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中国的供给制的起止时间 不太了解,没有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全国政权后,1950~1954年,约有10%的职工(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1952年对实行供给制的人员统一增加津贴,津贴标准按工作职务确定,从而扩大了分配上的差距,1954年改行供给标准稍高的包干制,即由国家发给一定数量的实物和货币,由领取者自由支配使用,1955年,取消供给制和包干制,全部实行工资制度。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1977年的50元人民币,在现在的购买力下,大约相当于750至1000元。如果只考虑价格上涨的商品,可能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的购买力。自197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但也有例外,如汽车价格就有下降。80年代,一辆普通的桑塔纳轿车价格约为20万元,而现在一辆普通国产轿车不到10万元。
所以,我觉得1977年的50元从生活开支来算,应该相当于现在的7000元左右。
那么如果以大米为标的的话,1977年的50块钱就相当于现在的750块钱。黄金 1977年我国国内黄金价格大概是在20元/克,50元就可以购买到5克黄金。现在我国的黄金价格已经飙涨到400元/克。购买5克黄金就需要1000元。那么如果以黄金为标的的话,1977年的50元就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
〖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实物配给制,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通过直接使用实物进行分配,而非依靠自由贸易实现资源分配的一种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直接分配物资,这是实物配给制的核心特点。
〖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实物配给制是指将消费品的分配权收归国家,摒弃货币体系,实行强制性的物资分配制度。具体来说:消费品的国家分配:在实物配给制下,国家掌握了消费品的分配权,民众不再通过货币购买所需物品,而是根据国家的分配计划获得生活必需品。
〖叁〗、在历史的洪流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其独特的实物配给制在社会变革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政策诞生于帝国主义干涉和国内战争的烽火之中,旨在集中资源,抵御外敌,实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在抗战时期,国军的军饷标准相当有限。每人每月的军饷仅为10元。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1元相当于如今的50元人民币,因此10元折合现今大约为500元人民币。这样的军饷数额乍一听似乎不错,但实际上,由于克扣现象严重,很多士兵实际上到手的军饷只能是原额的一半左右。
在抗战时期,不同部队的军饷差异显著。川军士兵的军饷普遍较低,基本不需要额外的费用。相比之下,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士兵的军饷则更为丰厚。嫡系士兵的月军饷一般在10至50个现大洋之间,这取决于其所属的兵种团级别。例如,士官即使不贪污,一个月也能拿到几十到200个现大洋不等。
即便国军士兵困顿如此,军费开支仍远远超出了国民政府财政收入所能承受的范围。
上等兵十二元,上中下士是二十元,十六元,十四元; 准尉到上尉每个月是三十二到到八十元,少校是一百三十五元,中校是一百七十元,上校是二百四十元,少中上将分别是三百二十元,五百元,八百元。这只是国民政府的标准,对于嫡系的中央军是很适用的,但杂牌军就办不到了。
〖壹〗、在过渡时期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有的,但是 随着改造的进行,我国逐渐实行统一配给制,时间应该是在1949~1956。 中国过渡时期指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贰〗、河北粮票的取消时间大致在九十年代初期,具体为1992年或1993年左右。我国的粮票起源于建国初期,当时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国家采取了配给制,严格规定每个人的每日粮食定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极大丰富,市场能够自行调节粮食供应,粮票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最终被取消。
〖叁〗、年。我国在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同时实施了第三次薪酬制度的改革,将公务员工资分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实行薪酬配给制度。
〖肆〗、哈尔滨被日本统治了14年之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第7旅,1夜之间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城。1周之内,日军占领了吉林、辽宁两省的30座主要城市、12条铁路线。11月19日,日军占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伍〗、票证配给制是指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低于市场均衡价的价格向人们配给短缺物资,用于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式。 票证配给制的内容 计划经济中的票证票证不是计划经济的发明,但是市场经济中使用票证的范围小,时间短,多半是由于战争或济贫的需要。使票证普遍化、固定化的是计划经济。