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云和任正非虽股权稀少,却能掌控公司,这得益于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策略。在阿里巴巴,马云持有4%的股份,蔡崇信3%,加上高管和董事的5%,整个团队仅占12%。然而,软银和Altaba分别持股28%和18%,马云的控制力却超越了股权比例。
1、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确实使得马云仅凭5%的股份就能牢牢掌控公司。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的决策机制: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确保管理层,特别是马云本人,对公司的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尽管软银和雅虎是大股东,但合伙人制度使得马云团队在提名董事和决定公司方向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2、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让马云仅凭5%的股份就能牢牢掌控公司。尽管软银和雅虎是大股东,但马云通过独特的合伙人制度,确保管理层,特别是他本人,对公司的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2014年上市前,马云团队持股虽低,但通过合伙人制度,他们得以提名董事并影响公司方向。
3、阿里巴巴的创新控制体系,马云仅凭5%股权如何执掌全局?答案在于其独特的“合伙人制度”。2014年,随着公司上市,马云、蔡崇信、软银与雅虎等多方持股,尽管马云团队持股比例相对较低,但通过合伙人制度实现了对公司核心决策的把控。
4、最终,阿里巴巴选择在美国上市,通过合伙人制度确保了管理团队对公司的控制。即使持股比例不高,马云等合伙人通过公司章程和制度安排,确保了他们对超过半数董事的提名权,即使在雅虎持股40%的情况下,马云的控制权依然稳固。马云的股权虽低于5%,但加上蔡崇信和员工的股权激励,足以维持控制。
5、马云虽然仅占阿里巴巴8%的股份,但能取得控制权的原因在于阿里巴巴采用的是合伙人制度。合伙人制度的核心:在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限制了大股东的权利。公司的董事提名不是按照持有股份的比例来获得提名权,而是由“合伙人”来提名。这些“合伙人”拥有董事会的提名权,从而能够影响和控制公司的决策。
6、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中,马云及其创始团队占据了大多数名额。这意味着,即便马云持有的股份比例并不高,他仍然能够通过这些合伙人来提名董事会成员,从而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这种合伙人制度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够确保公司的战略方向与创始团队的愿景保持一致,防止外部投资者的短期利益干扰公司长期发展。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如下:个人股东:马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是第一大个人股东,其持股比例在2019年6月已经降至2%。蔡崇信: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的持股比例也相应下降,至2019年6月为2%。机构股东:软银:软银依旧是阿里巴巴*的持股股东,其持股比例为29%。
持股比例:雅虎(现为Altaba)是阿里巴巴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也随时间有所变化。早期报道中雅虎持股比例约为26%,而后续报道中则显示为约18%。这一变化反映了雅虎在阿里巴巴股权结构中的相对地位有所降低。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复杂且多元化,主要股东及其持股情况随时间变化。截至2025年2月,软银集团持股113%,为第一大股东;先锋领航持股65%;贝莱德持股85%;马云持股41%;挪威银行投资管理持股36%;摩根大通公司持股78%;蔡崇信持股41%等。早期软银和雅虎在阿里股权中占比较大。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如下:个人股东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大个人股东。截至2019年6月,他的持股比例已经从2018年的4%降至2%,但仍保持着显著的影响力。蔡崇信: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也是公司的重要个人股东之一。
雅虎持有阿里巴巴40%股份,是阿里巴巴的单一*股东,日本软银持有16%的股份,而马云及其团队仅持有22%的股份。雅虎持有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份,但没有完全投票权!虽然淘宝是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但是创始人是马云,*决策性的还是他,虽然最终的决策还是要通过董事会批准。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如下:软银集团:截至2020年7月2日,软银集团持有阿里巴巴29%的股权,为阿里巴巴的*股东。在此之前,软银的持股比例曾高达约34%。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其持股比例在随时间变化。截至2020年7月2日,马云的持股比例降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