第一季度整体业绩的稳健增长。
业内人士则告诉《五谷 财经 》,近年来,国内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进入2021年第一季度,整个奶粉行业销售疲软,但澳优依然能够保证收入、利润双位数增长,着实很出色了。
牛奶粉收入增长36.5%、能立多销售已稳步上升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透露,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依然不小。但与2019年1465万人相比,减少了265万人,降幅在18%左右。
与过去几年的出生人口数量相比较,自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创下小高峰后,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已经连续“四连降”(2017-2020年)。
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持续下降,叠加疫情以及新国标即将出台,整体奶粉行业都在面临不小的挑战,国内外奶粉企业已经达成共识,奶粉行业将进入存量竞争为主的时代,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巨大,但龙头品牌的市占率会逐步提高。
“2021年仍然充斥不明朗因素。2019年爆发的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加上出生率下跌令国内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竞争激烈,继续为市场带来重重挑战。”澳优方面表示,但是,公司运筹帷幄,成功将种种挑战之负面影响降至可控水平。
公告显示,澳优自有品牌配方奶粉业务2021年第一季度录得收入约为19.25亿元,较2020年同期同比增长12.6%左右。
澳优方面直言,得益于公司积极敏捷应对市场变化,坚持拥抱母婴渠道及不断以高质量的消费者活动赋能渠道,2021年第一季度澳优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持续增长。
众所周知,澳优的自有品牌配方奶粉包括牛奶粉和羊奶粉,其中牛奶粉业务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录得收入约为10.53亿元,较2020年同期7.72亿元,同比增长36.5%,超出机构预期。
其中,澳优旗下专注于超高端市场的海普诺凯生物(含海普诺凯1897、Neolac悠蓝等品牌)于2021年第一季度实现收入约为7.18亿元,较2020年同期同比增长58.7%,继续领跑并成为澳优增长最快的业务单元。
“公司牛奶粉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公司持续加强供应链建设,以及继续受惠于产品升级及市场细分化的趋势。”澳优方面表示,与此同时,公司于2020年中整合业务单元,能立多业务单元销售额已稳步上升。
虽然牛奶粉业务仍在“高歌猛进”,但是,澳优的羊奶粉业务却在2021年第一季度出现一定下滑势头,不过,与2020年第四季度相比,已经出现显著复苏迹象。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澳优的羊奶粉业务实现收入约为8.72亿元,与去年同期9.38亿元相比,下滑7.1%左右。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在封城期间食品抢购的带动下,佳贝艾特需求爆增,导致2020年第一季度基数较高。因此,受基数影响2021年第一季度佳贝艾特收入同比下降。”澳优方面透露,2021年第一季度,佳贝艾特中国区销售额录得约为8.35亿元,较2020年同期.87亿元同比下降5.9%,但较2020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29.7%左右。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2020年按销售额计婴幼儿配方奶粉CR10为76.9%,前五大品牌分别为飞鹤、惠氏、达能、君乐宝、澳优。“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集中度较海外市场偏低,未来随着准入门槛的提升,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集中。”
打破婴幼儿“洋菌株”的垄断
近年来,国内外奶粉企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业务从婴幼儿配方奶粉向特配粉、营养品、纸尿裤乃至零食、辅食等多个领域进行延伸,澳优也不例外。
虽然自家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是澳优的重中之重,但澳优的愿景是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配方奶粉及营养 健康 企业,因此,也在着力于营养品业务的布局。
由于疫情的影响,国内外普罗大众的 健康 意识快速提升,从而带动全球营养 健康 产品需求呈现爆发增长态势,为此,澳优继续于此一范畴大力推动研发投资。
4月25日,澳优为乳糖不耐症婴儿而设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无乳糖配方食品,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注册。
同日,国家卫健委批准澳优的联营公司,即锦旗生物集团就MP108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P108)(一种新食材菌株,有助预防多种小儿炎症)在中国使用提交的申请。
资料显示,鼠李糖乳杆菌乃首支由中国公司开发并获准在中国用于婴幼儿食品之菌株,标志着中国市场在此方面之一大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澳优此举正式打破了婴幼儿“洋菌株”的垄断,中国婴幼儿益生菌菌株本土化发展至此取得突破性进展。
然而,在营养品业务上,澳优过去大部分Nutrition Care的营养品均在澳洲生产但受限于供应能力。
为解决供应链限制及更有效地支持公司业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澳优决定将Nutrition Care的部分产品,转由中国国内进行供应。公告期内,相应技术检核已在进行,澳优将于本年第二季度开始在中国生产部分营养品。
对此,澳优方面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以科学化方式审慎推动业务发展和增长,紧贴最新趋势,稳步将产品组合从婴儿拓展至儿童及成人营养品,进一步促进消费者 健康 成长。
澳优乳业能扛得住。
首先针对于被指责出的弊端,澳优乳业及时的针对问题的每个方面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这一点能够看出,澳优在应对舆论风险的时候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且随着事态的发展,相信澳优乳业会拿出更多的数据和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此时来掀起澳优乳业的舆论,无疑是故意的诋毁。
其次,澳优乳业是发展了多年的大企业,它有广大的客户群体和稳定的供应商客源。从目前这些市场和消费的反应来看,澳优乳业发展到今天必定是有一定的实力和发展的原因。它不可能轻易的被摧毁被打垮。如果展开民意调查度和客户反馈率,想必澳优的评价也会很高。一个企业能发展到一个上市的大公司,它一定经历过层层的风浪阻隔。所以澳优现在不用害怕,而是及时积极应对规避风险。在澳优之前,辉山乳业已经受过诋毁和挫败,以此为前车之鉴,澳优也会及时想好周旋的方案和措施。
最后,“杀人鲸”提出的质疑并不能一棒子打死一个企业。“杀人鲸”的目的何在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杀人鲸”的做法是在诋毁澳优乳业。它所列出的五宗罪,已经被澳优乳业及时做出了回应反驳。一味地诋毁而缺乏实例论证,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澳优一定会化苦难为动力,一路扶摇直上取得成功。“杀人鲸”故意诋毁澳优的做法不可取,希望以后能改正。
沽空机构狙击澳优乳业,前不久波司登也遭狙击了。事情是由于波司登发布了2018年到2019年的财务年度报表引起的。报表上显示业绩非常好,但国外的沽空机构却发布了两份不同的业务报表,而且狙击效果特别棒,一度让波司登的股价大跌了将近25%,迫不得已停盘。那么,波司登现在怎样了?
当这家公司发出2份报告证明波司登有架空的嫌疑时,波士登公司也发了三次声明予以回应,而这件事情发酵的时间比较长,很多业内人士也觉得波司登的年度报表比沽空公司的报表更加有说服力,而且值得后期的长期关注。
波司登公司报表显示从2018年到2019年3月份截止,波司登的年度总营业额上涨了17%左右,而且净值在100亿左右,毛利也在55亿左右,同期上涨了6个百分点,比其他服装制造业毛利水平高了24%左右。
最值得关注的是波司登公司有很多的品牌延伸,其中包括冰洁和雪中飞,而且这些新品都在重点打造,主要方向包括高端户外和漫威系列,所以市场份额占比和产品的吸引力足够引起消费者和销售商的关注,从而增加购买欲和订单!
虽然说2018年已经过去,2019年的冬季马上就要到来,波司登公司并没有受到沽空机构狙击影响,还是按部就班地参加了官方邀请的纽约时装周,并且发布了最新一轮的户外新品还斩获了精品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